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4月中旬在大连大窑湾海域采集了750只含麻痹性贝毒的紫贻贝吊养于大连棋盘磨附近海域,使其体内麻痹性贝毒在天然海域内自净。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紫贻贝软体部中麻痹性贝毒以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C1/C2和膝沟藻类毒素GTX2/3为主,其中后者占总毒素的65.08%,且降解速度较快;消化腺中毒素成分复杂,毒素含量高,是紫贻贝体内麻痹性贝毒的主要富集器官,在排出过程中毒素含量变化复杂;紫贻贝闭壳肌中毒素成分以新石房蛤毒素neo-STX为主,占总毒素含量的96.59%,其在试验过程中并没有明显降低趋势,反而波动上升,实验结束时其含量增加了34.75μgSTXeq/100 g;在性腺、鳃、外套膜中没有检测到任何形式的麻痹性贝毒成分。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麻痹性贝毒在紫贻贝(Mytilus edulis)体内的降解情况,于2009年4月中旬在大连市大窑湾海域采集640只紫贻贝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人工解毒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第0 d时紫贻贝闭壳肌中的麻痹性贝毒以neo-STX为主,占总毒素含量的96.59%;性腺中只检测到GTX1一种组分,含量为43.17μgSTXeq/100 g;而紫贻贝的内脏团中的麻痹性贝毒含量最高,为162.68μgSTXeq/100 g,组成成分也复杂,共检出7种组分;外套膜和鳃中未检测到任何形式的麻痹性贝毒组分。在降解试验过程中,紫贻贝闭壳肌内的麻痹性贝毒的含量变化较小,但出现GTX3新组分;内脏团中的麻痹性贝毒变化较复杂,降解速度较快,实验第30 d时,仅检出一种组分neo-STX,含量为48.37μgSTXeq/100 g,共降解70.98%;而性腺中的GTX1在实验第3 d以后再未检出。  相似文献   

3.
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包括石房蛤毒素(saxitoxin)及其同系物,是一类具有神经毒性的生物毒素,主要由甲藻和蓝藻产生。近年来,在蓝藻和甲藻中相继发现了一些与石房蛤毒素合成密切相关的基因,并建立了基于特定产毒基因的有毒藻类检测方法。长江口邻近海域是我国近海有害藻华的高发区,本研究尝试应用基于麻痹性贝毒产毒基因sxtA的qPCR检测方法,与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I型和IV型)的qPCR检测方法和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相结合,对2013年春季长江口邻近海域两条断面上有毒藻和藻毒素的分布及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sxtA的qPCR检测结果与IV型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的数量存在较好的相关性(r2=0.52,P0.05),说明IV型塔玛亚历山大藻复合种是采样期间长江口邻近海域麻痹性贝毒的主要来源;而样品中藻毒素含量与两种qPCR方法得到的有毒藻数量之间并没有明显相关性。可见,基于产毒基因的检测方法在长江口邻近海域有毒藻类检测中具有一定优势,但不足以准确反映该海域藻毒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初步比较了两种不同投喂方式(连续投喂方式和定期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栉孔扇贝和菲律宾蛤仔体内累积与排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菲律宾蛤仔体内的累积影响显著,相比于定期投喂方式,连续投喂方式不利于麻痹性贝毒在蛤仔体内的累积,且有助于贝毒的排出。而不同的投喂方式对麻痹性贝毒在栉孔扇贝体内的累积也有影响,连续投喂方式下扇贝累积效应强于定期投喂方式,但不如对蛤仔的累积差异影响显著。此外,不同投喂方式也导致了麻痹性贝毒种类存在差异,连续投喂方式下蛤仔体内主要是GTX2,可能主要是由其他种类转化而来,定期投喂方式下主要为GTX1,而扇贝体内GTX4比例最高,连续投喂方式下扇贝体内GTX4的比例略高于定期投喂的,但累积与排出过程的毒素种类比例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弄清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在我国首个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浙江南麂海域的分布,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间,在该海域主要养殖区设立了6个采样点,以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紫贻贝(M.edulis)、虾夷扇贝(Pecten yessoensis)、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野生牡蛎(Ostreasp)为对象逐月采样,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进行麻痹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南麂海域PSP含量普遍较低,检出率为11.7%,检出值均低于我国目前暂定的400 Mu/100g警戒值;PSP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冬季,其它季节没有检出;该毒素主要分布于大沙岙、马祖岙、火焜岙3个海区的湾内,有较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易受该毒素污染的贝类主要为人工养殖的虾夷扇贝、紫贻贝及野生的牡蛎。  相似文献   

