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使用1996—2014年我国民族8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模型及产业发展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对区域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产业资源相对承载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综合资源相对承载力约为32 784.7万人,状态均小于0,呈富裕状态,平均富裕人口约13 817.53万人,平均富裕率高达72.82%。其中第一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对区域综合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平均贡献率为46.18%,第二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平均贡献率为44.38%,第三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平均贡献率为9.43%;第三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增长速度最快,增长率高达32.68%。产业发展初期,第一产业经济拉动效果最为显著。从产业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来看,第一产业发展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第二产业发展呈二次曲线正相关上升部分关系;第三产业发展呈"U型"曲线的关系。基于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应当遵循如下发展路径:第一产业应当在保证粮食等必要初级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调整结构,以特色资源为引导,进一步扩大产业特色资源的规模效益;第二产业必须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要任务,走集约发展路线,以产业资源承载能力及生态承载力为红线,保持产业适度规模;第三产业发展应当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产业资源承载能力为主要任务,充分释放产业资源的资本化能力,推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多数资源型城市来说,改善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增长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一些研究认为治理环境污染可能加重"遵循成本",进而不利于经济增长;也有研究认为环境规制会通过"创新补偿"效应,增进当地产品竞争力,弥补企业成本负担并促进经济增长;此外,还有研究认为环境标准提高有助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带动经济增长。为验证中国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本文基于2004—2014年资源型城市数据,以样本城市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工业污染治理设备运行费用为解释变量,进行了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并观察了科技行业人员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资源型城市工业污染物治理对GDP总量和人均GDP的影响均显著为正;(2)在环境规制与GDP(或人均GDP)的正向关系中,科技行业人员比重的提升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存在显著的创新补偿效应;(3)除了传统观点看到的创新补偿效应,污染治理对产业结构的积极影响也在二者正向关系中有重要的中介作用,而且比创新补偿效应的作用更显著。本文的结论是,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未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主要是由于经济资源从效益不佳的工业企业流向了第三产业,同时工业部门自身的创新潜力也已逐步凸显。因此,面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压力,资源型城市要取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应当强化污染治理成本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倒逼机制,进一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同时要构建多元产业体系,促进资源型行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33个资源型城市2006-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以生态效率反映可持续发展状况,在借助因子分析等方法测算资源效率、环境效率进而计算生态效率的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实证检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出口依存度、环境改善投入力度、环境资源区位竞争力、城市规模、城市类型等因素对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对决定生态效率的两个重要方面——资源效率、环境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除科技进步外,上述因素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显著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在99%的置信度下有正向影响,出口依存度在95%的置信度下有负向影响,城市规模在99%的置信度下有正向影响,城市类型在95%的置信度下有显著影响,与预期一致;第三产业比重在90%的置信度下有负向影响,环境改善投入力度在95%的置信度下有负向影响,与预期存在较大差异;科技进步的影响统计上不显著,但表现为负相关,与预期不相符。文中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上海召开的我国首次依靠科技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对策和规划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强调: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紧紧依赖科学技术。国际上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正是现代科技对其广泛渗透的结果。高技术的应用,使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数量、质量、规模、效益上不断产生质的飞跃。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有认识问题,但主要还是技术含量太低。目前,应用现代技术强于多数省市的上海,高新技术在第三产业中的含量仍只占6.29%,相比发达国家差距甚大。其中占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商业,电  相似文献   

5.
简论藏族聚居区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导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藏族人口聚居区由于受资源—环境、劳动力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限制,只能选择兼顾经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此,作者提出了重点开发藏区旅游服务及其相关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良性调整,建立具有藏区特色的新型产业结构的有关建议与构想。  相似文献   

6.
将生态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突出特征之一,因此中国政府施行了严格的环境规制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南北方经济差距也引发广泛关注。利用2011—2020年中国地级市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U”型关系,以市场力量为主要资源配置方式的消费型第三产业和生产型第三产业在南方地区发展优于北方,这种产业结构优势能够将环境改善带来的正外部性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弱化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以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代表的生产型第三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南方地区发展优于北方,使得数字经济在南方地区优势产业门类推进迅速。门槛模型分析显示,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规制对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而北方地区起抑制作用;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环境规制对南北方经济发展均表现为显著促进作用,但南方地区强度明显优于北方,这使得南北方经济差距呈放大趋势。因此,缩小南北方经济差距,需要加快北方地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在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机遇的同时,推动环境改善产生的环境红利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资源、环境问题错综复杂,在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在环境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之间,寻求合理的代价与适度的承受能力的动态平衡临界点是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阐述了资源、环境问题的最终目标;提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环境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的核心,系统信息工程是资源、环境问题的战略技术;指出我国存在着资源、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协调跨省区、跨部门的综合性重大资源与环境工程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8.
论资源开发区域的环境保护:以内蒙古呼伦贝尔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一个重要的资源开发区域——内蒙古呼伦贝尔为案例,分析了该区域在资源开发中造成的种种环境问题和引发这些问题的背景因素,据此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作者认为呼伦贝尔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资源开发区域带有一定的典型性,这种状况提醒我们,就发展中大国来说,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绝不能忽视而只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对我国中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的资源开发区域尤应如此。  相似文献   

