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燃煤和有色金属冶炼是我国两个最大的人为汞释放源,联合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SCR)和烟气脱硫技术(FGD)可以对烟气汞排放实施控制,是一项有潜力的燃煤电厂烟气净化技术.综述了SCR氧化燃煤烟气中气态单质汞的催化机理,总结了燃煤种类、催化剂种类和烟气组分对SCR催化氧化气态单质汞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燃煤烟气汞排放与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煤燃烧烟气汞排放加剧。针对燃煤中汞的形态分布以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综述,对炉内脱汞和烟气汞排放的控制方法的原理和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烟气治理主要问题包括烟尘有超标排放现象、脱硫系统因煤质大幅波动带来的运行不稳定问题、部分存在"石膏雨"现象、低负荷条件下的脱硝系统运行问题、系统运行管理存在问题等。针对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提出了烟尘控制、SO2控制及NOx控制技术的集成,其中湿式电除尘是技术集成的核心。同时,针对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的实行条件和保障,从重点区域规划范围内电厂环保措施、燃煤电厂环保电价政策、电厂运行管理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燃煤电厂现有设备,根据不同形态汞的特殊物化性质,分别介绍了湿法脱硫系统和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装置对元素态汞的氧化、湿法脱硫系统固定氧化态汞等技术的研究现状。文章分析了WFGD中氧气、SCR催化剂组分等因素对氧化Hg~0的影响,阐述了不同添加剂对于抑制脱硫浆液中Hg~(2+)再还原的效果。最后根据燃煤电厂烟气脱汞技术的发展需要,提出发展设备分工式脱除非颗粒态汞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电力行业是我国煤炭消耗量和CO2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由于燃煤电厂CO2排放总量大,且单个点源排放量大,燃煤电厂将是CO2捕集的重点。本文将以MEA化学吸收法为例,探讨我国燃煤电厂CO2捕集技术的应用对污染控制技术及管理政策带来的挑战。首先对碳捕集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进行识别,其次结合我国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探讨该过程引起的燃煤污染和二次污染,最后提出相应的污染控制技术以及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力行业的环保要求,地方政府、电力企业纷纷提出"超低排放"的建设或改造要求。"超低排放"使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对燃煤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选取2×1 000 MW、2×6 00 MW、2×350 MW 3种典型机组规模,东北、华北、华东、华南4个典型地域,80℃和46℃两种典型排烟工况,分析"超低排放"对燃煤电厂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和范围的影响,对新形势下燃煤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内蒙地区某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以GWP(全球变暖潜值)为评价指标,对内蒙地区燃煤电厂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进行了分析。通过清单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电厂除在燃煤发电这一主要生产过程外,其上游(原料供给)和下游(废弃物处置)相关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相似文献   

8.
针对燃煤电厂锅炉烟气实现低排放的目标,阐述了燃煤电厂采用袋式除尘的有效性和趋势性;通过几个典型工程案例的对比分析,阐明了燃煤电厂袋式除尘的先进性、可靠性及其实现"恒稳低排"的可行性,并就采用袋式除尘实现燃煤锅炉烟尘"恒稳低排"的技术措施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燃煤烟气中汞排放的控制已成为最重要的环保课题之一。阐述了燃煤烟气脱汞技术的现状及进展,并介绍了用于烟气脱硝的SCR技术对于烟气中汞脱除的影响。SCR催化剂可将烟气中不溶于水的气态单质汞催化为易溶于水的氧化态汞,再用湿式烟气脱硫装置除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燃煤电厂SCR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氮氧化物,而氮氧化物的排放中有70%来自煤炭的直接燃烧.介绍了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技术及其在中国燃煤电厂的应用,并指出了中国燃煤电厂SCR脱硝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东部沿海某"超低排放"燃煤电厂配套的海水脱硫装置为研究对象,实测其对SO2、烟尘、PM2.5、SO3、汞及其化合物的捕集性能,同时分析其三个月各污染物在线监测数据及控制参数,对污染物达标性与装置稳定性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评估,提出技术改进的措施、运行优化对策以及监督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低碳视角下内蒙古市某一燃煤电厂机组的发电全流程"低碳"物耗核算,筛选出供电煤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灰渣综合利用量、厂用电量及点油用量6个主要影响评价指标,然后运用修正的AHP和积法耦合6个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污染物排放供电煤耗量耗水量灰渣综合利用量厂用电量点油电量,符合该燃煤电厂的实际要求。实例计算表明,修正的AHP评价指标体系,对燃煤机组节能减排环境经济效益评价,及燃煤机组节能和减排潜力挖掘改造,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市政污泥与燃煤掺混在电厂锅炉内焚烧,实现污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是较好的方式。利用电厂做过功、不经处理无法直接利用的低品质蒸汽为热源,对污泥进行间接干化,干化后的污泥在燃煤锅炉内进行焚烧处理。污泥掺烧比率的增大会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7.35%的污泥掺烧率内,随着污泥掺烧率的增大,SO2的排放浓度变化不大,NOx的排放浓度逐渐降低,烟粉尘的排放量有增大趋势,但是最终的排放浓度均在排放限值内。污泥与燃煤掺烧,重金属排放浓度并无较大改变,符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4.
全国不少地方采用高效协同控制技术对燃煤电厂脱硝、脱硫、除尘系统进一步扩容改造,使机组烟气污染物达到"超低排放"的目标。截至2014年底已有17台机组通过验收,达到"超低排放",低于天然气燃气轮机机组排放标准。这些业绩得到媒体广泛报道,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环保改造形成一股潮流。但是在技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还需冷静探讨分析,慎重对待。应该考虑多元化协同控制路线和社会整体环境效益的有利方案。  相似文献   

