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当前我国电磁环境管理的需求,分析了现有电磁环境标准的制定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环境质量为核心,构建具有5个不同层次的电磁环境标准体系,包括电磁环境质量标准、电磁辐射排放(控制)标准、电磁环境监测标准、电磁环境基础标准和电磁环境管理技术规范。根据标准的定位、作用、特征及相互关系,提出了电磁环境标准制修订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变电站电磁环境自动监测站布点方案普遍存在的效率不高、科学性不足等问题,以某500 kV变电站电磁环境自动监测站选址为例,通过建模仿真得到该变电站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空间分布,并实测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通过统计该变电站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基于变电站空间场强分布特征的自动监测站布点方案,建议优先在场强中位数分界线附近区域布点,以更好地反映变电站电磁环境。研究结果可指导变电站电磁环境自动监测站选址,提高变电站电磁环境监测布点的科学性,提升监测效率。  相似文献   

3.
就城市空间电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了电磁辐射的来源,探讨了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防护措施,对电磁环境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考核辐射环境监测质量,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组织了2010年全省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环境电磁辐射测量比对。采用稳健Z比分数法评价测量数据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射频综合场强测量比对中,9台仪器测量结果满意,1台仪器测量结果离群。工频电磁场测量比对中,有9台仪器测量结果满意,2台仪器测量结果离群。88%的测量值为满意结果,12%为离群结果,测量比对有效地发现了测量仪器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工作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2 20 kV高压输电线电磁辐射水平及防护距离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500 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 24-1998)中的预测模式对监测点周围地面1.5 m处工频电场进行了验证性监测,表明实际测定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吻合.通过对220 kV双回同相、双回逆相和单回线路下地面1.5 m、4.5 m、和7.5 m处工频电场变化趋势分析,预测了220 kV高压输电线产生的电磁辐射水平,以及不同房屋结构的防护距离.提出了220 kV高压输电线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重庆城市电网工频电磁环境现状及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场实测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重庆城市电网中各种电压等级、各种类型变电站周边环境,多种形式架空线路下方区域以及地下电缆周围工频电磁环境的现状,对比国家现行标准限值,评价重庆城市电网的工频电磁环境的安全性,同时也指出随着架空线密度的增加,周围工频电场不但不增加,反而有降低的现象.目前擅自在输电线路下建房或增加房屋高度是危及电磁环境安全的主要问题,应加大监管力度,减少日后不必要的环保纠纷.  相似文献   

7.
厦门市电磁环境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厦门市电磁环境状况,于2014—2015年对厦门市进行网格分区季度监测,由监测数据发现厦门市区的电磁辐射强度较低,其整体电磁环境监测值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标准的要求。不同区域低频磁感应强度呈现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居住区旅游风景区的特点,其中商业区、文教居住区比总体平均水平(0.181μT)略低;射频电磁辐射呈现工业区商业区旅游风景区文教居住区的特点,商业区、旅游风景区的平均辐射强度比较接近,接近平均水平(0.73 V/m);运用主成分法分析电场和磁场分布的综合特征,分布表现为4个主成分;还发现了4代不同代际移动通信信号的分布规律,一代、二代手机代表通讯频段信号强度更高,强信号覆盖的范围也更大;三代手机代表通讯频段信号在中心城区、商业区和个别旅游风景区较强;四代手机代表通讯频段信号在中心城区和商业区较强。  相似文献   

