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厘清村民参与生活垃圾合作治理的行为逻辑,对于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福建省501份村民问卷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生态认知、关系网络对村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行为的作用机制,并以人口统计变量和村庄特征为调节变量进行多群组分析,检验相似模型在不同群组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等生态认知与关系网络对村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网络对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村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行为影响效应最大的因子是关系网络,其次是行为态度,影响最小的是主观规范。多群组分析结果显示,来自较小规模村庄的受教育程度高、高收入、男性村民群体的合作治理行为动力来源于其生态认知和关系网络的共同作用,而受教育程度低、低收入、年老群体的生态认知依赖于关系网络,但生态认知未能较好地转化为实际的合作治理行为。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中国粮食安全和粮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除草剂烟嘧磺隆在保证玉米稳产和高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农民不正确或超量施用烟嘧磺隆,导致玉米除草剂药害问题与日俱增,引起玉米大量减产甚至绝产。通过在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施用不同剂量烟嘧磺隆,分析烟嘧磺隆对玉米药害发生程度、生长、产量、营养品质的影响,探讨在玉米生产中应如何正确施用烟嘧磺隆,以期为玉米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本试验选择玉米不同生育期(2-4叶期、4-6叶期和6-8叶期)分别施用不同剂量除草剂烟嘧磺隆(5个剂量),系统研究了烟嘧磺隆对玉米生长、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不同生育期施用烟嘧磺隆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产量和营养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2-4叶期处理,不同剂量处理对植株株高和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4-6叶期和6-8叶期处理,不同剂量处理对植株株高和叶片长宽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超正常剂量显著降低植株的株高和叶片的长宽。不同施药时期和施药量对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高剂量和晚期处理可造成玉米明显减产,减产率达到15%以上;同时对玉米的品质也有一定影响,高剂量处理降低玉米蛋白质的含量。因此,采用除草剂烟嘧磺隆防除玉米田杂草时,最好在4叶期施用且不要超量(3 000mL·hm~(-2)),才能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3.
农田土壤生态保护是从源头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2017年湖北省998份微观调查数据,运用二元Probit模型探讨了在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生计资本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计资本中,金融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有显著影响;(2)家庭生命周期变量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有显著影响,相比于起步期农户,抚养期、负担期、稳定期和空巢期农户更有可能施用有机肥;(3)就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农户而言,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影响的主要是抚养期农户,物质资本影响的主要是负担期和空巢期农户,社会资本影响的主要是抚养期、负担期和稳定期农户,而人力资本仅对负担期和赡养期农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针对不同类型农户提出相关建议,促使农户施用有机肥进行农业绿色生产。  相似文献   

4.
涕灭威农药污染地下水的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药在土壤中的淋溶受许多因子的影响与制约。本文根据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建立了农药土壤残留动态与淋溶归宿的计算机模型,并用此模型计算了模拟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涕灭威农药在土层中的淋溶情况。结果表明:农药的使用量、土层中农药的降解半衰期、施药地区土壤的质地、降水或灌溉水量及其距施药后的时间对涕灭威在土层中的淋溶有较大的影响,而土壤有机碳含量则影响不大;地下水埋深对农药地下水污染的影响颇大。地下水埋深不足1m的地区,极易受农药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绿色化生产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不但为政府所提倡,更是农业发展的未来导向,农户是否自觉采用绿色化生产技术关乎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利用山东、湖北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和全国合作社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经济水平对农户自觉采用绿色化生产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水平是制约农户自觉采用绿色化生产技术的重要因素,提高农户的家庭经济水平有利于增强农户实施秸秆还田和减少普通农药施用的生态自觉性。然而,农户减少普通化肥施用的生态自觉性普遍较低,改变农户的传统观念,提高其生态自觉性,促使农户合理施用化肥尤为重要。同时,务农年限、绿色认知、种植面积、家庭总人口、技术指导和地域差异也会影响农户绿色化生产技术采纳的生态自觉性。对此,政府应着力于农户收入多元化发展,努力提高其家庭经济水平,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因地制宜加大新型实用农机研发力度,以此促进农户生态自觉性的养成与提高。  相似文献   

