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理论   9篇
  2014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1.
在长期定位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了耕作改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改制后,肥料投入明显增加,养分平衡朝着有利于提高肥力的方向发展;因土、因作物进行配方施肥,并实行秸秆还田,则改制后土壤肥力能得到提高;合理耕作轮作,有利于解决地力矛盾和季节矛盾,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  相似文献   
2.
定位试验表明:施用耐氨固氮菌能促进水稻根系对氮素的吸收,显著增加水稻产量.耐氨固氮菌具有固氮能力,但按现行的施用量则固氮水平不足30kg/hm2.在施氮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施用耐氨固氮菌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  相似文献   
3.
耕地保护中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建东  梁山然 《生态环境》2005,14(5):798-802
认为各级政府是耕地保护的主体,负有建设、管理和保护耕地的责任。十几年来,由于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的缺失,全国出现了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协调、政策不连贯、执法力度不够、违法用地现象普遍等问题。今后应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制,为耕地保护创造良好的工作机制和条件,管理部门要提高耕地管理水平,公开政务信息,疏通司法审判渠道,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地处低纬,面临海洋,背靠大陆,虽然雨量丰富,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导致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干旱。目前广东省水资源利用呈现“三大一低”,即用量大、  相似文献   
5.
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7年的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空白区的产量更能反映耕地基础地力的高低;在目前的施肥水平下,氮、磷、钾配合施用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增施氮、钾肥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监测点较好地反映了广东省目前的农业生产状况,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研究与评价工作根据《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为依据,以土种为评价单元,采用的方法有归纳法、限制因素法、专家经验法,建立了省级土种数据库、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等级耕地进行面积统计、科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水稻田地力等级分为八个等级,以一至四等为主,占水稻田总面积的87.1%;一、二等的水稻田占水稻田总面积的32.3%,是高产稳产农田;三至八等水稻田占水稻田总面积的67.7%,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主要的中低产水稻田。必须针对后者的障碍因素,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改良措施,加强改造,提高地力。旱地地力分为九个等级,全省高产旱地比例较低,一至四等旱地只占旱地总面积的7.9%,五至八等旱地占旱地总面积的73.79%,是经济作物和水果的主要生产基地。低产的旱地在田间管理上必须重视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粘粒,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近十几年来广东省稻田肥料的施用量以及施肥对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影响,并就肥料品种搭配、养分数量及配比、施肥时期、施肥方法、肥料利用率等方面对肥料施用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通过与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稻田肥料施用仍有较大的潜力,有必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发挥,以促进农作物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8.
叶细养  汤建东 《生态环境》2003,12(2):248-249
根据农业部的布置,广东省选择佛山市高明区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试点工作。查清了高明区耕地等级及其分布、土壤肥力状况、土壤及水源受污染的背景,建立了高明区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高明区土壤合理利用和改良、作物布局调整、肥料合理生产和正确施用、土地有偿使用、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等提供了指导,也为今后全省各地开展该项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耕地土壤有效磷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省耕地土壤有效磷的演变规律,利用广东省1984以来的耕地长期定位监测网数据和重点监测点数据,对全省25年来的耕地土壤有效磷(AP)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4来以来全省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总体水平增长了近3倍,年平均增加1.2 mg·kg-1;全省监测点有效磷含量处于中上水平(大于20 mg·kg-1)的频率由1986—1990年期间的10.8%上升至2006—2010年期间的66.6%,提高幅度超过50%,而处于低水平(小于10 mg·kg-1)的频率在相同时期内则由59.6%下降到10.4%,土壤有效磷含量由过去的亏缺状态已经转变到丰富水平。全省耕地有效磷时空变化整体特征表现为差异缩小再到差异扩大的演变趋势,不同区域的土壤有效磷变化速率存在差异,其中珠三角和粤西地区增加速度最快,其年平均增加值分别为1.72 mg·kg-1和1.69 mg·kg-1;粤东和粤北相对较慢,其年平均增加值分别为1.08mg·kg-1和0.74 mg·kg-1。磷肥的广泛施用是全省土壤有效磷整体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同的施肥方法对土壤有效磷的累积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增城监测点连续10年配施磷肥与有机肥可以使土壤有效磷增加222%。由全省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与磷肥平均投入量的相关分析可知,25年来全省耕地每投入100 kg·hm-2磷养分平均累积有效磷0.8 mg·kg-1,而每盈余100kg·hm-2磷养分平均累积有效磷5.3 mg·kg-1。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土壤自身性质对土壤有效磷的演变特征亦有重要影响。以土壤有效磷50 mg·kg-1为临界值进行估算,全省34.4%耕地由于磷累积而对周围环境构成了污染风险,今后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