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解磷菌能使土壤中被活性铁、铝等吸附固定的难溶性或不溶性的非有效态磷转化为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磷,从而大大提高磷肥的利用率.通过对江西鹰潭红壤分离筛选,获得一株性状稳定的高效解磷细菌T4.经鉴定,菌株T4为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 sp.);T4溶解AlPO4、磷矿粉的能力均比较高,分别为334.2 mg L-1、193.1mg L-1;研究了各种理化因子对T4解磷能力的影响,确定了T4的最佳培养条件为乳糖15 g L-1,KNO3 1.0 g L-1,pH为7.0,温度为30℃,在该条件下T4溶解AlPO4的量为806.3 mg L-1.在江西鹰潭红壤性水稻土的施用试验表明,将菌株T4制成微生物菌剂施用于水稻田可起到减施化肥的作用.图6表2参28  相似文献   

2.
从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石灰土上植物根际土壤和根中分离了86株磷细菌,通过NBRIP液体摇瓶培养3 d,培养液水溶磷质量浓度为4.2~387.3 mg.L^-1,水溶磷质量浓度与培养液pH呈显著负相关(r^2=0.621 6)。筛选出3株磷细菌进行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株磷细菌处理的玉米干物质量和吸磷量与对照(处理4)相比无显著差异,2株磷细菌处理的玉米干物质量和吸磷量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增加,干物质量增加了19.6%~37.5%,吸磷量增加了22.7%~40.2%,其中编号为HCW115解磷菌株的效果相当于施用无机磷(P)10 mg.kg^-1处理。  相似文献   

3.
开展盐渍化土壤中耐盐植物根际促生菌研究,有助于利用根际促生菌改良盐碱土壤。以前期分离自宁夏银北盐碱区耐盐植物根际土壤的110株细菌为材料,测定了菌株解磷、产IAA、产ACC脱氨酶和铁载体等促生特性,通过高活性菌株的交互作用,筛选出11个互不拮抗的菌株进行了菌种鉴定和复合菌群的构建,并验证了高效菌群C3和C8对植物幼苗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促生能力差别较大,其中23株细菌能够溶解无机磷,解磷量在2.90—70.92 mg·L~(-1)之间;6株能够产生ACC脱氨酶,酶活性最高为1.56μmol·mg~(-1)·h~(-1);46株菌具有产IAA的能力,IAA产量在1.33—34.74 mg·L~(-1)之间;24株菌能够产生铁载体。筛选出的11个高活性菌株分别隶属于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鞘氨醇杆菌属,每4个菌株为组合共构建出9组复合菌群,其中C8组合ACC脱氨酶活性最高,达到3.67μmol·mg~(-1)·h~(-1);其次是C3组合,为2.77μmol·mg~(-1)·h~(-1);产生的IAA和解磷量分别在4.62—13.30 mg·L~(-1)和3.52—56.96 mg·L~(-1)之间,均为C3组合最高;产铁载体能力表现为C1—C4组合较强。盆栽实验表明,接种复合菌群C3和C8能明显促进苜蓿和柳枝稷幼苗生物量的增长。C3的促生效果尤为显著,与对照相比,使苜蓿和柳枝稷幼苗的株高分别增长54.93%和50.96%,地上鲜质量/干质量分别增加113.8%/119.6%和124.6%/82.08%,具备开发为微生物菌剂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石灰与磷肥对籽粒苋吸收镉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 L.)是我国广泛栽种的牧草,但具有富集重金属Cd的特性,探讨减少其吸收镉的方法技术,可以降低人畜受害风险.研究利用温室盆栽方法,比较了施用磷肥和石灰对降低籽粒苋Cd吸收量的影响.于含镉5 mg·kg-1的污染菜园土中,以粉末形式加入3 g·kg-1 Ca(OH)2,或以液态形式加入磷肥(0.326 g·kg-1 Ca(H2PO4)2)至P浓度80 mg·kg-1,该施用量为农业应用常规水平.播种籽粒苋,于60 d后收获,测定相关参数.结果表明,施用石灰使土壤pH上升1.7单位,土壤有效Cd下降至极低水平,从而大幅降低籽粒苋Cd吸收量,较对照下降约56%,但施石灰也使土壤供磷量下降,使籽粒苋的生物量也减少了约一半.施用石灰后,土壤的Ca与K供应量以及籽粒苋体内Ca与K含量均明显增加,Ca、K与Cd形成的竞争吸收也是施用石灰后籽粒苋Cd含量下降的一个原因.本地菜同土含有较高的有效磷,以常规农业磷肥施用量施用磷肥对籽粒苋吸收Cd没有明显影响,对生物量也没有明显影响,但适当提高施用量预期会有一定的效果.因而,对广州地区菜园土,使用合理的石灰施用量,可有效降低籽粒苋Cd吸收量.  相似文献   

5.
