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安  彭振斌  杨坪  左文贵 《灾害学》2006,21(1):59-63
西藏浪卡子至洛扎公路是西藏山南地区环线公路的西段,全长120km,集交通、外交、军事于一体。由于公路位于高寒、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特殊的地质背景、气候因素和地理环境,为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孕育了良好的条件。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坍岸等,各类地质灾害影响公路总长7248m,其中泥石流42条,滑坡1处,坍岸12处。各类地质灾害对公路的建设和运营构成了极大的危害,针对各类地质灾害发育的特点。结合当地的环境和公路的等级要求,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川藏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及其整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杂多变的地质地理环境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川藏公路沿线的泥石流、崩塌、滑坡、冰冻雪害、水毁、沙埋等地质灾害发育广泛,爆发频繁,危害严重。公路地质灾害的整治要坚持“可知可治”的技术原则和“综合防治”的基本方针,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川藏公路(西藏境)地质灾害具有类型多、分布广、活动频繁、突发性强、危害严重的特点。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现有的资料统计分析,地质灾害点共1 583处,8种灾害类型,对公路交通产生危害最大最直接的主要是泥石流、滑坡、崩(坍)塌、水毁、溜砂5种灾害。根据川藏公路沿线不同的地质条件和不同气候水文环境分析,地质灾害具有密集性和广泛性,地域性、时域性和周期性,共生性、重复性和交替性三大独特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因素叠加法对川藏公路泥石流、滑坡、崩塌、水毁和溜砂等5种重大地质灾害密集频发进行了评价分区,结果表明:全路段划分为高频发、中频发和低频发三个频发程度等级的分区,共23个区段,重大地质灾害密集频发区主要集中在东久至然乌的帕隆藏布沿江段、八宿西至怒江大桥的冷曲河沿溪段和宗拉山东至金沙江大桥的西曲沿溪段三大段。  相似文献   

4.
武隆至涪陵乌江两岸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隆至涪陵是乌江航运进入长江的咽喉要道,也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现场调查表明,沿岸长约90km范围内,发育有滑坡24处、泥石流沟2处、较大规模的岩堆4处和多处崩塌。分析认为,沿岸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分布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河谷岸坡类型密切相关。河流对斜坡坡脚的切蚀作用、暴雨以及人类活动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目前沿岸多数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少数滑坡受降雨及江水涨落的影响而处于周期性的蠕动变形状态;三峡水库蓄水后,部分滑坡复活的可能性较大,原来稳定的部分岸坡和岩堆也有可能进入失稳状态。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21,(3)
云南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1:50 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34 408处,其中滑坡24 044处,崩塌4 054处,泥石流4 784处。在高原山区复杂而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局地暴雨、地震和河流侵蚀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诱发因素,但人类工程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常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联。经过多因素综合分析,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受地质环境条件及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特征及规律的控制,地质灾害的形成规律主要为:沿特定的地形地貌呈带状发育、受散裂及易滑岩土体和构造控制形成高发区带、动态起伏与降雨同步、与地震烈度成正比的放射状衰减规律等。指出依据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加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规范人类工程活动是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昆明至瑞丽公路水毁灾害现状及基本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向池  高鹏飞 《灾害学》2000,15(3):35-41,45
通过对国道320线昆明至瑞丽公路水毁灾害历年资料和实地调查分析研究,阐该公路水毁灾害的现状,并将全线的公路水划分为崩塌与滑坡、泥石流、水毁路基、路基沉陷与翻浆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中巴喀喇昆仑公路(简称中巴公路)所处高山峡谷冰川地带,区域构造复杂、地势险峻、气候多变、冰川活跃,地形、地质与水文等工程地质条件极其恶劣,公路沿线雪崩、泥石流、坍方、滑坡、岩崩等冰川成因的地质灾害频发。自1979年通车以来,中巴公路地质病害严重,处于半年通行状态。中巴公路改扩建项目(雷科特大桥-红其拉甫山口)2008年动工,由中国政府援建,将着眼于改善行车路况和地质灾害治理。由于地缘政治与科研条件的限制,国际上对中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研究并不多见。该文总结5年野外工作成果和资料,尝试对中巴公路地质灾害发育背景、类型、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等方面提供总结与评估。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5.12汶川地震灾区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实地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特点,探讨了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相一致,与断裂带密切相关,并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崩塌、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灾害链。灾后重建必须注重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科学规划选址,合理避让地质灾害高风险地段;对重点高陡边坡灾害须进行必要的岩土工程加固,山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相关要求,要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预防工程诱发灾害。研究结果可为灾区岩土工程减灾防灾以及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聂拉木镇位于藏南高山峡谷区,是喜马拉雅山脉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与尼泊尔交界的边陲重镇,生态和国防地位重要,地震地质灾害频发。通过现场调查,得到了聂拉木镇区及其周边的滑坡、危岩落石、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河岸工程病害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候和冰川冻土条件分析了灾害成因。 结果表明:聂拉木镇及其周边共发现地质灾害和工程病害点 39 处,其中滑坡 8 处、危岩落石 21 处、泥石流冲沟 2 处、 河岸坍塌 8 处;滑坡均为堆积层浅层滑塌,危岩落石以节理裂隙切割型岩质崩塌和冻拔石失稳为主,泥石流为降雨诱导型和冰川溃决型,河岸工程病害主要为急流和冰凌冲击型破坏;区内强烈的构造运动、显著的季节性冻融作用和季节强降雨冲刷为灾害主要诱因。聂拉木镇区内地质灾害和河岸工程病害发育具有点小、面广、高风险的特点, 建议系统开展镇区灾害风险评估、及时开展分级治理和制定灾害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0.
