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项报告表明.地球上53亿人口中有34亿人平均每人每天只有50升水:不仅干旱的地区缺水.即使雨量较多的地区.也由于遭受污染使水质不断下降。联合国的一份报告说.世界上每天有4万多儿童因缺少洁净的水而患上传染病甚至导致死亡。地球表面虽有2/3的地方被水覆盖着.但又苦又咸的海水却占96.5%.余下的3.5%的淡水.其中近70%是尚未被利用的固体冰川。目前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与浅层地下水。总量只占全地球总水量的0.3%.全世界能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只有9000亿立方米。每人平均约180立方米,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量还不到世界人均的1/4.估计有8000多万人深受水资源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前,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如何解决水危机?这一方面要求人类重视节流,提高现有水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开发新的水资源。除向大海要水外,大气已成为重点开发对象。科学家们认为大气是天然水库。据统计,地球表面约有30%被云层覆盖,一块不  相似文献   

3.
世界淡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可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小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中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相似文献   

4.
《民防苑》2007,(6)
1986年,科学家在南极的阿兰山脉考察中发现了一颗来自火星的陨石在显微镜下,科学家看到陨石中竟然显露出清晰的磁铁矿晶体。这一意外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些学者还据此断言,火星上存在着,至少曾经存在着生命。为什么看到磁铁矿晶体便会作出存在生命的判断呢?因为地球上这类铁矿的形成是与生命密不可分的,生命与矿藏具有不解之缘。大约在距今32亿年前,地球上已经有了生命——细菌,它们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早的生命体类型,其结构都是原始的单细胞。它们是地球最早的主人,今天的人类和各种动植物都是由它们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化而成的。细菌不仅为地球繁衍出如今绚烂多彩的生物界,还创造出了很多宝贵的矿藏。地球上一些富铁矿就是古代噬铁细菌的杰作。创造富铁矿的噬铁细菌是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早在32亿年前就活跃在地球上了。它们与当年存在的其他细菌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种类,是地球上当之无愧的主人。噬铁细菌都是直径只有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原核生物,体内连细胞核都没有,只有在放大成千倍的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5.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例如地震所引起的城市毁灭,地球磁暴引起的精神病发作率剧升等。但是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的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害,这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一、荒漠化与人类活动世界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0%,其中只有1/10(11%)适于耕种。由于人类  相似文献   

6.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6年版)序号按总被引频次排名期刊名称总被引频次序号按影响因子排名期刊名称总影响因子1中国沙漠1997 1中国沙漠1.8702地球物理学报1972 2地球化学1.8073地学前缘1741 3天然气地球科学1.5374地球科学进展1585 4第四纪研究1.3685地球化学1399 5地学前缘1.3476地球科学1390 6地球物理学报1.2537第四纪研究1233 7地球科学进展1.2458地球学报868 8干旱区研究1.0799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839 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06510地震学报783 10地球科学0.99111地球物理学进展720 11灾害学0.90712天然气地球…  相似文献   

7.
《自然灾害学报》2004,13(5):31-31
总被引频次排序表名次期刊名称总被引频次1地球物理学报 10 612中国沙漠 65 73第四纪研究 64 84地球化学 64 05地学前缘 63 46地震学报 63 27地球科学进展 4788古生物学报 45 09地球科学 44 510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42 711自然灾害学报 3 5 112地震地质 3 3 313地球学报 3 2 314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 6615微体古生物学报 2 4316地震 2 3 917物控与化控 2 2 218中国地震 2 1319干旱区研究 2 112 0地球物理学进展 1842 1古脊椎动物学报 1832 2世界地震工程 14 82 3灾害学 14 72 4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3 82 5地震研究 12 72 6矿物岩石地球化学…  相似文献   

8.
王淼 《民防苑》2009,(2):33-34
近日,欧洲和美国的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一个绕恒星运转的行星系统。该行星系统距离地球约1.7万光年,其中的行星大小相当于木星的2.5倍。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在太阳系之外发现的第106个行星系统和第122颗行星。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全面分析了1900~1996年发生在中国的7.0级以上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世纪106次7.0级以上大地震中,71%发生于月亮轨道(白道)与赤道交角变小阶段,62%以上发生于月亮升交点黄经位于350°~210°期间。这说明月亮轨道运行至此将会是中国地震活跃期。中国人地震的发生与太阳活动及地球自转密切相关,太阳活动谷年普遍都有大地震发生;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则大地震多,本世纪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段发生的大震占72%。文中最后还对未来两年的大震趋势提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0.
梁胜 《防灾博览》2005,(2):9-10
水,是生命之源。然而.一些地方在“拼资源换增长”的错误发展观的指导下.水荒.正一步步向我们逼来,目前全国669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问题困扰。与此同时,全国甩水量持续增长,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医可能在未来会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相似文献   