石灰性土壤中高效解磷细菌菌株的分离、筛选及组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石灰性土壤样品进行了解磷细菌的分离和筛选,得到具有明显溶磷圈的解磷细菌71株.分析了菌株分泌磷酸酶、释放速效磷及pH降低等综合因素和特征,研究了菌株生长动态.最后筛选出解磷能力较强且无拮抗反应的6株解磷细菌,并将其组合成为解磷细菌菌群.图8表2参17  相似文献   

6.
缓释肥料对烤烟旺长期解磷细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缓释肥料对烤烟旺长期解磷细菌的数量以及磷细菌的溶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料提高土壤中解磷细菌的数量和磷细菌的溶磷能力.施用缓释肥料和普通肥料的土壤中磷细菌总量为分别为7.6×10^6个/g干土和2.3×10^5个/g干土,且磷细菌的总量都高于不施肥的处理.图2,表4,参11.  相似文献   

7.
牡丹根际溶磷真菌的筛选及其促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溶磷微生物能将土壤中难溶性无机磷酸盐转化为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磷,从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根际土壤获得高效溶磷真菌,明确其溶磷特性及促进牡丹生长的效果,为高效溶磷微生物肥料开发提供优良菌种资源。利用难溶性无机磷培养基从牡丹根际土壤筛选到一株具有较强溶磷能力的真菌菌株PPSF1,根据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对其进行鉴定,分析其溶磷遗传稳定性,研究菌株对不同难溶磷的溶解能力及对牡丹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溶磷菌株PPSF1被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溶磷能力具有遗传稳定性,其在不同难溶磷源培养液中的溶磷量表现为磷酸钙(720.6 mg·L~(-1))磷酸锌(633.3 mg·L~(-1))磷酸铝(495.7 mg·L~(-1))磷酸铁(386.4 mg·L~(-1))磷矿粉(173.9 mg·L~(-1)),在5种难溶磷源培养液中的溶磷量均与p H呈现显著负相关。在施用磷酸钙、磷酸铝、磷酸铁、磷酸锌和磷矿粉的土壤中,接种菌株PPSF1处理土壤有效磷及牡丹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未接菌对照,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95.7%~386.5%,株高增加19.8%~40.7%,叶面积增加13.6%~22.7%,根长增加29.7%~46.2%,地上部干重增加34.5%~58.5%,地下部干重增加41.2%~64.4%。菌株PPSF1能够溶解多种难溶磷,对牡丹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有望成为高效生物磷肥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8.
四种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解磷细菌数量及种群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分析农田、林地、草地和菜地土壤有机磷细菌和无机磷细菌的数量及种群结构,发现有机磷细菌数量比无机磷细菌多;有机磷细菌主要是芽孢杆菌属,其次是假单胞菌属;而无机磷细菌主要是假单胞菌属。菜地土壤解磷细菌的数量和种类最多。不同的细菌解磷能力差异很大,其解磷能力与培养介质的pH值有一定的关系;许多菌株在进一步的纯化过程中失去了解磷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黄棕壤和棕红壤上施用磷肥,经三年室内湿润条件下培养,用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测定各形态磷含量.各形态用增量的分配比例表明,Fe-P居首位,其次为Al-P和O-P.三级Ca-P之和在20%以下.经培养的土壤种植黑麦草,其生物量和吸磷量与各形态磷量的相关系数除Ca10-P外,均达到极显著水准.土壤有效磷与各形态磷的相关性表明,Ca2-P是土壤有效磷的直接给源(r=0.992),Fe-P、Al-P是有效磷的重要潜在性给源(r分别为0.982和0.914),O-P、Ca10-P为无效态磷(r=-0.168).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耕地土壤有效磷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省耕地土壤有效磷的演变规律,利用广东省1984以来的耕地长期定位监测网数据和重点监测点数据,对全省25年来的耕地土壤有效磷(AP)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4来以来全省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总体水平增长了近3倍,年平均增加1.2 mg·kg-1;全省监测点有效磷含量处于中上水平(大于20 mg·kg-1)的频率由1986—1990年期间的10.8%上升至2006—2010年期间的66.6%,提高幅度超过50%,而处于低水平(小于10 mg·kg-1)的频率在相同时期内则由59.6%下降到10.4%,土壤有效磷含量由过去的亏缺状态已经转变到丰富水平。