6.
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竹蛏Solen strictus的内脏、肌肉组织分离,匀浆后与毒藻Alexandrium minutum提取液进行48 h体外培养,比较三种贝类不同组织对麻痹性贝(PSP)的转化能力。此外又研究了加热和天然还原剂对毒素转化的影响,以判断毒素转化过程是受到酶还是其他物理化学过程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后,发现麻痹性贝毒的转化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性与组织特异性。栉孔扇贝内脏对毒素的转化能力最强,培养48 h后与培养初时相比,GTX1、GTX4含量分别减少16%、7%,GTX2、GTX3分别增加13%、10%。但是肌肉对麻痹性贝毒的转化能力却不大。未加热的栉孔扇贝内脏与加热的相比,GTX1、GTX4含量分别减少9%、5%、GTX2、GTX3分别增加9%、5%。加入还原剂的栉孔扇贝的内脏与未加还原剂的相比,GTX1、GTX4含量分别减少5%、5%,GTX2、GTX3增加4%、6%。相反,菲律宾蛤仔和竹蛏内脏与肌肉组织与毒藻提取液培养后各毒素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7.
广东大亚湾和大鹏湾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7-1999年在广东大亚湾和大鹏湾的主要贝类养殖区设立了4个采样点,以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为对象逐月采样,以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推荐的小白鼠法测定其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含量.1999年1-6月大亚湾东山海域的扇贝贝毒含量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的限定值,尤其是1月份,超过限定值近30倍.贻贝仅1月份超标.总体上贝毒含量表现为由冬春季高峰期逐月波动下降的趋势.大亚湾澳头和大鹏湾南澳的两种贝类毒素含量都不高,扇贝长期含有较低的毒素,贻贝在大部分时间内不含毒素.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赤潮多发区潜在有毒藻类和赤潮毒素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江口赤潮多发区2003年-2005年的有毒藻类和贝类原产地赤潮毒素的监测,初步结果表明该海域存在多种潜在有毒藻类,主要包括产麻痹性贝毒(PSP)的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产腹泻性贝毒(DSP)的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具尾鳍藻(D.caudata)、倒卵形鳍藻(D.fortii);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多列拟菱形藻(P.multiseries)、柔弱拟菱形藻(P.delicatissima )和多纹拟菱形藻(P.multistriata);产神经性贝毒(NSP)的短凯伦藻(Karenia brevis),其他有毒有害藻类包括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米氏凯伦藻(K.mikimotoi)、Chatenela marina,Heterisigma akashiwo等其他有毒藻类。有毒藻类种类5、6月份较多,产腹泻性贝毒(DSP)和产记忆缺失性贝毒(ASP)的潜在有毒藻类常年均在该海域出现,这些有毒有害藻类多数密度并不高,Heterocapsa cirularisquama曾在2003年和2005年两次形成赤潮,并导致部分养殖贻贝死亡,米氏凯伦藻于2005年5-6月在长江口海域形成大规模赤潮,并导致养殖鱼类死亡。与有毒藻类监测同步开展了赤潮毒素检测,长江口贝类赤潮毒素检出时段主要集中在5-8月份,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检出率分别为5%和15%左右,敏感种类为养殖的紫贻贝。  相似文献   

