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磁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杨昌柱  王敏  濮文虹 《化工环保》2004,24(6):412-415
介绍了磁技术——磁电解、磁分离、磁凝聚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各种技术的原理和最新研究状况,并阐述了磁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针对热轧废水中的悬浮物具有磁性并可影响废水中油珠的稳定性这一特点,指出了采用磁凝聚法进行处理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磁技术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磁技术除油力学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磁性材料和改性磁性材料的除油机理,介绍了磁技术在处理油田废水、机械加工废水、轧钢废水和餐饮废水等方面的应用,指明了磁技术处理含油废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概述了近20多年国内外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在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及给水处理、燃煤脱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概述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在燃煤脱硫除灰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超导磁分离技术在燃煤脱硫方面的研究,并展望了超导磁分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对磁性粉尘和非磁性粉尘进行的磁分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磁分离技术对磁性粉尘的磁除尘效率可达99%以上;而通过粉尘上磁,对非磁性粉尘的磁除尘效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
旋流萃取分离技术处理石化电脱盐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永强  龚小芝  陈发 《化工环保》2015,35(3):297-299
采用旋流萃取分离技术处理某炼油厂常减压装置电脱盐废水(初始废水含油量约为5 000 mg/L),优化了废水除油的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废水除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旋流萃取分离机中心转子的转速960 r/min、废水流量2 000 L/h、废水温度80℃。废水经旋流萃取分离后,废水的含油量小于200 mg/L,废水除油效果较好;分离后油相的含水量约为0.1%(w),盐质量浓度小于20 mg/L,可回注到常减压装置原料罐循环利用。对于2 Mt/a的常减压装置,采用旋流萃取分离技术后,每年可减少支出100.4万元。  相似文献   

7.
磁分离技术应用于水处理,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由于它与沉降分离和上浮分离此较,磁分离具有分离速度大,选择性好,处理对象广,不受处理体系的温度、此重、酸碱度限制等特点,因而引起水处理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国内外近年米广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某些工业废水的处理已得到推广应用。本文主要介绍磁分离技术的原理、设备、应用举例及成本估计。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浮—磁分离工艺处理某石化企业的含油废水,重点考察了磁分离单元的工艺条件对除油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磁分离单元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加入量25 mg/L,磁种加入量100 mg/L,磁场强度40 mT,搅拌条件为先以150 r/min的转速搅拌2 min,再以50 r/min的转速搅拌5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气浮—磁分离工艺除油实验,在进水油质量浓度平均为29.5 mg/L时,气浮单元出水油质量浓度平均为8.5 mg/L,除油率平均为71.1%;磁分离单元出水油质量浓度平均为4.7 mg/L,除油率平均为44.1%;总除油率平均为83.8%。  相似文献   

9.
以聚硅硫酸铁(PFSS)为絮凝剂、磁流体为磁种,采用磁絮凝法处理模拟废水。在正交实验基础上,利用Matlab软件进行响应曲面分析,研究磁絮凝法处理模拟废水的各因素间具有的交互作用关系。回归拟合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PFSS加入量36.8g/L,模拟废水pH7.4,磁种加入量14.7mg/L,搅拌转速266r/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实验,TP去除率为97.70%。  相似文献   

10.
石油焦化冷焦废水封闭分离与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多级降温冷凝-梯级污染物分离-组分机械纯化的集成石油焦化冷焦废水封闭分离与利用技术。将其应用于1Mt/a冷焦废水处理系统,运行结果表明,废水循环再生率、污油循环使用率、石油焦粉回收使用率、挥发性有机物回收利用率均达100%。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冷焦废水处理效果好、投资小、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等优点,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几种常见的高含盐废水脱盐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工艺原理、优缺点及目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热分离、膜分离、电渗析、离子交换、电吸附、微生物脱盐等方法的优缺点,展望了未来废水脱盐工艺的发展方向。指出:脱盐方法将根据各类水体的水质特点更加精细化;多种脱盐技术联合应用也是今后废水脱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生物强化技术处理化纤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强化技术,即利用从废水中分离、筛选出的降解丙烯腈与总氰的特效菌株,使化纤废水加营养盐的培养基中丙烯腈降解率达98.7%,总氰降解率达84%。将分离到的特效菌株进行混合培养,其降解丙烯腈与总氰的最佳体积比为1.0:(1.5~2.0)。使用该技术不必改变化纤废水处理场原有工艺。  相似文献   

