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为了解华北潮土区不同量秸秆长期还田对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影响,在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武清农业生态试验站调查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秸秆不还田(对照,S0)、秸秆25%还田(S25)、秸秆50%还田(S50)、秸秆75%还田(S75)和秸秆100%还田(S100)等处理定位试验的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群落变化.共鉴定出玉米田中小型土壤动物2 394个,隶属于7纲6目47科.等节跳科(Isotomidae)、棘跳科(Onychiuridae)为优势类群.常见类群为18个,稀有类群27个,分别占采集总数的64.83%和5.97%.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动物类群,且类群数随还田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秸秆还田对土壤动物数量无显著性影响(P 0.05).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0-10 cm土层动物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上述结果表明,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秸秆还田相关,秸秆连续还田对表层(0-10 cm)土壤动物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其群落稳定.  相似文献   

2.
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北部塞罕坝森林-草原交错区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交错区3个地带(森林带、森林-草甸带和草甸-草原带)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组成相似,均为蜱螨目和弹尾目,但不同生境中优势类群所占群落总数的比例不同,并且各样地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的组成差异较大.3个地带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类群数与DG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总体表现为秋季多样性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同时各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因生境条件不同而形成各自的季节消长特点.3个地带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类群数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具有明显的表聚性.  相似文献   

3.
地表节肢动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恢复中的生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不同动物类群对植被恢复具有不同的响应,它们与植物一起调控了土壤的恢复过程。然而,目前对地表节肢动物类群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与植被和土壤环境变化的关系认识不足。以1 a桉树(Eucalyptus)林、7 a桉树林及26 a外围桉树林作为研究对象,以无污染桉树林为对照,基于4种样地土壤理化因子、重金属因子及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统计数据,采用生态指数及冗余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种植年限桉树林与外围桉树林生境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对土壤质量和重金属因子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种植7a的桉树林地表节肢动物个体数量(N)、丰富度(R)和多样性指数(H′)(N=131,R=2.026,H′=1.644)高于1 a桉树林(N=40,R=0.701,H′=0.617),但显著低于外围桉树林(N=823,R=2.345,H′=1.939),对照桉树林(N=1251,R=2.354,H′=1.947)显著高于其他样地。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因子与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呈显著正相关,土壤速效磷和有机质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变化的贡献率最大,两个环境因子总共解释了89.67%的环境变异,速效磷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最大,贡献率达79.83%,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多样性指数随土壤质量的提升而增大。重金属因子与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呈显著负相关,Cu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最大,贡献率为88.95%,是主要的毒性因子,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随重金属(Cu、Ni、Zn)含量的增加而下降。研究表明:随着钨尾矿恢复区桉树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质量提升,生态恢复区植被迁入与群落演替促进了地表节肢动物群落食物网的形成,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演变与多样性增加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生育期种植抗虫基因cry1Ab/cry2Aj和耐除草剂基因G10evo-spsps的转基因玉米及其亲本非转基因玉米,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玉米拔节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数量、组成及多样性,研究种植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转基因玉米未显著影响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活性、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在门水平上,种植转基因玉米仅显著提高2个生长时期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种植转基因玉米均显著降低2个生长时期根际土壤细菌Candidatus_Nitrososphaera相对丰度;种植转基因玉米未影响真菌门水平相对丰度,但影响根际土壤真菌Fusarium、Staphylotrichum和Lophiostoma属相对丰度。另外,生长时期显著影响根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也显著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但未显著影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该研究旨在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自然生态风险管理和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梅园昆虫群落的时间结构及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物种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指标测定梅园昆虫群落的时间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梅园昆虫群落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随季节推移而增加,优势种群也随季节而变化.主成分分析表明,食叶性昆虫及刺吸性昆虫在群落中具有重要作用,刺吸性昆虫与捕食性昆虫发生发展趋势相同;根据群落的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和排序分析发现,9月、10月、11月和12月份的昆虫群落最为相似,其次是4月、5月、6月和7月份昆虫群落,再者3月份的昆虫群落,最后是8月份的昆虫大群落.图3表3参17  相似文献   

6.