11.
《民防苑》2003,(6)
1858年,科学家首次证实,在地球大气层的底部存在臭氧。1881年,科学家瓦尔特·哈特利提出,在地球大气层的上部,应该存在大量的臭氧。目前我们知道,在距地面8~13公里处,有一层臭氧层围绕着地球。这里集中了大气层中90%的臭氧。臭氧分子是由3个氧原子组成,因此极不稳定。与由两个氧原  相似文献   

12.
大姚、普洱地震前云南天文台时纬残差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是一个地震活动区。1985年4月18日云南禄劝6.1级地震后,详细分析了云南大地震与云南天文台天文时纬残差的关系,发现在云南及其邻近发生大地震以前均存在着时纬残差异常。总结了震前云南天文台时纬残差异常的特征和规律,并在几次大地震前提供了预测信息。天文时纬残差是从时间与纬度的观测值中扣除地球整体运动影响之后的剩余部分,它是一个与当地地球物理场变化有关的量,包括铅垂线变化。震前地震孕育过程中震区地下物质的运动可能是形成天文时纬残差异常的主要原因,所以,它可用于监测台站周围的重力场变化。2003年7月21日大姚6.2级地震与2007年6月3日普洱6.4级地震前,云南天文台的时纬残差均出现了明显的同步异常,这再次说明这种异常可用于天文台周围的强震预测。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现代地壳运动的定义及在本区的表现笔者认为,现代地壳构造运动是指在地球各种内部营力的综合作用下,1万年(全新世)以来地壳内所发生的构造运动和变形。 1)从地球有生命活动的历史看,1万年以来的全新世仅占整个显生宙(约6亿年)的0.000017左右,在这短暂时段里,人类经历了对地球从认识到改造的过程,在世界各地皆可找到这一时期与地球前期历史的明显界线,故可将全新世作为地球历史的现代时期。  相似文献   

14.
《防灾博览》2002,(1):32-32
德国科学家进行了一项把细菌放在卫星轨道中以观察它们能否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下存活的试验,试验结果巩固了有关携带着细菌的陨石导致地球上出现生命的理论。 瑞典的化学家斯万特·阿列纽斯在1903年提出了这一理论,认为几十亿年前在宇宙中漂流的细菌抵达了土壤肥沃的地球,然后发展进化成更高的生命形  相似文献   

15.
寻找生命     
地球是目前我们所知的唯一拥有生命的星球,然而宇宙无边无际,各种星球无穷无尽,谁也不能断言,茫茫宇宙间就没有其他生命存在了。在浩瀚的宇宙星空中找到其他生命正是我们人类的宿愿。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目前人类还没有力量到非常遥远的星球去探索,去寻找存在于那些星球上的生命。可是在太阳系,在现代科技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科学家们始终没有停止过寻找生活在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惠更斯登上土卫六继人类登上月球、机器人探测器造访火星之后,2005年1月13日,人类的惠更斯号探测器第一次登上了土卫六这颗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特别是近50年来,世界城市化进程显著加速。目前,全球约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占地球表面积约3%的城市地区。据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口的80%将居住在城市。城市化在带给人们富裕便捷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由于人口、财富在有限空间的高度集中,造成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建筑物系统日益庞大和复杂,城  相似文献   

17.
3月 2 3日是世界气象日。 2 0 0 2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脆弱性”。地球的自然环境复杂 ,自然灾害频繁 ,而天气、气候灾害占到地球自然灾害的 70 %以上。据联合国统计 ,2 0世纪 90年代全球每年约有2 50 0 0人丧生于自然灾害 ,财产损失约 50 0~ 1 0  相似文献   

18.
《民防苑》2014,(9)
正如何识别防空警报信号防空警报是城市防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用于抗灾救灾和突发重大事故情况下的灾情预报、紧急报知,战时用于人民防空,是各级人民政府实施人防指挥、组织民众疏散的基本手段。防空警报信号的种类:预先警报、空袭警报或灾情警报、解除警报。其中,灾情警报的形式由各地区自行规定。1.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循环3遍为一个周期,总时长为3分钟,其特点是"长  相似文献   

19.
吕春 《防灾博览》2010,(3):50-53
<正>水是地球生命的源泉。由于世界人口飞速膨胀,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日益紧缺。在环境污染严重和淡水资源紧缺的今天,让我们来看看世界其他国家在环保和节水方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好经验。  相似文献   

20.
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地球环型振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改造后的7个台站3天的VHE、VHN波形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提取了2001-11-14昆仑山口西地震激发的0T2~0T40地球环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发现环型振荡振型周期与PREM预测的环型自由振荡周期符合得很好。频率与PREM模型略微不一致的环型振荡振型可以解释为地球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所致。因此地球自由振荡信息可用于揭示地球的三维不均匀结构信息或各向异性信息,并可能对区分地幔对流模式(全地幔对流或上地幔对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