15.
<正>燃煤锅炉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烟尘烟气,这是当前影响大气环境的一个重要污染源,加强燃煤锅炉烟尘烟气的监测是对锅炉排放大气污染物最有效的管理方法。烟尘烟气的监测所涉及到的工作环节较多,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科学准确,必须对每一个环节都加以控制。借鉴相关的数据资料,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对燃煤锅炉烟尘烟气的监测方法进行了探讨。准备阶段的控制监测人员的控制燃煤锅炉烟尘烟气的监测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推广意义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构成和消费中,煤炭所占的比例高达70%,其中燃煤电厂又是我国耗煤和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的大户。因此,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控制领域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对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控制。传统的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石灰石—湿法。这种方法具有不少的优点,如原料价格比较便宜,脱硫率比较高,占有的市场份额比较高,但同时投资成本比较高,很容易形成二次污染,需要得到比较好的维护;旋转喷  相似文献   

17.
鉴于我国环境压力的日益严峻,燃煤电厂"近零排放"理念不断升温。从燃煤电厂对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控制现状分析入手,梳理了各种烟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近零排放"技术路线的探索。经新建机组和已投产改造机组的生产实践证明,该技术路线完全可以满足"近零排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2014年,中国燃煤电厂开始推进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但其定义、技术成熟性、成本与效益等一直存有较大争议。"超低排放"并非法定要求而只是严格实现达标排放的一种状态,单纯追求"超低排放",其成本与环境经济效益不适应,且烟尘法定监测方法也不支持,168小时连续运行时间也不足以验证配套技术与设备的可靠性。应鼓励为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如要强制推行"超低排放",应由政府有关部门开展规范性全面评估,确认环境、经济及技术可行性后再通过修改排放标准途径依法推进。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是酸雨、可吸入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地区之一,这与其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有关.广州发电厂以燃煤为主,其周围大气采样数据分析显示燃煤电厂可对周围大气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是酸雨前体物、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排放源.酸雨破坏了生态环境,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燃煤排放的烟尘细颗粒物属于可吸入颗粒物,其上附着的As、Cr等微量元素多为致癌物质和致基因毒性诱变物质,对周围居民的健康危害极大.最后, 对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燃煤电厂烟气脱氮脱硫脱除重金属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家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对燃煤电厂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重金属的控制日益严格.介绍了目前燃煤电厂中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的工艺流程、化学反应机理和以飞灰为载体的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的脱氮脱硫脱除重金属的实验情况.分析研究了在利用NH3作为还原剂的SCR法脱氮的基础上,同时脱氮脱硫脱除重金属的可行性.重点分析了在SCR反应器中采用以飞灰为载体的铜氧化物吸收剂同时脱氮脱硫脱除重金属的应用,并对我国燃煤电厂烟气脱氮脱硫脱除重金属的一体化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