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某钢铁厂1989年9月8日进行煤气管道接点作业,在直径1020mm焦炉煤气管道上堵盲板时发生着火事故,烧伤6人。堵盲板之前,先作了法兰口除锈、两侧刷石灰水,用导线将两侧连通接地,更换螺栓,对附近高温裸露蒸气管道也作了绝热处理,然后开始对系统进行降压。当压力降至2750Pa(此时作业区已禁止行人和车辆通过),作业人员顶开法兰口约50mm,抽出旧垫圈,处理粘在法兰口上的旧石棉绳时,大量煤气伴随颗粒状沉积物喷出,突然着火。煤气着火必须同时具备空气和火源(或热源)两个条件,而抽堵盲板一般都在露天或厂房内作业,所以关键是火源或热源问题。根据分析:  相似文献   

2.
炼化加氩装置采用的Q环焊接密封U形管式换热器,解决了管箱法兰与壳体法兰夹持管板的密封外漏问题,但却发生管束的内漏。对某加氢精制装置用U形管式换热器管束内漏进行讨论,从工况的腐蚀性、设计的合理性、材料的耐蚀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一台321管束换热器由于设计时没有考虑铵盐结晶及注水溶解,引起了使用中管束U形管铵盐结晶发生垢下腐蚀泄漏;另一台15CrMo换热器管束则因硫腐蚀泄漏较前两台提前更换管束。建议在完善工艺与检修过程防腐控制的同时,15CrMo管束改用321材料。  相似文献   

3.
管板系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受压元件,承受管/壳程两侧介质的压力与温度及腐蚀作用。随着炼油化工装置长周期运行应用不锈钢管壳式换热器或不锈钢管束更换碳钢管束的增多,管板的不锈钢结构形式则成为设计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影响换热器制造的可靠性与使用的安全性。以不锈钢管壳式换热器制造的实例,评析3种管板的不锈钢结构形式,结果发现,设计已打破常规观念,倾向于整体不锈钢管板的工程应用。由此,给出了不锈钢管壳式换热器管板结构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Ω环焊接密封是高温高压苛刻工况U形管式换热器中管箱与壳体法兰接头的一种常用特殊结构,但在使用中Ω环泄漏却时有发生。对一台加氢U形管式换热器Ω环与管板焊缝上部两次开裂,从材料的耐蚀性、工况的腐蚀性以及焊接的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发现由于换热器设计时没有考虑铵盐结晶及注水溶解,引起了使用中诸如管箱隔板焊缝开裂、U形管束换热管铵盐垢下腐蚀泄漏、直至Ω环与管板焊缝开裂。建议在完善工艺与检修过程防腐控制的同时,管束选用321,完善Ω环与管板的焊接条件,并增加管箱底部支撑。  相似文献   

5.
石油工业动火安全防护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石油生产设备设施的建设安装和检修动火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创造发明了防护盲板、防护接地、加装管道扫线接口和绝缘螺栓四种防护方法。防护盲板主要应用于隔离动火一方与不动火一方的防护,防止在动火管线可能着火放炮时,保障动火安全;防护接地是为防止被动火设备因电焊机杂散电流引起火灾而设置的专用接地线,把杂散电流引入大地;扫线接口既可用于管道的排空,又可利用此接口输入气体或液体对管道进行扫线;绝缘螺栓应用于管线法兰与容器法兰之间加绝缘盲板的临时固定,以隔离管线与容器法兰的电焊杂散电流通路。为石油工业动火作业安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一台U型管式a型换热器在进行壳程水压试验时管板与壳体法兰凹面间缠绕垫片被压出泄漏为事例,针对选择低公称压力等级的缠绕垫片用在高设计压力的凹凸面法兰接头密封的影响因素,从垫片最小宽度、法兰凹凸密封面尺寸偏差、垫片与法兰装配以及缠绕垫片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设计计算法兰时应考虑垫片最小宽度的合理确定并修订完善相关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带煤气堵盲板作业应严格遵循以下要求 :作业前应对作业区域进行封闭 ,禁止行人通行 ,下风侧40m内无火源。在工业炉窑前进行堵盲板作业 ,管道内应通入蒸汽。凡距火源较近或在室内作业 ,不准带煤气作业 ,并且在管道内必须通入蒸汽。所有参加堵盲板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在作业点附近 (上风侧 5m ,下风侧 10m)的所有裸体高温蒸汽管道 ,必须在作业前做绝热处理。作业法兰距支架较远 ,应设临时支架 ,以防反口。雷雨天禁止进行带煤气堵盲板作业。在组织进行大型带煤气作业时 ,应有医务人员到场 ,做好中毒救护工作 ,为防止发生意外火灾事故…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电厂水冷壁爆管事故的成因,本文对失效水冷壁管进行了宏观分析与理化分析,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对腐蚀产物的晶体结构、腐蚀部位显微组织进行了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水冷壁管的腐蚀机理进行了推断,得出了该水冷壁管失效的原因是水冷壁内壁发生了局部氧腐蚀,水中的氯离子作为催化剂加快了氧腐蚀速度。  相似文献   

