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简要分析了转移、安置在应急管理与救灾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在分析转移、安置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灾害脆弱性分析提出了转移、安置规模和程度模型,讨论了人为决策影响因素对模型的影响,较好地体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根据对转移、安置的发生进程的分析,提出了转移、安置分级的概念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级,阐述了转移、安置中的资源需求。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当前转移、安置财政补助机制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上述模型和分级标准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动态最优路径搜索算法研究洪涝灾害约束条件下的动态优化最优转移路径,以福建省马洋溪流域为典型案例,选择2016年9月“莫兰蒂”台风登陆期间气象和区域地理条件为模拟数据,选取时间约束、危险性约束、转移容量约束三个评价指标,运用路段路阻综合评价体系计算出淹没时间序列数据对应下路网的综合路况,通过对指标层模型的标准化处理,提出准动态最优路径搜索算法,计算洪涝演进过程中人员物资转移路径最优解。根据特定频率/场次洪水的淹没范围、水深、到达时间等风险信息,通过对受淹居民区位置、人口数量、道路、安置区域等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路网计算,得到居民区避洪转移安置方案和转移安置最优路径,并开发了马洋溪洪涝应急转移决策系统。结果表明:基于河道水力分析模型HEC-RAS模拟数据纳什效率系数(NSE)接近于1,即模型与灾情点记录数据吻合度较高,模拟值与灾情记录值之间的百分比偏差(PBIAS)为-9.2,表明模拟值略微高于灾情记录值,同时采用动态多目标路径规划算法选出最优应急避险路径寻优质量高,且具有较高的寻优稳定性。研究成果探究洪涝演进规律、掌控灾情演变信息、制定合理科学的避险转移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为现有防洪预案方...  相似文献   

3.
大地震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灾区选择比较安全的过渡房安置点建设场地,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以四川省汶川8.0级大地震后灾区群众快速安置为背景,论述了选择过渡房安置点场地必须考虑的地震问题,并提出了处理地震断层、地表裂缝、砂土液化、坍塌等实际问题的方案;利用强余震的预测结果,分析了这些灾害对场地可能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可能潜在的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供安置点规划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2019,(1)
城镇突发事件通常伴随一系列次生衍生灾害,具有群发性和连锁性的特征。城市作为人口高度聚集的场所,减少人员伤亡应是灾害应急管理的首要目标。当重大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安全地大范围疏散转移高密集人群,合理规划安置点,实施科学的应急救灾策略,是减少灾害(事故)后果严重性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文就重大突发事件危险识别及大规模人员转移安置技术的相关技术手段进行了综述。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单一灾种,考虑多灾种因素的较少,评估及疏散模型的研究也多基于框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方法及应用较少。研究城市多灾种时空耦合的模拟分析技术,并对各种灾害复杂次生衍生和相互耦合下的城市脆弱性进行分析,综合评估城市灾害风险,辨识和加强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是实现城市安全保障的重大基础需求。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16,(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中对弱势群体管理关注较少,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系统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中弱势群体救助管理技术体系,包括疏散撤离管理技术、特殊环境救援指挥决策管理技术、住宿管理服务技术、饮食管理技术、特殊环境心理健康矫正技术、医疗环境卫生救助技术、应急文化管理技术及就业管理技术、弱势群体人机工效设计技术等。并将构建的弱势群体多元救助管理技术体系设计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中弱势群体管理实际进行调查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多元化救助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中弱势群体安置存在的几大问题,整体来看,被调查人群对弱势群体的整体安置服务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缺陷;对构建的救助技术体系持积极肯定评价,表明救助技术体系设置合理有效,获得了救助人群认同;有相当部分被调查人群对弱势群体人机工效设计技术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提出了很多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震应急期关键时间阶段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我国地震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预案,以及汶川、玉树、盈江、彝良和海地、东日本等国内外地震应急救援案例的基础上,将地震应急期划分成应急启动、紧急救援、过渡性安置等3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主要工作及其先后次序进行了梳理.在实际抗震救灾工作中,这3个阶段不是互不相干、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时间相关性.这就需要指挥者对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优先考虑,同时兼顾各项相关工作,保证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洪灾发生时的避洪转移问题是应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合理的避洪转移方案可有效降低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减少人员伤亡。以此为背景,针对洪水灾害发生时避洪转移路径寻优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道路等级、安置容量约束、避洪转移人口单元及转移过程中道路拥堵等因素的网络流避洪转移模型。同时以荆江分洪区为研究对象,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将模型计算结果与现有的避险预案对比,结果表明,模型规划的避险方案减少了原预案方案的转移耗时,缩短了转移路径距离,缓解了路段人流量。提出的避洪转移网络流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该模型同样适用于其他洪灾区。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今天,地震、洪涝、核事故等突发重大灾害性事件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人类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避免这些灾害。从汶川大地震后紧急疏散转移群众的情况来看,在大城市组织数百万居民紧急疏散到几十公里外的乡镇,存在较大困难。我们需要一些在市内、城市周边和近郊可以应对这些突发灾害的临时安置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应对突发重大灾害时临时安置和疏散人员的场所,是在灾害发生的一段时期内,供居民紧急避难避险,具备一定防护功能的临时安置场所。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洪涝灾害的防灾减灾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及应急救援技术,从水情预报预警、险情隐患侦测、水域生命救援、堤坝抢险、分洪泄流、抽水排涝、水域应急交通、抗洪综合保障、汛期灾民安置、抗洪韧性增强等10个方面阐述应急救援技术的当前进展,并提出一些研究发展建议,以期提高我国洪涝灾害救援水平、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永领 《灾害学》2011,26(3):120-125
科学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在综合考虑影响应急物资储备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将应急物资分5类;界定了3类应急物资储备方式;采用层次分析对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有较大差别,食品药品类物资应以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为主;应急救援类物资应以实物储备为主;灾民安置类物资应以实物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为主;基础保障类物资应以实物储备和合同储备为主;大型设备类物资主要采用合同储备;从总体上来说,应急物资储备需要采用全面综合储备的方式,而不能偏颇。  相似文献   

11.
