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物联网技术发展与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概述了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技术特征、作用和影响,结合环境管理需求,讨论了物联网在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中的若干应用场景,设计了环境物联网应用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物联网在环境自动监控应用中应关注和研究的若干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水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水生态环境数据获取与应用的智能服务.通过水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借助传感技术、传输网络和智能联动等手段,能够及时、全面地获取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动态数据信息,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的信息化水平.在综述了水生态环境物联网智慧监测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基于物联网总体架构,重点从感知技术...  相似文献   

3.
中国化工园区入驻企业日趋复杂,已有园区面临转型升级,新建园区不断涌现,园区之间竞争激烈,安全与环境隐患较大。为进一步提升化工园区的安全与环境管理水平,笔者研究工业园区安全与环境监测的技术需求、主要监测内容与信息化实现手段,提出了智慧管理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安全与环境监测、一园一档、安全生产及园区封闭化管理4个模块,概括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3个层次。智慧管理方案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维倾斜GIS、数据孪生等先进信息化手段,建立智慧化的环境监督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及平台系统,可提高园区安全、环境监测预警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园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环安一体化、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园区争夺高端产业,加快科技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推动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大气气溶胶地基光学遥感物联网系统的设计问题.根据其应用特点从传感层、传输层、数据层、应用层这几个组成部分对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初步实现.测试表明:设计的大气气溶胶地基光学遥感物联网系统具有支持数据实时共享、无人值守运行、快速数据融合、环境参数在线显示、历史数据快速查询和分析、仪器远程管理维护等优点,可实现大气气溶胶特性的网络化和自动化观测,对研究气溶胶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先进的物联网、云计算和模型仿真等技术,陈述了基于自动监测监控技术的环境安全防控系统的设计和应用。该系统利用物联网、GIS等先进技术,将重点源企业、河流断面、放射源等纳入到统一的环境监控网络中,全方位构建区域内环境安全防控大格局。根据城市环境应急现状,建立三级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实现对环境安全事故的有效预防、控制和处置。  相似文献   

6.
GIS技术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规划与管理问题而设计的,用于支持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和处理过程,是一种管理工作和决策支持系统,它以强大对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能力,以及在空间要素的叠置过程中产生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综合的新信息的能力,在环境管理,环境评价与环境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智能算法及其在环境预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算法具有学习非线性问题的能力,可有效优化环境模型结构与参数,是环境预警的重要工具。重点分析了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相关特征,并以太湖蓝藻水华预报预警为例,介绍其在提高环境模型精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中的3S技术应用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维  鄂峥 《中国环境监测》2013,29(1):151-156
探索3S技术在声环境功能区划中的应用.根据噪声的相关标准规范,应用3S技术开展桂林城区声环境普查和声功能区划的划分.结合传统的噪声监测评价方法和模糊数学聚类方法,探讨3S资源利用和精度控制、GPS应用、影像解译和GIS空间分析中的作用、特点及问题.3S技术使监测部门拥有获取城市基础数据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根据环境在线监控的数据特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环境在线监控数据交换的系统设计方案,包含数据交换中心、前置系统、发布过程安全的设计。该系统可实现污染源(固定源、移动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辐射环境等各类在线监控数据的自动归集、交换和集成。为各级环保部门同时、准确地掌握各种在线监控数据,提高监管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环境管理与大气污染源清单对接的基础是环境管理数据体系。选取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中的14个城市实施访谈与问卷调查,普遍认为大气污染源清单的主要用途为大气污染应急、预警以及污染源解析,但由于环境统计、污染源监测和排污许可三大环境管理数据体系差异较大,导致环境管理数据的行业和工艺过程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污染源清单的需求。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基层生态环境部门技术储备不足、污染源信息分散以及数据管理任务分工不明确。促进环境管理与大气污染源清单的对接,重点在于污染源数据定期更新和环境管理数据的一体化,应着重形成多部门数据共享、全面和全过程环境管理以及人才和技术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及传输管理规范,导致数据集成困难,各监测网络间的数据无法充分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该研究在深入分析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遵循已有的标准规定并结合实际业务需求,针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传输系统结构、通讯协议以及监测数据编码提出具有良好扩展性、通用性及规范化的设计方案,以期促进监测设备及系统集成工作的标准化,实现系统间信息数据高度集成,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和互融互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业务紧密互动。  相似文献   

12.
按照环境监测网络的信息处理结构,将网络划分为采集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归纳了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决策级融合3层融合级别,介绍了加权平均、卡尔曼滤波、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遗传算法、贝叶斯系统等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指出当前面临的数据处理技术不成熟、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数据质量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优化网络结构、数据多元应用和强化决策支持等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优化调整以及水质自动监测与采测分离手工监测相结合模式的完全确立,每个月产生数百万计的监测数据。为全面支撑海量监测数据的传输、融合、处理、挖掘、分析、表征,构建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分析与表征系统。通过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智能化数据质量控制、多层级水质评价与统计分析、地图动态数据表征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构建了包括数据来源层、数据存储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和表征展示层5个主要部分的系统。形成了"一个融合、两个数据库、三个应用、四个中心",实现了数据集成融合、数据共享互通、数据统计分析、水质报告生成、地图空间表征、综合大屏展示等6个方面主要功能。应用于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评价业务工作,能够及时、直观、准确、全面地展现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为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管理决策、业务处理、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环境统计数据质量不高、质量保障体系缺乏、数据综合分析不足等问题都与环境统计人才队伍的规模、稳定性和综合素质密切相关。文章从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内部条件的规范化管理,到外部环境制度的推行等方面进行了SWOT分析。制定了以加强环境统计岗位管理、设置获取证书的缓冲期限、建立激励配套机制和完善培训考核机制4条途径为核心的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综合发展策略,对提高环境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环境统计体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为目标,综合应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方法,并确定了评价因子、权重系数、计算方法。该方法评价指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环境监测质量;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人员及资质、现场监测、实验室管理、报告编制及数据上报;第三层为方案层,包括人员操作、持证上岗、资质认定、人员培训、水质布点采样流转情况、空气自动站运维情况、现场质控实施情况、实验室环境条件、样品试剂的保存与管理、仪器检定与校准、实验室质量控制实施情况、数据填报软件运行情况、监测报告规范性等13个评价要素。经矩阵一致性检验确定了各评价要素的权重,将该权重与各要素得分运算后得到县域环境监测质量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选取广东、山西、陕西、四川和青海等5个省份的1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作为典型区开展了实地调研,并应用评价体系对其进行了监测质量等级评价。结果表明,15个典型县域中,环境监测质量等级为优的县域占13.3%,一般、较差的县域分别占66.7%、20%。县域环境监测承担单位在资质、报告编制及数据上报方面表现较好,在现场监测、人员操作方面问题突出,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6.
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为了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过程管理,有效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以列举法对影响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数据质量的样品采集、运输、交接和实验室分析等监测活动的各环节进行了技术分析,梳理总结了数据质量技术判断的常见方法,旨在为环境管理部门开展监督管理提供经验借鉴。同时,就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数据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适应环境监测数据管理需求,开发了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综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综合管理平台”)并在业务工作中推广应用。介绍了综合管理平台在监测数据传输与审核、数据库有效管理等方面的功能特点,并通过与传统的数据传输校验、审核管理方式的对比,重点阐述了综合管理平台在加强数据管理规范性、提高数据管理效率、保障监测数据质量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