9.
《现代职业安全》2006,(6):97-97
事故案例1983年7月1日,江苏吴县某化工厂,早8时,备料工发现硝酸贮槽硝酸流速很慢,检查发现是铝质液下泵法兰垫圈腐蚀而造成漏真空。车间安排检修,但没有采取断电、挂牌等措施。当天下午2时15分日班与中班交班时,没有交接,中班操作工不知有检修工作,启动了输送泵,使在场4名检修工全部灼伤,其中2人死亡。1993年6月2日,江苏某公司氮肥厂硝酸车间大修,对管道加盲板一并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管道死端的形成机理,模拟设计了盲管中出现冷凝水及其爆炸当量的计算方法,通过案例探讨了管道死端设计存在问题时的危害。对其中盲管爆炸案例,从冷凝水的产生,爆炸时的冷凝水量,回流后冷凝水被加热的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并用案例表明盲管设计不当时,会出现超压爆炸。同时,针对死端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模拟Co污染土壤的方法,分别投加2.5 mmol/kg、5.0mmol/kg、7.5 mmol/kg的EDDS、NTA、CA和OA,研究了其对花生生长与吸收土壤重金属Co,以及对土壤中Co的活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整合剂处理使花生的生物量降低,在高浓度整合剂处理时,降幅最大;EDDS的添加比NTA、CA和OA更显著地增加了土壤Co的有效态质量比,同时明显提高了花生的富集系数和转运能力;在螯合剂处理下,花生的转运系数最高达到0.916,具备了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能力;根系和地上部富集Co能力最强时分别达到58.64 mg/kg和46.33mg/kg,是对照组的1.29和3.63倍;各处理花生根系中的Co质量比要高于茎叶中的质量比,花生植株Co质量比与土壤有效态Co质量比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相关(p<0.01);综合来看,螯合剂的投加能有效活化土壤溶液中的Co,促进植物吸收、转运重金属.  相似文献   

12.
对在役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使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耐久性进行合理的评估,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考虑到在役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评估中的不确定性,利用改进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及模糊可拓理论,建立了基于模糊可拓层次分析法的在役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评估模型。首先,根据桥梁的结构及所处环境的特点,建立了在役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评估指标体系。其次,运用改进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使用模糊可拓理论确定耐久性等级。最后,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证明了该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影响物流企业员工安全参与行为的因素与演化路径,推动对物流企业员工的安全监管,在员工和物流企业具有有限理性的前提下,从物流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博弈机理出发,构建了员工安全参与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模型的演化趋势,通过数值仿真分析物流企业员工安全参与行为及演化路径。结果表明,奖励力度、惩罚力度等参数影响着员工策略的变化,物流企业可加大对员工不积极参与安全行为的处罚力度,并适当提高奖励力度,从而提高员工的参与安全活动的积极性;物流企业还应建立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同时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监督成本,实现对员工安全的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14.
编队内碰撞是编队飞行最大的安全威胁。为解决编队飞行灵活性与编队飞行安全的矛盾,建立了编队内各机碰撞风险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使用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确定了各指标的碰撞权重,实现了编队内各机碰撞的风险评估。以空军航空兵某部一架机型G与一架机型H混合双机编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简便易操作,可提高编队飞行训练效率。  相似文献   

