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为提高通信设备应急保电工作的效率,保障各变电站及各县、市供电局通信设备后备电源供电可靠性,针对通信保电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研制了电力系统应急通信电源装置,并对装置进行了性能测试。应用结果表明:该装置有效地解决了应急通信设备保电工作中设备接线速度慢,可靠性、稳定性差的问题,简化了应急保电工作步骤,便于应急保电工作人员操作。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国家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视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近二十年来,我国森林消防应急通信装备体系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从一种通信手段向多种通信手段发展演变,从语音单业务通信向语音、数据、视频多业务通信发展演变,从地面通信向天空地一体化通信发展演变,从异构通信系统向融合通信系统发展演变,从纸质地图图上作业向电子地图网上协同作业发展演变,这些发展演变极大提升了森林消防队伍整体作战能力、协同指挥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全面展开,智能化变电站通信网络的优化合理选择成为重要问题。结合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的不同需求,通过对站控层、过程层以及对时网络的各种实现方法的对比分析,得出智能变电站站内通信网络选择的最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充分考虑网络可靠性及经济性,合理实现不同结构和规模的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的建设,对智能电网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现场通信网络设施往往遭到破坏,因此快速建立有效且覆盖面大的应急通信网络,及时传递灾情信息,对现场组织救灾及指挥调度等救援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无线网络具有组网简单快速、成本低等技术特点,适合作为现场应急通信的网络平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Mesh网络技术的地震现场应急通信方法,在灾区现场迅速组建无线局域网,从而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整个系统组网快捷、健壮性好,并且通过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将各局域网组成灾区广域网并进一步接入互联网,该方法能满足地震现场应急通信信息传输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通信过程中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存在通信效果差,能耗大的问题,提出基于云计算的地震受灾区域紧急通信技术。通过分析地震受灾区域紧急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在硬件部分,引入云计算技术对其进行改进;在软件部分,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对通信时延导致的能耗过大问题进行分析,给出具体的软件实现流程图。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通信方法,相比传统通信方法,其对于周围环境带来的干扰消除能力较大,能耗较低,随着通信时间的增加,能耗未出现提高的现象,且因对外界干扰消除能力的增加,能耗逐渐降低,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灵州至绍兴±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配套光纤通信工程建设需求,减少通信中继站点,降低光缆损耗,在灵州换流站至延安变光通信段使用了超低损耗光缆,并配合使用拉曼放大器、色散补偿、纠错编码等超长站距通信技术,实现灵州至延安的长距离通信。应用结果表明:超低损耗光缆与超长站距通信技术组合使用,合理配置光路子系统,实现变电站之间远距离大容量的通信。  相似文献   

7.
为了安全、高质量地完成智能化变电站通信光缆施工任务,对光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应用结果表明:改进施工工艺后,通信光缆达到了施工工艺标准,承载业务安全,运行可靠,确保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8.
针对宁夏电力调度应急通信系统的现状与问题,结合电力调度应急通信的功能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便于调度通信信息集成与功能扩展的电力调度应急通信的实现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北斗卫星的电力调度应急通信系统解决了现有应急通信系统的瓶颈问题,同时为调度信息自动化处理及统一的应急通信信息平台的形成提供通信支撑。  相似文献   