全省耕地有效磷时空变化整体特征表现为差异缩小再到差异扩大的演变趋势,不同区域的土壤有效磷变化速率存在差异,其中珠三角和粤西地区增加速度最快,其年平均增加值分别为1.72 mg·kg-1和1.69 mg·kg-1;粤东和粤北相对较慢,其年平均增加值分别为1.08mg·kg-1和0.74 mg·kg-1。磷肥的广泛施用是全省土壤有效磷整体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同的施肥方法对土壤有效磷的累积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增城监测点连续10年配施磷肥与有机肥可以使土壤有效磷增加222%。由全省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与磷肥平均投入量的相关分析可知,25年来全省耕地每投入100 kg·hm-2磷养分平均累积有效磷0.8 mg·kg-1,而每盈余100kg·hm-2磷养分平均累积有效磷5.3 mg·kg-1。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土壤自身性质对土壤有效磷的演变特征亦有重要影响。以土壤有效磷50 mg·kg-1为临界值进行估算,全省34.4%耕地由于磷累积而对周围环境构成了污染风险,今后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从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体中分离分泌吲哚乙酸(IAA)的内生耐镉(Cd)细菌将有助于构建有效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体系。本研究以分泌IAA和Cd耐性为筛选指标,采用研磨法从蒌蒿的根、茎、叶中分离能产生IAA的内生耐Cd细菌,并对其铅(Pb)、铜(Cu)、锑(Sb)的耐受性及对蒌蒿生长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根据形态特性、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目标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从蒌蒿体内分离获得2株分泌IAA能力较强的内生耐Cd细菌J2和Y5,J2和Y5菌对Cd的耐受质量浓度均为90 mg·L-1,IAA的分泌量分别为23.108、15.192 mg·L-1;J2菌能明显增加蒌蒿的株高、最长根长、平均根长、鲜质量和干质量,Y5菌可显著提高蒌蒿的株高、鲜质量和干质量;J2和 Y5菌对 Pb 的耐受质量浓度均为1200 mg·L-1,对Cu的耐受质量浓度分别为120和160 mg·L-1,对Sb的耐受质量浓度分别为50和150 mg·L-1;J2菌在LB平板上菌落为黄色、近圆形、粘稠,Y5菌在LB平板上菌落为白色、近圆形、湿润;J2和Y5菌的16S rDNA序列经扩增,分别获得1条大小约为1500 bp的条带,经比对分别与GenBank中Pantoea agglomerans STY29(HQ220151)、Pseudomonas fluorescens V7c10(KC195905)的相似性最高,结合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特性可分别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研究表明,从蒌蒿体中分离获得分泌IAA能力较强的内生耐Cd成团泛菌和荧光假单胞菌,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蒌蒿修复Cd污染土壤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晚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不同施肥处理的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田CH4排放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T1)相比,各施肥处理CH4排放通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秸秆还田+化肥处理(T5)CH4平均排放通量为9.96mg·m^-2·h^-1,比增氮磷施肥处理(T4)和对照分别增加26.1%和120.0%;平衡施肥处理(T2)和减氮磷施肥处理(T3)CH4平均擗放通量比对照增加20%左右。说明施化肥可能提高水稻植株运输能力,进而增加CH4排放,但并未发现施化肥处理(T1、T2、T3和T4)之间CH4排放存在显菩差异。同时对相关环境因素的分析表明,各处理CH4排放通量与土壤5cm深处温度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并与田间水层厚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综合考虑温室效应和稻谷产量,认为他为推荐施肥方式,即N、P2O5和K2O施用量分别为180、90和135kg·hm^-2,在插秧前1d施入占总N量70%的碳铵和全部磷肥、钾肥(过磷酸钙和氯化钾)作为基肥,并存分蘖期(2008年7月19日)追施占总N量30%的尿素。  相似文献   

13.
