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焦化废水尾水中被O3/UV氧化的组分辨析及关键组分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生物和化学选择性降解后残留在焦化废水尾水中的多种惰性组分,仍会对人体和水生生态系统构成重大的风险,因此将焦化废水进行深度净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焦化废水尾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研制的O3/UV催化氧化流化床反应器,从焦化废水尾水成分出发,对焦化废水尾水能被O3/UV和重铬酸钾氧化的物质构成进行剖析,考察了pH、初始COD浓度对O3/UV氧化焦化废水尾水效果的影响,并对焦化废水被氧化的组分进行模拟动力学的统计性分析.实验表明,O3/UV比重铬酸钾的氧化能力更强,焦化废水尾水中能被O3/UV氧化的成分不仅包括COD,还包括对COD几乎没有贡献的NH4+-N等组分,初始pH=10—11时尾水COD氧化去除效果最佳,初始COD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O3/UV催化氧化焦化废水尾水中COD时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而NH4+-N被O3/UV氧化反应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由于废水中存在SCN-、CN-等含氮物质,被O3/UV氧化后使得NH4+-N浓度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NH4+-N浓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与废水中含氮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结果表明,O3/UV催化氧化流化床反应器对焦化废水尾水具有深度处理效果,依赖于污染物组分的还原活性顺序、降解动力学的应用以及流态化的高传质效率.  相似文献   

2.
垃圾渗滤液组合工艺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垃圾渗滤液氨氮浓度高、COD浓度高、难降解物质含量高的特点,研究了MAP脱氮-生物处理-混凝组合工艺,考察了不同单元的作用及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的垃圾渗滤液经该优化组合工艺处理,污染物的去除率为COD97.5%、BOD599.2%、NH4-N87.2%、E26075.3%。除NH4-N外,其余指标均达到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值。  相似文献   

3.
缺氧—SBR工艺处理焦化废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焦化废水进行曝气吹脱,10h氨氮去除率达73.7%,用缺氧-SBR工艺处理焦化废水,进水浓度为COD1474mg/L,NH3-N826.8mg/L时,缺氧SRT10h,SBR曝气10h,沉降2h,出水COD186mg/L,NH3-N290.5mg/L,去除率分别达到87.83%,64.9%。  相似文献   

4.
光伏产业清洗剂废水冬季生物处理难稳定达标.操作参数调控与工艺的优化组合对微生物活性的提高及清洗剂废水稳定达标处理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实验室摇瓶试验以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去除率、COD去除速率等为表征指标探究不同温度以及低温下p H、C/N(COD/NH_4~+-N)及处理工艺等对该废水生物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0℃下清洗剂废水生物处理效果受到明显抑制,21.5 h时COD去除率仅为49.7%,较30℃下降31.0%;偏碱性条件更利于该废水的处理.p H 8条件下COD去除率较p H为5.5时提高57.2%;初始C/N在8:1到32:1之间更利于该废水的处理.清洗剂废水在生物处理后期均出现降解停滞现象.进一步比较不同工艺下清洗剂废水的低温(15℃)处理效果,在15℃、p H 7-8和C/N 16:1条件下,相比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可将COD去除率提高7.5%左右;而两段式接触氧化法可将第二段处理中的COD去除率提高16.6%左右,最终出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本研究通过两段式接触氧化实现了清洗剂废水的有效处理,但是该废水的降解动力学及两段式接触氧化体系中的微生物低温降解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图4表3参19)  相似文献   

