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将于2010年5月1日开幕。届时,中国将邀请200个国家、国际组织参展,吸引7000万人次前来参观。做好世博的安全保卫工作,是此次世博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开辟专栏介绍世博的安全问题,让市民们在参观世博会期间能够安心、放心。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加,频繁地发生在地下空间的洪水灾害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世博会开幕在即,而世博期间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正逢上海的汛期,因此,做好世博场馆地下空间洪水灾害应急处理就显得犹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王枫 《防灾博览》2010,(3):66-71
<正>"我们的脚下是人类共有的地球,我们的头顶是人类共有的天空,把什么流入大地,把什么排向天空?"2010年5月4日,上海世博首场低碳论坛,中国第一首低碳之歌《心尔之歌》首次在世博会联合国馆唱响。低碳梦想照亮上海世博会,世博也为低碳插上理想的翅膀。  相似文献   

4.
《民防苑》2010,(4)
世博周边公交将全部实现视频监控,上海正研究在公交车窗上设置最佳敲击点提醒,以便市民在危急时刻用逃生锤逃生。  相似文献   

5.
《民防苑》2009,(10)
为迎接世博会,有效提升城区整体防灾减灾水平,7月—8月,卢湾区民防办、体育局、综治办、红十字会、消防支队在区体育场联合举办以"迎世博盛会、练防灾技能、筑平安家园"为主题的卢湾区小型社区民防运动会。运动会采取体育竞技和知识  相似文献   

6.
《民防苑》2010,(4)
台风、暴雨、雷电来袭,怎么在最短时间内通知园区内的数十万游客,如何让运营管理部门及时做好应急准备?4月20日起的世博试运营期间,气象部门将在园区内  相似文献   

7.
《民防苑》2009,(8)
轨道交通:将增加5000余个探头轨交将引进X光物品检查仪等安检仪器,投放到一些换乘和枢纽车站,像乘飞机和坐火车一样实行机器安检。世博前,目前已经投入运营的1至9号线,还将在列车、候车厅和车库内增加5000余个监控探头。此外,轨道警方目前每天出动30条  相似文献   

8.
《民防苑》2010,(2)
2010年1月13日,申城又一部与世博筹办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出台。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消防条例(修订草案)》,为确保世博会的消防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据了解,该条例增加了不少创设性规定。条例规定,任何单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规模和功能的不断扩大与增强,特大城市在面临战争、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威胁时,遭受损失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世博召开在即,上海市民在遭遇突发事件及紧急情况下,会有怎样的认知和应急措施?是否会出现异常的心理与行为?为此,上海市民防协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特大城市紧急情况下民众的社会心理及其行为研究课题组,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本刊编辑日前就相关问题对课题组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0.
《民防苑》2010,(2)
1月20日下午,上海市卫生系统迎世博100天军地联动应急医疗救援演习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举行。随着阵阵爆炸声,多人在原地倒下,此时上海市卫生局应急指挥中心向长征医院发出了指令。15分钟后,应急医疗队抵达现场,医疗队根据现场情况立即分2支医疗队展开救治,与此同时,应急医疗队用电话通知医院立即做好救治准备。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军队对全民国防教育都很重视,经常围绕国内外斗争形势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展全民国防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国防观念和安全意识逐渐增强,保卫祖国和保卫国防的爱国热情不断提高,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全民国防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中社会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灾害风险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特性。从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入手,用灾害心理学、灾害经济学和灾害管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探讨了灾害所涉及的社会因素如个体和群体心理素质、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以及相关的灾害管理政策和区域经济环境问题。结合经济成本和综合效益的评价,分析了社会因素对灾害风险管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并强调了自然灾害管理中防灾减灾的意识、政策和决策措施等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08雪灾,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几乎令所有交通和交通设施处于严重瘫痪状态,给搜索救援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和考验。如何快速进入灾害现场并将救援人员、装备和物资及时送至目的地,是灾难频发的今天人类所共同关注和需要克服的世界性难题。目前,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仍然是空降,并辅以地面运输,但汶川地震这场实战,让我们看到突击空降受自然条件和现场状况的限制颇多,且风险和代价巨大。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校作为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校具有布局有效,设施齐备,广为人知,生活方便,互救互联,便于疏散等多方面的优点,其作为可利用的应急避难场所重要资源,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城市因为人员密集,中小学校的利用是满足紧急避难要求所必需的,但是在汶川、玉树等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实施工作中,暴露出很多建设、规划以及配置等多方面的问题。基于此,通过对中小学校作为避难疏散场所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有效避难面积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合我国的城市规划和避难疏散规划的现状和相关标准进行比对,研究我国中小学校建筑和规划在避震疏散结构体系和避灾要求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宜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中小学校避难疏散利用对策,为今后中小学校的防灾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赖俊彦  张媛  南燕云 《灾害学》2021,(4):138-145
在综合调研国内外应急预案标准化进展基础上,从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现状出发,结合预案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工作需求,开展应急预案体系标准化构建的支撑要求和预案条目要素分析,提出通用要求和系列接口的两类六项关键要素。进一步地,从编制和管理两个维度分别细化设计了应急预案通用要求的12项标准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对于应急预案体系系列接口,在梳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对照预案建设现状,分为专项预案标准、基层组织和单位预案标准、重大活动预案标准等3类接口,设计了相关标准的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是一项技术、业务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标准化方法作为现代管理的一种手段,以特定形式和程序总结应急科学、救援技术和应急管理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颁布应急预案管理的统一规定,将提高预案编制和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和企业财产的损失已经成为地震灾害损失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关于地震保险的讨论,也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首先在阐述我国地震保险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在总结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地震保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尚志海  刘希林 《灾害学》2009,24(3):11-15
通过对国内外环境灾害研究现状的分析,综述了环境灾害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划分.在此基础上,从灾害构成的三要素出发,认为所有灾害都产生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因此,若按孕灾环境来对灾害进行分类,环境灾害只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灾害和人文环境灾害两大类,也即我们通常所称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人文)灾害.据此,环境灾害就等同于灾害,它包括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环境灾害是灾害学的研究领域,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命与财产的安全,而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是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只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环境污染是环境问题的一种,环境灾害与环境污染和环境问题具有不同的内涵,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旱涝灾害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建国后,我国政府为确保农业丰产、丰收和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防洪与抗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每年仍有许多地区或城市出现严重的旱灾和涝灾,防洪和抗旱工作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文摘     
《民防苑》2014,(4)
正习近平在核安全峰会阐述中国核安全观第三届核安全峰会3月24日在荷兰海牙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阐述中国关于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习近平指出,人类要更好利用核能、实现更大发展,必须应对好各种核安全挑战,维护好  相似文献   

20.
综合减灾的“综合”是各灾种、各阶段和各环节的综合,是资源和手段的综合,也是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综合。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和《灾害学》期刊论文数据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可知:从灾种来看,综合减灾研究的是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和气象灾害;从过程研究来看,每一种灾害的研究都是全过程综合性研究;从阶段性研究来看,灾前风险研究和灾后经验教训研究较多,应急救援的研究较少。总体来说,我国综合减灾研究现阶段还停留在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阶段,技术应用和行业指导作用较少。因此综合减灾发展可以增加技术和行业应用层面的研究,把新技术运用于综合减灾研究与实践,实现科学减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