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防震减灾的决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城市抗震减灾的目的是为了给城市的抗震防灾工作提供相应的行为依据。这些工作依赖于不同的决策分析方法和相应的城市基础数据。本文综合了几种常见的决策方案,建立了相应的决策分析方法;分析探讨了防震减灾决策综合支持系统的特点和内容。  相似文献   

2.
王立国  付洋 《灾害学》2021,(1):18-23
为提高钢结构建筑抗震减灾性能,降低建筑坍塌风险,研究BIM技术在钢结构建筑抗震减灾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利用BIM技术在钢结构建筑整体建造中的动态建模、可视化、信息共享管理以及抗震减灾性能检测等优势,在建筑抗震减灾管理决策阶段,选出最优方案,针对方案中影响建筑抗震减灾性能风险制定管理策略;在设计阶段,创建三维建筑模型,调整存在风险建筑模型数据信息,并通过振荡模拟分析降低风险;在施工阶段,管理钢结构建筑材料,提升建筑构件的刚度,并依据建筑施工阶段的抗震减灾管理原则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实现对钢结构建筑的抗震减灾管理。结果表明,BIM技术可实现抗震减灾管理中的地震波检测,检测结果精准可靠;可提升建筑构件的刚度与承载力及建筑的抗震减灾性能,降低建筑坍塌等风险,实现钢结构建筑抗震减灾管理。  相似文献   

3.
陈建民局长在2011年全国地震局长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科学规划"十二五"时期的事业发展,按照"科学防灾、积极避灾"的要求,大力开展基础探测工作,加强抗震设防要求与行业抗震设计规范的衔接,强化监管,把防震保安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民居的抗震能力,实现有效减灾。  相似文献   

4.
解放以来我国农业灾害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卫东  彭子成 《灾害学》1995,10(3):64-69
本文根据现有数据,浅析了解放以来我国农业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了成灾比例与减灾工作状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指出成灾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减灾工作的好坏。旨在为客观评价我国农业减灾现状,合理配置减灾力量,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江西省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征,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阐述了综合减灾的重要性。针对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的综合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6.
王锋 《灾害学》2008,23(2):141-144
在分析国内减灾社团成立背景和工作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减灾社团的定性、定向和定位问题,指出减灾社团是一个综合性科技社团。其活动重点是综合研究本地区多种相关自然灾害,重在通过多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共同探索灾害活动规律和防灾减灾对策;减灾社团应该成为独立的社团法人;介绍了陕西省减灾协会在组织科技减灾中的3步走策略和4个立项管理原则,以及部分重点项目的实施结果和减灾成效。最后提出减灾社团要善于在党和政府联系科技人员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7.
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提高巨灾风险防范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国际减灾战略的三个转变,即:从单纯减灾转变为将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从国家减灾转变为全球减灾。回顾和评述了近五年我国加强减灾工作的重大行动,即:初步构建了国家和地方各主要部门与大、中型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系统制定了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正确引导开办农业保险和实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及时提出了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全面论证了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减灾战略方针。初步论述了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框架,即完成四个转变:由部门减灾转变为综合减灾,由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由国家减灾转变为区域减灾,由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转变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实施四项行动:实施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涉及减灾的各个行业减灾专项规划,实施大型企业综合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工程;建设四个体系:国家综合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国家高灾害风险地区综合减灾范式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信息共享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创新四项制度: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减灾管理体制,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综合减灾运行机制,整合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与重建为一体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规范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各负其责的综合减灾系统法制。初步阐述了加强国家减灾能力的基本内容,即: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加强综合减灾知识普及能力,加强综合减灾科技与学科支撑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制度与组织保障能力,加强减灾物资储备与工程建设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应急响应与信息保障能力,加强综合减灾恢复与重建能力,建立综合减灾范式,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地震局针对近一时期国内出现的小震成灾的悲剧,深刻思考致灾的症结和原因.就如火如荼的城镇基础建设和新农村新牧区正在实施的村镇规划,及时提出了抗震减灾意见,以专业的视野和消除致灾隐患的责任心,减少和避免小震成灾现象在阿旗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原则与要点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苏幼坡  刘瑞兴 《灾害学》2004,19(1):87-91
规划城市地震避难所是抗震减灾的重要措施之一.论述了规划城市地震避难所的意义、原则、要点以及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再议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随着“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进展,我国的减灾工作已进入制定减灾规划,实施减灾规划的新阶段,即进入减灾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阶段。为了推动减灾系统工程的实施,需要建立先进的科学支持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建立自然灾害信息系统;进行自然灾害区划与减灾区划;开展综合预报;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进行灾害教育;发展灾害保险;推动减灾工作社会化与产业化;建立减灾示范区;开展灾害科学体系的全面研究和进行国际交流等。  相似文献   