6.
熊蜂(Bombus spp.)因其独特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成为农业生产中重要传粉昆虫,在维持自然及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熊蜂多样性呈减少趋势,农药不合理施用为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农药对熊蜂的毒理学研究现状,系统整理了熊蜂急性致死和慢性亚致死毒理研究方法,围绕农药对熊蜂的急性毒性,亚致死剂量农药对熊蜂精子活性及体温调节等生理发育,颜色分辨及学习记忆行为、肠道微生物结构及解毒因子等方面影响展开综述,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思考和展望,旨在为农药的科学使用、生物环境安全评估及熊蜂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疆北疆371份微观调查数据,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利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农民的参与意愿和支付意愿进行了研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显著影响农民参与意愿与支付意愿,其中环境治理重要性认知、媒体信息传播力度和政策补贴是显著影响农民参与意愿与支付意愿的共同因素;环境污染认知、政府投入力度、开展乡村旅游显著影响农民的支付意愿;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参与意愿和支付意愿的影响显著但方向不同。建议强化宣传力度,培育农民环境意识;建立并灵活运用激励机制,制定完备有效的村规民约;动员基层干部党员、乡贤能人发挥带头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8.
农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持久性及残留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汉宏  李本昌 《环境化学》1994,13(3):218-221
本文报导农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持久性及残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农药在作物、土壤和水等环境介质中的持外性,以及农药在这些介质中中的残留量与农药的施用量和施药次数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本文还介绍了农药在作物中最高残留限量与安全间隔期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09,自引:9,他引:109  
论述了肥料的过量使用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合理施用化肥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认为过量施用化肥引起土壤酸化和板结、重金属污染、硝酸盐污染和土壤次生盐渍化,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并且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淋溶污染地下水,致使作物品质下降,硝酸盐含量超标,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此外,认为化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氮肥上,氨挥发和NOx、CH4及CO2的释放,不仅能引起温室效应,而且还能够引起臭氧层的破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增加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合理施肥;结合国家的调控政策,在粮食产量与环境保护、作物产量与产品品质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利益相关方意愿调查的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域生态补偿已经成为解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协调流域上下游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东江流域为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条件价值评估法评估流域上下游利益相关方生态补偿意愿,并探讨构建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流域生态补偿意愿调查结果表明,流域内居民对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有很高的积极性,对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有较高的认同度;下游地区城市居民平均支付意愿为332.7-364.5元/(年·户),上游农民对于林地保护的平均受偿意愿为360.75元/(年·hm^2);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受教育水平、收入、自来水水质对支付意愿影响显著,而受偿意愿受性别和受教育水平影响明显;充分考虑并协调好流域上下游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对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虫螨腈、联苯菊酯和溴氰菊酯是茶叶生产中较为常见的3种杀虫剂,但其对茶园小流域内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为评价其生态风险,选取我国浙江绍兴茶园小流域内主要溪流及湖库采集水体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样品中3种农药进行残留检测;基于美国生态毒理数据库(ECOTOX)收集了3种农药对我国常见水生生物的毒性数据,利用BITSSD软件平台构建了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SSD)曲线,结合研究区实测数据开展3种农药对绍兴茶园小流域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无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对3种农药的敏感度高于鱼类,营养级越高其敏感度越低;(2)根据SSD模拟结果,为保护该流域95%的物种,联苯菊酯和溴氰菊酯浓度需<0.001μg·L(-1),虫螨腈为0.4μg·L(-1),虫螨腈为0.4μg·L(-1);(3)农药喷施后,虫螨腈、溴氰菊酯和联苯菊酯在茶园溪流中的残留浓度最高分别影响22%、50%和66%的物种,联苯菊酯是生态风险的主要贡献者,但在喷施1个月后,茶园流域水溪及河湖水环境中的农药残留基本均未检出。这说明3种农药施用对茶园小流域物种的影响较小,所带来的生态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2.
序言     
<正>农药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为全球消除饥饿、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其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治病虫草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面,其不当使用也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为了趋其利避其害在农药的环境行为、生态效应以及风险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化肥施用的决策主体,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受内在感知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系统分析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对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山东省苹果种植户680份实地调研微观数据,运用Heckman模型实证分析了内在感知和外部环境对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决策和采纳程度的影响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对绿色施肥技术的采纳决策存在“高意愿、低行动”现象,且平均采纳程度不高;(2)技术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经济价值对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明显大于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3)表征外部环境的指令性规范和示范性规范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决策,生态补偿对其采纳程度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为激励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加大绿色施肥技术的宣传教育,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户采纳绿色施肥技术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呋哺丹、溴氰菊酯、甲基对硫磷、γ—666等四种农药为代表,详细论述了农药对鲤鱼急性毒性的测定方法,其半数致死浓度LC_(50)—96的测定值分别为1.40ppm、0.30ppb、5.62ppm、0.12ppm。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田间施药情况,提出了农药对鱼类的安全等级划分标准;实验室评价方法与田间安全预评价方法均划分为低毒、中毒、高毒三个等级,前者直接以LC_(50)的大小作为划分依据,LC_(50)值>1.0ppm的为低毒级农药,1.0—0.1ppm的为中毒级农药,<0.1ppm的为高毒级农药;田间安全性预评价是以投毒系数的大小为划分依据,投毒系数<200的为低毒级农药,200—2000的为中毒级农药,>2000的为高毒级农药。此一划分标准与田间施药后的实际情况比较相符。  相似文献   

