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简述了新时期环境监测数据产品内涵,分析了当前数据产品在信息化程度、深度开发、数据质量和信息公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不断提高数据产品的信息化水平,推进其深度开发,要立足于服务社会和管控需求,加强数据产品可追溯能力建设,针对现各部门存在的"数据孤岛"问题,增强各部门间监测数据的可比性,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的技术支持,为公众、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面向流域水生态监控预警的水环境信息完整性管理理念,分析了多源、多手段采集的流域水环境监测数据的交换与集成技术需求,重点针对中国环境监测部门流域监测断面管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目录管理架构.基于数据物流服务思想,利用微软BizTalk平台和XML技术设计了支持多源水环境数据接人、可灵活配置并监控的水监测数据交换平台原...  相似文献   

3.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当测定结果小于方法检出限时,相关监测规范业已明确了结果表示方法。但是,当监测数据处于方法检出限与测定下限之间时,对结果的表示存在争议。文章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这一区间(检出限≦≤监测数据测定下限)的监测数据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使其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和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设计的新型国家级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系统,将集成现有环境监测数据传输软件的思想,提取现有和未来环境监测数据传输业务的共性需求,设计了具有良好扩展性、通用性的系统架构,充分满足环境监测部门数据传输需求,保障水环境监测数据在各个数据中心之间规范有序地传输,实现系统高度集成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环保业务紧密互动。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环境监测业务的分类,提出应对监测工作流程、监测标准、业务分包工作、监测收费、监测报告格式、监测数据、监测质量、业务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指出,对各类环境监测业务进行规范化管理,将有助于提高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1.引言 综合技术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地解释监测数据和合理地运用这些数据的技术,是一门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为指导的,专门研究环境监测信息流通规律及其效应的综合性技术,属于软科学范畴。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环境监测的生产性问题。监测主体的生产性,即社会化大生产及其排污是环境监测的本源和主体;监测过程的生产性,即环境监测是社会化生产过程;监测价值的生产性,即环境监测价值通过环境监测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来实现。针对环境监测业务中逆生产性问题,明确了环境监测业务发展3大方向,即加强污染源监测、发挥环境监测生产能力和提升环境监测信息产品使用价值。提出了创新环境监测站生产方式、发展社会监测力量和加强监测行业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环境监测所获取的各种软科学成果,通过及时的、多形式的传递,在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中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效益,换言之,环境监测对于环境管理真正起作用的是环境监测信息,也即作为信息载休的监测技术文件和技术报告.当监测数据实行全程序控制,使其得以质量保证时,如何实现环境监测技术文件和技术报告的高水平、高质量,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在这里首当其冲的是,加何提高监测站内部技术文件及技术报告的质量和水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日前,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确定2005年环境监测工作的思路。将环境监测的成本核算与工作绩效挂钩并进行考核,实行员工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中层干部轮岗、公开招聘监测技术人员;开展菜篮子基地环境质量调查、装饰材料监测等,形成具有优势的监测能力。对监测数据异常、重点污染源企业超标等信息及时反馈;定期召开全市环境质量分析(通报)会议;加强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现实依据,因此正确鉴别和处理异常数据是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关键环节。简述了环境监测异常数据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对异常监测数据的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重视现场采样的信息化管理、正确填写监测原始记录和加强监测数据的审核。  相似文献   

11.
环境监测自动监测系统信息共享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针对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了当前各地监测系统存在的环境监测信息综合处理困难及信息交换障碍等问题,结合国家不同层次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需求及侧重点,分析了实现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信息共享元数据内容,介绍了科技部项目主要功能和设计方法及思路。最后对环境监测信息共享技术发展提出了自已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由于跨界和跨部门等原因导致的流域水环境数据信息标准不一,无法有效共享、综合利用等问题,是目前水环境信息使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理论,充分调研水环境监测管理、政府规划与决策、科学技术研究和社会公众使用等对水环境监测信息的需求,以太湖流域为例,分析与水环境相关各种数据资源,研究流域水环境信息的数据体系及数据库体系,设计并建立流域水环境数据中心,初步完成太湖流域水环境数据的管理、分析及共享服务平台设计,为流域水环境监测信息综合管理做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期间,中国初步构建了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并开展了监测工作。当前,国家层面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和运行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选取土壤环境监测开展较为成熟的瑞士土壤环境监测网(NABO)作为研究对象,综述了NABO的技术体系及多年来的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并结合中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现状进行讨论,认为NABO在监测网络建立、指标选取、数据分析等方面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未来中国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可在此方面借鉴瑞士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快速有效的环境监测执法需求越来越急迫,特别是在出现疫情与地质灾害等特殊时期,便携式快速监测仪器能更好地保证执法的时效性,但应用上却在执法环节一直受到监测数据合法性及标准方法等问题的困扰。笔者首先采用关键词频统计法研究了便携式环境监测设备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基于执法机构实践,调研了解了中国现行常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质控和认证流程,指出便携监测与常规流程不匹配之处,以空气和废气中颗粒物和SO_2监测为例系统梳理了方法标准、质控、论证等内容,分析论证便携式设备在环境执法中数据有效性的问题,并针对便携监测设备的型式批准、强检、监测方法和数据合法性认定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近些年的调查和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了我国地下水环境质量基本状况及主要超标指标的地区分布情况。指出,当前我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主要由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分别组织开展,存在地下水监测信息共享与整合难度较大、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双源”地下水监测现状尚未摸清、地下水监测能力明显不足、地下水监测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尚未体现等问题。提出,进一步推动部门资源共享与整〖JP2〗合、统一全国地下水监测体系、优化完善考核机制、尽快摸清地下水监测现状和逐步提升监测能力等工作建议,以期为下一阶段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及传输管理规范,导致数据集成困难,各监测网络间的数据无法充分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该研究在深入分析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遵循已有的标准规定并结合实际业务需求,针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传输系统结构、通讯协议以及监测数据编码提出具有良好扩展性、通用性及规范化的设计方案,以期促进监测设备及系统集成工作的标准化,实现系统间信息数据高度集成,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和互融互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业务紧密互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环境监测体制述评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环境监测作为一项科学技术活动,其直接目的就是获取真实准确的环境信息,进而为环境管理工作服务.但我国现行环境监测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致使环境监测的目的不能完全实现,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我国社会环境检测机构发展现状,指出由于政府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环境监测服务市场低价竞争、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以及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因素,环境社会检测数据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提出,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督管理制度、健全环境监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提升环境监测人员能力水平、规范信息公开范围4方面的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监管工作建议,从而持续提升环境社会检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在广东省范围内开展了地下水环境监测井资料收集和现场排查,统计可用监测井3 620个,分析监测井的数量、分布、功能和监测情况。结果表明,尚存在环评井建设与监测任务落实不到位、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监测井信息化管理水平低、监测网络布局不完善等问题。结合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需求,针对性提出了完善监测井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与维护、推进监测井信息化建设与数据共享、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发展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水环境质量监测的定义和目的,介绍了构成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6个子网,即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监测网、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水体环境质量监测网和锰三角地区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指出了目前该网络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设计技术体系、扩大监测网覆盖面、扩展监测项目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