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三种不同的工艺 (隔油 -破乳絮凝 -砂滤、隔油 -水解酸化 -SBR和隔油 -破乳絮凝 -SBR)对某油田采油废水进行了对比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某油田采油废水经隔油 -破乳絮凝 -SBR处理后 ,COD、BOD去除率分别达到了 95 %和 90 %以上 ,出水指标达到了国家含油废水排放标准和回注水标准 ;经过隔油 -破乳絮凝 -砂滤处理后 ,COD和油去除率分别达到 85 %和 95 %以上 ,COD没有达到排放标准 ,油达到了排放标准 ;经隔油 -水解酸化 -SBR工艺处理后 ,COD、BOD去除率分别达到 85 %左右和 90 %以上 ,BOD达到了排放水标准 ,但 COD没有达到排放标准 ,仍需后续处理  相似文献   

2.
油田采油污水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化学絮凝与SBR联合的二段法对采油污水进行处理,采油污水经第一段化学破乳絮凝后,COD去除率可达到85%以上,油去除率可达到95%以上;第一段处理出水再经第二段SBR处理后COD又得到进一步去除,出水中COD≤60mg/L,BOD_5≤30mg/L、SS<30mg/L、油<10mg/L,达到了油田回注水标准和含油污水的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可实现废水的资源化。  相似文献   

3.
两次进水SBR法处理养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养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的处理有很多不同方法,本试验结果表明,厌氧消化液经两次进水SBR处理后,出水CODcr、氨氮低于排放标准,但总磷达不到排放标准,在硫酸亚铁同步沉析及絮凝作用下,经两次进水SBR处理后,出水总磷小于8 mg/L,各项指标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厌氧水解-SBR工艺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运行工序的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ASBR反应器和SBR反应器结合组成厌氧水解-SBR工艺用于养猪场废水的处理,ASBR反应器作为厌氧水解反应器,主要完成对有机物的水解,达到初步降解有机物的目的,在反应器每次进水量和排水量不大于其有效容积70%的前提下,研究了ASBR反应器厌氧搅拌段的时间对污水可生化性和对后续SBR脱氮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搅拌36h的污水既保持了较高的可生化性,出水BOD/COD保持在0.4左右,又能在后续SBR处理中取得较好的脱氮效果,经SBR反应器处理后出水NH4+-N<10mg/L.通过实验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好氧SBR反应器运行的最佳工序,厌氧水解-SBR运行工序优化后,BOD5的总去除率达到98%以上,NH4+-N去除率达到99%以上,但出水CODCr达不到排放标准,经混凝沉淀处理后方能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含油污水来源较多,其种类、浓度,特性也各异,但一般水包油型(O/W)的分散体系居多。本试验采用亲水疏油的极性材料Hy-728作涂层,处理T-50石油酯增塑剂含油污水O/W-型乳浊液,可使破乳完全,经过滤后,油、水分离效率高,处理后水质清澈透明,残油含量<10ppm,达到国家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回收的流失油循环利用,为处理  相似文献   

6.
接触絮凝-氧化法处理活性染料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接触絮凝工艺应用于活性染料废水的处理,具有处理效果好、产泥量少、处理费用低等特点。经接触絮凝工艺后,废水的CODCr由3639mgL降低到1463mgL;再经H2O2Fe2+氧化法处理,CODCr进一步降低到220mgL,色度去除率达到98%以上,基本达到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7.
厌氧加好氧处理啤酒有机废水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啤酒行业厌氯加好氧处理有机废水工艺原理,流程及运行控制,经二级处理后,排放污水中各种污染物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
杨道林 《环境科技》2006,19(Z2):52-53
采用混凝沉淀+A2/O工艺处理化工、城镇混合废水.在化工废水经有效预处理的条件下,该工艺处理效果良好,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9.