黄备  邵君波  魏娜  王益鸣 《生态环境》2014,(9):1457-1462
为准确掌握东海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情况,深入了解东海海域赤潮发生时和未发生时的生态环境条件,根据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对东海近岸海域常年的监测结果,选定从杭州湾外侧向南到温州南麂列岛的东海近岸海域为赤潮高发区,开展生态环境研究.2014 年4 月和5 月利用专业海洋调查船,按《海洋监测规范》对东海赤潮高发海域进行了二次综合海洋生态环境调查,结果发现调查海域氮、磷营养盐含量普遍较高,4 月研究海域无机氮均值为0.406 mg·L^-1,活性磷酸盐均值0.013 mg·L^-1;5 月无机氮均值0.244 mg·L^-1,活性磷酸盐均值0.004 mg·L^-1.大多数样品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尤其是4 月91.7%的样品超-类海水标准,5 月也有35.7%样品超-类海水标准.硝酸盐氮是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2014 年5 月调查期间发生了大面积的赤潮,赤潮原因种是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细胞密度平均在107/L 以上.分析赤潮发生前后的水环境变化,5 月调查海域海水温度有较大上升,各海域水温均超过了20 ℃,海域平均温度从4 月的15.9 ℃上升到5 月的21.9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营养盐浓度普遍较高的调查海域,水温上升是引发赤潮的关键因素.使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7 发现赤潮藻类的细胞密度与水温、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活性磷酸盐、硝酸盐氮和无机氮存在着显著负相关(P〈0.05).另外本次调查还发现,大面积东海原甲藻赤潮暴发后,活性磷酸盐被大量消耗.综合目前有关东海原甲藻赤潮期间对活性磷酸盐的吸收动力学研究,发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陈为旭  张济宇 《生态环境》2010,19(8):1930-1935
针对花岗石开采加工区域受污染溪水的特点,研究聚合氯化铝PAC(絮凝剂)与聚丙烯酰胺PAM(助凝剂)在不同加入量、不同搅拌转速、不同絮凝反应时间和不同静置沉降时间条件下的污水处理效果。首先通过设计影响絮凝的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获得影响絮凝效果的主次因子顺序(PAM加入量〉静置沉降时间〉PAC加入量〉絮凝反应时间〉搅拌转速)与絮凝效果最佳的工艺条件(PAC=20mg.L-1、PAM=2.5mg.L-1、搅拌转速=300r.min-1、絮凝反应时间=8min、静置沉降时间=15min)。然后依此对受污染溪水原样进行絮凝处理,使受污染溪水的浊度与SS分别从原来的17.6NTU与300mg.L-1下降至0.98NTU与17mg.L-1,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SS≤20mg.L-1),这为受污染溪水的降浊处理提供一条有效途径,对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降低石材企业生产成本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水稻秸秆为原料,经炭化、KMnO4预氧化和FeSO4溶液改性后,制备得到低成本的改性炭化水稻秸秆(modified carbonized rice straw,MCRS).采用Zeta电位分析仪、扫描电镜、能谱仪、比表面积分析仪、红外光谱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多种手段,分析了炭化水稻秸秆和MCRS的理化性能.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吸附剂投加量、pH值和温度对MCRS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CRS对磷的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其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方程进行拟合.当投加量为4g·L^-1、pH值为7时,MCRS对水溶液中磷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6%;依据Langmuir方程计算得到,30℃条件下,MCRS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5.49 mg·g^-1.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铅对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L.)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精油组分的影响及茴香植株对铅的吸收累积特性,本试验采用水培方法,在霍格兰营养液中加入铅,设计0(对照)、1 mg·L^-1、5 mg·L^-1、10 mg·L^-1处理,研究了不同铅质量浓度对茴香植株生长、精油组分及茴香植株对铅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铅质量浓度处理对茴香植株的形态、生物量、色素质量分数、碳和氮质量分数、铅的吸收累积及精油组分均有影响。随着铅质量浓度的增加,茴香植株的株高呈降低趋势,且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真叶数大致也呈降低趋势,但仅10 mg·L^-1处理显著低于对照,各处理的最大叶长差异均不显著,最大叶宽仅对照与5 mg·L^-1处理之间差异显著。随着铅质量浓度的增加,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铅处理后的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地下部鲜质量和干质量呈逐渐升高趋势,但铅处理后的地下部鲜质量和干质量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根冠比呈逐渐增加趋势,但仅10 mg·L^-1处理显著高于对照。随着铅质量浓度的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均呈降低趋势,且均低于对照,叶绿素a/叶绿素b以5 mg·L^-1处理最高,但仅显著高于1 mg·L^-1处理。铅处理后,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均高于对照,但仅1 mg·L^-1处理和5 mg·L^-1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全氮质量分数与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各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随铅质量浓度的增加,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降低趋势,除1 mg·L^-1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外,其余铅处理均显著低于对照,各处理的全碳质量分数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随铅质量浓度的增加,茴香植株对铅的吸收累积显著增加。不同铅质量浓度处理下的反式-茴香脑含量和含氧化合物均显著低于对照,以5 mg·L^-1铅处理最低,而柠檬烯含量和单萜类化合物均显著高于对照,以5 mg·L^-1铅处理最高;随铅质量浓度的增加,倍半萜类化合物含量呈降低趋势,且均低于对照。因此,铅能抑制茴香植株的生长;随铅质量浓度的增加,茴香植株对铅的吸收累积显著增加;铅处理能影响茴香精油组分,显著降低反式-茴香脑和含氧化合物含量,而显著提高柠檬烯和单萜类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17.