9.
嵊泗列岛养殖区的赤潮麻痹性贝毒检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两年赤潮生物调查和赤潮麻痹性贝毒小鼠测定,结果显示1990和1991年嵊泗列岛养殖区其出现6次以上赤潮;水产品含麻痹性贝毒极低,小于0.875×10-3Mu/q组织,符合食品卫生要求;菱形裸甲藻(Gymnodinium rhomboides)可能是有毒 赤潮生物,该藻密度达106个L以上,经一潮汐周期污染的紫贻贝含毒量可使试验小鼠出现呼吸急促,后肢瘫痪现象。该区潜在发生有毒赤潮的危险,6~9月应进行监测。建议用小鼠生物测定法和紫贻贝作材料进行赤潮麻痹性贝毒监测。  相似文献   

10.
麻痹性贝毒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误食染毒贝类,引起以外周神经肌肉系统麻痹为初始症状的中毒,称为麻痹性贝中毒。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麻痹性贝毒是由数种双胍基嘌呤类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现已查明这类物质多于16种,它们是非结晶、高极性和不挥发的化合物。其中某些组分如石房蛤素、膝沟藻毒素的毒力极大。这种中毒常导致人的死亡。 由于麻痹性贝中毒不断在世界各地发生,定期监测水产品所含毒素的毒力已成为水产养殖,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部门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我国海域有害赤潮频发,赤潮优势种的变化显著,最近7a记录了51种引发赤潮的优势赤潮生物,其中由有毒微藻引发的赤潮增加。有毒微藻在我国海域广泛分布,至少3个株产麻痹性贝毒的亚历山大藻,5种能产生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毒素和鳍藻毒素、以及扇贝毒素的鳍藻在我国沿海都有分布;产生虾夷扇贝毒素的三种甲藻在北黄海常年存在。我国多种贝类中已发现麻痹性贝毒、软海绵酸毒素和鳍藻毒素、扇贝毒素、虾夷扇贝毒素和环亚胺毒素等多种微藻毒素。本文较系统的归纳综述了我国有害赤潮、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点,产生的藻毒素结构;我国双壳贝类等海洋生物中存在的微藻毒素的种类结构;首次利用风险商值法研究评估了我国贝类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只有春季来自福建的2个样品具有食用风险;但大连海区的贝类样品、评估值全都接近安全限值,可能表明具有某种区域性风险;在春末夏初,大窑湾的贻贝风险最大,其次是扇贝,牡蛎的风险最小;不同的贝器官,富集藻毒素的能力差别大,消化腺中的藻毒素含量远高于其它器官,不同的食用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中毒风险。总体上,我国沿海常见种双壳贝类的麻痹性贝毒和虾夷扇贝毒素食用风险低。  相似文献   

12.
麻痹性贝类毒素GTX1/4和GTX2/3是我国近海危害最严重的藻毒素。本研究以染毒紫贻贝为原料,贝肉均质后以0.18 mol/L甲酸溶液超声提取,提取液先用乙酸乙酯和氯仿洗涤,然后用大孔吸附树脂SP700净化,亲水型高效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麻痹性贝类毒素GTX1/4和GTX2/3组分,为麻痹性贝类毒素标准物质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海洋藻类毒素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生态毒理学角度介绍了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NSP)、神经性贝毒(NSP)、记忆缺失性贝毒(ASP)和西加鱼毒素等几种主要海洋藻类毒素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毒素对人类及海洋生物的毒性、毒素在食物链中的积累和转移、毒素的致毒途径、海洋生物对毒素的回避和选择性取食等。这些毒素可通过食物链在贝类或其他海洋动物体内积累并浓缩放大,从而危及人类健康,有的毒素还能直接对海洋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文中同时也介绍了该领域研究工作在我国开展情况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广东沿海贝类不同组织器官中的麻痹性毒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报导了广东沿海华贵栉孔扇虫Chamys nobilis,栉江珧Pina pectinata,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翡翠贻贝Pernaviridis、紫蛤Sanguindaria vicea 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东风螺Babylonia等七种经济贝类体中不同组织器官(闭壳肌、消化腺,鳃、外套膜,性腺,足,水管等)的麻痹性毒素(PSP)的毒性与分布状况,贝类  相似文献   