玉树"4·14"地震发生后,地震造成山体松动、沟道堵塞,引发了许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然而对于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其空间分布则主要还是受发震断裂的控制。选取巴塘河-结古镇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进行了研究,发现玉树地震断裂对地质灾害发育有以下影响作用:(1)地震断裂两侧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发育区是在断层两侧2500 m范围内,而500 m范围内地质灾害最为发育。(2)玉树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7度以上烈度区。(3)玉树地震滑坡、崩塌的优势主滑方向为东北—西南,近似垂直于发震断层走向。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9—2019年川藏铁路沿线四川段地质灾害数据、国家气象中心逐小时降水量资料,统计了地质灾害与降水的关系,发现研究区89%的滑坡灾害和96.6%的泥石流均发生在汛期,且地质灾害高发路段位于青衣江暴雨区,与四川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相吻合。分析雨型、降雨强度、前期降雨等因子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发现快速激发,中速激发和慢速激发的地质灾害分别约占33.3%、25.9%、40.8%,表明降雨历时并不是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最直接因子,前期降雨的作用不可忽视;结合环境因子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分区,基于降雨历时-雨强(I-D)预报模型建立了川藏铁路沿线四川段引发地质灾害的降水阈值分布。利用该降水阈值的分布特征,检验了2019年引发地质灾害的降水量,发现阈值雨量的判别方法较为科学,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海湾地区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孕育着多种灾害地质因素,使港湾工程活动存在地质灾害的风险.通过对港湾工程及其地质灾害风险的分析,探讨了如何进行港湾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控制,认为港湾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控制内容包括选址阶段风险的回避、设计施工阶段风险的处理及运行阶段风险的监控.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的首要任务,设计与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应立足于评价灾害地质因素的致灾可能性以及工程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还应根据施工中出现的前阶段评估中未发现或未予重视的重要地质情况,及时对工程方案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3.
杨泰平  唐川  齐信 《灾害学》2009,24(4):68-72,80
通过汶川8.0级地震后对绵阳市安县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87处。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分布与发震断裂距离、坡度、岩性、水系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在区域上沿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水系呈线状分布的特点;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与地形坡度有很大的关系,绝大部分的灾害点集中在15°-45°的范围内;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与地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北部高山地区地质灾害数量明显高于南部平原区;滑坡多发生在千枚岩、泥页岩等软岩中且多为土质滑坡,而岩浆岩等硬岩中多发生崩塌。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属于跨流域大型水利工程,5个单元工程呈线状跨越构造剥蚀山地和断陷盆地,工程地质性质差异大,易发生地质灾害。实地调查地质灾害点共72处,其中滑坡66处,崩塌3处,泥石流3处。现状评估认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13处,其余59处均为危险性小。预测评估认为工程本身可能遭受31处地质灾害威胁,危险性小28处,危险性中等3处;工程建设可能加剧地质灾害39处,危险性小36处,危险性中等3处;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30处,危险性小15处,危险性中等15处。综合评估工程主要位于危险性小的区段,受地质灾害危害不大,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地质灾害的特点、机制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湖北省地质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灾情重、时空分布不匀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本文根据对岩石圈系统、大气圈系统与人类社会圈系统的研究,针对防灾减灾,指出应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①多种灾害并案研究、并案治理;②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分阶段治理;③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建设“群测群防”监测、预报信息化网络。  相似文献   

16.
云娜台风灾害特点与浙江省台风灾害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云娜台风造成的灾害入手,系统地分析了浙江台风灾害发生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主要结论为台风灾害主要表现为罕见的强降水、创纪录的风力、部分地区的洪涝和多发的次生灾害。影响浙江的台风(或热带低压)的时间在5—11月,主要在7—9月,其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类。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台风暴雨引起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强风造成房屋倒塌,有时遇到“三碰头”导致严重风暴潮灾害;间接影响主要是在浙江地区产生强降水,进而引发洪涝灾害,诱发地质灾害,沿海地区常会因为东风波或东风系统中的云团“登陆”而产生强降水,并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东省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地震、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软土地基变形等地质灾害是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消极因素.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具有波动性,过去35年来存在两个明显的高发期,分别是1985-1992年和1997年至今;其空间分布具有区域耦合性,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的粤西、粤北低山丘陵区和人类活动剧烈、经济发达的沿海平原地区都是重灾区.地质灾害与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它们的防治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将生态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并调整人类的经济行为,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大地震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灾区选择比较安全的过渡房安置点建设场地,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以四川省汶川8.0级大地震后灾区群众快速安置为背景,论述了选择过渡房安置点场地必须考虑的地震问题,并提出了处理地震断层、地表裂缝、砂土液化、坍塌等实际问题的方案;利用强余震的预测结果,分析了这些灾害对场地可能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可能潜在的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供安置点规划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9.
周金龙  邱红红 《灾害学》1993,8(4):73-77
新疆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地区,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水灾害都比较频繁。本文在概述、分析上述灾害的基础上,提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