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首先分析了皖东地区中药材资源的优势 ,建立了包括利用价值系数、利用现状系数、濒危系数、栽培系数、分布系数、蕴藏系数 6个评价指标的“中药材优先开发”指标体系 ,据此将皖东地区国家和省规定普查的 2 37种中药材确定为一级优先开发的有 6种、二级优先开发的有 79种、三级优先开发的有 96种、暂缓开发的有 5 6种。最后 ,以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为目的 ,将皖东地区划分为低山丘陵药材保护区、浅丘岗地药材开发区、沿湖河药材利用区以及沿淮洼地药材扩大区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f or Chinese Crude Drugs,简称中药材GAP),是从保证中药材质量出发,控制影响药材生产质量的各种因素,规范药材各个生产环节,乃至全过程,以达到药材真实、优质、稳定、安全、可控的目的.贵州省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省份之一,有中药资源品种4290种,居全国中药资源品种的第四位.  相似文献   

3.
为充分挖掘川西亚高山地区观赏类植物资源优势、促进高海拔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和景观生态修复的乡土物种产业化发展,基于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综合考虑植物观赏价值、生态适应性价值和开发价值,确定17个评价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模型,针对该区域较为常见的50种乡土木本植物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分值将资源化利用价值由高到低划分为4个等级.结果显示:I级( 4.0)植物6种,以山光杜鹃(Rhododendron oreodoxa)为代表,观赏价值和应用价值较高,可优先作为高海拔地区园林绿化和景观植物进行开发利用;II级(3.6-4.0)植物22种,可适度作为高海拔地区园林绿化植物开发应用;III级(3.2-3.6)和IV级(3.2)植物各11种,建议小范围区域内试种,适时评估其开发利用价值.采用AHP法筛选出的6种I级植物能准确地反映出亚高山地区木本植物的应用价值,予以重点推荐;结果可为亚高山地区生态恢复和城市园林物种的选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图1表5参30)  相似文献   

4.
重庆大木山木本植物区系及植物资源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野外调查资料,对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大木山的木本植物区系及资源特点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野外调查共发现木本植物738种,隶属于86科、288属.其中裸子植物6科、10属、15种,双子叶植物77科、271属、699种,单子叶植物3科、7属、24种.乔木268种,灌木398种,木质藤本72种.科的组成优势现象十分明显,含10种以上的科有26个,包含164属、526种植物,分别占该区木本植物总属数和总种数的56.94%和71.27%,是该区木本植物区系构成的主导成分.木本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属的分布类型有14个,种的分布类型有12个,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有483个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该地区,占总种数的65.71%,其中27.12%的物种为华中植物区特有种.13个地区的聚类分析表明大木山与华中植物区和华东植物区关系最为密切.木本植物资源以药用、材用、观赏、食用类为主,古老孑遗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丰富.图l表5参35  相似文献   

5.
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化研究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演化规律与机理,指导该地区合理开发和保护植被资源,选用Landsat等卫星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并分析了该地区1986—2015年长时间序列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水分条件、盐分条件、人类活动)。结果表明,该地区近30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明显,(1)空间变化上,植被覆盖度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由河流两岸向沿海递减的趋势,并且随着时间变化,这两种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人类活动加强,植被覆盖破碎化显著。(2)时间变化上,1986—2015年该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86年的36.77%上升为2015年的37.83%。中高、高植被覆盖面积增幅最大,达到314.96 km~2。低植被覆盖度区逐渐转为高植被覆盖度区,特别是2001—2015年,随着研究区生态环境逐渐变化,转化速度逐渐加快。(3)环境因子与植被覆盖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采用基于像元的空间分析法分析不同时滞月降水量与近代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度相关性,发现月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有较大关系。通过遥感指数构建土壤反演模型,得到盐分空间分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盐分与植被覆盖度相关性系数为-0.331(P0.02),近代黄河三角洲盐碱化对植被生长有一定阻碍作用。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主要以农业为主,通过对植被覆盖度与耕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相关性系数为0.452(P0.02),近代黄河三角洲耕地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利用为例,剖析湿地资源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相关环境问题,包括:湿地面积缩小,自然灾害濒发;区内环境状况日趋恶化,生产与生活性污染严重;湿地功能日益衰退;湿地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民的生产投入明显不足。此外,还探讨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对策,具体有: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新的评价指标与标准,建立预警分析系统,以现代湿地生态工程技术为指导,全面提高湿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武夷山市为案例区,选取54个珍稀濒危物种为指示物种,在物种栖息地评价基础上采用系统保护规划工具MARXAN模型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结果表明,武夷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总面积为734.7 km~2,占武夷山市国土面积的26.1%,并集中分布于东北部、西北部及东南部地区;在保护优先区内,8个一级保护物种栖息地的保护比例均超过各自栖息地总面积的50%。空缺分析发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与现有自然保护地存在空间不匹配的现象,建议优先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级优先区范围内补充扩建和新建自然保护地,包括向东补充扩建武夷山国家公园、向南补充扩建武夷山黄龙岩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吴屯乡吴屯溪、东溪水库及其周边新建森林、湿地及水生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在上梅乡和五夫镇建设森林保护类自然公园。  相似文献   