9.
地震现场应急救援的通信系统设计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张毓丰  邓民宪 《灾害学》2005,20(4):111-115
当地震发生时,保证现场救援各部门、单位与救援指挥部的通信联络,对及时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现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分布特点、地震救援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对通信保障的需求,在分析各种无线通信装备性能的基础上,采用卫星、无线网桥、超短波多层混合组网的立体结构模型,设计了地震现场的通信保障方案.依据电磁传播理论,计算出无线通信设备现场架设的基本参数,并给出了设备选型的主要技术指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灵州换流站配套电源点通信接入方式的可靠性,分析了宁夏电力通信系统已投运电厂通信接入方式现状,基于灵州换流站配套电源点光缆通信资源情况和一次网架结构,提出灵州换流站配套电源点通信系统接入改进方案。应用结果表明:电源点与换流站通信接入方式采用光缆“手拉手”形式,并配置双光端机,可有效保障电源点核心生产业务信息通道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1.
城市防震减灾及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都吉夔  李远志 《灾害学》2001,16(4):49-52
城市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交通、通讯的重要枢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人口、财产、建筑物更加密集,一旦遭受强烈地震袭击或波及,灾害损失将十分严重,加之,许多城市都处在地震的易发多发地带,地震对许多城市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对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汤泉 《灾害学》1993,8(4):21-25
本文在分析我国防震减灾主要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防震减灾要贯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工作思路。论述了综合防御的主要工作环节,根据分区分类指导的原则,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应是全国重点地震监视防御区。  相似文献   

13.
李毅军 《灾害学》2001,16(4):22-26
依据中国地震局有关建设防震减灾示范项目大纲的要求,就大型企业如何建立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地质背景及震害预测和对策,为企业防震减灾工艺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在南黄海6.1级地震应急中的成功经验:本省及有关城市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工作的政府职能,各级领导决策及时,指挥果断、地震专业科技人员尽心尽职,迅速判断震情,安抚民心以及新闻部门反应快,报道勤,收效好。并由此提出南黄海6.1级地震应急的3点体会和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地震应急工作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宋建学 《灾害学》1994,9(3):24-28
震害预测的软件程序一般都是基于结构分析的原理,大都采用FORTRAN语言来编写,而震害预测工作中又大量用到分组和排序,这又是数据库语言的特长。本文介绍了在震害预测工作中应用数据库语言的一些体会,主要讨论了两种语言的接口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试论地震预测预报的公关宣传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云基  牟雅元 《灾害学》1999,14(4):90-94
从社会科学的公共关系学和公关心理学理论并结合地震探索的实践上对地震预测预报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过去对该科学领域的评价与宣传报道有不尽完善之处。文中尝试给出了关于地震能否预测, 如何评价等敏感问题的公关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九五”期间 ,江苏省地震局深入调查研究 ,把握主要矛盾 ,深化各项改革 ,狠抓实事实办 ,强化政府行政职能 ,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地方地震机构建设 ,注重规划和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不断理顺拨款渠道 ,健全地方财政对地震事业投入的预算体制 ,健全行政规章、规范管理行为 ,加强法规建设、强化法制管理。经努力 ,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 996~ 1 999年 ,全局各类经费总来源为前 4年的 3 1倍 ;地震监测系统的数字化、通讯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化、分析预报系统的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为保障全省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维护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全局职工的住房得到明显改善 ,4年中在宁职工人均增加住房面积约 2 0m2 。人均总收入也较从前有大幅度提高。新建园艺绿地面积约 4 0 0 0m2 。工作体会主要是 ,领导班子同心协力是搞好工作的关键 ,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搞好工作的基础 ,各级领导坚持“两手抓”是搞好工作的根本 ,领导干部始终不懈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搞好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以江苏省常熟-太仓5.1级地震现场震害评估和经济损失分析工作为基础,结合江苏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震灾快速预测,讨论准确快速科学评估地震灾害及其损失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规范浮放设备隔震技术的应用,推动该项技术的发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制定了《石油浮放设备隔震技术标准》。按《石油浮放设备隔震技术标准》的要求,我们在某医院对可能存在防震问题的部分设备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对设备采取相应的隔震或防震处理措施,以此检验《石油浮放设备隔震技术标准》的可操作性。本文简述该项工作的过程和执行的标准条文。并对新设计的推拉式设备隔震固定装置作介绍。工作结果表明浮放设备隔震技术标准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同时建议将抗滑与抗失稳的设计方法在修订时补充写入标准。  相似文献   

20.
唐山地震以后,江苏省抗震防灾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得到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本文就全省十三年来抗震防灾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作了回顾并简要叙述了今后江苏省抗震防灾面临的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