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根据对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发生机理的分析,绘制了地震次生灾害演化的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在此基础上借助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 PLE,对城市地震次生灾害演化过程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及仿真,得出了不同防震抗灾能力下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情况,为城市防震救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应急医疗服务设施系统在震时发挥重要的医疗救援作用,是驱动城市防灾韧性的重要因素。为了保障强震后的城市应急医疗救援,强化网络关键节点、优化网络空间布局。基于建筑物、应急医疗设施和道路网络等城市系统的模拟仿真,构建不同地震灾害强度下城市应急医疗救援的供需场景。该文采用复杂网络技术构建城市应急医疗救援网络模型,分析多情景震后网络社团结构与特征参数。以某城市应急医疗服务设施系统为例进行实例分析,表征多情景地震灾害对应急医疗救援网络结构的具体影响,为优化城市应急医疗救援网络的结构鲁棒性和网络抗毁性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3.
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震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确定了东部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战略重点是城市。提出东部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八项战略措施,以达到“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用于展示城市燃气管道地震安全控制系统工作机理和控制效果的演示系统。对演示系统地震阀门的原理和性能作了阐述,对演示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效果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该系统可用于科普场馆或相关单位介绍城市燃气管道地震紧急处置的原理,系统已在唐山市地震博物馆安装应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及对社会安全的冲击日益严重。因此,城市防震减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地球科学机构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期特别介绍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承担的《重庆市都市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项目的实施为城市建设抗震设计、土地规划利用、重大工程选址和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江苏城市的特定环境出发,论述了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必要性。并就此提出几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钱祝  何建树 《灾害学》1991,6(3):94-96
本文总结了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分析了城市震害严重的原因,提出了减轻城市震害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内蒙包头和云南姚安2次典型城乡地震案例的灾情对比,分析了自然灾害系统中承灾体的脆弱性对于灾情的放大缩小影响.由于城乡承灾体的差异,虽然致灾因子强度--地震震级大致相当,两次地震的灾情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地震的经济损失绝对值小于城市地震,但是地震灾害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要大于城市居民;地震灾害造成的居民住房损失占经济损失比例最大,城乡都在50%以上;农村地震造成的无家可归人口、死亡人口少,但受伤人数较多,城市地震则相反,受伤人数少,无家可归人口、死亡人口多.因此,农村地震、城市地震的救援工作以及抗震减灾措施都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原则与要点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苏幼坡  刘瑞兴 《灾害学》2004,19(1):87-91
规划城市地震避难所是抗震减灾的重要措施之一.论述了规划城市地震避难所的意义、原则、要点以及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城市面对的严峻震情和震灾,介绍了国际社会城市防震减灾的理念和思路,并着重论述了我国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减轻城市灾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过程的仿真建模方法和再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通过探讨基于仿真建模方法和再现技术进行地震灾害模拟的可行性,提出利用虚拟三维仿真建模技术、动力学动画技术和场景渲染技术来再现地震灾害形成的全过程,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次生灾害。再现的虚拟地震灾害过程可以使各级地震应急管理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相对逼真地感受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增强其防震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12.
地震灾情短信编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发挥地震灾情短信的信息负载功能,更全面地获取震后灾情信息,在对现有地震灾情短信代码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地震灾情现象的短信代码的设计原则和方法。确定了采用线分类法对地震灾情现象进行分类分级,并制定了分类分级的判断标志,然后,根据分类分级结果采用层次编码方式进行了短信代码的编制,设计了应用于不同对象的专业人员代码和公众代码。最后,阐述了如何使用这些地震灾情短信代码进行灾情上报及其对于地震应急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地震灾情及其区域分异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1949年以来的中国大陆地震及地震灾情数据为主要资料,在地震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地震灾情的特点,总结得出了中国大陆地震灾情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增大的时间分布规律。由此,运用区域灾害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中国地震灾害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震后地震灾情的快速获取是地震应急救援的关键,将多源异构灾情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编码,对增强灾情信息的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不同地震灾情获取方法的现状与特点,介绍了几种新兴的灾情获取方法。分析了地震灾情的分类原则与方法,研究了多源异构地震灾情信息的分类体系。阐述了灾情信息的编码方法,提出了多源异构地震灾情的编码结构与编码存储。  相似文献   

15.
地震是现代城市的主要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土地利用。从区域防震的角度,通过分析投入-产出过程,论述了区域防震土地利用的概念。介绍了我国地震灾害的区域分布差异特征,将区域防震土地利用划分为5种类型。在考虑防震减灾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防震土地利用分析模型,该模型以行业区域投资效益为指标,给出了行业在区域的投资适宜度。最后在仅考虑地震影响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并给出了全国防震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布结果。并对不宜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中国地震灾害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依据地震工作三大体系的要求和建设首都圈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地震灾害系统工程的设想,并对该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和论证。分析研究表明,地震灾害系统工程可以涵盖地震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且具有系统化、法制化及高科技等特点,对我国实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汶川8.0级地震所引发的防震减灾工作启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966年邢台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对中国防震减灾事业的方针政策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深刻影响。汶川8.0级地震的惨痛教训进一步说明,在地震预报不过关或还不可靠的前提下,震灾预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有效途径。汶川地震的灾情和云南省减隔震技术研究应用、农村民居抗震、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加速了中国防震减灾结构的调整——应把建构筑物抗震设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列出2005年中国5级以上地震目录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资料,总结了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的主要数据和特性。最后列出了1990—2005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的相应数据,并进行了简要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对日本关东、阪神二次大地震作了概述 ,并将其灾情作了比较与分析。进而提出了日本首都的地震危险性问题 ,针对东京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高度集中的大都市的特点 ,提出几点防震减灾建议。并希望以上分析工作能对中国大城市的防震减灾工作有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调查了鲁浙皖沪境内10市、县1990~1996年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据此从其组织管理、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和宣传对策等方面作统计和归纳,并分析了本地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