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环保企业,如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成为业内热点话题。为此,《中国环保产业》杂志特邀多位企业专家,就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企业如何布局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郑重承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23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充分彰显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导力和大国担当,有力对冲了逆全球化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计划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环保产业作为"双碳"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产业,其发展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从2006年第一次环保科技大会开始,历经了国家"十二五" 规划将环保节能产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及"十三五" 规划期间的飞速发展,至2020年,我国的环保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承诺我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在于控制化石能源消费,而能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节能降碳措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显著压力。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将面临节能减排与后疫情重建的双重挑战,亟须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以“双碳”为目标的自然学校课程建设应当构建基于教学定位、教学体系、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全面系统地形成国家长效人才培养机制。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承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要路径。十年来,绿色低碳技术在基础科研、人才市场等多个层面成为了国家绿色发展的核心与焦点。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必将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中国将提高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电力部门是我国能源系统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而生物质能源技术在电力部门的部署对于推动实现碳中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三类生物质能源的发电技术,包括生物质直燃/气化发电、生物质耦合发电、生物质与碳捕获封存技术联合发电,分析了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从技术可行性、资源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等方面评析了其在推动电力部门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可行性。同时,结合碳中和愿景下电力部门的减排要求及对相关技术潜力的最新研判,对生物质能源技术在我国电力部门的部署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其中餐饮业油烟污染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迫切要解决的典型大气污染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面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做好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工作,北京翼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翼达公司)全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9.
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   总被引:5,自引:1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中国将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为中国未来低碳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也提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作为排放量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2030年前达峰后用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很快地实现碳中和愿景,任务异常艰巨,但总体上排放路径必然呈现尽早达峰、稳中有降、快速降低、趋稳中和的过程。支撑碳中和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产业和经济活动,从控制碳排放途径的角度可以分为高能效循环利用技术、零碳能源技术、负排放技术。政府、企业、个人在迈向碳中和愿景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而又各有侧重的作用,需要科学的政策体系以形成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资本和人才朝着碳中和技术创新和市场化推广应用方向快速汇集。  相似文献   

10.
<正>应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大宣传力度,落实“双碳”目标宣传工作;加强大学生对“双碳”目标相关行业的就业引导;鼓励大学生在环保产业的创新和创业。“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而要实现“双碳”目标,当代青年是中坚力量[1]。本研究通过广东省大学生对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影响实现“双碳”目标的行为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碳中和愿景下的低碳转型之路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劲动力,也是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与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并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国家自主贡献的最新举措。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我国铜产业采选、冶炼、加工和再生等环节的演化趋势,构建了铜产业直接碳排放-能源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相结合的多层级碳排放核算模型,分析了我国铜产业各环节碳排放演变规律及碳中和实现机制。结果表明:①1980-2020年我国铜精矿、精炼铜、铜加工材、再生铜产品分别增长了6.6倍、 25.1倍、 88.5倍、 37.1倍,受碳中和目标实现对电力需求量增加的影响,预计2060年铜资源消费总量将较2020年提升62.3%,铜资源社会存量将达到3.9亿t,再生铜将于2030年超过原生铜成为主导资源类型。②2020年铜产业的碳排放总量达到2968.2万tCO2e,其中,采选环节的吨铜碳排放量最高,达到了3.4tCO2e,是第二位冶炼的2.3倍;冶炼环节的碳排放总量最大,达到铜产业的39.3%;再生环节的降碳效果突出,相较原生采选冶炼环节减少1251.2万tCO2e;进出口贸易则进一步降低了该产业43.7%的碳排放总量。③预计2060年铜产业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499.8万tCO2e,通过促进国际贸易、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及环境市场建设等举措,可大幅降低产业的碳排放总量,其中国际贸易及循环经济情景的碳减排效果在2030年前均较显著、随后逐渐下降,技术创新及环境市场建设是该产业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根本,在2060年的减排潜力分别达到535.9万t及607.9万t。为了更好地促进该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双碳”目标实现,建议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合理调控铜产业结构,秉持全生命周期理念加快构建铜产业绿色供应链,紧随碳中和发展趋势促进资源循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相似文献   

