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3 放射性核素从大气向陆地和水环境迁移3.1 湿沉降和干沉降自然界中的放射性核素分为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2种,核试验和核电站泄漏事故向大气中排放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是后者。放射性沉降对海域、陆地和地表水产生污染,并经历化学反应、形态变化、生物浓缩、沉降吸收或吸附等反应过程后,一部分污染物蓄积在土壤、水系或生物体内[14,15]。天然放射性核素包括地球形成以来原始的放射性核素以及宇宙射线生成的放射性核素,一般存在于海洋、地壳内和地表面,而且会迁移至水环境,与人工放射性核素具有同样复杂的迁移转化行为。核试验和核…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新疆城市放射性废物库2012—2016年的γ剂量率、中子剂量率、表面沾污、氡浓度、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比活度以及地表水核素含量变化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新疆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库区内新库、老暂存库以及库外周围γ辐射剂量率和中子剂量率均处于乌鲁木齐市正常本底水平,表面沾污和氡浓度均未见异常,库区周围环境地表水白鸟湖总α、总β放射性浓度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土壤中γ核素均在乌鲁木齐市环境土壤天然放射性水平范围中。通过废物库的监测,对掌握新疆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周边放射性水平,开展环境辐射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核电站事故释放出放射性核素对蔬菜和牧草的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放射化学和r射线能谱法,对苏联核事故所致新疆地区蔬菜和牧草的放射性污染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成污染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有:~(131)I、~(103)Ru、~(89)Sr、~(137.134)Cs、~(140)Ba-~(140)La、~(141.144)Ce、~7Be、~(95)Zr-~(95)Nb等。主要核素对蔬菜和牧草污染水平的高低次序是:牧草大于蔬菜,阔叶菜大于针叶菜,叶菜大于根、茎类蔬菜。各放射性核素在被污染对象上的污染水平,均按A=Aoe~(-λt)规律衰减,其有效半减期分别为:~(131)I,4.4~5.5天,~(137)Cs5.1~12.2天,~(89)Sr6.3~9.8天,~(103)Ru5.9天,~(134)Cs4.9天。蔬菜经过烹调,可除去污染放射性的一半以上。苏联核事故释放出的主要放射性核素,经蔬菜所致乌鲁木齐地区居民的内照射待积有效剂量当量很小(7.64μsv),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环境中散落的放射性核素示踪研究土壤侵蚀是近几十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介绍了^137Cs测量的原理、过程和仪器对核素计数效率的计算,影响核素测量分析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样品质量、计数时间和样品的核素比活度的大小,并分析了这3个因素各自对分析精度的影响程度,对尽量减少测量中的人为误差、提高结果的精度所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兰州市区空气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浓度的估算结果。根据UNSCEAR1982年报告,假定空气中^238U、^232Th、^226Ra放射性核素浓度来源于土壤微粒的再悬浮,则可通过测量兰州市区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和利用近几年空气中TSP含量资料的估算来确定上述放射性核素对环境污染的现状。结果表明,^238、^232Th、^226Ra浓度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  相似文献   

6.
对2007—2015年长江流域四川段主要12条江河水体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段主要江河放射性核素水平远低于我国规定的露天水源的限制浓度。与1995年中国环境天然放射性(四川省部分)、1988年长江水系天然放射性活度浓度参考范围相比,U、Th、226Ra、40K、137Cs均有上升趋势,其他核素活度浓度涨落不明显均在本底范围内。总 α、总 β放射性活度浓度测值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7.
γ能谱对1995年固体样的比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用高纯锗γ谱仪分析1995年氏水平环境样品中人工放射性核素和天然放射性核素全国比对试验时所建立的方法。描述了谱仪刻度、有关γ符合相加和样品自吸收校正的考虑、一些核素特征峰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误差分析与估算等。提出了充分利用谱数据计算核素以减少误差的方法。误差修正原则亦适用于分析其它低水平的环境γ活度样品。  相似文献   

8.
结合湖南烟花爆竹产业实际情况,研究分析了烟花爆竹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主要来源,采用便携式γ辐射剂量检测仪快速检测了主要原材料和湖南浏阳、醴陵、常德、郴州、邵阳生产的各类烟花爆竹成品中放射性核素总含量。结果表明,与环境辐射本底值相比,湖南烟花爆竹主要原材料及产品未受到明显的放射性核素污染。  相似文献   

9.
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和碎片)普遍存在于水体、陆地表层土壤和空气中,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安全及人类健康。微塑料污染监测是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数据基础。首先,在介绍国内外微塑料监测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微塑料污染的来源及其在陆地和水环境中的赋存状态、迁移转化路径。其次,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微塑料原位监测网布设、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模型等方面的技术特征,对国内微塑料监测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现阶段我国在微塑料监测和污染防治方面的不足,初步提出了针对我国微塑料污染监测技术发展和监测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阐述了数据模型方法在微塑料污染监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十四五”期间微塑料监测网络和监测体系建设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核电厂环境辐射监测策略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了核电厂应急监测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应急监测的概念和范围、基本原则和要求、监测内容、组织管理策略、核事故时序和各阶段的应急监测策略、基础设施和设备需求、采样策略、需要关注的核素及其分析方法、质量管理策略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应急监测策略的分析方法.提出今...  相似文献   

11.
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回顾和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的历程、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不足,针对我国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探讨了我国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的发展思路,并提出构建区域性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起河流砷污染事故的处置与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大沙河砷污染事故的处置和监测分析。多介质排查监测摸清了污染的范围和程度,为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污染治理措施有效控制了污染的扩散;监测数据表明,治理措施将水中砷污染物沉降至河床使污染水质达标排放。吸附了大量砷化合物的底泥被清理并进一步处置,多介质跟踪监测应持续进行直至不存在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3.
以江阴市为例,简要分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应用情况,指出了实际监测法在普查中未能得到广泛采用的原因,并就污染源监测工作的改进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环境噪声污染纠纷仲裁监测 ,既要选择噪声源界外测点 ,又要选择其相邻方区域内测点 ,并按标准规定对测量值进行背景值修正。提出环境噪声污染应以所产生的环境噪声排放是否超过其所在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来判别。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通过研究新发展阶段需求,分析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指出在职能转变、“减污降碳”、“真、准、全”等方面距离深入治污攻坚要求存在的差距,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研究提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实质、重要基础以及关键突破口,为加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新发展格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国内外海洋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我国开展海洋大气环境监测的必要性,在我国开展海洋大气环境监测必须解决的几个新课题,并根据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监测方案》(讨论稿)提出了我国开展海洋大气监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污染源监测报告(数据)的有效性是保证环境执法严肃、公正的重要条件,也是是守法企业展示良好社会形象的基本保证。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并结合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探讨污染源监测报告的有效期问题,以利于相关各方严肃、科学、合理地使用污染源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18.
浅析污染源监督监测工作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监测数据应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污染源监督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明确环境监测法律地位,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加强污染源监督监测力度;理顺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投入和运营机制,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在监督监测中的应用;快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污染源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加强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管理的重要性,指出了目前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设置监测点位时,既要考虑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又要考虑监测点周围的人为活动、流动污染源、固定污染源和面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近些年的调查和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了我国地下水环境质量基本状况及主要超标指标的地区分布情况。指出,当前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主要由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分别组织开展,存在地下水监测信息共享与整合难度较大、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双源”地下水监测现状尚未摸清、地下水监测能力明显不足、地下水监测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尚未体现等问题。提出,进一步推动部门资源共享与整〖JP2〗合、统一全国地下水监测体系、优化完善考核机制、尽快摸清地下水监测现状和逐步提升监测能力等工作建议,以期为下一阶段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