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在城市轨道交通振动环境影响评价专题中,振动影响预测是环境振动影响评价专题的重要内容,而振动源强的确定又是城市轨道交通振动影响预测的关键。但振动源强的取值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分析振动源强环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1999年5月16~18日,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噪声与振动控制委员会和中国声学学会环境声学分会等八个有关噪声与振动控制的学(协)会在青岛联合主持召开了第八届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会议的主题为“让21世纪的环境更安静”。参加此次学术会议的正...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测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高架段运行噪声,分析了其噪声源强及水平传播特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HJ 453—2018)中的预测模式对各受声点A声级进行预测,将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效果较好,可用于新建市域快线高架段噪声预测.  相似文献   

4.
正城市轨道交通的公共性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日益凸显,突发状况必然带来更广范围的关注和传播,这也让减少突发状况下的安全隐患、规范应急处置程式成为倍受关注的话题。为了让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人员更好理解本岗位处置步骤及处置时机、信息报送对象;让处置人员所在区域的应急物资空间  相似文献   

5.
对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HJ 453-2008)与北京市《地铁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DB11/T 838-2011)中的两种不同环境振动影响预测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应用到北京轨道交通昌平线与8号线联络线地铁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计算沿线各振动敏感点的振动值VLZmax.结果表明,采用DB11/T 838-2011的VLZmax预测值修正后的结果与采用HJ 453-2008的VLZmax预测值相比,52.5%的敏感点VLZmax值低0.1~3.2 dB,47.5%的敏感点VLzmax值高1.1 ~4.1 dB,差值均小于5 dB,各敏感点的分级减振措施等级基本无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交通安全研究所专注于轨道交通安全,聚焦地铁火灾烟气控制、客流疏运安全、综合风险评估科学与技术,突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为推动我国地铁运营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近年来,交通安全研究所开展了城市轨道交通等安全设施评估,为企业提供城市轨道交通防灾系统、城市轨道  相似文献   

7.
正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是一项风险较高的工程,它具有施工工艺复杂、施工周期长、周边环境复杂、不可预见风险因素多等特点,工程建设中容易发生各类风险,若对风险管理控制不到位,极其容易引发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企业和社会造成危机。近年来,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安全风险管控,国家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若干行业规章制度与相关标准规范,相关企业陆续探索有效开展安全风险管控的相关制度、办法以及技术手段,整体上取得了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在更加显现便捷性,导致客流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给运营安全带来新的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网络化运营给安全管理带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并在实践中应用,确保了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平稳。  相似文献   

9.
温念慈      倪少权      陈钉均      张慧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7):48-54
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大客流下的客流控制应急决策的制定与调整,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进行分析,将协同矩阵与多目标规划理论运用到突发大客流下多车站协同客流控制应急决策研究中。在协同车站间路网拓扑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分别考虑各车站协同与不协同、协同车站加入或退出、协同车站评价标准变化等情况下,初始应急决策的制定与动态方案调整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能够表达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间协同作业的各种状态,实现突发客流冲击情况下的路网多车站动态协同应急决策的制定与动态调整,可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协同作业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安防集成平台是城市轨道交通安防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时状态监测、设备设施管理、联动控制、应急处置四个方面的核心集成平台。近年来,国家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的重视越来越高,相继出台了各项法律法规、行政文件和规范标准,其目的是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安防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整体安防水平。  相似文献   