8.
山西芦芽山旅游影响因子及其系数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旅游影响因子及其系数是评价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一种主要指标。本文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对芦芽山旅游影响因子及其系数与地理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6个旅游影响因子之间的正负相关性均很好地体现了旅游活动对各因子影响的规律性,同时也说明了旅游影响因子的选择与确定以及对其赋值的正确性,旅游影响因子及其系数与自然地理因子间较小的正负相关性,说明它们几乎不受自然地理因子的作用,它们共同作用为评价旅游开发程度强弱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旅游影响因子及其系数与人文地理因子间的高相关性,完全可以说明,它们能够正确地反映旅游活动对植被环境的作用。此外,加强景区管理和旅游规划尤为迫切,图2表4参8。  相似文献   

9.
区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集对分析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集对分析是一种新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针对关于确定-不确定系统给出了分析背景下的联系度表达式,由于其联系度概念具有鲜明的辨证性、完整性,成为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方法。应用集对分析法对关中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得出:西安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已达Ⅲ级,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已接近饱和值;咸阳、宝鸡、关中平原、渭南等地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属于Ⅱ级,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有相当的规模,但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投影寻踪法和物元分析法的结果基本相同。本方法具有概念明确、计算简单,结果合理。该方法为水文水资源的分析、评价提供了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调查湖南省黑老虎野生资源分布、种群、群落特征及其中药材储量,对湖南21个县市的黑老虎资源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结果表明:黑老虎主要分布于湖南的怀化、湘西、张家界、郴州、永州、邵阳等地,生长在海拔300 m~1 500 m的山地疏林中;种群密度较小,仅为1株/m2,平均株高约8.91 m,平均基径约1.25 cm;其群落结构由乔木、灌木、草本组成,且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大于灌木层和草本层,伴生植物种类丰富,包括22个科41个属共50种植物;湖南黑老虎中药材总蕴藏量较少,约为12 288 kg.因此,建议应重视和加强黑老虎野生资源保护,进行人工繁育和栽培,保证黑老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湘北红壤丘岗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自然资源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后备资源潜力、科技储备等方面剖析湘北红壤丘岗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同时阐明了阻碍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即土壤肥力普遍偏低、季节性干旱严重、农业生态系统脆弱、资源利用不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的资金短缺、体制缺陷和思想观念陈旧等。提出了10条促进该区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技术途径和措施,即:(1)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迅速提高土地生产力;(2)充分发挥“土壤水库”和工程水库的作用,抗御季节性干旱;(3)协调水土矛盾,建立丘岗开发的资源互利型利用模式;(4)全而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5)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或生产项目;(6)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它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杠杆作用;(7)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8)增强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9)建立完善的投资管理和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10)强化农业先进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12.
保护地管理类别和功能分区结合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对保护地进行管理分类和功能分区的必要性,提出了新的保护地管理分类方法(由IUCN制定的6类简化为4类:严格保护类、栖息地/物种管理类、自然公园类和多用途类)和功能分区方法(由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体系的三区法修改为5+1区:封闭区、控制区、旅游区、资源利用区、高强度使用区和外围缓冲区),并创新性地将管理类别和功能分区结合在一起运用,针对不同管理类别的保护地以及不同的分区,就可以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并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因此能够为具有多种功能的保护地管理提供灵活的选择.这样的体系将允许人们建立起一套标准的管理要求,规范管理实践,并为监督提供评估标准.此外,还阐述了保护地管理类别体系和功能分区结合体系与IUCN的保护地管理类别体系的对比优势,并列出本体系将如何解决目前保护地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将生物物种资源的价值分为直接经济利用价值、研究与开发价值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价值,以江苏省为例,对保护和利用生物物种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3次产业中,所有生物物种资源行业的总产值为9 829.89亿元.a-1,增加值为2 548.15亿元.a-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43%。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和利用为3次产业共新增总产值125.44亿元.a-1,生物物种资源持有人、研发机构、种子经销商、农民的收入之比为1.0∶5.3∶455.9∶6 265.4。基于生物物种资源的专利权保护和利用为农业和医药制造业新增总产值8.88亿元.a-1。全省野生生物物种资源的潜在经济利用价值为1 646.49亿元,生物物种资源对生态系统发挥服务功能产生的价值为1 613.54亿元.a-1。  相似文献   

