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本文作者参加了国家地震现场工作队第五灾害评估小组的灾害损失评估工作。本文基于此次地震灾害评估的经历,介绍了部分灾害评估装备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总结了一些在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中节约资料处理时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震级不大、灾情较重。震后排查和地震震前后对比显示,滑坡崩塌灾害是加剧灾情的关键因素之一;震后新增隐患沿河谷岸坡脊线、公路边坡开挖线、断裂带"三线耦合"部位集中分布的特征;中小型滑坡主要由地震动触发,大规模滑坡是由断裂活动和地震动联合触发。研究建议在西南山区的应急减灾能力建设中应综合考虑地震和地质灾害,分阶段规划。  相似文献   

3.
堰塞湖沉积物是研究水系演化和区域构造活动的关键对象。本文对金沙江奔子栏-巧家河段新生代堰塞湖、下伏河流相及现代河滩沉积物细粒泥沙(0.063 mm),进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揭示各堰塞湖物源变化情况,并探讨对金沙江水系演化的指示意义。研究发现:1.萨赛登、奔子栏、石鼓、涛源和金塘等堰塞湖与现代河滩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相同,物源一致,泥沙均主要来源于金沙江; 2.下伏于昔格达组的格里坪河流砾石层与下游拉鲊昔格达组剖面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其它堰塞湖相同,泥沙来源于金沙江;而受支流雅砻江来沙影响,昔格达村和炳草岗等处昔格达组的微量元素特征不同于格里坪下伏河流相和拉鲊剖面及其它堰塞湖沉积; 3.奔子栏-巧家河段各堰塞湖、下伏河流相及现代河滩物源的一致性表明,这些堰塞湖形成前,东流的金沙江已经形成,并且物源至今没有发生过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重大自然灾害中灾害链对灾情的巨大放大、累加作用,使灾害链研究备受关注。基于灾害系统理论,以中国汶川"5.12"地震灾害和日本福岛"3.11"地震灾害为例进行了地震灾害链梳理和区域对比,并探讨了不同灾害系统下,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对灾害链致灾成灾的影响。通过构建承灾体脆弱性与灾情累积关系的概念模型,阐述了灾害链对灾情的放大机制。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具有陆地山区灾害链特征,主要灾害链为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灾害链和地震→结构破坏→设施受损灾害链;日本地震具有海洋岛屿灾害链特征,主要灾害链为地震→海啸→核事故灾害链、地震→(海啸→)结构破坏→火灾/生命线系统损毁灾害链和地震→滑坡/火山/水库溃坝灾害链等;两场地震灾害中灾害链的成因及灾害链对灾情的放大过程差异显著;福岛地震灾害链危害巨大,使灾情在其他相关国家放大。  相似文献   

5.
依据廊坊市气象灾情普查资料,对廊坊市1949—2007年主要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雷电等造成损失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同期灾害性天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98.4%的灾害性天气不会出现灾情;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气象灾害是暴雨洪涝;发生灾害性天气的站次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近年来出现气象灾害灾情的站次呈逐渐上升趋势。同时在气象灾情普查中发现,目前廊坊市气象灾情的收集比较混乱,部门之间缺乏灾情信息共享、灾情调查渠道不畅、灾情损失计算不准确等诸多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气象灾情信息共享平台等相关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如果不是因为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和鲁甸地震,多数人并不知道"堰塞湖"是怎么回事,即便知其者,也只是停留在往日地质奇特、风景优美的印象中。只有在一些地震灾区,人们才会见识堰塞湖的惊险和恐怖。其实,堰塞湖早就出现过。我国台湾地震活动频繁,早在1941年12月,嘉义东北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引起山崩,在海拔580米处溪流中形成一道高100米的堤坝,河流中断。10个月后,上游的溪水滞积起来,在天然堤坝以上就形成  相似文献   