11.
浮置板轨道结构在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上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其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问题得到国内外的重视,如何采用有效的减振降噪措施降低振动的环境影响成为热点问题之一。浮置板轨道隔振措施在国外有几十年的历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近几年成功应用于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目前的减振措施中,浮置板轨道减振效果最好,可达20~40dB。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评述了浮置板轨道的种类及应用情况,运用动力学原理分析了浮置板轨道的隔振原理。详细介绍了浮置板轨道在国内外应用的实例和减振降噪实测结果,认为浮置板轨道结构是一种高效的减振降噪措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轮轨噪声及其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速铁路的发展,列车速度的提高使铁路噪声污染也急剧增加,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发展高速铁路必须考虑噪声问题。笔者从噪声对人类产生的负面影响入手,分析了高速铁路噪声产生的原理,论述了轮轨噪声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对轮轨噪声的贡献程度。结合铁路噪声的评价指标,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分别从轨道结构和车辆两方面详细阐述了控制轮轨噪声的措施。并总结了为了控制轮轨噪声,今后应重点发展的方向和重视的问题,对降低高速铁路轮轨噪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鼓风机房的噪声特性与噪声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某制药厂鼓风机房现场噪声测量的基础上,对机房的噪声特性和噪声源进行了分析,提出针对噪声特性的吸声和隔声方案。在该方案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提出在电机和鼓风机的基础下面安装弹簧隔振器、使用金属软管进行管道隔振的补充方案。测试表明,补充方案是有效的控制措施,降噪效果明显,能完全满足厂家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轻轨建设的发展,交通噪声污染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在轻轨桥架两侧设置声屏障是控制轨道噪声的重要措施之一。声屏障的高昂成本往往是由不合理的设计参数造成的,通过对目前声屏障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轻轨桥架声屏障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以声屏障建造成本为目标函数,以降噪要求为声学约束,综合考虑设置位置、高度和长度等设计变量的影响;由列车噪声1/3倍频程频谱计算插入损失,提高了优化过程中插入损失的计算精度。该优化设计法与目前设计方法对比,验证了声屏障优化设计在改善降噪性能和经济性能方面的优越性。讨论了设计参数对成本和降噪性能的影响,并且对轨边矮墙的降噪性能进行了分析,所获的结论对声屏障和轨边矮墙设计参数与形状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某铅锌矿爆破施工为背景,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对测得的振动速度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场地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并结合爆破主频率,确定了周围民房的容许振动速度为2cm/s。同时,对爆破冲击波和噪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爆破振动、冲击波和噪声均与爆心距、炸药量有关。当爆心距相同时,噪声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最大,空气冲击波次之,爆破振动较小。主要从控制最大段药量和爆源距安全原则考虑,提出了防爆破振动、噪声和冲击波及飞石的安全距离。另外,还提出了硐口悬挂3层麻袋、堵塞炮泥和控制起爆网络中段间微差等安全措施,并对有害效应进行评估,其结果对后续爆破设计和施工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轨缝值与行车速度对车辆通过钢轨接头时产生的振动与噪声的影响程度,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计算模型;该模型的车辆采用整车模型,共10个自由度;轨道结构采用3层弹性点支承有限长欧拉梁模型,共402个自由度;系统的激励大小可由轨缝值和行车速度推导出来,并运用赫兹非线性接触理论计算轮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采用该模型,结合快速显式迭代积分法和MATLAB6.5强大的矩阵分析功能,对不同轨缝值和车辆行驶速度条件下钢轨接头的动力响应进行了计算,为减振降噪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伴随新建铁路、既有线增建二线、电气化改造等项目的大规模建设,围绕铁路建设、运营由来已久的铁路噪声污染和扰民的问题却更为突出。根据铁路噪声的传播特性,合理地选取了一种噪声预测方法,即模式预测法作为铁路噪声预测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噪声模式法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和边界条件。以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铁路干线之一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讨论由于工程规模、线路质量、列车速度、运输组织的变化,引起的铁路噪声对沿线声环境的影响,定量给出了典型区段距铁路外轨中心线30m、60m、120m处的昼夜间等效连续声级值。通过对噪声贡献值与声环境适应性分析,定性描述铁路噪声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有效控制铁路噪声污染、合理划分工程沿线土地利用功能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in which the main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mbined effect of noise and vibr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readability task in a mobile driving environment. Subjects performed a readability task on a laptop computer in a sitting posture with their backs supported with a backrest under varying levels of noise and vibration. The data in terms of the mean number of characters read per minute were collect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dividual effect of noise, vibration, and the operators' gender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and noise, and gender and vibrat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oweve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noise and vibration was not found to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gender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all levels of noise as well as vibration, and noise and vibrat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both levels of gender.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in which the main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mbined effect of noise and vibr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readability task in a mobile driving environment. Subjects performed a readability task on a laptop computer in a sitting posture with their backs supported with a backrest under varying levels of noise and vibration. The data in terms of the mean number of characters read per minute were collect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dividual effect of noise, vibration, and the operators’ gender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and noise, and gender and vibrat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oweve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noise and vibration was not found to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gender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all levels of noise as well as vibration, and noise and vibrat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both levels of gender.  相似文献   

20.
Under Directive 2002/49/EC relating to 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noise, all European countries are obliged to model their environmental noise levels in heavily populated areas. Some countries have their own national method, to predict noise but most have not created one yet. The recommendation for countries that do not have their own model is to use an interim method. The Dutch SRM II scheme is suggested for railways. In addition to the Dutch model,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discusses 3 other national methods. Moreover,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HARMONOISE and IMAGINE projects are analysed. The results of rail traffic noise measurements are compared with national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