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富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定性和定量测定饮用水中致嗅物质土嗅素和2-甲基异茨醇。研究并讨论优化了纤维头的类型、盐的种类和浓度、温度、萃取时间等因素对异味化合物萃取量的影响。土嗅素和2-甲基异茨醇的检出限分别为1.02、2.13 ng/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96%、7.74%。2种异味化合物在5~1 000 n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85。因此,用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分析水中痕量的异味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从致异味物质的性质、产生环节和感官类别3个方面,分析了饮用水异味的来源,以及因水厂净水剂、供水管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复合污染等产生异味的原因。在对饮用水异味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致异味物质的检测方法,并提出饮用水异味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环境空气中异味物质及其特点,从嗅辨法和成分浓度分析法2个方面,介绍了异味物质的监测方法,并比较了各方法的适用性。从臭气浓度、强度、恶臭厌恶度、相对气味活度值以及模型预测等方面,描述了异味物质特有的评价方法;从对照标准限值、臭氧生成潜势以及健康风险评价等方面,描述了异味物质普适性评价方法。指出可通过实地调查与监测、污染谱图和源解析模型等方法识别异味物质的来源。提出了环境空气异味的监测调查建议,包括采用多种技术、提高异味物质的快速初辨能力以及监测水平,研制更多的方法标准和控制标准、科学监管异味污染物等。  相似文献   

4.
运用吹扫捕集及固相微萃取前处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建立无锡水源地中致嗅物质谱库,调查分析了2009年无锡市饮用水水源地水体中致嗅物质的组成和浓度水平,并对饮用水源地水中致嗅物质进行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5.
食品生产企业周边空气中的异味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食品生产企业产生的异味无机物、有机物的种类,指出其异味主要来源于食品加工、原料贮存以及废物处理等环节,分析了异味物质的产生机理。介绍了空气中异味物质的监测方法包括,嗅辨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傅里叶红外光谱法以及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与嗅闻联用法等,及其适用性,以及测定结果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藻类大量死亡后极易产生致嗅物.我们模拟了藻类的生长死亡过程,观测除藻后水体理化性质和生物性质的改变情况以及致嗅物的成分及浓度,以确定致嗅物质产生的途径.由于藻类死亡后细胞解体,藻类细胞中的氮、磷物质释放到水体中,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反而升高,而叶绿素-a也呈现下降趋势,整个试验过程后期溶解氧为0,水体产生嗅味物质,可采用吹扫捕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致嗅物质.实验证明,当藻型湖泊的藻类被基本去除后,整个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受到严重的破坏,威胁到水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可导致水体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水体异味现象及异味物质组分,综述了闭环捕集、吹扫捕集、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搅拌棒吸附萃取等样品前处理技术。指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具有很强的分离和定性定量能力,与上述前处理技术联用是目前水体异味物质分析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选用HLB固相萃取小柱进行富集,用二氯甲烷进行洗脱,优化了固相萃取过程,建立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地表水中7种藻致嗅味物质的方法,浓度在0.004~0.1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密度,方法检出限为1×10-6~2×10-6mg/L,加标回收率为85.9%~108.6%,适用于地表水中嗅味物质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于2013年每月测定了苏州太湖饮用水源地9种异味物质含量及TP、TN、水温、藻密度等指标,结果表明,苏州太湖饮用水源地主要检出的异味物质有2-甲基异崁醇、土臭素、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等4种。2-甲基异崁醇年均值是其嗅觉阈值的2.9倍,水体主要表现为土霉味。根据异味物质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及相关文献讨论,水温是影响异味物质含量的重要因素。微囊藻等藻类对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有明显贡献。  相似文献   