7.
近18年长江干流水质和污染物通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2000年以来长江流域水环境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江水质现状及其变化和原因备受关注.采用水质、水量、污染物通量、污染负荷等多要素综合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8年长江干流水质和污染物通量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原因.结果表明:①宜宾以下长江干流总磷浓度高于金沙江;从源区至入海口,长江干流氨氮浓度总体呈沿程上升趋势.②2011—2013年是长江干流水质重要转折期.2003—2010年,长江下游江段氨氮浓度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2013—2018年大幅下降,下降约65%;2012—2018年,长江干流大部分江段总磷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上游下降最大,为45%~60%;2003—2018年,长江干流高锰酸盐指数、重金属和石油类污染均明显减轻.③2000年以来,长江水量未有明显增大或减小趋势,但输沙量大幅下降.总磷年通量与年径流量密切相关,年内丰水期总磷通量较高.2001—2006年宜昌断面、汉口37码头断面氨氮年通量大幅下降;2013—2018年,大通断面氨氮年通量呈明显下降趋势.④2018年,大通断面总磷、氨氮年通量分别约为9.37×104和21.47×104 t.总磷汇入量中游强于下游,氨氮汇入量下游强于中游.上游向下游磷的输送由21世纪初以颗粒态为主转变为2017—2018年以溶解态为主.⑤长江下游江段氨氮浓度和大通断面氨氮年通量的显著下降,以及长江整体石油类超标率大幅下降均主要归因于水污染防治;长江干流大部分江段总磷的明显下降主要归因于随泥沙汇入水体磷的减少,以及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显示,近18年来长江干流污染物浓度、时空特征、输送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地震、台风、洪涝等灾害频发,灾害防范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我国针对灾害风险认知的知识储备不足,也缺乏有关灾害风险认知研究的系统性分析。利用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CiteSpace对我国2002—2018年CNKI数据库中灾害风险认知研究的656篇相关文献的发文数量、关键词、文献作者群体、发文机构进行检索与统计分析,绘制出学科研究热点、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知识图谱量化分析了中国灾害风险认知的相关研究现状,客观地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状态与发展趋势,为灾害风险认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对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2012年云南彝良5.7、5.6级地震、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和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应急避难和灾民安置工作进行现场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从避难场所指挥管理、避难人员管理、应急物资发放、灾民临时住宿、避难场所医疗防疫、卫生和便民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应急避难和避难场所的运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利用沉积物解读古环境信息的前提是必须清楚它的物源。金沙江干热河谷中存在的黄土状物质为解读金沙江河谷环境演化提供了一种物质载体。论文从物质组成相似性方面来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中黄土状物质的主要来源。通过测试分析黄土状物质以及其可能的物源,包括金沙江河漫滩、古堰塞湖沉积物以及金沙江流域山原红壤的元素和矿物组成后发现:金沙江古堰塞湖沉积物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矿物组成上与黄土状物质最为接近,说明古堰塞湖沉积可能是金沙江干热河谷黄土状物质的主要物源,这一结论与作者在野外观察到的凡有黄土状物质分布的地区,在附近就能找到古堰塞湖沉积的现象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2月21日,一些人是在惴惴不安中度过的. 玛雅预言:2012年12月21日的黑夜降临以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世界末日降临.2012年12月22日,当人们看到太阳升起,一切如常时有些人深深松了口气,有些人甚至笑了…… 感谢上天,世界尚存,你我同在,但是末日之说让人们开始反思当下的生活.影片《2012》中天崩地裂、地动山摇、火山喷发、洪水肆虐、城市毁灭的景象难道就只是电影中的虚幻?如果你觉得那些虚幻离我们还很遥远,那么从近年的海地7.3级地震,智利8.8级强震,冰岛火山喷发,青海省玉树7.1级地震,巴基斯坦洪灾肆虐,甘肃省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印尼地震引发海啸,斯里兰卡洪水,新西兰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缅甸和印度洋的地震,日本的九级地震及没完没了的余震……  相似文献   

12.
5·12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不仅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也使得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可以说是对政府环境应急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  相似文献   

13.
地震与优生     
目前,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正处于本世纪以来第5个高潮期,具有中强震连发的特征。据统计,自1988年至1997年底,我国大陆及邻近地区已发生7级以上(含7级)大地震15次(其中8次发生于我国境内)。专家们分析出目前我国地震高潮期的具体地区:云南和新疆为“主体活动区”;青海和东南沿海是“参与活动区”;四川、西藏等地自1988年以来虽多次发生6级以上强震,但7级以上大地震尚未发生,将根据其震情的发展确定其活动期类型。根据世界历史地震活动程度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18~20次7级以上大地震。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也是中地震活动水  相似文献   