5.
应用生物强化技术处理焦化废水难降解有机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驯化富集培养,从处理 经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2株萘降解菌WN1、WN2和1株吡啶降解菌WB1,研究了投加高效菌种及微生物共代谢对 经废水生物处理的增强作用,同时研究了高效菌种和共代谢初级基质组合协同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投加共代谢初级基质、Fe^3 和高效菌种均能促进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提高焦化废水COD去除率,当3者协同作用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阐述垃圾渗滤液的产生及危害,重点介绍现有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NH3-N处理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废水,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理办法,传统的生化处理办法虽然常常用来处理渗滤液,但是由于渗滤液中含有高浓度NH3-N,其处理效果不及城市污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水热电催化氧化法降解高浓度苯胺废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CuO-MnO2-CeO2/C为催化剂,对COD=9000mg·l-1,NH3-N=700mg·l-1的模拟苯胺废水进行实验,讨论了催化剂用量对实验的影响,以及pH值和温度对COD及NH3-N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225℃,pH=10.03时,用湿式催化氧化法(CWO)处理1h后,苯胺废水中COD的去除率高达90%左右,NH3-N的去除率可达94%以上.利用水热电催化氧化法,以RuO2/Ti为电极,NaCl为电解质,在相同条件下,135℃时COD和NH3-N的去除率都可达到96%以上.  相似文献   

8.
人工湿地系统对含沼液畜禽废水净化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人工湿地处理含沼液畜禽废水的可行性,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含沼液畜禽废水进行处理实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1.5 m3.d-1,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含沼液畜禽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废水中COD、TP、TN和NH4+-N浊度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9.21%、53.80%、55.09%和55.57%.另外,通过对人工湿地沿程的污染物变化试验分析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降解是沿人工湿地水流方向逐渐降低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15种不同的微生物菌剂,以葡萄糖配水、中药提取废水、啤酒废水、氨氮配水等为基质,分别测定了微生物菌剂的耗氧速率和厌氧比产甲烷速率,以单位菌剂对不同基质的耗氧速率和厌氧比产甲烷活性为指标,比较了各菌剂对废水的适配性.根据测定结果选择活性高的菌剂,在试验室进行了菌剂对废水的连续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剂对同一种废水的好氧或厌氧活性不同,同种菌剂对不同废水的好氧和厌氧活性不同.废水的连续处理试验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No.8菌剂处理葡萄糖配水,系统有机负荷最高可达(COD)10.8 g L-1d-1,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采用No.10菌剂处理氨氮配水,好氧氨氮负荷可达(NH4-N )1.42 g L-1d-1,厌氧氨氮负荷可达(NH4-N )0.3 gL-1d-1,系统NH4-N 去除率可达90%以上.图2表3参8  相似文献   