10.
于2015年对苏州市太湖东岸饮用水主要异味物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异味物质为土臭素、2-甲基异莰醇、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等,检出率分别50.0%,66.7%,70.8%和66.7%,其中2-甲基异莰醇年均值是其嗅觉阈值的2.31倍,其他异味物质年均值未超过其阈值,水体主要表现为土霉味。异味问题爆发时间为夏季(5—9月),土臭素、2-甲基异莰醇、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检出最高值分别为13.8,170,170和29.6 ng/L。分析了异味物质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初步推断太湖主要异味物质为水中蓝藻的某些种类所致。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工业废水毒性的化学评估方法、生物毒性评估方法、毒性鉴定评估(TIE)程序以及效应引导的毒物鉴别分析(EDA)中污染物提取、分离、毒性测试、致毒物质识别等技术。指出,工业废水毒害风险评估方法正逐渐向化学分析与生物毒性测试相结合的关键致毒物质鉴别方法转变,便捷、高通量是致毒物质鉴别技术的发展方向,质谱技术及替代定性监测技术的发展将提供更为准确、便捷的致毒物质鉴别方法,为工业废水潜在风险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技术,以太湖某饮用水源地水体中甲基异莰醇-2和土臭素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对异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和来源作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水源地2013年的主要异味物质为甲基异莰醇-2,超标时段主要集中在夏秋高温季节(5—9月);水体中的硅藻可能是异味物质的重要产生者,底泥中的藻类和微生物次生代谢活动可能是水体产生异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是一种嗅觉感官测试技术,在进行嗅辨分析时人的嗅觉特征常常给以一种假象结果,影响恶臭监测的准确性,经常出现的干扰因素有嗅疲劳、嗅辨结果正解率表面无规律性、出现多个嗅辨正解率现象,结合这些实际问题,通过嗅觉原理和相对气味强度理论进行了解释,并指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对正确掌握"三点比较式臭袋法"技术和嗅辨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吹扫捕集-GC/MS法测定饮用水中致嗅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饮用水中6种致嗅物质,优化了吹扫捕集条件。方法线性良好,甲硫醚、二甲二硫、甲苯、异佛尔酮、癸醛、β-环柠檬醛的检出限分别为10.5μg/L、0.558μg/L、0.862μg/L、47.4μg/L、4.75μg/L、3.77μg/L,标准溶液平行测定的RSD≤10.9%,加标回收率为71.0%~125%。  相似文献   

15.
以1个典型食品生产企业(酱菜厂)周边的异味挥发性有机物监测为例,介绍了罐采样-GC/MS、便携式GC/MS、SPME-GC/MS以及SPME-异味分析系统等4种监测方法的实际应用,从定性、定量监测结果等方面,比较了4种监测方法的特点。罐采样-GC/MS、便携式GC-MS 2种方法适用于定性、定量检测,在有标准样品的前提下,定量结果总体可比;SPME-GC/MS以及SPME-异味分析系统2种方法更适用于定性检测。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化工园区面临异味投诉问题的迫切挑战,探索一套以监测设备为基础、信息平台为手段和管控服务为核心的新技术框架,既有助于企业达标排放,又推动了园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阐述了从国家到园区层面异味管控模式的三大目标,以如东化工园区为例,从设计有效技术框架、筛选异味优控因子、建设监测站点、搭建信息平台和建立管控服务等方面对技术框架进行了探讨;其次,基于“设备+平台+服务”综合管控模式,实现如东化工园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此外,为深化和推广如东化工园区异味管控模式,提出建立“点—线—面”监测网络、一体化管理平台和运维服务机制等建议,以期为我国化工园区恶臭异味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阳澄湖水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水中2-甲基异莰醇(2-MIB)、土臭素(GSM)、2,4,6-三氯苯甲醚(2,4,6-TAC)、2,3,4-三氯苯甲醚(2,3,4-TAC)、2,3,6-三氯苯甲醚(2,3,6-TAC)、2-异丙基-3甲氧基吡嗪(IPMP)、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IBMP)、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异氟尔酮等10种典型嗅味物质,并分析可能的来源藻类.以2018年1月-12月阳澄湖水源中优势藻种为基础,建立以上述嗅味物质为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水源中2-MIB、GSM、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异氟尔酮5种嗅味物质与直链藻、针杆藻、鱼腥藻、色球藻、颤藻、微囊藻、束丝藻7种藻类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脉冲火焰光度检测的方法对石化污水处理场排放的废气污染物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并采用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人体感知嗅阈值进行了污染程度评价.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场在各个采样点位均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恶臭污染物检出,其中以污水进口最为严重.从检出物的浓度水平而言,苯系物和恶臭污染物均存在超标现象,而且检出的恶臭污染物浓度水平远高于人体感知嗅阈值.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生产与生活的废弃物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污染,其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致变、致畸、致癌的“三致”物质,如何快速、简便、可靠地筛选或监测环境中的”三致”物质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恶臭监测嗅觉测试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恶臭污染监测技术的比较分析,阐明了各类恶臭监测技术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指出嗅觉测试法在目前技术水平下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依据古典心理物理学中最小可觉差法及平均差误法对欧洲EN13725标准方法和中国三点比较式臭袋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2种实验方法的特点。古典物理学是科学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的经典研究技术,主要用于外界刺激对人的感觉器官作用的测试技术。其中最小可觉差法是采用已知"标准刺激"对未知的"比较刺激"进行比较的感受阈值测定方法。平均差误法则是将"标准刺激"阈值视为零,并将接近零的平均实验结果作为感觉阈值的测定方法。在欧洲嗅辨实验所用的"标准刺激"为标准臭气样,而中国嗅辨实验暂时没有标准臭气样品,仍依据嗅觉阈值为零的概念进行恶臭样品实验。通过多年对嗅辨员的考核经验,总结了人的嗅阈值的分布特征,进而提出标准臭气样品的制备研究方法,提出培训嗅辨师以增强对环境恶臭污染识别能力的观点,借以深入理解恶臭嗅觉测定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