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防城港市生态质量气象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防城港市各区(县、市)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方法,选取湿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灾害指数5个指标,通过计算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对防城港市生态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防城港市最近10年生态质量评定级别为良好,植被覆盖度较好,降水充足,生物多样性较好,适合人类生存,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对城市建设和环境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下的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了脆弱性、适应能力作为影响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条件层,进一步筛选出海拔、地质环境、沙尘暴、人口密度、降水量、植被类型、生态保护政策7个因子作为成因指标层,并用专家打分法对每个指标赋予权重。将研究区剖分成195个评价单元格,借助G玛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建立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相互关联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数据库;首次采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作为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性等级计算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新疆生态环境脆弱性等级,并借助CIS进行成果表达。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建设会对沿线路域原生植被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作者在2006年春至2008年春三年时间里,分别在随岳高速公路施工初、施工期间、竣工后营运期间,对位于湖北省中段的均川服务区施工现场附近的植被群落进行了对植物生物量变化、物种多样性等指标的跟踪调查监测,前后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该服务区施工前后植被生态环境受扰动的情况,为评价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整体好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科学监管评价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对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天-空-地"一体化获取多源数据,结合GIS和RS空间分析,从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人类活动、环境限制4个方面选取25个指标,构建了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区监管评价体系,并以泰山生态保护红线区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人类活动状况3个分指数得分及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就综合得分而言,2000—2005年、2005—2010年得分降幅分别为18. 73%和5. 24%,2010年得分最低(41. 97分),而2010—2015年得分增幅为81. 63%,2015年得分为76. 23分,生态环境综合得分评价等级由Ⅱ级升为Ⅰ级。其中城乡居民和工矿用地面积占比、生态系统破碎度和分离度、植被生物量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指标,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研究区边界处人类活动的监管,并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植被生长状态的保护。该监管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监管评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利用2021—2022年Sentinel-2卫星搭载的多光谱成像仪(MSI)遥感数据,通过SNAP遥感软件提供的植被生物物理参数处理模块(Biophysical Processor),反演了苏州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的5种植被生物物理参数,包括植被吸收光合有效辐射比例(FAPAR)、植被覆盖度(FVC)、叶面积指数(LAI)、冠层叶绿素含量(CCC)和冠层含水量(CWC),开展植被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该生态安全缓冲区2021年建成并投入运行后,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有所增加,区域植被冠层结构有所改善,植被生物物理参数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发挥了生态涵养成效。该研究方法能在大尺度上快捷、高效地反演植被生物物理参数,可为通过植被遥感动态监测评估生态安全缓冲区的生态功能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疆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包括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植被破坏等一系列土地荒漠化问题以及由于荒漠化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受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新疆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区域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本文对新疆土地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明了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提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科学监管评价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对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天-空-地”一体化获取多源数据,结合GIS和RS空间分析,从生态系统格局和质量、人类活动、环境限制4个方面选取25个指标,构建了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区监管评价体系,并以泰山生态保护红线区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人类活动状况3个分指数得分及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就综合得分而言,2000—2005年、2005—2010年得分降幅分别为18.73%和5.24%,2010年得分最低(41.97分),而2010—2015年得分增幅为81.63%,2015年得分为76.23分,生态环境综合得分评价等级由Ⅱ级升为Ⅰ级。其中城乡居民和工矿用地面积占比、生态系统破碎度和分离度、植被生物量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关键指标,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研究区边界处人类活动的监管,并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植被生长状态的保护。该监管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监管评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养马岛后海区域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9月在烟台养马岛后海海域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并进行了群落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内的大型底栖动物多毛类占绝对优势,群落间差异较小,可划分为4 个群落,长叶索沙蚕(Lumbrinereis longiforlia)、钩毛虫(Sigambra sp.)、中蚓虫(Mediomastus sp.)等多毛类生物的丰度高低是构成群落差异的主要因素。栖息环境的差异是造成群落间差异的主要原因,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17~2.92,平均值为2.13。人为扰动是影响多样性水平的主要因素,在航道通过、养殖区分布的影响下,群落受到不同程度的扰动,整体稳定性较弱。  相似文献   

9.
基于世界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提出的环境指标P-S-R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从张掖市甘州区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农业生态环境状态和农业生态环境响应3方面入手,构建了一个涵盖指标层、因素层、项目层及目标层的4层次绿洲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利用多层次、多目标决策和模糊优选理论,建立张掖市甘州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的模糊优选模型,得出2001-2010年张掖市甘州区的农业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10年来,张掖市甘州区农业生态安全决策优属度较小,农业生态安全总体水平较低,生态环境处于不断的恶化当中,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该研究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技术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管需求出发,利用遥感技术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测方法,并采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及变化、生态景观平均斑块面积变化和NDVI植被指数变化3个评价指标,对江苏省盐城沿海地区2012-2013年各类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相对较高;桑蚕品种多样性保护红线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占比较低,生态景观较为破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相对较低;大部分生态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1.
