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江西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黄国勤 《灾害学》1999,14(1):60-64
洪涝灾害是江西农业灾害的主要文种之一,也是全省农业及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全省85个县(市)近50a洪涝灾害资料的统计、对比和分析,揭示了江酉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全省制定防洪减涝对策和措施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技术的广东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是洪灾评估与管理的重要内容.运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借助GIS 平台对广东省进行了洪涝灾害风险区划,以期对该省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洪灾形成的主要因子,选取自然致灾因子危险性、承载体社会经济易损性和抗灾指数3个指标,借助ArcGIS软件分析得到了广东省洪涝灾害危险性分区图、社会易损性分区图和工程防洪能力分区图;最后,按照风险评估理论将3个指标进行叠加后,形成了广东省以县为单元的洪涝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研究结果表明,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集中在河流汇聚的中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易损性最高的地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地区;抗灾能力最弱的地区集中在粤北经济较落后的地区;综合各种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虽然处于高危险区上,但因其防洪能力较强,降低了受灾风险;而粤北山区因防洪能力较弱,处于高风险区.评价结果与广东省近几年的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
防洪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了防洪减灾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意见对防洪减灾能力进行了评价方法研究,最后以淮河流域中游为例,对该区域的防洪减灾能力进行了评价,这里虽以防治洪涝灾害的能力评价为例进行了阐述,但对防治其它自然灾害能力的评价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整理清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资料,利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滑动平均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到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与气候环境、太阳活动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1)1644—1911年陕南地区共发生洪涝灾害143次,其中一级偏涝发生最多,占总数的76.22%;(2)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644—1710年)为洪涝灾害低发期,是频次变化小的平稳洪涝灾害型;第2阶段(1711—1800年)亦为洪涝灾害低发期,是频次变化大的洪涝灾害强振荡型;第3阶段(1801—1911年)为洪涝灾害高发期,为该区清代的洪涝灾害期,是高频振荡洪涝灾害型。在洪涝灾害期,洪涝灾害事件频发,发生了2个洪涝灾害事件和1个长达26年的极端洪涝灾害事件;(3)洪涝灾害期和极端洪涝灾害事件显示,陕南清代1801—1911年为该区多雨气候期,1821—1840年为极端多雨气候事件;(4)研究区降水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因此夏秋两季洪涝灾害频发,春冬则较少。洪涝灾害在时间尺度上大致存在4年、28年和53年3个震荡周期;(5)洪涝灾害高频期处于小冰期气候波动强烈的阶段,APO值以负相为主,...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的城市化及城市洪涝灾害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城市洪涝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中影响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城市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果,使城市洪涝灾害损失日趋严重。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及趋势,在已有城市洪涝灾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城市水文学的概念应用于水力学模型之中,通过对深圳市洪涝灾害的数值模拟,初步探明了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2020,(2)
为解决滨河生态景观规划结果易出现误差的问题,考虑洪涝灾害对滨河生态景观的破坏性,构建洪涝灾害后不同尺度滨河生态景观规划模型。从生态学领域中尺度效应的定义分析尺度效应,在尺度外延的维度上将尺度划分为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基于三个尺度构建以滨河可规划生态景观群空间尺度信息特征为基础的滨河生态景观空间尺度规划模型与非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规划模型。实例分析结果显示,所构建模型能够准确、全面提取滨河可规划生态景观群空间尺度信息特征,提升土地利用率,实现滨河生态景观规划的科学化、多样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云模型和熵权法的巢湖流域防洪减灾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鸿鹄  程先富  倪玲  朱敏 《灾害学》2015,(1):222-227
防洪减灾能力评估是洪涝灾害管理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从防洪除涝能力、监测预警能力、抢险救灾能力及灾害管理能力4个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建立基于云模型和熵权法的巢湖流域防洪减灾能力评估模型,对整个流域以及流域内各县市的防洪减灾能力进行评估,并与通过组合赋权法及最优分割法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对比。以期为防洪减灾能力评估提供新的思路,对巢湖流域的防洪减灾能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整体防洪减灾能力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流域内部差异明显;其中合肥市辖区、和县的防洪减灾能力属于高水平;巢湖市、含山县处于中等水平;肥西县和庐江县位于较低水平;肥东县、无为县、舒城县的防洪减灾能力则最低。  相似文献   

8.
《灾害学》2016,(2)
研究洪涝灾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有效开展防洪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整理1950年以来我国分省区7项主要洪涝灾害统计指标(即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人口、死亡人口、倒塌房屋、直接经济损失,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数据,发现过去60余年农作物受灾面积、经济损失呈现上升的趋势,因灾死亡人口呈现下降的趋势;在空间上各项灾情统计指标呈现出东部大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的特征。通过对1990年以来年度洪涝灾情的评估,发现过去20余年我国年度洪涝灾害的强度呈现降低的趋势,南方省区年度洪涝灾害的强度较北方地区高,但近年来呈现出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系统总结陕西省城市改革发展的现状以及防洪减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重点说明城市防洪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针对省情提出了新时期城市防洪建设的思路、防洪策略和奋斗目标.山洪灾害是威胁中小城市安全的主要问题,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鼓励和促进城市防洪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太湖流域洪涝灾害损失模拟及预测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遭受洪涝灾害后,经济损失极为严重。本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模拟了1991年洪涝灾害的淹没决策提供了依据。根据预测,当2010年在发生1991年型特大洪涝淹没时,灾害经济损失将可高达773亿元,约为1991年7倍,因此太湖的防洪任务极为严峻。  相似文献   

