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教育》2006,(7):52-52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公民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全社会从上到下积极投身环保事业,将环境友好行为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而针对环境友好行为需要我们引以为鉴的是环境不友好行为现象的产生,我们要坚决杜绝此类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3.
案例式环境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的环境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激发人对地球、对社会、对后代的责任心的教育,是一种帮助人们改善自己的行为,以便与环境建立良好关系的教育。这是每一个地球公民都应该接受的终生教育内容。由于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发展、变化,加以人类认识上的某种滞后,所以必然会出现环境问题的不断解决又不断涌现。因此,我们不仅要在事实和技术的层次上关心、并解决现实环境问题,尤其需要每个人环境意识的养成。只有这种环境意识的养成,才会积极学习有关的知识,掌握相关的技术,以对各种环境问题。一个人在中小学阶段能够受到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一切条件。而人类为了更加美好地生存,在不断适应环境的同时,还在不断地改造着环境。随着地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由此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了。所谓环境问题指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目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环境问题是自从地球有了人类以后才逐渐出现的问题。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的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繁衍、进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生产水平和生产量不断提高,危险废物产生量也在不断增长,污染防治任务进一步加重。危险废物不仅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污染和危害,而且具有潜在的危害。如何有效控制危险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2013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  相似文献   

7.
周泽宇 《环境教育》2006,(12):62-63
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环境的任何改变都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环境恶化一直是困扰人类生活生产的大难题,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过分强调经济的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治理生态环境必须结合我国国情,以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  相似文献   

8.
<正>单县健康路小学教育每一位师生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每个人都是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环境才会越来越美,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才能早日实现。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健康路小学一直注重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让他们知道,地球只有一个,只有很好地保护环境,让人和动物在同一个地球上和谐地生活,人类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通过知识的传授,让小学生都能成为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伴随人类的开发和使用,生态环境消耗已经超出其自身恢复能力,生态环境治理成为世界各国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而言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未改变,探索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路径十分必要。本文从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出发,阐述了以市场为中心和以政府为中心两种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及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0.
何冰阳 《环境教育》2008,(12):55-57
为推动全民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科技部组织专家开展了《全民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研究。该研究选取了百姓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六个方面的36项日常行为,研究了每一项日常行为指标的节能减排潜力。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人生活点滴中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如果大家都积极参与,36项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本栏目将在这期和下期连续刊登这份研究报告,以此来普及节能减排常识。科学节能,大有技巧,全民减排,贡献不小。让我1门每一个公民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为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共同创造更节约、更洁净、更文明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国际生态学校"创建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关心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倡导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生态文明行为,自觉养成减少垃圾丢弃、随手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的良好习惯。一、项目背景国际生态学校项目(Eco-School,ES)是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  相似文献   

12.
浅析农户行为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农户的行为有直接关系,本文分析了农户行为造成农业环境受损的种种原因,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姚亚云 《环境教育》2004,(11):34-34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环保行为习得的易变和反复,需要我们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教育,才能使孩子们从“知道了”到“做到了”,最后达到“习惯了”的境界。为此,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相似文献   

14.
雾霾天气是个"慢性病",治理空气污染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必须有所作为。2013年4月22日,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2013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激发全社会持久的环保热情,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天  相似文献   

15.
宣教动态     
《环境教育》2013,(5):6-7
环境保护部发布2013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 本刊讯: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4月22日向媒体通报:2013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同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同层次的破坏。环境问题加剧的具体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是整个社会缺乏环保意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素质教育水平等的限制以及对环保的宣传不力等因素,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普遍不高,这使公众及某些地方政府的行为有意无意地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因而,要培养环保意识、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就在于摈弃旧工业文明中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环境文明。  相似文献   

17.
钱易 《中国环境管理》2016,8(2):131-132
<正>一、改变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工业革命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森林锐减、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耗损、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及其子孙的生存和地球的命运。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形势,人类开始进行严肃的思考。回顾历史,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本书、三次会议。"三本书"是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著作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世界  相似文献   

18.
对于PM2.5来说,监测数据的发布是个分水岭。它意味着两大命题。命题一是PM2.5给公众带来了什么?4月22日,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回应了社会的关切。这位负责人向媒体通报:2013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相似文献   

19.
建设高校低碳生活的研究——以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是一种习惯,它要靠大家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做起,每一个小改变的积累都可能对我们的低碳建设产生巨大的贡献,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养成以下一些低碳生活的习惯来降低我们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中地理学科具备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环境观的优势,本文提出教师可通过善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问题研究”栏目,把握渗透环境观的三个良好教学时机。人类是自然进程演变造化的产物,自有人类以来,人与环境相互依存[1]。人类从自然环境中索取资源,用以生产和生活,并向自然排放废弃物。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索取与排放数量的增加、速度的加快,使得生态环境逐渐出现了许多区域性和全球性的问题。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个人或集体的行为应受到科学环境观的正向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