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防御     
《防灾博览》2010,(5):88-88
<正>2010年9月2日,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在哈尔滨组织召开了震害预测工作研讨会议,杜玮司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邀请了国内该领域权威专家,部分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负责同志参加。杜玮司长在讲话中指出,开展城市震害预测工作,是加强城市地震灾害防御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一项重要任务;实践表  相似文献   

2.
遥感图像上城市震害信息的获取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丁军  王丹 《灾害学》1996,11(1):82-86
从震害分析和研究的目的出发,讨论了遥感图像资料在城市地震灾害评价中采用的震害信息分类、获取方式、表示方法及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不断提高的震害预测需求,精细化模型已经成为城市区域震害预测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传统的基于CPU平台的计算方法成本过高,使得精细化模型的应用受限。近年来,GPU技术由于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和较为低廉的价格优势,在通用计算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基于GPU-CPU协同计算技术,建立了城市区域震害的计算模拟方法,显著缩短了城市区域震害预测的时间。并采用该方法对某中型城市的真实震害进行了模拟应用,展示了GPU技术在大区域城市建筑群震害模拟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4.
包头西6.4级地震震害及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介绍了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震害并对地震经济损失作出了评估;根据包头市的震害评估经验,提出了大工业城市震害评估和工业设备、仪器仪表地震经济损失评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此外,对大工业城市震害评估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震害预测方法往往需要调查建筑物的详细力学特性参数,这对个别社区的范围是可行的,但对整个城市的震害预测,则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因此需要研究适用于城市群体建筑物的快速震害预测方法。文中提出的城市建筑物快速震害预测系统,是根据模糊数学中的加权距离来判别建筑物的相似性,而采用类比预测的方法来预测城市未知建筑物的震害结果。该方法能够在较少的投资和时间下,迅速给出城市的震害预测结果。最后将该系统应用于泉州市的建筑物震害预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结果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以往城市建筑物震害预测往往需收集建筑设计图纸并需花费较多的人力财力,但实际工程项目开展中往往不易收集到足够量的图纸,因此需要研究适用于城市群体建筑物震害的快速预测方法。建筑现场调研是城市震害预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提出了基于建筑抗震性能快速判定的震害预测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实施步骤、判定标准;将该方法应用到某个震害预测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7.
框架结构房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如何预测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损伤风险,一直是地震工程和生命线工程领域的一个关键而不易解决的问题.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上海浦东某医院框架结构进行了多地震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针对延性破坏指标和强度破坏指标,计算了不同地震烈度下建筑物震害的严重程度,及5种破坏状态的发生概率,给出了震害率曲线.通过曲线,预测了类似建筑的震害,为城市抗震防灾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1985年墨西哥格雷罗7.3级地震和1996年丽江7.0级地震高层建筑震害特征.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震害预测方法对2000年姚安6.5级地震区的典型高层建筑进行了计算,将计算结果与实际震害进行了对比,分析了震害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桥梁群体震害预测方法的理论,并采用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和概率分析方法,建立了中、小型桥梁群体震害预测的数学模型。在对江南一带城市地震震害预测工作中桥梁抽样单体震害预测经验法的计算基础上,给出了公路桥梁在不同地震烈度影响下的单因素评价矩阵,为区域性的地震震害预测工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实用工具。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云南永胜6.0级地震烈度分布与震害特征;分析了震害原因,计算了各类房屋在不同烈度区的平均震害指数;对典型的钢筋砼框架结构房屋进行了震害预测计算和抗震验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际震害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日本阪神震害的主灾区神户市与中国沈阳市在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及地震背景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了沈阳市潜在的地震灾害危险,并参考神户在防震灾规划中所存在的失误,提出了沈阳市应采取的防震减灾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通过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分析研究,描述了系统的总体思路,结构设计和功能等内容,该系统的建立既可用于城市防震减灾的日常工作,也可用于应急救灾的紧急情况。  相似文献   

13.
对城市规划中抗震与应急救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张芝霞 《灾害学》2002,17(1):37-40
根据国内外震害教训和抗震经验,从震灾防御和应急救灾诸方面讨论了城市规划建设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措施探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方世萍  张芝霞 《灾害学》2004,19(1):31-33
在分析城市地震灾害及典型震例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地震应急救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震害预测空间数据的更新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震害预测空间数据具有图多面广和二次生产数据的特点,数据更新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指出我国空间数据封闭式管理方式是导致其数据类型和格式不一致、坐标系统不一致、比例尺不一致的原因,震害预测空间数据更新的困难是没有建立统一的空间数据管理平台、城市电子地图不能共享及标准不统一、与基础属性数据脱节、震害预测分析程序未实现模块化嵌入、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管理跟不上等因素所致。提出了震害预测空间数据的更新策略,包括建立统一的空间数据管理平台、建立城市信息共享、预测结果数据的更新、建立数据编码对照表、建立完善的管理和数据更新机制等,并详细介绍了建立统一的空间数据管理平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地震影响系数是构建地震反应谱的最重要参数之一,也是抗震房屋设计和减灾的基础,唐山市地震影响系数的分布受到场地条件、基岩条件和特殊地质现象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通过分析唐山市地震影响系数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影响唐山市地震影响系数分布的主要指标。考虑各指标与地震影响系数之间的非线性关联关系,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唐山市地震影响系数分布预测模型。根据实际资料,确定了模型的参数和多个系数矩阵,计算和分析了综合考虑场地和基岩等诸多条件的唐山市地震影响系数分布,并对唐山市的抗震设防规划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用震害预测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震害预测数据量多面广,以文件格式存取的数据不利于数据的管理与维护,也不利于GIS二次开发,因此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震害预测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有助于防震减灾信息管理与地震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后台的数据维护和管理,也便于更有效地应用所有数据资源。在广州市部分城区震害预测与防御对策研究中开发的震害预测基础(属性)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在我国城市震害预测与防御对策研究中第一次采用SQL Server 2000和基于C/S结构及数据字典管理的震害预测数据库。该系统功能完善,应用方便,实用性和扩充能力强,并可方便地移植到其它应用中。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时序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苏幼坡  刘瑞兴 《灾害学》2000,15(2):33-37
基于唐山地震和阪神地震 ,从理性认识的高度分析了城市地震灾害紧急救助的主要时序特性。这些特性是地震救灾的一种规律 ,它们取决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 ,多种灾害的叠加性、综合性和不能自发复原性 ,灾民性命救助的急迫性和救灾内容、步骤、方法的雷同性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问卷调查的四川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曼  邓砚  苏桂武 《灾害学》2012,(2):140-144
基于前期对四川省德阳市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特点与规律的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构建了以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为核心评价参数的县市社会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将该评价模型应用于四川省,实现了对四川省社会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大小的分县市计算与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东部县市民众的地震灾害响应能力普遍比西部县市民众大,省会成都市周围的区、县(市)居民的地震灾害响应能力普遍较强,西部三个自治州民众的响应能力普遍较差,其中,成都市青羊区民众的响应能力最强,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民众的能力最弱,全省呈现出以成都市各区县(市)为中心向周围地区递减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城市防震减灾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地震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及重点工作。“九五”期间,我国先后在部分大中城市开展了防震减灾的示范研究,建立了先进的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本文全面介绍了该项示范研究的城市之一-合肥市震害预测与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下系统的主要内容、研究特色和取得的工作成果。该技术系统的完成,对推进我国城市防震减灾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和实现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