华北潮土线虫群落对玉米秸秆长期还田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华北潮土区玉米秸秆长期还田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2010年开始在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武清试验站进行秸秆长期还田定位试验,设置C0(玉米秸秆不还田)、C1(玉米秸秆25%还田)、C2(玉米秸秆50%还田)、C3(玉米秸秆75%还田)及C4(玉米秸秆100%还田)共5个处理,分别于2015年7月、8月和9月采集土壤样品,采用浅盆法分离土壤线虫,分析土壤线虫群落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表明:5个处理土壤线虫密度范围为223~1 470ind·100g~-1,表现为C3C2C1C4C0,且C3处理的相对密度显著提高了51.44%。所获得的土壤线虫隶属于32个属,其中C0、C1、C2、C3和C4处理分别鉴定得到21个属、30个属、25个属、24个属和22个属。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线虫总数量、食细菌性线虫数量和杂食-捕食性线虫数量,但不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差异不显著;同时秸秆还田提高了线虫的H指数、J指数、NCR指数和WI指数,降低了PPI指数。总体上,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增加了线虫数量,提高了线虫属丰度及各营养类群生态指数(PPI除外)。另外,该研究发现不同秸秆还田量之间线虫数量、组成、群落结构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见,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线虫数量及提高种类多样性,并通过增强线虫食物网的稳定性以降低受干扰程度,但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有机种植方式对稻田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句容戴庄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句容市戴庄村分3 a(2013、2015和2017年)采样,对比有机种植方式(分别连续实施7、9和11 a)和常规种植对稻田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有机稻田中动物物种和数量均显著高于常规稻田(P0.05),其中,发现的有机稻田动物分别隶属于腹足纲、寡毛纲、蛭纲、昆虫纲、软甲纲、鳃足纲、蛛形纲、两栖纲、鱼纲和哺乳纲共10纲28目130种,常规稻田动物隶属于8纲13目27种。节肢动物为动物群落的优势物种,有机稻田动物中节肢动物有4纲15目106种,占发现动物总种数的81.5%,其他动物6纲13目24种,占18.5%;常规稻田节肢动物只有3纲9目22种,占常规稻田发现动物总种数的81.5%,其他动物5纲4目5种,占18.5%。有机稻田鱼类、两栖动物和节肢动物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常规稻田(P0.01),有机稻田环节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群落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常规稻田(P0.01)。有机种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物种多样性,而且能够提高物种均匀度水平,有机水稻栽培下的稻田水生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好的环境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8.
土壤线虫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已成为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于2014和2015年,以抗旱转基因棉花013011和耐盐碱转基因棉花013018为对象,研究2种抗逆转基因棉花对棉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处理中共鉴定出土壤线虫34属,其中,食细菌线虫13属,食真菌线虫3属,捕食性线虫9属,植食性线虫9属,其中优势属均为头叶属(Cephalobus)、真头叶属(Eucephalobus)和螺旋属(Helicotylenchus)。与各自受体对照相比,除了抗旱转基因棉花013011土壤线虫的属丰富度显著降低(P0.05)、食细菌线虫丰度显著增加(P0.05)外,各处理其他生态学指标和营养类群并不受性状因素的影响。耐盐碱转基因棉013018及其受体对照棉Q处理棉田土壤线虫总丰度,食细菌线虫丰度、捕食杂食性线虫丰度在不同采样时间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抗旱转基因棉013011及其受体棉TH2处理棉田土壤线虫通路指数、成熟度指数和植食性线虫指数在不同采样时间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抗旱和耐盐碱转基因棉田与对照田相比,中杆属(Mesorhabditis)和桑尼属(Thornia)个别稀有属土壤线虫相对丰度发生显著变化,而优势属土壤线虫相对丰度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干、湿漏斗分离法,在山东省陵县采集了试验田的Bt棉(新棉33B)和常规棉(中棉12)及大田条件下Bt棉的0~15cm土层中的土壤无脊椎动物,并对其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线虫和螨类是3种类型棉田的优势土壤动物类群,其频度分别为60%~85%和9%~27%.试验田的常规棉和Bt棉相比,33B棉田土壤动物的类群较多,线虫、鞘翅目、双翅目数量和土壤动物总数均较高,但各土层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值均较低.试验田和大田的33B相比,其土壤动物的类群数相近,但大田33B的轮虫和线蚓数量较高,线虫、蠋、鞘翅目数量和土壤动物总数均较低,各土层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较高.Rényi多样性指数曲线也表明,试验田33B棉田的土壤动物多样性高于中棉12,大田33B的土壤动物多样性高于33B试验田.6~11月期间,各土层土壤动物的数量动态在不同类型棉田趋势基本相同.7月是中棉12棉田土壤动物数量的高峰期,9月是试验田和大田33B的高峰期.试验田的中棉12和33B棉田,6~8月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较为一致;9~10月,33B棉田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6~11月,大田33B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显著高于试验田33B.可见,棉花品种和实验地点等因素均可显著影响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Bt棉33B棉田的土壤动物多样性高于常规棉中棉12;大田33B的土壤动物多样性高于33B试验田.图2表4参29  相似文献   

10.