15.
运用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对2005~2006年在粤中近岸重点养殖区采集的主要经济贝类进行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染毒的贝类样品中共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10种成分,低毒性的C1和dcGTX2的检出率最高,均在90%以上。其次为C2,达80%。高毒力的STX检出率较低,未检出neoSTX和dcSTX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成分及染毒状况在粤中海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贝类种间差异。地域上,不同海域同一种贝类体中的毒素成分差异较大。在季节上,夏季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体中的毒素含量最高。主要染毒贝类为牡蛎(Crassostrea spp.)、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其中,华贵栉孔扇贝在所检测的贝类中毒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福建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的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推荐的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三都湾赤潮监控区的经济贝类于2003年5月.10月进行每月1次的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均未检测出PSP;DSP于7、8、10月在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体内检出,其中10月检出DSP含量为10Mu/100g,超标。  相似文献   

17.
赤潮甲藻毒素麻痹性贝毒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赤潮甲藻毒素麻痹性贝毒的生物合成过程及毒素结构的化学转换和生物转换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利用放射性标记物质喂养产毒甲藻Gonyaulax tamarensis的研究实验,提出了该甲藻是通过一个乙酸单元或者它的衍生物与精氨酸或其等价物在α碳上的胺基的克莱森聚合(CLAISEN),随后失去羰基碳,并在相邻的羰基碳上形成咪唑环而合成麻痹性贝毒的理论过程。还介绍了N-磺酰基耦联的麻痹性毒素被弱酸和生物系统中的N-磺酰酶水解时结构转换方面的研究进展。也介绍了我国的研究进展和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大窑湾海域虾夷扇贝体内麻痹性贝毒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麻痹性贝毒是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的甲藻类毒素。2007~2008年,大窑湾虾夷扇贝体内麻痹性贝毒2周年的调查发现,其含量与组分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4-7月份麻痹性贝毒含量较高,4月份最高,平均含量可达378.32μg STXeq/100 g,有C1、C2、GTX1、GTX2、GTX3、GTX5、dcGTX2、dcGTX3、neoSTX、STX等10种毒素组分。大窑湾虾夷扇贝体内麻痹行贝毒组分显著增多,含量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弄清海南岛近岸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的污染状况,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在海南岛近岸海域设立了5个采样点,采集了14种贝类共95份样品,用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PSP的毒性测定和毒素分析。结果显示,海南岛海域贝类软组织中PSP含量普遍较低,最高检出毒力值为3.576 Mu/g,低于我国目前暂定的4 Mu/g警戒值,检出率为11.58%;贝类中PSP的检出率季节性变化显著,以冬季最高,达62.5%,夏末次之,为3.26%,春季和夏初均未检出PSP。另外,贝类中PSP毒素污染状况也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产于陵水、文昌海域的贝类中毒素检出率较高。主要染毒贝类为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细纹卵蛤(Pitar striata)、白织纹螺(Nassarius coronatu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和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经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分析染毒的贝样发现,贝类中含有11种PSP成分,分别为GTX4、GTX1、C1、C2、NEO、STX、dcGTX2、dcGTX3、GTX3、GTX2和dcSTX,其中,GTX1,GTX4,C1,C2检出率分别为90.9%,100%,81.8%和81.8%,为染毒贝类中的主要毒素成分。  相似文献   

20.
赤潮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赤潮是全球最严重的海洋生态灾害之一,在我国也尤为突出.本文就赤潮毒素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神经性贝毒,以及两加鱼毒的分布特征、产毒藻类、化学组分与结构、毒素转化、致毒机理、食用标准、检测方法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论述,为我国的赤潮监测和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