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相同采样方法条件下,用不同量的甲醛吸收液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吸收液量大,测定结果低,适当减少采样时的吸收液量,能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硫甲醛吸收液动态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甲醛吸收液动态稳定性的研究,探讨了稳定性对24小时连续监测(手工采样)结果的影响及采样时间、流量和吸收液用量因素对监测结果影响的理论揭示。  相似文献   

3.
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是目前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常用方法,该方法灵敏,选择性强,但吸收液毒性较大,使用时,对温度、pH和试剂纯度要求比较严格。钍试剂比色法所用吸收液无毒,但灵敏度较低,采样体积较大,不适宜大气中微量二氧化硫的测定。 本文根据二氧化硫与水形成亚硫酸根后能与1.3.5—三硝基苯(TNB)形成TNB—SO_3~-加成络合物,提出了用TNB比色测定大气中微量二氧化硫的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显色迅速、稳定、空白低、灵敏准确,不仅适宜大  相似文献   

4.
目前测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普遍使用监酸付玫瑰苯胺比色法,以毒性较大的四氯汞钾作吸收液,有报导使用甲醛为吸收液.文献报导空气中二氧化硫采样时在吸收管前加上一根内贮银粉,硫酸亚铁的洗气管以消除干扰,结果与真实情况较符合.但比色法存在的问题是测量范围较狭,当二氧化硫含量超出标准曲线范围时一经显色就无法弥补.  相似文献   

5.
一、实验方法采用“配对比较法”作不同吸收液以及不同采样流量的吸收效率对比实验.即用两支经测定阻力相等、发泡均匀的75ml多孔玻板吸收瓶,内装50ml吸收液.在同一实验条件下,用二氧化硫标气,对四氯汞钾和甲醛缓冲液(下简称TCM和BFA吸收液)的吸收效率,以及不同采样流量时的吸收效率进行考查.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采样条件对固定排放源废气中氯化氢测定的影响。结果发现,采样条件对测定的准确度影响极大,过低的吸收液浓度会导致测定结果严重偏低,进入吸收装置的气体温度过低时也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目前常用的采样条件(包括有些标准中规定的采样条件)都不合适。推荐合适的Na OH吸收液浓度为2.0 mol/L,合适的进入吸收装置的气体温度为110℃以上。  相似文献   

7.
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24 h连续采样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慧  巢亚萍 《干旱环境监测》2003,17(1):53-54,60
针对二氧化硫24h连续采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不同方式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气样引入方式,空气温,湿度以及气体吸收液的动态稳定性均对采样效率有影响;甲醛吸收液对低浓度二氧化硫的吸收效率较低。对如何提高二氧化硫采样效率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燃煤(油)固定污染源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监测──(三)测定方法及测试技术研究易江(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00012)接1995,9(4):240~2425测定SO2法度方法─碘量法的研究研究了吸收液pH值,采样流量,方法准确度,采样管加热,吸收液温度,采样时...  相似文献   

9.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以2.2mmol/L的Na2CO3和2.7mmol/L的NaHCO3的混合溶液为吸收液,同时串联两个大气采样瓶采样,第一个采样瓶的吸收液内含质量体积比为0.05%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吸收大气中SO2和NO2,第二个采样瓶的吸收液中内舍质量体积比为0.9%的过氧化氢采集大气中的NO,采样后用离子色谱法测定,若用10ml吸收液,采样体积为30L时,SO2的检出限为0.004mg/m3,可测浓度范围为0.03~26.7mg/m3;NO2的检出限为6.7×10-4mg/m3,可测浓度范围为0.03~20mg/m3.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选择性好,完全满足环境监测对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前测定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广泛采用的是富集法采样。此法靠动力把空气抽进吸收液中,分别吸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采样过程中,若操作不当,流速过大,就会把吸收液或水蒸汽带入仪器内,造成仪器常出故障,而流速又随电压变化而变化。经过实践证明,在不增加任何仪器和设备的基础上,只对采样流程稍加改变,就避免了带液和仪器不出或少出故障。  相似文献   

11.
大气二氧化硫采样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气二氧化硫连续自动采样过程中的导气管吸附,样品的放置时间,吸收液的放置时间,采样高度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导气管的吸附是使二氧化硫的监测值较五日采样法明显偏低的主要因素,其余方面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实验仪器:自动仪器采用美国TE公司的43型二氧化硫分析仪、化学法采样器,因当时尚无专用采样器,采用真空泵作动力、限流孔控制流量,用大口冷藏瓶盛水维持采样吸收液(TCM)8—12℃的温度.样品分析用721型分光光度计、盐酸副玫瑰苯胺法.(二)对比试验方法:采用两种监测方法各用两套仪器平行对比的方法.对比前先校正仪器.自动仪器校零校标.然后两套仪器平行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使平行日平均浓度连续3天,每天相差不大于15%.化学法采样装置首先选择合乎要求的采样管,在装  相似文献   

