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农业和农村既是能源消费者,也是能源生产者;既是各种污染消纳地,也是污染排放源。抓好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不仅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能源压力,而且能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
浏阳农业结构类型及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农业自然资源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建立了区域农业结构类型的划分方法,把区域农业结构划分为8种类型。运用这一划分方法,对浏阳市农业资源、经济与生态结构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浏阳属于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相对发达和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差的农业结构类型。在此基础上,用定位分析方法分析了浏阳市区位、资源位、经济位和生态位特点,对15种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效益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农业发展现状,针对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品种资源改良与优良农业生物资源的引进、农产品加工及深加工技术、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开发利用技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我国农业碳减排问题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我国低碳农业以及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将农业碳交易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用市场手段解决农业发展和碳减排问题。最后,对农业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析,为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持续农业的研究对象”、“农牧结合问题”、“粮食问题”“农业生产布局”以及“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一直是我国学术界与政策决策阶层争论与关注的热点。五大“热点”不仅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正确决策,也影响着我国农业研究的方向。作者根据近年研究实践,结合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成果,从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论述。①“持续农业”是学术术语,并不是农业替代模式,持续农业的研究对象则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与管理战略,以此促进农业向环境健康与安全的方向发展,并不是“创造”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完全替代常规农业;②我国农牧结合研究依然停留在古时期“种植业提供饲料,畜牧业提供畜粪还田培肥地力”这一传统观念阶段。农牧结合研究应该在我国农、牧生产专业化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从饲料能量蛋白质供给与消费平衡这一深层次上优化和把握农牧结合强度及其协调性,同时要高度重视我国畜牧业生产专业化可能引发的农、牧“分离”及其潜在的环境问题;③有计划地节制食物消费的增长速度、引导膳食结构的转变与合理引导并积极寻找粮食替代资源,是解决我国粮食生产在经济高速增长前提下粮食供需缺口不断扩张的主要途径;④我国种植业生产发展空间格局的重心应摆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烟台市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当前农业发展已具备的基础与条件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发展持续高效农业的总体思路及主要对策并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6.
基于水环境约束的抚仙湖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污染水体,是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源. 在考虑水环境容量农业分配量、农业面源污染削减、粮食及副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建立抚仙湖流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设置惯性发展和目标导向2种发展方案进行仿真模拟. 结果表明:目标导向发展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流域内污染物入湖量,TN和TP分别削减了221.45和24.74 t,处在允许的水环境容量农业分配量范围内. 根据调整优化结果,建议在抚仙湖流域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形成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建立集中养殖小区,采用立体式生态饲养畜禽模式.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河源流区农业用水量直接影响下放至干流的水量,从而间接影响干流区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为此,研究基于农业水足迹反映农业用水变化情况,进而分析塔里木河流域“四源”农业用水与干流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关系,为后续维护干流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960年代—1990年塔里木河“四源”农用地总量变化不大,阿克苏河流域新开垦量与叶尔羌河流域减少量相当,农业水足迹同时呈缓慢小幅增长,干流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以自然绿洲生态系统缩小和荒漠生态系统扩张为主;以2000年为分界点,2000年之前“四源”农用地和农业水足迹显著增加,导致干流生态系统中自然水域生态系统、自然绿洲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皆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四源”农业用水消耗是干流生态系统恶化的直接原因;2000年之后在生态治理工程的影响下,虽然“四源”农用地和总农业水足迹在持续增加,但是节水工程年均节约近27.22×108 m³,保证了下游生态系统的需水量,使其得到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8.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西北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发展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西北地区农业资源有5个优势和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区位偏僻、社会资源贫瘠四大制约因素。在资源约束下,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3个主导方向是强化农牧结合,大力发展食草性畜牧业;发展高附加值、创汇型园艺植物;扩大农业空间,稳步发展沙漠农业。同时强调农业产业化,一要扩大产业化门路,二要延长产业链,三要提高档次。并提出改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型农业等5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用水的评价、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根据大量数据论述了中国农业用水对全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农业用水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由于农业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增长迅速,人口素质和结构不够合理。土地、水及其它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且污染比较严重,对河南省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要改善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促进河南省农业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从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保护农业资源;发展综合养殖生态工程,合理回收利用生物质资源;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加强监控力度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农业发展与环境协调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流涛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9):1702-1708
利用中国1997~2009年间省际面板数据,在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的框架下测度农业环境技术效率,评价农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并考察其演变的时空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发展与环境协调性整体偏低,并且研究期内呈现波动状态;不同省(市)环境与农业发展协调性差异较大,其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对应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变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业资源禀赋和农业环境管理政策等因素对农业发展-环境协调性产生重要影响,这应是农业环境管理政策创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吴照浩 《环境导报》2003,(12):10-11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农业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其中包括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普遍面临自然生态退化、面源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农药化肥不合理施用以及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等问题。如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加强农业生态建设指通过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对农业生产、发展各个不同环节物质加以综合利用,形…  相似文献   

13.