10.
以活性炭和焦化废水为例,将吸附废水尾水的粉末活性炭(PAC)分离,再吸附原水,从吸附过程和投加量考察COD的去除,运用GC/MS对吸附过程的微观组分进行解析,再进行燃烧热值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尾水选择合适粉末活性炭,少量投加即可使出水COD达标排放;吸附尾水时主要去除生物系统难以降解的有机组分,再吸附原水时,对酚类物质、氮杂环化合物以及多环芳烃类都具有显著的效果,表现出非选择性,吸附过程完全受控于高浓度组分;单位废水可提供的热值Qw=(45.990±3.521)×Cm,吸附原水有机物的活性炭,其燃烧热值有显著提高,增量ΔQ由ΔQ=(45.990±3.521)×(Cm-Ce)×V决定.针对高浓度难降解的工业有机废水,上述工艺通过能源回收的方式可实现工程造价与运行费用的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活性污泥吸附预处理重油裂化制气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剩余活性污泥对含有高浓度芳香族化合物的重油裂化制气废水进行预处理的研究并提出了合适的吸附条件。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吸附预处理对COD和悬浮物有明显的去除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废水BOD5/COD的比值,另外还有降解芳香族化合物的作用,使进入生物处理系统的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有明显的改善。这一方法为利用普通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产生的剩余活性污泥来预处理难降解的工业废水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焦化废水污染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化废水包含不同形态与化合态的化合物.废水中各类化合物在降解过程中的变化对污染风险的判断和水处理工艺的选择都有很大的影响.以74篇国内外有关焦化废水生物处理的文献作为统计背景值,结合课题组近10年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分析存在于焦化废水中污染指标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解析COD、TN、色度的构成,评价我国目前的执行标准在指导生产方面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发现,不同企业焦化废水的水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所有焦化厂普遍忽视TP、苯、PAHs、苯并(a)芘指标的监控,COD和油类的最终出水达标率仅为16.67%和28.57%.焦化废水原水中的硫氰化物、氟离子和色度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59.37、135.66 mg·L-1和713.75倍,检出率很高,建议作为控制性指标加以关注.在目前统计到的文献中,构成焦化废水COD的组分为:挥发酚(47.28%)、硫氰化物(19.48%)、硫化物(6.81%)、氰化物(2.41%)、油类和有机胺类等(24.02%);构成TN的组分为:氨氮(48.49%)、有机氮(35.89%)、硫氰化物(12.27%)、氰化物(2.35%)、硝态氮和亚硝态氮(1%);构成色度的主要组分有带显色基团的有机物、显色离子团和硫化物等.构成COD、TN、色度等3项指标的化合物几乎涵盖了焦化废水中的所有组分.综上所述,可将焦化废水指标归纳为COD类、TN类和色度等3大类,通过归一化管理实现简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生态工程系统(EES)处理焦化废水是实现低成本废水资源化的有效手段。该EES由UASB ABS IWBE组成。结果表明:在HRT为30h时,该系统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均值是91.1%,对NH4-N去除率平均为99.5%,对酚去除率平均为99.8%。废水可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4.
废水处理生物出水中COD构成的解析——以焦化废水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臣  韦朝海  杨清玉  吴超飞  吴海珍  胡芸  任源  卢彬 《环境化学》2012,31(10):1494-1501
以焦化废水为例,采用连续过滤及化学分析的方法考察了悬浮组分、胶体组分及溶解组分对生物出水残余COD的贡献,并结合紫外-可见光谱和GC/MS图谱定性解析各形态组分的有机构成特征,构建了一种废水生物出水COD构成解析的评价方法.实验结果显示,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出水中悬浮态和胶体态组分对残余COD的贡献分别占COD总量的25.9%—46.3%和18.7%—44.4%,建议优先考虑采用混凝沉淀工艺去除约35.0%—45.0%的COD,使处理出水基本能够达标排放;溶解组分的COD占COD总量的24.6%—40.7%,其中4.3%—15.8%的COD由硫化物、硫氰化物等还原性物质贡献,其余部分主要由链状烃类、酯类及醇类等溶解有机组分贡献,建议采用氧化或吸附工艺进行处理,以满足更高的出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河道污水,具有容积负荷大、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的特点,但除磷效果差.为了提高曝气生物滤池除磷效果和去除COD、NH3-N和Ss的能力,本文利用贝壳、珊瑚和经过盐酸处理的铝硅酸盐作为曝气生物滤池的填料来处理河道污水.试验结果表明:在pH为中性的条件下,贝壳和珊瑚填料不能去除河道污水的磷酸盐,但经过盐酸处理后的铝硅酸盐填料对河道污水磷酸盐的去除率可达到52.19%,与传统处理方法相比,去除率提高了30%以上;贝壳填料对COD、NH3-N和SS的去除率分别为52.73%、36.75%、53.04%,珊瑚填料去除率分别为57.29%、33.44%、51.03%,经过盐酸处理的铝硅酸盐填料去除率分别为49.29%、33.20%、64.94%;珊瑚填料处理COD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57.29%,这与该填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有关;贝壳填料去除NH3-N效果最好,达到36.75%,但与珊瑚填料和铝硅酸盐填料相比,差异不大,最大极差仅3.55%;铝硅酸盐填料去除Ss的效果最好,达到64.94%,这可能与其颗粒小,比较致密有关.综合比较各种填料处理PO4-3-、COD、NH3-N和SS的能力,采用经过盐酸处理铝硅酸盐填料作为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河道污水的填料是适宜的,其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4 h.  相似文献   