1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从国家“一盘棋”,部署了“碳达峰十大行动”,工业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目标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工业园区作为工业产业集聚区,是工业碳排放的重中之重。国家级和省级园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的31%,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要牵住的“牛鼻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在积极地谋求低碳化转型,政府承诺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并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强度控制是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制度,而电气化又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都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研究电气化与碳强度的关系对政策设计和制定碳强度控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电气化与碳强度关系的现有研究,本文提出了碳排放强度随着电气化水平提高先上升后下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假设。本文以中国1997—2016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对象进行假设检验,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验证空间效应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电气化与碳强度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倒U形的EKC关系,并且这一结论在考虑空间因素后仍然稳健。EKC曲线的拐点在不考虑空间因素的情况下位于电气化水平为10.52%的位置,在考虑了空间因素后略微后移到10.81%。截至2016年,所有省份的电气化水平均处于EKC拐点的右侧,即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将对碳强度下降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针对电气化与碳强度关系的一般与空间特征,本文对电气化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府承诺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工业部门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和全面推进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数量庞大的工业园区已然成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工业领域实现科学、精准碳减排的关键靶点。本研究首先剖析了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而以2015年为基准年,面向2035和2050年美丽中国建设两阶段战略目标,研究提出了工业园区碳减排的目标、路径和潜力,以期为园区深化低碳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工业园区CO2排放总量约为28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1%。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提升、能源结构优化、碳捕集等低碳路径,2015-2050年全国园区预期可减排CO2 18亿吨,在2015年基础上减排60%以上;其中,2015-2035年减排8亿吨,2035-2050年减排10亿吨。  相似文献   

16.
碳中和愿景下电力部门低碳转型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中和愿景一方面加速了全社会电气化发展,致使电力需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对尽早实现零碳电力提出要求,电力部门低碳转型进程更加紧迫而复杂。本文首先定性分析碳中和背景下电力部门的总体转型思路和技术不确定性影响,其次采用电力部门与终端部门耦合的C~3IAM/NET模型对电力需求进行预测,同时根据关键低碳技术发展的保守预期和积极预期设计多种情景,以开展电力低碳转型路径优化和成本效益研究。结果显示,发电碳排放量峰值可能出现在40亿~42亿吨,在2049—2060年有望实现零碳电力,电力部门低碳转型速度和效果因技术不确定性而存在明显差异。2021—2060年电力低碳转型累计投入为171万亿~180万亿元,CCS技术累计减排贡献超过250亿吨,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需达到68%以上,风电和光电将成为主要电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碳达峰趋势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在2020年9月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并提出加快落实2030年国家碳达峰任务。考虑到城市在国家碳减排工作中的重要使命和极大潜力,以及其碳排放在总量、结构、行动进展和趋势上存在的显著差异,深入认识中国城市碳达峰趋势的类型特征,对地方政府设计和开展差异化达峰行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考虑影响城市碳达峰趋势的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采用蒙特卡洛方法与K均值聚类算法,对中国286个样本城市的达峰趋势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的达峰类型可以划分为5类,根据其特点可概括为低碳潜力型城市、低碳示范型城市、人口流失型城市、资源依赖型城市和传统工业转型期城市。其中,低碳潜力型城市和传统工业转型期城市是决定我国能否落实2030年达峰行动的关键。最后,针对不同类型城市,本文对城市碳达峰的目标设计和行动重点提出了切实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绿叶》202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1+N"政策体系陆续发布。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相似文献   

19.
李高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4):152-152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变革意义。当前,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提出了碳中和愿景,覆盖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总量的70%以上。未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将掀起一场新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浪潮,先进低碳零碳技术将成为全球新的主导标准,低碳零碳产业体系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新的核心竞争力,贸易和投资领域低碳零碳化的要求已初现端倪,围绕碳中和将出现一大批新的国际规则。在向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认识水平、治理能力、技术和产业转型深度等将进一步重塑各国和区域经济竞争格局。实现碳中和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深度脱钩,这需要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等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充分把握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生态优化等方面的重大机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碳中和愿景的科技需求与技术路径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的提出为我国低碳/脱碳发展明确了新方向,也对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世界各国均将科技创新作为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归根结底也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我国碳排放总量大、强度高,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周期短,现有技术尚存在不足,科技发展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并提前部署。我国碳中和技术发展需要为保障我国碳排放高质量达峰和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可行、经济可承受的科技支撑。各部门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技术发展路径。"十四五"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应全面加强相关脱碳、零碳、负排放技术发展的全局性部署,加快开展研发示范。为了更好地推动面向碳中和愿景的科技发展,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机制与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