利用MODIS数据建立近7年和静县NDVI时间序列,通过采用均值法、最大合成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该区不同植被类型年内变化、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和静县植被季相变化明显,不同植被类型变化幅度差异显著;近7年大部分地区植被存在退化趋势,局部区域植被有所改善;不同植被类型退化程度从大到小为荒漠草原>荒漠植被>草原>高山垫状植被>高寒草原>草甸 沼泽>落叶阔叶林>耕地;平原区植被NDVI的变化主要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山区植被NDVI除受季节性放牧影响外,更多的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生态环境的一条过渡带,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带,生态环境脆弱,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敏感性。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反映区域生态生产力、功能支撑力、制约因子和胁迫因子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状况评估体系,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土地生态数据、环境数据、气象数据等多源信息综合评估2000—2010年间该地区生态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根据Linear Regression和K-means cluster分析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以"一般"为主,1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整体"稳中变好"的特征,"良"和"一般"呈增加趋势,16个县生态功能改善,18个县生态生产力呈恢复状态,16个县土地退化程度降低。水分条件和环境负荷是影响农牧交错带的主要限制和胁迫因子,局部地区存在显著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3.
大型底栖动物是评价水生态质量最常用的生物类群,鉴于水生昆虫的生活史特点,在一年当中群落结构会发生季节性变化,如何利用底栖动物数据准确评价水生态质量状况,反映客观实际,值得探讨。将黑龙江省2012—2015年水生生物试点监测47个采样点的108组底栖动物数据进行比较,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物种的更替率和BMWP指数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群落的演替及BMWP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时间采集的样品底栖动物群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评价的结果也存在差异,越是水环境质量好的区域,这种差异越明显。利用底栖动物评价水生态状况,宜选择长时间段的多个采集数据,经统计整理后,利用复合样方(年均值)的特征,评价一段时间内(如以年为单位)的水生态质量状况,使评价结果更具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漯河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生态环境质量3个方面构建了漯河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借助综合评价模型计算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指标值.并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漯河市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中等,其中,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社会生态环境质量中等,经济生态环境质量差.评价结果与定性评价结果相符,表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作为一种典型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生态环境具有相当的脆弱性,因此如何改善生态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城市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安全2个方面对张家港市生态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和研究,计算了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污染负荷指数等5个指标,计权确定该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48.7,评价等级为一般;同时选择了资源安全评价、环境安全评价、生物安全评价和灾害安全评价等4个要素,确定该市生态系统安全指数为0.44。  相似文献   

16.
湖泊微生物生态过程研究是深入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键。论述了湖泊微生物多样性时空分布规律及群落构建机制研究进展,总结了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的分析方法,介绍了微生物生态网络构建原理及应用。群落构建机制分析方法分为统计分析法、模型推断法和生态网络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包括群落结构差异分析、群落结构-环境因子关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此类方法能够初步识别驱动群落组成与结构时空差异的影响因子,判别空间因素与已知环境变量对群落构建过程的相对贡献;模型推断法包括中性群落模型方法和零模型方法等,能够进一步实现对群落构建生态过程的区分,量化和比较随机性因素及确定性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生态网络分析法可用于揭示物种共现模式,探究作为确定性因素的生物相互作用,也可用于物种-环境响应关系的研究,探究环境选择过程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疆北部沙漠边缘植被恢复可能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植被破坏严重,沙丘活化明显,是新疆干旱植被恢复的重点地区之一,一般缺乏地表水补充,其沙丘的水分状况便成为植被生存和恢复过程的关键条件,为探究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植被恢复的可能性,在植物生长期内对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不同部位的水分状况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沙丘大多数层次含水量月变化与月降水量分布相一致;流动沙丘含水量从上部到下部依次升高;流动沙丘中部和下部稳定湿沙层处在距沙丘表面60 cm以下,且厚度超过100 cm,固定沙丘稳定湿沙层只存在于沙丘中部距沙丘表面60~150 cm内,其厚度不超过100 cm,在一般年份,该地区利用本地种进行植被恢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在进行水体环境的生物学评价指标中,底栖动物的移动能力差,栖息环境相对稳定,其分布与密度不仅取决于各地方的环境条件,而且还取决于种群增殖和死亡的情况,所以能很好地反映出该处水体的环境条件。因此,作为对底层水环境及底质环境长期影响的指标,底栖动物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各种污染物质通过河水带入湖泊或海洋,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大小,取决于对水域的污染物质沉降多寡。一、群落结构与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9.
水生维管束植物监测湖泊水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生维管束植物对水域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同时,水生维管束植物对水环境的适应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的生态分布受一定的生长条件制约,所以,在不同地带的水域往往具有各自的代表种和特有类群,可以反映出各个地带的植物区系特点和水域条件.利用水生维管束植物的这一特性可以摸索出监测、评价湖泊水质的方法和指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推,城市生态环境正逐步恶化。徐州作为老矿业城市,情况尤其不为乐观,以徐州市区为例作生态评价分析。按照代表性、可操作性、适应性、可比性和方便性原则,选取了植被覆盖度、生物丰度、水网密度、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环境污染负荷指数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来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根据评价指标,选用1994年、2000年和2007年三个时相徐州市TM影像,对土地利用、河流水库、植被、人均绿地等方面进行遥感动态监测,然后对该地区13年来生态环境演变做了定量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徐州市区生态环境质量由1994年的良好水平退化为一般水平,且有逐年下降恶化趋势,这与该区城市化进程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