携带适合度优势基因的转基因作物如果长期存活于栽培系统之外,抗性基因可能转移到野生近缘种并带来生态问题.以转Osepsps基因水稻EP为材料,以非转基因受体"明恢86"为对照,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半野生生境下转Osepsps基因水稻的营养生长、繁殖能力以及稻田杂草的种类、频度和密度等指标变化,分析转Osepsps基因在半野生生境中的生态适合度以及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连续2年试验的结果显示:在常规栽培和半野生生境下,转基因稻与非转基因稻的株高、分蘖数、单株穗数、单株总粒数、单株实粒重和千粒重等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但结实率显著受环境影响,半野生生境下转基因水稻2年结实率为50.33%和17.72%,相比对照的68.82%和30.27%均显著下降(P<0.05);2012年转基因稻单株实粒数为335粒,显著少于非转基因对照的548粒(P<0.05).转基因稻与非转基因稻稻田的杂草种类均为9科9属9种;栽培稻田杂草密度和频度显著低于半野生稻田;相同生境下转基因稻与非转基因稻稻田杂草频度、密度总体上没有差异.本研究表明,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转epsps基因稻生态适合度没有显著提高,在半野生生境下有所下降,其生态风险不高于栽培稻.  相似文献   

11.
历山山核桃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atrick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Alatalo指数等5个多样性指数,结合TWINSPAN分类,研究历山自然保护区山核桃(Juglans mandshurica)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类型、结构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TWINSPAN分类将35个样方分为7个群丛,各群丛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之间存在差异,各群丛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之间的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存在差异,山核桃群落物种多样性受其所处的坡向、坡度、土壤类型等物理微环境及群落物种组成、干扰等共同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群丛间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各群丛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之间的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山核桃群落生境异质性小,物种对地带性气候有相似的适应特征以及相似的资源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地处热带边缘的西双版纳地区近几十年来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变,热带森林逐渐被单一种植橡胶林所替代。探讨森林-橡胶林镶嵌格局对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分析节肢动物群落分布格局的驱动因素,以期为残存森林的保护提供相关科学数据。以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不同景观梯度下的片段森林和橡胶林为研究样地,采用马氏网诱集法,结合宏基因组(metabarcoding)技术调查林下节肢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1)基于metabarcoding技术,从橡胶林和片段森林林下马氏网中共得到397个可操纵的分类单元(OTUs),其中,片段森林中共收集到节肢动物18目347个OTUs;橡胶林收集到节肢动物14目136个OTUs。(2)片段森林中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橡胶林;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橡胶林和片段森林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差异,片段森林节肢动物群落beta多样性大于橡胶林。(3)在景观尺度上,影响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森林覆盖率;在样方尺度上,影响橡胶林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胶树年龄和到森林边缘距离;影响森林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片段森林面积、树种多样性、到森林边缘距离、坡向和海拔。森林覆盖率、树种多样性、橡胶林到森林边缘距离和胶树年龄等因素都与节肢动物多样性呈显著相关性,因此,在选择橡胶林种植区时需考虑森林覆盖率、树种多样性及橡胶林到森林边缘距离等因素,且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显著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该研究结果可为森林和橡胶林的管理提供数据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传统的平板计数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转chi+rip(几丁质酶和核糖体失活蛋白)双价抗真菌基因大豆转基因G0431以及其亲本非转基因大豆黑农35种植后的根部土壤可培养细菌(含芽胞杆菌、产荧光假单胞菌)、真菌、放线菌进行平板计数及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二者根部土壤可培养细菌(含芽胞杆菌和产荧光假单胞)、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并无显著差异;此外,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谱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变化是造成根部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同一时间内转基因G0431和黑农35根部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之间并无显著不同.在大豆的整个生长期内,根部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为5.32~5.37,群落分布均匀度指数为0.91~0.95;根部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为4.78~4.91,群落分布均匀度指数为0.81~0.89.以上结果说明,几丁质酶和核糖体失活蛋白双价基因的导入并没有对大豆根际可培养细菌(含芽胞杆菌和产荧光假单胞)、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以及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图4表2参22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分别对鄂西北竹山县和谷城县红椿天然群落的乔灌草层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椿为群落优势种和建群种;竹山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灌木草本乔木;谷城Shannon-Wiener指数:草本灌木乔木,而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为:灌木草本乔木.谷城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和均匀度相对均略高于竹山.2个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灌木层间差异不显著,草本层间差异极显著.不同群落内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水平,在生境异质性下形成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于2006-2007年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香根草、紫穗槐、蓑草和苜蓿4种植物篱类型蜘蛛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共发现蜘蛛3 074头,分别隶属于16科48种,其中狼蛛科、跳蛛科和球腹蛛科为优势科;2007年共发现蜘蛛3 233头,分别隶属于14科51种,其中狼蛛科和跳蛛科为优势科.