9.
新的学术生长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造了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基本框架、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是新的学术生长点,但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在方法论上,作者强调了系统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譬如,资源环境的人口承载力问题,人口的活动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态意识问题,以及小区域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环境资源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与弥散性,直接界定其产权并不能真正解决环境质量问题。本文提出了环境资源产业化这种间接解决方法,并对环境资源产业化的具体内容及外部保障政策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基于STIRPAT模型的武汉市环境影响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要了解导致环境问题的各种驱动力,更应建立模型来精确描述环境影响与驱动力之间的关系。以武汉市为例,应用SPSS软件、以STIRPAT模型为依据,建立了描述环境影响与各驱动力之间精确关系的数个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人口总量的增长和人类发展指数的上升是最主要的环境影响驱动力,城市化率、人均GDP等因素对环境也有影响;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有助于减小环境影响;基尼系数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以此为据,就如何改变这些影响因素,以减小环境影响提出了建议。除了人口总量等常规指标,还分析了人类发展指数、城市化率、基尼系数等指标,充实了环境影响驱动力指标体系,更客观反映了造成武汉市环境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第三产业中宾馆饭店、旅游园林、学校等试点单位开展清洁生产的具体措施 ,分析第三产业清洁生产的特点 ,建立第三产业清洁生产的标准规范 ,提出可操作的第三产业实施清洁生产的程序方案 ,探索第三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碳排放强度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产业因素,有效制定控制碳排放的产业发展政策。本文在对我国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用2001-2008年全国及28个主要省域的碳排放总量、三次产业比重、单位GDP碳排放量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以下结论:第二产业是影响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全国有16个地区二次产业与碳排放强度关联度最大,但第二产业并不是影响地区碳排放量增大的绝对因素;第三产业对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效应并不明显,全国有11个地区第三产业对碳排放量的影响超过第二产业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第一产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最小,全国只有4个地区第一产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是最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策略,以期能有效控制产业发展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延吉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知识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吉市土地面积小 ,水土资源紧张 ,人口与环境压力较大 ,但智力资源丰富。延吉市已经形成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但产业内部存在结构性问题。文章认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知识产业相结合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进而探讨了延吉市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提出知识产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有效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劳动力及其供养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向城市(镇)集聚的过程。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空间.转移空间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就越大.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就越快。据此。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城市化的一个主导过程,并基于河南城市化水平较低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严重偏低的事实.提出“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力不足.是制约河南城市化进提的量主要因素”这个假设。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该假设是成立的。以此为依据.最后提出河南省通过合理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城市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Natur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and harsh in Western China where rich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are endowed,enabling energy and mining development to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the region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dentified the key issu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eco-environment as a result of energy and mining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We argued mat mining and energy development have caused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and tha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Western China,hence,we request coordinated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region.Based on the above recognitions,this paper put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vigorously and developing new green energy;formulating and enforc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improv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establishing green threshold;strengthening integration between western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coastal region to get rid of the"resource curse";improving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akeholders’involvement;coordinating resource taxes and local development funds;and strengthening independent third-party supervis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nergy and mining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实际,运用农业技术需求法估算了相关年份第一产业劳动力投入量,在此基础上结合第5次人口普查和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估算了中国农村劳动力二、三产业就业量及剩余劳动力数量,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是国家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而制定的法规。为检验“水十条”的政策影响效应,文章利用2012—2017年全国269个地级市的数据,结合工业化程度、对外开放水平、技术进步、人口规模、水资源禀赋等控制变量,运用双重差分法对“水十条”政策实施是否有助于减轻工业水污染强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原因,工业水污染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水十条”政策实施显著降低了中西部地区工业水污染强度。通过改变政策实施时间、剔除中心城市、增加控制变量以及剔除严重污染等方式进行重新回归,检验结果依然具有较强稳健性。进一步分析中,文章研究了产业结构以及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发现第一产业比重显著降低,而第三产业显著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并且技术创新效应显著加强。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技术创新均为“水十条”政策改善工业水污染强度的有效途径。在空间异质性方面,在环境规制强度较高的地区“水十条”政策对工业水污染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在环境规制强度较低地区却呈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主要原因在于环境规制强度高的地区水污染情况原本较好,因此污染强度降低幅度较小。因此,文章认为“水十条”政策能够显著改善工业水污染强度,并且加上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等手段的辅助能够更好地发挥政策效果。文章的发现为中国水污染防治行动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