8.
根据PMM8053B电磁辐射分析仪工频电场测量值偏高的现象,分析判断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用电设备和无线通信服务的增长导致城市电磁环境水平逐渐升高,对人体健康和电子系统正常工作构成潜在威胁。于2021年对北京城区约407 km道路上的28 578个采样点进行电磁环境监测,89%的采样点电磁环境水平在3 V/m以内,但存在少量电磁环境水平高于12 V/m的采样点。结合进一步频谱分析发现,地理坐标为116.48°E、39.91°N附近路段电磁环境水平超出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要求。此外,利用关联分析经典算法Apriori对电磁环境和人口热力的关联规则进行提取,结果表明,电磁环境水平较高的区域往往具有极高等级的人口热力,从而为电磁环境风险的快速判别提供参考。建议重点加强对人口热力极高区域的电磁环境监测,同时持续关注城市电磁环境变化趋势,以实现对电磁环境风险的及早预警和处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新疆已建成运行的3座750 kV超高压变电站附近的电磁环境水平进行分析,阐述新疆750 kV超高压变电站周围电磁环境的变化特征,并提出相应的电磁辐射减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连云港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进行现状调查与评价,将3个时段内移动基站电磁辐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分区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数据均能符合相应的环境标准,县域电磁环境辐射水平整体略低于城市区域,基站周边整体受电磁辐射影响程度随高度上升呈增加趋势,10 m~15 m高度处的综合场强平均峰值最高。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市电磁辐射污染的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乌鲁木剂市电磁辐射污染的调查结果,阐明了乌鲁木齐市电磁污染的现状和分析状况,并依据调查结果对各类污染源的电磁泄漏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根据5G基站工作原理及发射特点,研究了5G基站的电磁辐射方向、强度与用户终端位置分布及应用场景存在的对应关系。经实测验证,终端位置移动将导致电磁辐射方向发生显著变化;多终端窄波辐射相互叠加与应用场景明显相关,基站小区辐射覆盖范围扩大。建议对现行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技术方法进行研究修订。  相似文献   

14.
微波通信产生的电磁辐射当超出一定强度时将对空间环境产生污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国际上若干国家制定了微波段电磁辐射的环境安全标准,但相差较大,如苏美两国的标准相差达100倍。本文根据我国多所医科大学的现场监测和卫生调查结果提出采用0.3微瓦/厘米~2作为微波电磁辐射的标准。 对其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本文根据微波辐射的特点和空间传播无吸收衰减,从理论上建立数学模型,提出场强、电磁能量衰减值、估算处电平、功率密度值。安全静空距离、建筑物的高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环境监测科研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监测科研是环境监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环境监测科研工作,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于时代发展和环境监测以及环境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的环境监测科研管理模式。对环境监测科研管理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对环境监测科研管理部门的定位、环境监测科研管理的科研计划管理、环境监测科研管理中的科研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雄安新区电磁辐射水平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一般环境电场强度为未检出~1.03 V/m,基站周围电场强度为0.36 V/m~1.08 V/m,广播电视塔周围电场强度为0.65 V/m~3.19 V/m,均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对公众暴露控制限值的要求。表明雄安新区电磁辐射水平总体良好,处于正常环境本底水平。  相似文献   

17.
随着辐射环境复杂程度的不断提升,国内外良好实践和先进技术的出现,以及中国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总目标的确立,中国的辐射环境监测法规标准体系面临新的挑战。通过对中国辐射环境监测法规标准进行梳理和研究,指出现有法规标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加快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以及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系列导则和相关行业标准,以保证辐射安全工作规范开展,全方位保证中国辐射环境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8.
对南通市楼顶式移动基站电磁辐射污染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通市418个楼顶站基站周边地面50 m范围内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值均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的要求;楼顶美化天线、集束天线和景观塔等建设较晚的楼顶塔形地面电磁辐射强度相对较小,楼顶角钢塔、拉线塔和抱杆等建设较早的塔形地面电磁辐射强度相对较大;楼顶塔所在楼顶平台监测值存在轻度超标的情况。提出,应严格控制楼顶塔所在楼顶的人员可达性,即基站电磁辐射防护区应高出楼顶2 m以上,避免公众进入基站电磁辐射防护区内,受到基站天线的过量辐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的特点及管理要素入手,针对通信基站环境监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设计通讯基站环境电磁辐射监管平台,提出合理有效的环境监管措施,实现历史监测数据、环评、验收资料电子化,信息公开化;通过平台开展电磁知识宣传教育,建立网络互动,有效遏制通讯基站建设违规行为,提高环保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20.
对环境监测工作定位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环境法制的不断完善,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给环境监测工作明确“定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法学原理,从环境监测的基本方针、主要任务、在诉讼中的作用以及技术鉴定对环境监测的要求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探讨,阐述环境监测应定位于“技术鉴定”及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执法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