13.
对空气中甲醛测定的采样方法进行了探讨 ,分别用水和稀硫酸作吸收液对空气甲醛进行采样研究。结果表明 ,用 0 .0 0 5mol LH2 SO4 作吸收液的采样方法 ,可有效、稳定地延长样品的保存时间 ,且又符合方法灵敏度和精密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空气质量周报二氧化硫采样过程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空气质量周报连续采样过程有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分析了影响大气二氧化硫监测结果的一些原因或可能 ,首次对甲醛吸收液连续采样稳定性提出疑问 ,强调周报质量保证的重心要从实验室环节转到现场采样等环节上来  相似文献   

15.
采用过滤法与吸收法联用的采样方法,测定燃煤电厂烟气中Pb,并通过试验考察4种不同的吸收液和4种不同采样流量对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ol/L HNO_3、体积分数为5%的HNO_3+10%的H_2O_2和体积分数为1.6%的HNO_3+2.5%的HCl 3种吸收液均对Pb起到良好的捕集作用,且测定结果相近。采样流量控制在20 L/min吸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碘量法快速测定烟气SO2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YQ- 2型烟气采样机 ;1 2 5ml玻璃筛板吸收瓶。在吸收瓶中装适量吸收液 ,定量加碘标准使用液 ( 0 .0 0 5mol/L) ,使总体积为 50 ml,加 0 .5%淀粉溶液 1 ml,以 0 .5L/min采样。采样至吸收液由兰色变无色时关机并记录采样时间及流量计前温度、压力。按下式计算 SO2 浓度 :SO2 ( mg/Nm3 ) =( C× V1× 6 4× 1 0 0 0 ) /V0  式中 C为 I2 标液浓度 ( mol/L) ;V1为 I2 标液用量 ( ml) ;V0 为标态下烟气采样体积 ( L) ;6 4为SO2 摩尔质量 ( g)。本法与标准方法相对偏差0 .3%~ 3.2 % ,两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碘量法快速测定烟气SO_2@张…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两支 1 0 0 ml多孔玻板吸收管各装入50 ml吸收液进行串联采样 ,采样完毕 ,两者吸收液混合进行分析测定。具体程序 :在每支吸收管后面串联一支 1 0 ml U型多孔玻板吸管 ,从 1 0 0 ml吸收管中的 50 ml吸收液吸取 5ml吸收液注入1 0 ml U型管中 ,其它实验程序不变。测得回收率可提高为 95%~ 99%。两支吸收管串联可以克服单管吸收效率偏低的问题 ,只要单管吸收效率在80 %以上 ,双管串联采样就能满足测定要求。污染源SO_2采样方法的改进@施宏亮$淮北市环境监测站!安徽淮北235000 @李梅$淮北市环境监测站!安徽淮北235000…  相似文献   

18.
绘制甲基橙分光光度法测氯气的标准曲线,研究在同一采样速率下不同浓度气体的采集效率和回收情况,探讨不同反应温度与放置时间对褪色反应的影响,为更好地掌握现场采样条件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甲基橙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氯气,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并将吸收放置不同时间。本法的检出限为0.2μg/ml;若采样体积为2 L时,可测量浓度范围为0.5-30 mg/m3的氯气。回收率在60%~102%之间。对于环境空气中浓度超出其范围的氯气测定,高浓度需要稀释或减小采样速率,低浓度则需要加大采样速率或延长采样时间,温度对褪色反应影响明显,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进行褪色反应可使测得值偏低,反应温度控制在30℃为宜。放置时间长短对褪色反应不大,可隔天测试。但考虑空气中可能含有的臭氧等氧化物质,吸收液最好封口保存。  相似文献   

19.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大多采用湿法脱硫原理,导致脱硫尾部烟气排放温度低、湿度高、二氧化硫浓度低,现有的二氧化硫监测采样系统和仪器无法准确测定其排放浓度。通过对不同方法和仪器的对比实验,确定了适合在低温、高湿、低二氧化硫排气情况下的采样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所用的两种国标方法做了比较实验,并对其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进行比较讨论。结果表明,采用甲醛作吸收液,吸收效率、精密度和准确度更好,测定的检出限低,还可以避免使用大量的汞盐,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