农业资源开发中的耦合效应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论文研究了农业系统的耦合效应,以达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基于对农业资源特性的分析,肯定了农业资源开发进行系统耦合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农业系统的涵义,并将其分为6个生产层,表述了每个生产层的特点,这为农业系统耦合提供某些理论基础。设计了农业系统耦合的结构要素,通过各结构要素在时序性、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将其结构要素耦合成为一个优势互补的农业系统。这个设计在马坪镇实施,取得显著的耦合效应。由此,讨论了在农业资源开发中如何发挥耦合效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姚益力 《福建环境》1998,15(3):28-28
当今人类社会最为关心、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与发展问题,围绕这一主题,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从50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80年代后,积极努力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持续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比较合适的发展模式。农业的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冯颖  刘凡 《地球环境学报》2023,14(6):725-739
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探究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基于2000—2019年陕西省10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方向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双碳”目标约束下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子,并探讨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其他潜在因素。研究表明:陕西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总体有所提升,但各地市间存在地区差异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增长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农户生计保障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均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减少农业碳排放量以及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段颖  陈金涛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9):105-107,111
根据指数计算分级方法,依据农业生态环境特点,建立指标体系。根据黑龙江省现状算出其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再进行指标等级评价分析。用定量方法了解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黑河中游是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粮食基地,研究其农业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农户种植决策及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论文以位于黑河中游地区的张掖市为例,基于统计年鉴和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从地块尺度分析了研究区2001—2014年期间农业结构变化,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从地块与农户两个层面,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及投入-产出法定量分析农业结构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作物种植类型趋于多样化。2001年,研究区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大麦及“小麦和玉米套作”,其种植地块数占所调查总地块数的81%,2014年种植作物种类增多,且蔬菜、马铃薯、油菜等经济作物种植数量较2001年有所上升。2)由种植小麦为主(占总地块数的31%)转变为种植制种玉米为主(占总地块数的38.7%);套作转单作。2001年,共有58个套作种植地块,占调查总地块数的22%,其中“小麦和玉米套作”最多,有47个地块;而在2014年,作物套作地块数锐减为2个,“小麦和玉米套作”全部转换为其他单作,其中51%转为制种玉米;水稻种植消失,主要转为普通玉米。3)地块层面上,种植地区的海拔、灌溉定额、河源来水量对农业结构变化影响非常显著(显著水平达到1%),地下水对农业结构变化影响较为显著(显著水平达到5%)。4)农户层面上,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收益”是影响其种植行为的最关键因素,其次是政策因素(在5%的水平上显著),务农劳动力与劳均耕地面积也有一定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玉  潘瑜春  唐林楠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11):1869-1882
论文基于偏离-份额法的Esteban-Marquillas拓展模型,从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净竞争分量和资源配置分量4方面系统研究了1985—2014年间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及结构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农业增加值呈现阶段式增长,种植业和牧业是导致农业增长的主要产业,黄淮海区和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农业增长的主要区域。2)八大粮食生产区农业产业份额分量均表现出先剧烈波动、后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各区域产业结构优势总体较弱且进一步下降;净竞争分量变化具有波动性,种植业、渔业促进区域农业总体竞争力的作用增强,林业和牧业的促进作用减弱;种植业和林业改善区域农业资源配置效应的作用增强,牧业和渔业则相对减弱。3)建议各区域结合产业发展优势,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农产品流通与技术合作,促进地区农业稳定发展。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及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完成国家科委在沈阳市建设高效持久型农业的试点工作,解决郊区乡镇工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通过对沈阳市东陵区五三乡作为建立城郊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地区的现状调查和资源优劣势分析,从生态学观点找出现存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城郊型农业生态模式的意见。城郊是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边缘和最活跃的交换地带,也是生态上最脆弱敏感的地带。沈阳市这样大的工业城市,城郊农业生态模式探讨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为在城郊建立一个农、林、牧、副、渔,工商业持续发展、协调稳定的生态农业提供科学依据;两年来,通过对五三乡进行了现状调查与资源优劣势的分析,提出今后发展城郊型农业生态模式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持续农业带来现代农业的新方向,但仅局限于物理环境的改善不能实现农业的持续性。只有重视环境问题的社会性因素,寻求解决社会与环境问题的新方法,才能真正保持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