16.
焦化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工业废水,组分复杂,生物毒性高,大多采用生物处理联合物化深度处理的工艺,以满足炼焦化学工业的污染排放标准,但其排水安全性仍然令人担忧。为研究工艺排水安全性,选择发光细菌青海弧菌Q67、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sus)血红细胞、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为测试生物,研究了焦化废水及各处理阶段出水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变化,进而识别影响生物毒性的水质因子。焦化废水经过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后,出水急性毒性比进水下降71%,遗传毒性下降为90%以上的轻度以下损伤,显示生物强化处理对焦化废水生物毒性有良好的去除作用。生物处理出水再经过深度处理后,则表现出不同的毒性变化:活性炭吸附法对生物急性毒性的消除最佳,但遗传毒性较生物处理出水有所升高;臭氧氧化法不仅水质改善效率差,且最终出水的生物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均升高;臭氧催化氧化法对水中残留有机物去除效率较高,但也造成出水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的升高。各水样对青海弧菌Q67的急性毒性与有机物、氮等水质指标表现出较强相关性,而遗传毒性与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评价和改进处理工艺、保障水体生态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以陶粒为填料生物滤池对尾水中主要营养物处理效果,选择球形陶粒滤池对城市尾水进行净化效果研究。试验在室温条件下采用水力停留时间约2 h,曝气量为0.4 L.min-1的陶粒曝气生物滤池装置对洛阳市某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球形陶粒生物滤池对尾水中NH3-N去除效果良好,去除率达76%以上;同时该装置对TN,TP和COD具有同时去除作用。进一步研究陶粒对NH3-N吸附去除特征表明,其等温线吸附符合Freundlich Model,表明陶粒对NH3-N的吸附为多层吸附,且对NH3-N的吸附在5 h基本达到饱和吸附。  相似文献   

18.
磷酸铵镁沉淀法去除NH3-N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晏波  胡成生  朱凡  韦朝海 《环境化学》2005,24(6):685-689
针对NH3N浓度为200—1000mg·l-1的废水,以磷酸铵镁沉淀法去除NH3N,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影响磷酸铵镁沉淀反应的因素依次为:pH值,PO3-4∶NH 4,Mg2 ∶NH 4和反应时间;最优反应条件分别为pH=8,Mg2 ∶PO3-4∶NH 4=1.4∶1.2∶1,反应时间10min,分别考察pH值,PO34投加量,Mg2 投加量和NH3N初始浓度对磷酸铵镁沉淀法去除NH3N的效率及出水NH3N和TP浓度的影响,对养猪场废水和焦化废水中NH3N的处理,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81.01%和73.63%,同时,两种废水相应的COD和色度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81.33%、72.97%和50.27%、20.94%.  相似文献   

19.
采用FeSO4对焦化废水原水进行pH调节,发现焦化废水原水中存在酸碱缓冲体系,具有很强的酸碱缓冲能力.焦化废水原水pH值约为9.6时,HCO3-、CN-、HS-、S2-、NH3、C6H5O-和胺类等以共轭碱的形式存在,对应的缓冲容量较高;随着pH的降低,共轭碱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对应的弱酸分布分数逐渐增多,缓冲容量逐渐减小;当pH调节至中性时,pH与pKa值接近,共轭碱与弱酸的分布分数近似相等,废水的缓冲容量有升高的趋势.在调节pH的过程中,由于FeSO4的水解、沉淀与络合作用,在投加量为2.0 g.L-1,反应时间15 min时,焦化废水中的氰化物、硫化物、油分及COD的去除量分别为1.5 mg CN-.g-1、27.3 mg S2-.g-1、15 mg总油.g-1及504 mg COD.g-1,pH影响各种污染物的形态分布而实现水质结构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解决干旱区油田压裂液废水超标排放对土壤、地下水及荒漠植被带来的危害,本文以臭氧为氧化剂,铜绿假单胞杆菌(P.Aeruginosa,A)、油泥驯化后菌液(B)及美国生态实验室Microbe-lift水处理菌(C)为生物菌剂,开展了臭氧和生物法单独处理以及二者联合处理吐哈油田压裂液废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处理法以臭氧/生物法联合处理压裂液废水效果最优;废水COD初始值为3982.38 mg·L~(-1)时,经臭氧处理2.5 h后可使废水COD值降低62.24%;生物处理以多组混合菌群处理效果较好,使COD值进一步降低34.37%,其中,A、B、C菌群等比例混合后的接菌ABC处理可在150 h处理后使COD值降至135 mg·L~(-1),达到《废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