以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为供试材料,保持总施氮量不变(180 kg.hm-2)条件下,研究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超级杂交稻产量构成及植株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施肥量-产量模型进行模拟,得到有机肥与尿素施入量分别为606.75和288.18 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10 084.37 kg.hm-2);有机肥和尿素施用量分别为202.32和353.17 kg.hm-2时,经济效益最佳(产量为9 968.42 kg.hm-2)。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植株镉含量无显著影响。在6个梯度处理中,有机肥和尿素施肥量分别为600和289.27 kg.hm-2处理产量最高,且植株铬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8.
田静  张学洪  陈俊  刘杰 《生态环境》2014,(7):1217-1221
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是一种多金属富集植物,通过研究其根系吸收铜的途径和方式,有助于解释李氏禾对铜的富集现象,为开发李氏禾修复铜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温室水培条件下,利用钙离子通道抑制剂(LaCl3)和钾离子通道抑制剂(TEA),研究了李氏禾根系铜吸收与钙、钾离子通道的关系;同时,在研究 ATP 酶抑制剂、解偶联剂和低温作用对铜吸收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李氏禾根系铜吸收与能量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 mmol·L-1钙离子通道抑制剂的作用下,李氏禾根对铜的吸收明显被抑制了(p<0.05)。处理48 h后,李氏禾根中铜的浓度较对照下降了39.2%。这说明李氏禾根吸收铜与钙离子通道密切相关。在5 mmol·L-1钾离子通道抑制剂的作用下,李氏禾根对铜的吸收与对照没用显著差异。这表明,李氏禾根系对铜的吸收可能不是通过钾离子通道进行的。ATP酶抑制剂钒酸钠(Na3VO4)显著地抑制李氏禾根对铜的吸收(p<0.05)。25μmol·L^-1和50μmol·L^-1 Na3VO4处理48 h后,李氏禾根中铜的浓度较对照分别下降了26.2%和31.0%。由此,推测李氏禾根系对铜的吸收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该结果与解偶联剂抑制实验结果相一致。在25μmo·L^-1和50μmol·L^-1解偶联剂2,4-二硝基苯酚(DNP)作用下,李氏禾根系中的铜浓度较对照分别下降了25.8%和42.7%。低温处理对李氏禾根吸收铜的抑制作用较解偶联剂和ATP酶抑制剂更为明显。2℃下暴露48 h,李氏禾根中铜的浓度较对照(25℃)下降了60.1%。这进一步证明了,李氏禾根系对铜的吸收存在消耗能量的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氮、磷营养元素是湖泊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它们以不同形态存在于湖泊水体中,表现出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从而支配着湖泊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和湖泊富营养化进程。通过设置3个断面9个采样站14个采样点,研究了程海湖水体中氮、磷营养元素的形态与分布,结果表明:2009年11月23日—2010年2月20日,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utz.)为主的程海冬季水华暴发期间,总氮质量浓度0.540~3.906 mg.L-1,平均0.836 mg.L-1;总磷质量浓度0.036~0.166 mg.L-1,平均0.061 mg.L-1。其中,溶解态氮、溶解态磷分别为61.7%和50.8%。溶解态氮以有机氮为主,溶解态磷则以无机磷为主。水华期间生物可直接利用氮质量浓度0.118 mg.L-1;生物可直接利用磷质量浓度0.021 mg.L-1,分别占总氮、总磷质量浓度的14.1%和34.4%,显示出此特定时期,氮的消耗速度较磷快。氮素、磷素及其赋存形态在程海的时间分布上有不同的节奏;水平分布差异不明显;垂直分布在水表层至亚底层的水柱中差异也不明显,而在湖底层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