14.
精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生态安全,在县域尺度上定量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及生态环境效应变化,可为地处干旱生态脆弱区的精河流域绿洲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90、2000和2018年3期影像,采用梯次环方法对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时空分析,并基于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对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后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辨识。结果表明:(1)1990—201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建设用地、耕地、水域和草地面积增加,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近28 a来,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变化较大,呈先降后增趋势,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优于1990和2000年。以城市为中心的梯次环方法分析结果显示,1990和2000年研究区南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高于北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值区出现在S5~S7梯次环;2018年北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南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值区出现在N6~N8梯次环;(3)1990、2000和2018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147、0.120和0.194。研究区土地荒漠化以及林地、草地转为未利用地是在土地利用层面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未利用地转为林地、草地以及艾比湖水面的恢复是促使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药材的重金属超标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对于药用植物中重金属的安全限量值缺乏统一规定。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是中国临床常用的传统大宗中药材。基于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推定了黄芩所含类金属As、重金属Cd、Cr、Cu、Ni、Pb和Zn的安全限量值并评价了黄芩药材和饮片的污染状况。采集了北京市门头沟区人工栽培的一年生至五年生的黄芩根样品共25份,并从安国和亳州两大药材市场分别购进黄芩饮片各5份,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样品中7种重金属的含量;将2015版《中国药典》所含118种黄芩制剂依据功效主治分为7类,结合其各自的用药规律,基于重金属可能给人体造成的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可接受水平,推得黄芩所含7种重金属的安全限量值,并以此为标准评价了黄芩样品的污染状况。黄芩所含7种重金属As、Cr、Pb、Cd、Cu、Ni和Zn的安全限量值分别为0.2、0.5、28.5、1.2、48.1、24.1、361.0 mg·kg~(-1);该限值与已有的《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和ISO标准相比,增加了重金属Cr、Ni和Zn的安全限量值;且对于具有经口摄入致癌毒性的As、Cr和Pb,考虑了黄芩常年服用的致癌风险。本研究中As的安全限量值相对较低,而Cu和Pb相对较高,Cd处于以上两个标准值之间;若以此为评价标准,两种来源的黄芩样品中所含有的重金属只有As和Cr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中药材所含重金属安全限量值的制定最好因药而异,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6.
因产业结构调整和矿产资源枯竭,中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矿业废弃地,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及时对其进行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利用,可以快速地变废为宝,赋予废弃土地新的生态、休闲、地域文化延续以及经济价值。海口市矿坑群改造项目基于矿区典型景观、热带自然环境等地域特征,从地形条件及竖向设计、汇储水条件与水景设计、植被的恢复与利用、场地弃置矿石的再利用和建成后的污染防治等五个方面对矿坑分别进行了景观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提出:(1)依据矿区生态系统特征、地理位置及自然恢复情况,将其分为自然恢复、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生态修复与适度开发三大类;(2)适度开发矿坑及周围被污染的非法养殖场地,建设城市郊野公园、康养社区和市民运动中心,为区域带来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3)利用矿区地形高差将地势较低且地下水位较高处设计为水景,依据植被现状将其修复为山丘台地草坡、湿地景观区、热带草本植物种植带、林地保留及培育区、热带蔬果种植园和休闲景观绿地,弃置矿石材料进行资源化利用作为铺装、景观山丘堆放材料等,营造具有热带矿坑特征的可持续景观;(4)加强对矿坑开发后的生活垃圾、污水和餐饮油烟等污染物防治,建立专业化垃圾处理模式,利用生态湿地对污水进行净化,提升餐饮油烟净化技术。研究旨在促进修复后的矿坑场地的可持续利用,为其他地区的废弃矿坑改造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大兴安岭中段地区蝶类群落结构及地理区系特点,2019年7—8月在五岔沟地区选取山地草甸、山地落叶阔叶林、沼泽草甸、农田和山地针叶林5种生境对蝴蝶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观测记录蝴蝶5科44属65种856只,蛱蝶科为优势类群,灰蝶科、粉蝶科为常见类群,弄蝶科、凤蝶科为罕见类群。突角小粉蝶(Leptidea amurensis)、阿芬眼蝶(Aphantopus hyperantus)、绿豹蛱蝶(Argynnis paphia)、灿福蛱蝶(Fabriciana adippe)和蛇眼蝶(Minois dryas)为研究区优势种。不同生境蝶类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山地草甸生境多样性指数(3.115 2)和均匀度指数(0.898 8)最高,山地落叶阔叶林生境丰富度指数(6.838 6)最高,农田生境优势度指数(0.089 2)最高。5种生境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之间物种相似性系数均在0.25~0.50之间,为中等不相似。区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蝶类以古北-东洋界共有种为主(46种),占总数的70.77%。在中国地理区系中,蒙新区分布有65种(100%),其次为东北区,分布有62种(95.38%)。在内蒙古地理区系中,大兴安岭山地亚区分布有65种(100%),其次为内蒙古高原亚区,分布有57种(87.69%)。  相似文献   