14.
今年8月份以来,我国甘肃舟曲,四川绵竹、汶川,云南贡山等地相继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8月7日22时许,舟曲突发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据不完全统计,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00多人,失踪300多人。  相似文献   

15.
王祥  淮建军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6):1460-1471
农业气象灾害多风险评估对于防灾减灾、制定风险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80—2015年陕西省农业气象灾害年度统计资料和2015—2018年农户调研数据,运用贝叶斯网络、贝叶斯分层模型(BHM)等多风险评估方法,分析陕西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灾害间相互作用以及生计资本对于不同作物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0—2015年陕西省洪涝的灾害率和灾害强度显著下降,斜率分别为0.17%、0.7%,冷冻的灾害率显著上升,斜率为0.25%,干旱和风雹灾害无明显变化;(2)干旱和洪涝显著影响其他灾害,各种灾害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3)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率、农作物种植面积、农村用电量和农用磷肥施用折纯量等生计资本指标,可以显著降低脆弱性。本文有助于提高农户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为预防和治理农业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龙  徐刚  杨娟 《地球与环境》2015,43(3):322-330
灾害风险是当前灾害研究的热点和核心之一。从灾害系统整体角度,厘定区域灾害系统风险,明晰灾害系统风险要素构成及其作用机制,对于科学指导区域综合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在山地城市灾害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R=H×E×S/C"的灾害系统模糊风险概念模型,构建了反映山地城市灾害系统"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灾损敏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的"山地城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对山地城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进行定量评价与排序的"综合赋权(AHP-EVM)"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重庆市38个区县作为研究对象,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整体上初步阐明和解释了山地城市(重庆市)38个区县的灾害系统模糊风险等级及成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综合赋权"模糊综合评判的"山地城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评价结果科学、可靠,能够从整体反映山地城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水平及其构成。经过与灾情数据对比、专家评判,本研究所得评价结果通过验证,且与"模糊物元评价"所得结果基本一致。(2)重庆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整体水平居中。其中,渝中区、江北区,渝东北的城口县、奉节县以及渝东南的酉阳县,灾害系统风险等级高,各类灾害发生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较大,是未来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云南梅里雪山的"5·2"雪崩事件为个案,分析了此次旅游灾害发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自然灾害引发的旅游灾害提出了一些思考:旅游自然灾害的赔偿机制急需完善;当地政府景区的灾害预警工作不可忽视;我国游客的户外生存能力还须提高;国家应出台更加合理的相关休假制度.应尽量避免灾难事件的发生,即使灾难真正发生了,也应将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了山东省的基础条件、海洋灾害类型与基本特征以及历史灾害概况等,并对各类海洋灾害的发生频率、致灾因素及损失程度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各类海洋灾害的发生频率、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均呈逐年增加趋势;在分析了现有海洋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的实际,从工程性和非工程性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9.
洪涝灾情评估工作是防洪减灾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评估方法是灾情评估的核心。基于评估指标选取、评估方法、灾害损失定级等三个方面,对洪涝灾情评估方法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体上讲,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洪涝灾情分类评估方法,并制定了相应的行业标准指导实际工作。文献综述表明,评估指标的选取日趋全面,评估方法可操作性逐步提高,灾害等级划分与国家防灾减灾政策实现衔接。  相似文献   

20.
采用内梅罗水质评价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沈阳市境内浑河干流3个断面2017~2018年上半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3个断面的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描述性统计特征及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河流污染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空间上,从上游到下游3个断面水质总体为由差变好再变差;时间上,从2017~2018年上半年沈阳市境内浑河干流各断面水质均呈现恶化的趋势,其中东陵大桥和于家房断面水质恶化趋势更明显;浑河干流污染严重的因子主要有3项分别为COD、氨氮和TP,尤其在于家房断面,以上3项指标均已达到劣V类标准;浑河干流污染源主要为上游抚顺段排入浑河的"三产"废水、浑河沿岸农业面源污染以及沈阳市本地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尾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