高山  王晗奕 《灾害学》2020,(4):163-168
针对突发事件事前——事中动态演化过程和在事前具有不确定性预测信息的特点,考虑到事前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会对事中应急响应决策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造成影响的问题,基于前景理论,提出一种事前——事中两阶段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动态方法。首先,对事前——事中两阶段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进行描述,并以区间数的形式表示相关决策信息;其次,给出事前——事中两阶段应急决策的动态参考点的设置方法;然后,基于前景理论的思想,计算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两阶段的不同情景的综合价值及方案成本价值,即定量化描述决策者针对不同情景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方案成本的综合心理感知;最后,通过对事前——事中两阶段不同情景权重的计算,得到备选应急决策方案的综合前景值,并依据综合前景值的大小对方案进行排序,以选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2.
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成效。我国有2000多个县(市),其面临的地震危害性程度、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具有的资源环境条件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短期内不可能也没必要在全国所有县(市)都以大致相同的标准开展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因此需要各县(市)确立不同的建设需求类型及其相应的建设内容,实现分类指导、适度建设的目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我国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基于县(市)地震灾害背景数据和防震减灾能力数据,对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需求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需求类型分类方案,给出了各类型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内容和建设项目选择的宏观建议,为各县(市)开展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是20世纪末刚刚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是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手段。简要介绍了灾害应急能力的基本概念、评价意义、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应急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应急能力评价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可减缓性评价是衡量突发事件减缓程度的评价方法,对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从分析原有可减缓性评价模型的不足出发,阐述了减缓的方式、作用以及可减缓性评价的内涵,从新的角度提出了可以应用于事前和事中的可减缓性评价模型,并提出了减缓的必要性模型,用以回答突发事件救援时是否要采取减缓措施、什么时候采取减缓措施等问题。然后探讨了可减缓性评价所需信息获取方式,提出了以物联网为依托的可减缓性评价信息获取方式。最后以火灾和台风为例进行了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新的可减缓性评价模型可以得到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为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15.
我国灾害现代管理模式的构想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杨马陵  续新民 《灾害学》2004,19(4):83-88
分析了世界多个国家的灾害应急管理模式、特点,讨论了我国灾害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立法、机构设置、应急机制和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我国灾害现代应急管理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政府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政府应急资源保障能力评估对于提高应急物资储备质量、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物资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应急物资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性的政府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估目标;指出需要评估的应急物资主要是政府部门以实物和合同方式储备的应急物资;界定了应急物资的保障时间;以应急物资的储备特征为基础,建立了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模型,并举例说明该模型的可行性;最后为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灾害学》2019,(1)
纵览应急管理相关研究,宏观层面仍较集中于"一案三制",微观层面则较偏好于用不同方法分析不同行业的应急管理问题,对应急管理全过程的理论与思想创新研究较少。为了能给应急管理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凸显应急管理全过程控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从时间和资源维度,以高效预防、及时应对、有序恢复三个过程为着力点,通过界定应急管理系统相关要素,设定不同类型灾害中个体和政府部门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引入保护行动决策模型(PADM)和国民经济集成动员(NEIM)模型及思想,分析其对应急管理全过程的作用和影响,并以此构建响应行动与动员预案实施模型;最后综合三阶段特征构建灾害应急管理全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8.
董志文  曲国华  米俊 《灾害学》2024,(2):192-200
以社工参与的应急管理多元主体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社工参与的应急管理系统如何用关键指标测度和评价其‘事前—事中—事后’阶段的动态协同性?”和“数字赋能应急管理的效能如何通过测度系统的协同性反映”两大问题。利用自由基聚合理论,按照其“事前—事中—事后”的阶段性特征构建了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应急管理效能评价模型,并以指标构建系统的“熵”为测度对模型进行计算,探究数字赋能对该应急管理系统的效能影响。通过调研S省Y市的应急管理发展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按照模型运算评价,数字赋能能够使社工参与下的多元主体在应急管理全过程中的有序性和组织协同性增强,但前后跨阶段间的协同性并未增加。该文在安全屏障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建构了解释和分析研究结论的新模型,提供了综合评价社工参与应急管理效能的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政府的应急管理水平,保证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提出灾害性天气应急管理水平评价的计算模型。通过选取15个影响应急管理水平的因素,分析其相互影响性,提出了权重的计算模型。以震害指数的概念为纽带,提出了灾害性天气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划分标准。结合平均震害指数形式,提出平均优劣度的概念。最后,结合专家问卷,给出了上城区的灾害性天气应急管理能力等级为良好,以及提升相应等级应该优先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重大冰雪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选华  李芳 《灾害学》2011,26(2):130-137
针对重大冰雪灾害应急管理的复杂性,基于湖南冰雪灾害案例以及国内外自然灾害及其应急管理的相关文献,提出了重大冰雪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结构。运用熵权法和群决策方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采用群决策方法获得专家群体对一级评价指标的综合偏好,形成评价城市的综合评价矩阵,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求出各个评价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排序向量。最后以湖南省冰雪灾害为案例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