11.
李毅军 《灾害学》2001,16(4):22-26
依据中国地震局有关建设防震减灾示范项目大纲的要求,就大型企业如何建立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地质背景及震害预测和对策,为企业防震减灾工艺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2004年日本新瀉中越地震及其余震的概况、震源机制和地震发生的特点,描述了普通民宅、大型公共设施、生命线工程和农林畜牧业的震害情况及震后日本政府的紧急救援措施,初步总结了抗震救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今后这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汶川8.0级地震所引发的防震减灾工作启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966年邢台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对中国防震减灾事业的方针政策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深刻影响。汶川8.0级地震的惨痛教训进一步说明,在地震预报不过关或还不可靠的前提下,震灾预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有效途径。汶川地震的灾情和云南省减隔震技术研究应用、农村民居抗震、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加速了中国防震减灾结构的调整——应把建构筑物抗震设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损失严重。在防震减灾研究中,迫切要求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用高新技术推动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合称3S)得到了快速发展,以3S技术为主要框架的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阐述了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并对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趋势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日本阪神震害的主灾区神户市与中国沈阳市在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及地震背景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了沈阳市潜在的地震灾害危险,并参考神户在防震灾规划中所存在的失误,提出了沈阳市应采取的防震减灾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应用GIS建立城市防震成灾信息系统是一条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而现有的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中防震减灾专业模型与GIS功能结合不够紧密,因此加强对地震灾害智能计算的研究十分重要。文章分析了城市防震成灾信息系统常用的二次开发方法,阐述了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及其在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方法,论述了应用COM技术开发系统的界面与功能等。  相似文献   

17.
青海玉树7.1级地震震害特点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震害现场调查资料,对其震害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阐述了震区环境及其地质构造背景,对断层效应及场地效应等也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杨军  宋峰 《灾害学》2001,16(4):27-32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其明显的自然属性,而地震灾害则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地震灾害是相对于人类活动而言的。本文借用胡焕庸线,将中国大陆分成东区和西区两个区,并初步探讨了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中国东部地区的防震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20年中国地震局开展了全国公众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和科普满意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7.1%的受访者具备防震减灾素养,与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相比较,公众防震减灾素养水平的区域分布有明显不一样的规律,公众防震减灾素养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区域地震灾害程度和个人地震经历对公众防震减灾素养水平有显著的影响。防震减灾素养水平在城乡、性别、受教育水平等不同群体中的差别,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受教育水平对防震减灾素养水平影响最大。在不同年龄群体中的差别则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不同,显示出独特的规律。在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中,需要重视公众防震减灾素养水平的这些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科普效率。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mitigation effect of Tokai earthquake measures on housing damage using a counterfactual approach. It focuses on those measures that stimulate ex‐ante investment in disaster prevention in the supposedly affected area, including earthquake‐proof retrofitting and improved housing construction; the effect of the measures on housing losses is estimated monetarily. The study compares factual disaster damage computed using a real distribution of houses with counterfactual damage to a hypothetical housing distribution that would occur if the measures were not implemented. The key findings are: (i) the disaster mitigation effects of Tokai earthquake measures on housing amount to approximately JPY 18 billion (USD 0.18 billion) for Yamanashi Prefecture and JPY 0.26 trillion (USD 2.6 billion) for Shizuoka Prefecture, which would be at the centre of the event; (ii) a before–after comparison biases estimates of the mitigation effect; and (iii) statistically, the measures do not mitigate the housing damage predicted for an earthquake in Toka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