水泥立窑烟气由于其工况波动大、高温、高湿和高粘性等特点,处理起来难度较大。普通的喷雾技术不能确保达标排放。针对目前徐州地区及全国处理立窑粉尘的现状,有针对性地研究了惯性除尘及文丘里、水浴和塔技术。经过初步实践,某水泥立窑粉尘经三级处理后,排放的粉尘浓度低于150mg/m^3,除尘效率达到98%以上,基本达到环保排放标准;无二次污染,该系统处理排放出的泥浆全部回收用于生产,系统用水可循环使用。为水泥立窑粉尘的治理及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规模化养猪场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养猪场排放的大量废水 ,大多未经妥善回收利用与处理即直接排放 ,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针对养猪场废水有机物浓度高 ,氨氮浓度高、恶臭严重的特点 ,提出了沉淀 UASB SBR工艺处理养猪场废水 ,结果证明 ,经该工艺处理后 ,废水中的氨氮、BOD5、CODCr等指标均能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综合影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以麦茬稻田为对象,研究基肥施用不同有机肥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季节变化模式无明显影响,但影响其排放量.与施用化肥(化肥处理)相比,施用菜饼+化肥(菜饼处理)促进CH4和N2O的排放,其季节排放总量分别增加了252%和22%;施用小麦秸秆+化肥(秸秆处理)和牛厩肥+化肥(牛厩肥处理)明显增加CH4排放,增加量分别为250%和45%,同时却减少N2O排放,分别减少18%和21%;施用猪厩肥+化肥(猪厩肥处理)降低CH4和N2O的排放,分别降低4%和18%.对CH4和N2O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分析表明,菜饼和秸秆处理的全球增温潜势(GWP)约为化肥处理的2.5倍,牛厩肥和化肥处理基本持平,但施用猪厩肥可减少10%~15%.各处理的GWP从高到低依次为菜饼、秸秆、牛厩肥、化肥和猪厩肥.单位产量的GWP以秸秆处理最高,菜饼次之,牛厩肥比化肥处理略高,猪厩肥处理最低.从本生长季来看,猪厩肥的施用对于实现环境效益与生产效益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制线厂排放的染色废水,采用氧化和凝聚法三种组合工艺系统处理效果及凝聚剂选择,氧化和凝聚的pH值及药剂添加量等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对于BOD_(?)/COD_(?)《0.2,且BOD_(?)<100mg/l的制线染色废水,采用先凝聚后氧化或凝聚氧化合一处理系统处理,均可使排放水中COD_(?)和色度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3.
针对2-萘酚生产废水p H值低、色泽深,亚硫酸盐和萘磺酸盐高、COD浓度高的特点,采用酸化脱硫-两级络合萃取-氧化絮凝工艺处理,介绍了专利工艺的流程设计,给出了主要工艺设计参数及投资运行成本。工程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设计合理、技术成熟、处理效果稳定,2-萘酚生产废水经处理后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要求;回收的萘磺酸钠固体可返回2-萘酚生产系统套用;反萃取黑液经蒸发浓缩,合成的减水剂产品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GB 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高效减水剂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以南方稻区不同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水稻-油菜轮作处理的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特征,并估算稻田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结果表明,双季稻田、一季中(晚)稻田、油菜地和休闲地CH4平均排放量分别为135.25,55.64、5.05和1.89 kg ·hm-2,稻季CH4排放占不同轮作周年CH4排放的91.8%~98.5%,稻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CH4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常规晚稻稻田CH4排放比杂交晚稻高18.7%(P<0.05);双季稻田、一季中(晚)稻田、油菜地和休闲地N2O平均排放量分别为0.94、0.64、1.38和0.24 kg ·hm-2,油菜地的N2O排放占周年排放的57.2%~70.2%,双季稻和一季稻处理的冬闲农田N2O排放占周年排放的17.8%和30.6%,杂交稻和常规稻稻田N2O排放无显著性差异;双季稻-冬闲和双季稻-油菜的GWP处理高于稻-油和稻-冬闲处理,稻季排放CH4的GWP占轮作周年GWP排放的71.2%~90.9%;GHGI以稻-稻-油菜最高,稻-油和稻-冬闲处理较低,综合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南方稻区选择杂交晚稻-油菜的种植模式,有利于南方多熟制稻田的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究生物炭施用两年后对海南典型稻菜轮作模式土壤氧化亚氮(N2O)和甲烷(CH4)排放的影响,旨在明确生物炭在该模式下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期效应,可为我国热带地区稻菜轮作系统N2O和CH4减排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对照(CK)、施氮磷钾肥(CON)、施氮磷钾肥配施20 t·hm-2生物炭(B1)和施氮磷钾肥配施40 t·hm-2生物炭(B2)处理.