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内外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是开展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将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作为"十二五"能力建设重点内容。分析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如区域尺度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和国际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BON),以及国家尺度的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US-LTER)、英国环境变化监测网络(ECN)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发展历程、观测研究进展;总结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站的发展趋势,即重视台站的联网观测研究,注重观测标准化和规范化及数据共享,重视观测手段智能化与自动化,注重综合观测与模型模拟相结合;提出国家环境保护生态监测台站网络是现有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拓展和完善,也是今后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估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荒漠生态系统监测研究指标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自1984年接受“荒漠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的观测研究”课题,在乌鲁木齐北部90km处的沙漠边缘建立了“准噶尔沙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自1987年正式开展了“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工作,从古尔班通沙漠中部至天山博格达峰中山带选定了沙漠、沙漠边缘、山前洪冲积扇、前山和中山带五个观测场,沙漠四季进行定位观测,同时,在站内进行多项目的连续观测,现集五年观测研究经验,结合中国科学院及国外研究站的先进经验,建立了荒漠生态系统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在设区市级环境监测监控能力普遍较弱、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巨大的双重背景下,编制设区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在调查了江苏省部分设区市环境监测监控规划的基础上,总结了规划编制在监测监控网络建设、监测监控能力建设、质量管理、大数据应用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主要内容,针对规划中普遍存在的组织架构不清晰、特色发展定位不明确、环境监测监控融合发展谋划不足、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不够等关键问题,提出应理顺组织架构、明确特色发展定位、加强环境监测监控一体化发展谋划、加强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等对策建议,以期为今后的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4.
结合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和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实际需求,讨论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十四五"发展思路,提出构建天-空-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网络,建立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业务体系和指标体系,实施三大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重大工程,更好地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监管对生态质量评价的需求角度梳理了我国生态监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我国构建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必要性,并从网络建设目的、原则、空间布局、监测内容和工作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构建思路,最后指出"十四五"期间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重点任务,即开展生态质量综合观测站建设并进行生态功能相关监测和评估研究,开展生态质量监测样地系统建设并进行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监测,从引导生态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和提高自然生态用地利用效率出发开展生态质量监测和评价的尝试,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质量监测与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6.
科学谋划“十四五”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将生态环境监测纳入生态文明改革的大局统筹推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然而与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要求及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中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仍存在差距。笔者深入研究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方向 ,并提出相应建议。针对空气、地表水、土壤、生态、声等要素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分别提出网络布局及点位优化的原则,强调应通过理顺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运行机制、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规标准体系、加强监测新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强化监测装备自主研发等方式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相关保障。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和环境监测管理方式的变化,依据"十三五"期间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和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方向,对环境监测科研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了水、气、土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现状和问题,总结了"十三五"期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需求和进度安排,归纳了国家层面环境监测科技发展需求,提出了"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的展望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按照全面监控生态岛建设进程的要求,在分析和识别崇明岛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相关规划、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了崇明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研究。采用遥感与地面相结合、人工与自动相结合、理化与生态相结合的手段,建立了全要素、全覆盖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络体系,围绕崇明岛五大功能分区,进一步优化了水、气、声等常规环境监测网络,拓展和完善了土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的监测网络,以期进一步优化预警监测网络,进而为崇明生态岛建设进程的动态评估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安全已被提到了战略高度,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排头兵,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对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实施采集、获取、传输、分析和管理,实现对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的理解与感知,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网络安全一旦遭到破坏,会导致监测数据“真、准、全”无法得到保障,甚至会危害生态环境安全,引发国家安全危机。以江苏省驻市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为例,阐述了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网络安全管理对于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实际意义以及现状机遇,并提出了明确网络安全战略地位,提升责任意识,完善网络安全管理要求和工作机制,强化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以及深化沟通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夜间人工照明在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生态影响,导致了夜间光污染这一新的环境问题。然而,目前对于夜间光污染的监测和防控还未得到重视。针对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新要求,简述了夜间光污染对于天文观测、人类身心健康、交通安全、生态系统和能源浪费方面的影响,列举了夜间光污染的监测方法,包括实地测量和卫星遥感监测。针对我国目前夜间光污染防治现状,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开展监测和评价、健全监管体系、推动宣传和教育等方面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推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对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的"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方面的任务与要求,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成效进行客观评估,并对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形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针对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探索生态环境监测多手段融合应用模式、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智慧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中长期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环境监测转型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监测网络体系、监测技术研究创新体系、监测仪器装备以及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总结了环境监测站转型发展以来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提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监测技术研究,围绕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成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苏省在2013年底通过了国家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整体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的省份。