15.
在对河北省东部进行的生态意识调查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这些小城镇生态意识水平发展的一些规律,并提出了提高小城镇公众生态意识水平的一些对策。研究发现这些小城镇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生态意识处于浅层思考阶段,对指导环境保护仅具有启蒙性的意义,仍需提高到深层意识水平,才能更好地行使环境教育与环境决策的职责。研究还发现生态意识策略首先要加强对小城镇地区公众的生态安全教育,其次是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经济;关注中小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同时尽力加强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6.
贵州草海是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对调节区域气候,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评价其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对于草海湿地的稳定性及其湿地土地资源保护具有深远意义。选取草海周边20个点均匀采集样品,测定其中7种重金属(Cu、Pb、Zn、Cd、Cr、As、Hg),利用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解析污染特征与来源,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草海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表现为Zn(279.40mg·kg~(-1))Cr(161.13 mg·kg~(-1))Pb(51.24 mg·kg~(-1))Cu(19.83 mg·kg~(-1))As(17.98 mg·kg~(-1))Cd(13.97 mg·kg~(-1))Hg(0.14mg·kg~(-1)),其中Cd、Cr、Zn、Cd与Hg含量较贵州省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高,而Cu、Hg则低于背景值。相关性分析表明,Cd与Cr、Zn、Cd与Hg之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Cu和Pb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具有较高正载荷,表明其来源相似,具有相同的化学行为与环境行为;As与其他金属元素之间无显著性相关关系。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分析,沉积物中Cd超标率达100%,样品中最大超标倍数达66.7倍,为主要污染物,处于极强污染级别;Cu、Cr、Pb、Zn和Hg处于无-中度污染级别;As的含量都低于背景值,即草海未出现As污染。根据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结合草海湿地的污染情况判断,草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主要受外源污染,尤其是土法炼锌的影响,其次是城市污水的影响,污染分布规律大致呈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水安全既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而水安全评价则是实现水安全的必然途径。本文旨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以水安全的影响因素为依据,构建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导向下的城市水安全评价更强调水资源的循环性、效率性、可持续性,水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及平衡性。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自然生态、社会行为、制度规则和精神意识4个维度,然后根据每个维度下水资源的特征及外部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方式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析分析法为各指标赋权。  相似文献   

18.
手性农药对映体选择性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使用的农药中有25%是手性的,手性农药的生物活性存在对映体差异性,其活性往往只存在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对映体中,而手性农药的对映体在环境中的消解和归趋往往也有明显的不同,即一个手性化合物的不同对映体具有不同的毒性.只有在对映体水平上研究手性农药的环境行为,考察手性农药的归趋和生态效应,才能更准确的评估其生态风险性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手性农药的合理使用也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有机氯、芳氧基羧酸和酰胺、有机磷和菊酯等手性农药对映体选择性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拓展手性农药的研究种类、研究深度和广度,对映体选择性的毒理学研究,手性稳定性和手性转化,选择性的机制与相关微生物和酶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生态安全是内涵丰富的概念,包含生态系统、区域、全球等多重尺度,理解生态安全的尺度,是有效进行生态安全研究,进而构建全面的生态安全体系的基础。生态安全具有空间地域性、空间差异性和空间外溢性,每个尺度生态安全都有自身特征,同时尺度间又相互关联。全球尺度生态安全关系人类整体生存发展,区域尺度生态安全较容易在相应管治单元得到政策或工程的支持,生态系统尺度生态安全是理解生态安全机制最重要的尺度。不同尺度的生态安全均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根据尺度差异,全球尺度及区域尺度更关注社会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尺度更关注自然因素影响。不同生态介质的变化及影响特征,形成不同尺度生态安全问题。由于尺度不同,全球尺度生态安全评估主要采用模型法,区域尺度生态安全主要采用综合评价法、生态模型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等,生态系统生态安全尺度主要采用生态指标法和生态系统模型法。  相似文献   

20.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进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价生态压力引起的不利生态效应的可能性的过程,可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生态风险评价框架是一套标准化的方法体系,规定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总体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关键方法步骤和各阶段产出成果,为生态风险评价的科学方法有效转化为生态环境管理策略提供途径。从20世纪90年代起,以美国为代表的一批发达国家逐步构建了生态风险评价技术框架,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导则和技术文件,直接支撑了上述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影响了有关国家的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而我国对于生态风险评价的具体实施还缺乏规范性的指导方法。该文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4套与土壤环境污染关系密切的生态风险评价框架为例,介绍国际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的内容,并结合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和农药安全评价领域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对我国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