结果表明:①相较于CON常规施氮处理,B1和B2添加生物炭处理显著减少了早稻季32%和54%的N2O排放,但在晚稻季B1和B2处理显著增加了31%和81%的N2O排放,辣椒季N2O的累积排放量则显著高于早稻和晚稻季,且B1处理显著减少了35%的 N2O的排放,B2处理相较于CON处理无显著性差异;②B1和B2比CON处理显著减少了早稻季63%和65%的CH4排放,在晚稻季B2处理显著增加了41%的CH4排放,B1处理相较于CON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辣椒季各处理CH4的累积排放量无显著性差异;③晚稻季贡献了稻菜轮作系统主要的总增温潜势(GWP),CH4的排放量决定了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大小.生物炭施用两年后,B1降低了整个稻菜轮作系统的GHGI,B2增加了GHGI,并达到显著水平,但B1和B2处理在早稻季和辣椒季显著降低了GHGI,仅B2处理在晚稻季增加了GHGI;④B1和B2相较于CON处理显著增加了早稻产量33%和51%,且B1和B2处理显著增加辣椒季产量53%和81%,晚稻季除不施氮肥CK处理外,其它处理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地区稻菜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晚稻季的CH4排放,而生物炭施用两年后仅低量生物炭配施氮肥有显著的减排作用,但高低量生物炭配施氮肥对早稻和辣椒季作物增产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2015年中国地区大气甲烷排放估计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H4是仅次于CO2的重要温室气体,也是重要的化学活性气体.定量估算我国甲烷的排放量及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5年中国官方统计年鉴资料为基础,利用IPCC排放清单指南、国内外排放因子研究结果及动力学模型方法,从能源活动(煤炭开采和油气系统)、农业活动(反刍动物、稻田排放和秸秆露天燃烧)、自然源排放(自然湿地和植被排放)、废弃物处理(固体废弃物、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和人工湿地等几个主要方面,对中国地区的CH4排放进行定量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地区2015年CH4排放总量为61.59 Tg,其中以农业活动和能源活动为主要排放源,排放量分别达到20.42 Tg和20.39 Tg,占总排放量比例分别约为33.2%和33.1%.CH4自然源考虑了植被和自然湿地排放,排放量为11.77 Tg,占比为19.1%;废弃物处理产生的CH4排放量为8.64 Tg,占比为14.0%;人工湿地排放量为0.37 Tg,占比为0.6%.从空间分布来看,CH4排放具有较明显的不均匀性,大值区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南及东南地区,而西北地区的排放量则相对较低,主要与各地的资源环境、人口密度和经济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稻田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后季麦田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稻麦轮作系统为对象,研究水稻生长季基肥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后季麦田N2O排放及年轮作系统CH4和N2O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化肥(化肥处理)相比,施用菜饼加化肥(菜饼处理)对后季麦田N2O排放量无影响;施用小麦秸秆加化肥(小麦秸秆处理)导致后季麦田的N2O排放量减少15%;施用牛厩肥加化肥(牛厩肥处理)和猪厩肥加化肥(猪厩肥处理)分别增加29%和16%.就稻麦年轮作生长季总体而言,菜饼、牛厩肥和猪厩肥处理稻麦生长季N2O排放总量较化肥处理分别增加6%、17%和7%,然而,小麦秸秆处理N2O排放总量减少16%.20a或500a时间尺度上各处理稻田CH4排放和该轮作周期水稻和小麦生长季N2O排放的总GWP值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菜饼处理>小麦秸秆处理>牛厩肥处理>猪厩肥处理>化肥处理或菜饼处理>牛厩肥处理>猪厩肥处理>小麦秸秆处理>化肥处理.单位产量的GWP以作物残体处理最高,农家肥其次,化肥处理最低.因此,稻田基施不同种类有机物料都相应地增加稻麦轮作系统CH4和N2O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重力分离、二氧化氯氧化、化学沉淀+过滤方法分别对某镀铜车间的含油、含氰、含铜废水进行分类处理,在pH=9的条件下,采用二氧化氯作为氧化剂将CN-氧化为N2;金属铜离子在碱性条件下与氢氧根产生难溶的氢氧化铜,经沉淀过滤后出水,主要污染物去除率达到98.2%,处理后水质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和《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相关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9.
CAF涡凹气浮-SBR法在屠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宁平  朱易  金时英 《环境工程》2001,19(3):14-15
用CAF涡凹气浮 -SBR法工艺处理屠宰废水 ,经该工艺处理后 ,出水水质达到GB134 5 7 92《肉类加工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和《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类污染物 (新、改扩 )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化工园区废水,运行效果表明电催化氧化法适用于化工园区废水的深度处理,污染物的去除率比较高、运行效果很稳定、操作也很简单。废水经处理后,出水CODCr的平均浓度为5mg/L,CODCr的去除率达到了89.6%;氨氮的平均浓度为0.5 mg/L,氨氮的去除率达到了89.8%。参照《子牙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13/2796-2018),与其对重点控制区设定的排放限值比较发现,电催化氧化法均能使水质达到更优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