15.
采用DSC-TGA(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同步热分析仪对软质聚氨酯泡沫(聚氨酯软泡)在不同氧气体积分数(0、10%、30%、50%)和不同加热速率(10 K/min、20 K/min、50 K/min)下热解到800℃的过程及其对阴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氧气体积分数介于10% ~ 50%时,聚氨酯软泡热失重DTG曲线只有1个峰;当氧气体积分数降低到10%时,DTG曲线开始逐渐分离为2个峰;当氧气体积分数降为0(即氮气气氛)时,DTG曲线已经明显分为2个峰.这表明氧气体积分数对聚氨酯软泡热解特性具有重要作用.氧气体积分数和加热速率降低均对聚氨酯软泡的热解有抑制作用,均能减小阴燃传播速率和向明火转化的可能性.加热速率降低主要是延长了聚氨酯软泡的热解周期,从而减小了热解可燃气体积分数和放热速率.氧气体积分数降低对聚氨酯软泡热解的影响相对复杂的多:当氧气体积分数从10%降低到0时,主要提高了聚氨酯软泡的分解温度,而对热解速率影响不大;当氧气体积分数介于10%~50%时,氧气体积分数减小主要会降低聚氨酯软泡的热解速率、放热速率和放热量而对热解温度影响相对不大.氧气体积分数和加热速率降低抑制了多元醇的分解,而多元醇是聚氨酯软泡维持阴燃或向明火转化的主要物质及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沿空留巷围岩活动规律,以谢桥矿12418工作面轨道顺槽为工程背景,采用多点位移计及钻孔窥视仪等设备进行实测研究,并结合数值模拟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空留巷巷道表面围岩变形具有典型的近场效应,留巷前距工作面60 m以外的巷道基本无表面位移,随工作面的推进,巷道表面位移逐渐增大,距工作面10~15m范围内,表面位移变化速率显著增加,留巷后巷道表面位移与留巷前变形趋势类似,但表面位移量较留巷前有明显增加;从顶板钻孔窥视结果可以看出,留巷前仅在孔深2 m处发育单一离层裂隙,留巷后在孔深1.2m、2.4 m、3.8m和5.3m处发育多层离层裂隙,且随滞后工作面距离增加裂隙逐渐增大;尾巷充填体应力在充填材料固结后逐渐升高,并一直维持较高应力状态,因此,巷旁充填体既要确保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又要有一定的适应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17.
露天矿采空区爆破合理孔底填塞长度与起爆位置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孔底填塞长度与起爆位置对露天矿采空区上覆岩石台阶爆破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工业试验。运用ANSYS/LS-DYNA软件构建了爆破模型,分析了存在采空区时台阶的爆破机理,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孔底填塞长度、不同起爆位置下爆破时岩石拉应力及动能变化,揭示其对采空区爆破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采空区上覆岩石台阶的合理爆破方法,并通过工业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空区的存在导致爆破能量的利用效率降低;中间起爆技术适合采空区上覆岩石爆破;孔底填塞长度在一定临界范围内时,爆破能量的利用效率是最佳的;确定了武家塔露天煤矿采空区上覆岩石台阶爆破采用中间起爆技术且孔底填塞长度为2 m。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林火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近距离火灾监测的准确率,建立了基于Arduino平台的多传感器实时监测系统.此系统安装在移动机器人身上以探测火灾.在林火发生期间,会产生CO、C02明火火焰及其他产物,并引起周围环境温度的升高.因此,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检测出以上参数,就有可能据此判断实际环境是否有火.通过在Arduino上搭建火焰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在无火和有火环境中进行了多次试验,进行数据采集,得到了大量原始数据.无火环境的数据是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测得的;有火环境由试验火堆模拟得到.在模拟的过程中,进行人为操作以模拟不同的火情.如通过浇湿底部的可燃物模拟预热阶段,试验数据因此更有代表性.数据分析表明,单个传感器的输出值波动大,且在有火环境和无火环境中的输出值有重叠.因此,用单一传感器来检测火灾的准确率很低.而同时分析3个传感器的输出值时,其输出值随所检测火堆的不同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神经网络进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涉及5个输入变量,由神经网络实现对多变量的非线性问题进行模式识别.将前述试验所得数据划分为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两类数据均包含一定比例的有火样本和无火样本.用训练数据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可得到林火识别模型.用测试数据检验模型,结果表明,该BP神经网络对试验火的识别准确率为98.625%.  相似文献   

19.
井下有限空间内作业人员噪声危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煤矿井下环境相对封闭、空间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影响及危害,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开滦集团东欢坨及荆各庄2煤矿井下5个不同作业区人员进行了共计200份的噪声危害问卷调查。将问卷调查结果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将SPSS分析得到的数据用于分析井下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影响及危害,归纳出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影响因素,并对噪声、影响因素及症状之间建立了井下噪声对作业人员影响的理论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井下有限空间内,噪声对作业人员的危害最严重的症状是耳鸣,危害最轻的症状是畏惧感;参与调查的多为年龄较大、工龄较长的作业人员,噪声对工龄较长者的危害程度要大于对年龄较大者,且工龄与噪声危害之间存在Pearson相关性系数大于0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再生水补给河流是解决城市景观用水缺乏的重要途径,但是再生水中的氨氮,特别是游离氨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也不容忽视.针对再生水补给河流的典型场景,根据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计算得到游离氨的属急性毒性基准最大质量浓度(Criterion Maximum Concentration,CMC)为0.093 mg/L.以保护95%水生生物为目标的河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37 mg/L(水温T≤12℃)和1.73 mg/L(水温T> 12℃).根据再生水补给河流的不同比例(体积比),计算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Ⅴ类水体要求和CMC值,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20%~100%且水温T> 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1.7~2.6 mg/L、0.6~1.7 mg/L和1.7 mg/L;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Ⅳ、Ⅴ类水体要求,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5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4~7.2 mg/L和4.4~6.7 mg/L.当河水全部由再生水组成时,推荐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为1.7 mg/L(水温T>12℃)和4.4mg/L(水温T≤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