13.
简要叙述了目前电厂水处理中几种固液分离技术的应用现状和使用效果,重点介绍两相流固液分离新技术的运行机理,工业性试验,电厂废水资源化回用处理示范工程以及对电厂现有水源水处理设施的改造情况,并对新建电厂水源水处理和废水资源化回用处理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孙云 《化工环保》2004,24(6):466-466
目前,我国部分油田采用了聚合物(PAM)驱油的三次采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但是在PAM驱油废水的处理中,PAM驱油废水的水质与水驱油废水的水质有很大的差别。PAM驱油废水在:PAM存在下,其含油量和粘度随PAM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AM分子集中在油水界面上,与乳化剂分子一起形成较大强度和良好弹性的复合膜,W/O和O/W混合乳层加厚,在分离和电脱水过程中使得油水分离速度减慢,破乳剂破乳效果变差。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和水处理剂处理这种废水,达不到回注或排放标准(含油量小于10mg/L)。  相似文献   

15.
渗透汽化复合膜分离废水中的低浓度甲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两种商品化渗透汽化复合膜--GKSS-GS膜和PDMS-P膜分离模拟低浓度甲醇废水,考察了操作温度、甲醇质量分数、废水流量对膜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废水中甲醇质量分数的增大,两种膜的渗透通量都呈增加趋势;GKSS-GS膜的分离系数变化较明显,而PDMS-P膜的分离系数变化较小;废水流量对渗透通量和分离系数的影响均较小.在最佳条件下,GKSS-GS膜的渗透通量为914.6 g/(m~2·h),分离系数为5.6;PDMS-P膜的渗透通量为1 887.2 g/(m~2·h),分离系数为4.8.  相似文献   

16.
徐新生  刘永红  王宁  延卫 《化工环保》2012,32(4):316-320
论述了含酚废水、染料废水、制药废水及工业氨氮废水的特点并对微波加热技术在该类废水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了微波加热技术在含酚废水、染料废水、制药废水及工业氨氮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优势,展望了微波加热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陈正夫  张月贞 《化工环保》1993,13(3):168-170
应用大孔型树脂吸附和液-液萃取相结合的前处理及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技术CC/ITD),分离测定了再生胶脱硫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DSD酸氧化缩合废水浓缩液回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DSD酸氧化缩合废水浓缩液回用到原生产过程的可行性。对DSD酸氧化缩合废水可采用萃取技术分离出其中97%的有机物,反萃产生的4-8倍的浓缩液返回到DSD酸生产中的氧化缩合单元后,可提高DNS酸的收率约7.43%,且不会明显影响产品的纯度,浓缩液8次循环磁用试验的结果表明,虽然DSD酸氧化缩合废水的COD从15000-20000mg/L提高到20000-29000mg/L,但没有显著持续增长的趋势,表明反应液中副产物的浓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制药废水、印染废水和石油化工废水水质的特点,结合臭氧氧化技术的优点以及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原理,综述了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分别在制药废水、印染废水和石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盛贻林  王方园 《化工环保》2003,23(4):239-241
油脂是制漆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就目前市场供应的毛油而言 ,其中都含有较高的酸价和较深的色泽 ,因此在用于制漆之前需对油脂进行精练。在现行的油脂精炼工艺中 ,炼油工段废水产生量最大。为提高油脂的收率 ,减少炼油废水的排放 ,我们对现行的炼油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改进。一年多的生产实践证明 ,炼油废水先酸化、后絮凝沉淀、再静置分离回收油脂的处理工艺 ,理论上是科学的 ,技术上也是可行的。该工艺不但减少了炼油废水的排放量 ,而且废水COD的去除率在 6 0 %以上 ,SS去除率在70 %以上 ,油脂回收率在 90 %左右。经过回收油脂后的废水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