18.
研究物种丰富度以及时空分布格局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掌握湖南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与时空变化,分别于2018年4、6和8月,运用样线法对衡山观测样区及周围区域两栖动物的资源现状与栖息地利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共记录到15种两栖动物,隶属于1目6科12属,其中国家二级保护物种1种、"三有"动物10种,占物种总数的73.3%。区域内两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在时间及空间尺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生物多样性指数在6月最高;4种典型生境中观测到的物种数存在明显差异,农田物种多样性最丰富,为12种,其余依次为水塘(9种)、溪流(6种)、林地(3种)。此次衡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观测基本掌握了该地区两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估了该地区两栖动物生存面临的胁迫因素,并对两栖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气相色谱法估算多环芳烃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6环多环芳烃(PAHs)气相色谱保留时间(RGC)与HPLC保留值及与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对应关系的研究,发现RGC与HPLC保留值主KOW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建立了RGC与KOW间的一元回归方程,并对包括EPA16种优先控制的PAHs在内的33种多环芳烃化合物的KOW值进行估算,估算值的相对误差为0.10%-12.10%,平均值为4.51%。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王云鹏  李岩  王兴芳  陶亮 《生态环境》2011,20(12):1879-1885
通过对复杂土地利用地学现象的空间与时间上的综合表达和描述,可揭示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的内在规律,可以为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珠江三角洲1990-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研究区全域空间自相关、单变量区域空间自相关、双变量区域空间自相关的计算,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的全域空间自相关较弱,土地利用和开发存在随机性。单变量区域空间自相关和双变量区域空间白相关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显现不同形态,揭示了研究区内部发展的差异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可直观地显示分析结果,不失为一种深入理解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和变化的重要和有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