11.
沈阳市浑河南堤防洪标准的数值模拟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浑河原为沈阳南部的一条河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区扩展迅速,按沈阳市的规划,浑河以南地区不久将发展成为有30万人口的新区。因此,需在浑河南岸修建堤防,以保护浑南新区不受洪水的危害。但南堤的修建是否会对北岸大堤的防洪安全造成威胁成为防洪规划决策中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宁波市城市防洪能力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刘俊  郭亮辉  张建涛  吕彤  肖杭 《灾害学》2006,21(4):50-53
针对宁波市城市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流域下垫面条件的显著变化,建立了甬江流域水文模型,对流域设计洪水分析计算,包括流域设计暴雨、产汇流、水库调蓄、洪潮组合、河网汇流等计算。对宁波现状和规划城市防洪工程的防洪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保护宁波市的防洪安全,促进宁波市城市防洪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与现代社会中的水害演变:从日本经历看今日深圳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我国沿海经济开发区正进入城市化的活跃发展时期。发达国家的经历表明,城市化必将导致水灾害模式的变化,引出城市水灾损失持续上升的严重问题。日本从6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城市型水灾害问题,随后其治水事业从方针、政策到对策均作了重大的调整,为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深圳市1993年两次暴雨洪涝成灾,损失惨重,其水情灾情均受到了该区域城市化的显著影响,说明我国城市型水灾害的研究亟待加强。本文从治水的角度将日本的城市化现象及其引起的水灾害特征变化与深圳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比较并得出若干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Melville CP 《Disasters》1983,7(2):107-117
The disastrous floods of July 1934 in Tabriz are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y of floodinginthe city, which is crossed by a dry stream bed liable to sudden Inundation by mountain torrents from the southeast. Few details of past events have survived, suggesting that relatively little significance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m. Typically, flood dykes were inadequately maintained. This neglect, combined with a radical alteration in urban topography after 1925, when broad straight avenues were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old heart of the city, led to serious losses from flooding twice in 1929 and again in 1934. Enhanced perception of the flood risk finally found expression in the adoption of large scale engineering measures to mitigate future event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protective dykes and widening the river channel through the city. These works have reduced vulnerability to flooding from river overflow. No long-term detrimental Impact of the 1934 flood has been observed. Some of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parameters that have influenced the vulnerability of Tabrizinthe past continue to be present both there and elsewhere in Iran, and they may be characteristic also of other regions with comparable natural environments or in a similar stage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Qingzhou W 《Disasters》1989,13(3):193-227
Over many centuries, the repeated and serious flooding of many of China's ancient citie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measures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floods. These have included structural measure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walls, dams and dykes, with tree planting for soil consolidation; installation of drainage systems and water storage capacity; the raising of settlement level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building materials. Non-structural measures include warning systems and planning for emergency evacuation.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have evolved to reduce flood damage,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have been appointed with specific responsibilities for managing the flood control systems. In view of the serious consequences of modern neglect of these well-tried methods, this paper examines China's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flooding and demonstrates its continuing relevance for today. A brief historical survey is followed by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various flood prevention measures. The paper is illustrated by city plans from ancient local chronicles.  相似文献   

16.
我国21世纪城市水灾风险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吴庆洲 《灾害学》1998,13(2):89-94
论述从50年代至20世纪末,我国城市水灾呈上升趋势,分析城市水灾的剧化与国土规划和管理、流域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上的人为失误有直接关系,指出我国21世纪城市水灾风险甚大,并提出相应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7.
防洪物资储备决策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令侃  汤家发  杨明 《灾害学》2001,16(1):29-34
根据防洪抢险物资储备属于一种信息不全型决策问题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确定每年防灾物资准备量概率排序决策模型,并以孙不河流泥石流灾害预报火灾决策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8.
河口拦门沙的存在可导致径流流出不畅,并能引起一系列的河口生态及环境问题。特别是弯曲型河口,在波浪流、河川径流及弯道副流的共同作用下,拦门沙的形成及演变将更为复杂。通过对日本渚滑川河口多次实地调查资料的分析,揭示了渚滑川河口拦门沙的演变特性。结果表明:渚滑川河口修筑防波堤后,在东北方向的海洋入射波作用下,拦门沙由河口右岸发育并向左岸逐渐延伸扩展,其河水流动也相应由右岸偏向左岸一侧;不论河口有无拦门沙,3次洪水在右岸的最大冲深均稳定在-6m高程,且河床横剖面的形状基本不变,即汛期时该河口河床形状已达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腹地洪水位异常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三角洲地区的防洪安全保障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三角洲地区复杂的网河及口门构成,以及径流和潮汐共同影响的水动力条件,使三角洲的洪水水势表现出随时间和空间复杂变化的动态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角洲地区受水土资源无序开发的人类活动的影响,90年代的洪水表现出了网河腹地河段洪水位异常壅高的现象,使区域的防洪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结合"94.6","98.6"洪水期间三角洲腹地洪水水位异常壅高现象,综合分析了区域洪水位异常壅高的外部及内在成因,为科学制订三角洲地区防洪对策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选择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过程的深圳地区一典型小流域——布吉河流域,使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就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化流域暴雨洪水汇流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格局的变化,使得暴雨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和洪量加大,汇流时间变短。与1998年相比,2000年在前期土壤较干的情况下,频率为1%,2%和5%的3种设计暴雨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其增大幅度分别为20.2%,23.0%和28.9%。同时,土地利用状况对暴雨洪水的影响还与土壤前期湿润程度和暴雨强度有关:随着前期土壤由较干向较湿润变化和暴雨强度的增大,土地利用状况向城市化方向的发展对暴雨洪水的影响趋于减弱。深圳1980年以来洪涝灾害加剧的统计结果证实了这一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