在总结江苏省主要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为定量评估江苏省各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成效水平,以《国家环境监测站标准化验收评分办法》评价指标为基础,尝试构建环境监测站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及其权重,共设1项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和12项三级指标。通过专家综合决策打分,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赋值计算综合成效评价指数。结果表明,全省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监测数据、论文发表、能力认证等方面发展迅速,但人员扩编有待进一步加强。该方法为政府部门考核财政资金投入绩效、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了定量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地市级环境监测站历史转型期管理体制与职能定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0多家地市级环保局"三定"方案调查研究,分析并列举了环境保护历史转型期地市级环保局分管监测工作机构模式,对环境监测管理体制、职能定位不同的设计、规划,提出了当前环境管理体制与环境监测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围绕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是环境监测历史转型的根本任务,研究提出了单列型、合署型监测管理与履职型、拓展性、创新性监测职能定位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十三五”生态环境监测研究热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科学计量与可视化相关工具,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27种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发表的2016—2020年生态环境监测论文数据为基础,从载文量分布、高被引论文、高产机构分布和技术主题分布等方面分析了"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研究热点。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主要载文期刊分布于《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监测》《环境科学与技术》;主要发文机构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科学院大学;排名前10位的技术主题词分别是PM_(2.5)、重金属、土壤、污染特征、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生态风险、臭氧、沉积物、多环芳烃,结合"十三五"前期和中后期热点主题词变化分析了生态环境监测研究关注点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and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have formed a partnership to establish pilot sit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network known as the Coastal Intensive Site Network (CISNet). CISNet is composed of intensive,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sites around the U.S. marine and Great Lakes coasts. In this partnership, EPA and NOAA are funding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programs at pilot sites that utilize ecological indicators and investigate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NASA is funding research aimed at developing a remote sensing capability that will augment or enhance in situresearch and monitoring programs selected by EPA and NOAA. CISNet has three objectives: 1) to develop a sound scientific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ecological responses to anthropogenic stresses in coastal environments, including the interaction of exposure, environment/climate, and biological/ecological factors in the response,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nature of these interactions, 2) to demonstrate the value of developing data from selected sites intensively monitor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including 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stresses, and ecological response, and 3) to provide intensively monitored sites for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 of change in coastal systems.  相似文献   

17.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and economy in modern times. Whe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becomes degraded, the complet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analysis is highly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 Hence, the development of a scientific assessment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s highly signific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and economy. In this research, the present state of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is discussed,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integrated through a computational process. Secondly, an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system is presented to establish the model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Further, in this research, Advanc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amework (AIF) for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has been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culture and economy in modern times. Studies reports indicate clear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riteria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tudy findings involves establishing specific proposals for reducing pollution and improv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  相似文献   

18.
利用植物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能综合地判断生态环境变化情况。通过对黔北丹霞地貌区、香纸沟喀斯特地貌区及烂泥沟卡林型金矿区苔类、角苔类植物的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种群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角苔类植物主要生长于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区域,扁萼苔科、角苔科为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区域监测指示科植物,蛇苔属为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区域监测指示属植物,小蛇苔、蛇苔为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区域监测指示种植物。  相似文献   

19.
统计了2014年以来江苏省国控企业不达标情况。从企业和环境保护部门两方面对国控企业不达标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企业应承担起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健全企业环境保护制度;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及提高运维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环保法的要求;环境监管部门强化执法宣传及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让企业主动守法;加强国控企业环境信息的公开及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公众监督氛围;省级人民政府应积极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规划,开启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