在2006和2007年小麦和玉米生长季,不同植物篱类型蜘蛛个体数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基本相同,蜘蛛个体数均在小麦或玉米收获后达到高峰,收获前后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植物篱类型间蜘蛛个体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 ')均存在显著差异.香根草、蓑草和苜蓿篱类型蜘蛛个体数、物种丰富度和H'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显著高于紫穗槐.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香根草、蓑草与苜蓿篱类型间的相似程度较高,香根草、蓑草和苜蓿与紫穗槐篱类型间相似程度较低,表明植被结构对蜘蛛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就保护蜘蛛而言,草本植物篱比灌木植物篱更重要,且丛生型草本植物篱比其他草本结构植物篱能维持更高的蜘蛛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设置0(对照)、20、60和100g·kg-1 3个底泥施用量水平,研究施用底泥对冬小麦籽粒Cd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0和100g·kg-1底泥施用处理小麦穗质量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P〈0.05)。各处理间小麦籽粒cd含量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施用底泥并没有显著改变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整个培养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IAWCD)以及96h时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在对照与底泥施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仅有占总变量方差14.22%的PC3能识别出对照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谱与底泥施用处理间的差异,而PCI(21.76%)、PC2(16.32%)和PC4(11.62%)则无法将对照与底泥施用处理区分开来。可见,该试验条件下合理的底泥施用量并不会对小麦籽粒Cd含量、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和土壤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样方法对太原天龙山珍稀濒危植物丽豆(Calophaca sinica)野生种群的生境和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应用TWINSPAN分类分析群落多样性.据TWINSPAN分类,将丽豆分布区的植物群落划分为14个群丛类型,丽豆在群落中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并对群落的结构起一定决定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丽豆分布区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受自然环境、群落特征和人为干扰的综合影响,光照充足、人为干扰小的群丛类型的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在以丽豆为建群种或优势种的群丛中多样性指数较高,均匀度指数也较大.在丽豆分布区的9个土壤因子之间有6对因子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的相关性;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因子回归分析表明,锌(Zn)与8个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钾(K)、磷(P)与6个多样性指数之间显著相关,其他土壤因子与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华北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中不同施肥处理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研究,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为提高华北潮土区土壤肥力和维持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在天津市宁河区试验基地设置5个施肥处理大田试验,分别为单施化肥(T1,对照)、50%氮肥与生物有机肥配施(T2)、常量化肥与生物有机肥配施(T3)、常量化肥与秸秆配施(T4)和常量化肥-生物有机肥与秸秆配施(T5),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和秸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全氮和全磷的含量,并且配施处理会降低土壤的pH值,其中T5处理的土壤各养分含量最高。(2)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为:T5T4T2T1T3。其中,T4和T5处理的AWCD值高于对照。(3)T5处理的5种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值均最高,其Shannon指数(H′)显著高于T1和T3,而与T2和T4无显著差异,丰富度指数(S)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4)施肥处理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偏好,在6类碳源中糖类的相对利用率最高,占45.34%-47.74%,氨基酸类次之,占18.08%-22.48%,之后依次为羧酸类、聚合物类、胺类和酚酸类,分别占10.83%-17.21%、4.87%-14.35%、4.44%-6.29%和1.41%-3.79%。与对照相比,T5处理显著降低了微生物对氨基酸的相对利用率。(5)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随施肥措施的变化而发生改变。31种碳源中对PC1贡献较大的有9种,对PC2贡献较大的2种,其中糖类为主要影响碳源。T4和T5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较相似,但与其他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差异较大。综上所述,化肥-生物有机肥与秸秆三者配施可以改善华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微生物生境,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和功能多样性,是一种维持土壤肥力和保护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9.
晋西黄土区封禁流域植被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封禁26年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调查技术,对其植被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结合1996年的调查资料,对6种生境类型在不同封育年限条件下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运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生态优势度对调查区域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乔木树种的比例有所上升,灌木的比例有所下降,群落中乔灌木物种更为均衡;研究区域群落整体上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有显著提高,生态优势度有所下降,群落朝着更为丰富、均匀、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8年6月至1O月,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对照稻田和养鱼稻田2个处理,采用分层取样法和大类群分类法,利用反映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数量特征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研究了泥鳅对稻田土壤动物群落的扰动效应.结果表明,稻田土壤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为腹足类、线虫类和线蚓类.稻一鱼复合系统土壤动物类群数高于对照稻田,但土壤动物个体数少于对照稻田.稻一鱼复合系统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高于对照稻田,但优势度指数低于对照稻田,显示稻一鱼复合系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稻田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