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升高与人类活动存在密切的联系.温室气体的历史排放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产生的,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主要的责任.目前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履约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但一些发达国家的减排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本文在总结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可能对策.  相似文献   

2.
国际社会正在努力在未来2年内谈判达成一项全球性汞控制公约.结合分析发达国家间已签署协定和全球汞控制公约谈判的动态,欧美在1998年拟定的<关于重金属的奥胡斯议定书>很可能成为全球性汞污染控制公约的基础蓝本,全球性汞污染控制公约将可能以控制措施加附件的框架形式,由严格限定汞生产、使用和排放的基本控制条款、国家履约战略、信息交流、资金和技术援助、豁免条款等构成全球性汞控制公约的基础内容.中国是汞使用和排放大国,减汞技术和无汞产品或工艺替代技术不成熟,在汞控制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未来面临多方面的汞控制国际履约压力.基于对未来全球汞控制公约形势及中国汞控制现状与履约需求分析,就中国参与政府间谈判及国内汞的供应、使用、污染排放控制和含汞废物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3.
美国布什政府坚持不参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有关行动 ,即 :将美国 2 0 0 8~ 2 0 12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到 1991年水平以下7%。美参议院的 1名共和党人和 1名民主党人议员拟联合提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提案 ,该提案要求到 2 0 1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降至 2 0 0 0年水平 ,到 2 0 16年降至 1990年水平。该提案提出排放源的限值 ,对排放额度可进行交易。但提出的额度仅适用于年排放量超过 1万 t温室气体的单位。提案人称 ,“该提案将向其盟国表明美国是认真对待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通过排放额度和市场运作将激发美国人的革新精神 ,减缓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4.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月29日抵达法国首都巴黎,应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奥朗德和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主席法比尤斯邀请,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活动。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明确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目前不具有强制减排义务。但作为有责任的大国,中国在节能减排上已经开展了一系列自主工程,成效初显,有目共睹。今年6月,中国正式向联合国提交了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CO_2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_2排放比2005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作者对中国环境问题十几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作者重点阐述了全球环境问题、地球变暖与中国的现状、酸雨与中国的现状、臭氧层破坏与中国现状、野生生物种的灭绝与中国现状等。  相似文献   

6.
<正>在墨西哥坎昆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指出,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是整个气候变化谈判中的重要里程碑,必须延续下去。刘振民指出,在谈判过程中,减缓气候变化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问题。坎昆大会应该在这一问题上做出相关决定,以支持《京都议定书》及其第二承诺期。如果此次大会不能  相似文献   

7.
2008年4月4日,美国《科学》杂志发布了蓝藻暴发与全球变暖造成的极端天气有关的消息。  相似文献   

8.
据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最近预测 ,由于使气候变冷的二氧化硫排放将减量 ,如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不采取减少措施 ,预计到 2 0 1 0年 ,全球变暖温度可升高 1 .4~ 5 .8℃ ,较 1 995年预测的 1~ 3.5℃高出40 % ,海平面将明显上升 ,较严重的干旱将影响农业和供水 ,森林和珊瑚系统将遭受更严重的破坏 ,热带和亚热带谷物减产 ,干旱地区洪涝灾害和传染性疾病增加。不少国家的首脑对全球变暖十分关注 ,美国将重新修订清洁大气法。据 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预测 ,如不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全世界每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 ( GDP)损失…  相似文献   

9.
由环保组织“法国观察”的欧洲气候行动网络共同公布的2008年气候变迁表现指数(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显示,在阻止地球变暖而导致气候变化的行动中,表现优秀的前20名国家,欧洲国家就占了15席。  相似文献   

10.
对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俄勒冈州《能源设备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和加州《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立法进行简要评价,并就中国气候变化立法提出相关建议。《能源设备二氧化碳排放标准》是美国国内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的第1部立法,该标准与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相衔接,标准执行具有灵活性;《机动车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制定注重消费者权益保障,以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要与现行污染物防治制度、能源制度相协调,并探索与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6):429-429
4月2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吴晓青会见了来访的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里德一行。双方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吴晓青说,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最受瞩目的环境问题之一,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正在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9月12日,《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结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贺信,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宣读贺信并讲话。李克强在贺信中说,保护臭氧层、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30年来,《蒙特利尔议定书》履约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有效遏制了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破坏,彰显了国际社会保护地球家园的决心,也为其他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树立了榜样。李克强指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蒙特利尔议定书》框架  相似文献   

13.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3月2日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气象局气候中心最近完成了“气候变化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及区划研究”,这项研究认为:未来10-30年,栖息在四川省横断山脉东部、邛崃山脉南段的国宝大熊猫将会向西向北迁徙,以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5.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0(3):108-108
据英国《独立报》近日报道,几十名气候学家进行的国际调查发现,诸如北冰洋冰层融化和亚马孙雨林消失等九大气候变化的“爆发点”都可能在100年内发生。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8月17日,联合国环境署臭氧损耗环境影响评估委员会2014年年会在郑州开幕。8月24日,该年会形成和提交4年一度的臭氧评估报告。本届年会由北京大学主办,郑州大学承办,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40余位专家学者会聚这里,针对臭氧层损耗和气候变化这两大全球环境问题的相互联系,特别是这两大问题对近地面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形成4年一度的臭氧评估报告并向全球发布。会议期间将同时举办全球与区域环境问题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疆3大山脉中的多座冰川在过去20多年里正加速融化,距离城市最近的乌鲁木齐一号冰川40多年以来已缩小了1/5。中国西部绵绵群山深处,其实蕴藏着丰富的淡水资源,许多海拔超过4000m的山峰,终年被冰雪覆盖,这些冰川因此被称作“固体水库”:冬季它们储藏降雪,待到夏季融化成溪,滋养绿洲生灵。据统计,中国四成以上的冰川资源分布在新疆。  相似文献   

18.
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巴黎协定》,国际社会纷纷做出碳减排相关承诺,设立碳中和目标.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设立或修订气候变化法律,将碳中和目标明确为硬约束.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任务艰巨,通过梳理典型国家和地区碳中和相关立法,分析国际碳中和立法的要点,针对国内现状需求,提出适合中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中所说“总量控制”,全称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当污染物超出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一般以削减现有总量的方式出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减排”。结构减排在减排中占据主导的核心地位。实践表明,“节能必减排,减排促节能”。节能减排相结合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环境与发展“双赢”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密不可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支撑面。控制温室气体(以CO2为代表)排放强度,是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0-2007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简称能耗)数据,统计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耗强度变化趋势,并采用“学习曲线”方法论证了高新技术产业能耗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温室气体指导方针的方法核算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结果表明:(1)中国高新技术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