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电离放电模拟烟气脱硫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强电离放电方法进行烟气脱硫,将烟气中大部分O2、N2和H2O等气体分子电离后加工成OH等活性粒子,在高温、不加吸收剂的条件下,直接将SO2氧化成H2SO4。实验中分别研究了烟气在反应室内的停留时间、烟气中含水量和含氧量等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烟气在反应室内停留时间为0.74s,烟气中含水量和含氧量分别为2.8%和20.8%时,SO2脱除率可达到100%。  相似文献   

2.
利用壳聚糖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和螯合作用,通过简单的液相沉淀一还原过程一步原位合成了交联壳聚糖/Cu2O复合粒子。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FT—IR)测试结果表明,壳聚糖与Cu2O纳米微粒能有效复合。以活性艳红X-3B溶液为模拟印染废水,采用Langmuir-Hinshelwood假一级方程模拟交联壳聚糖/Cu2O复合粒子光催化脱色反应的动力学行为,从动力学角度系统研究染料初始浓度、反应体系pH、催化剂用量和反应体系气氛等因素对复合粒子可见光催化脱色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染料溶液浓度较低时,光催化过程可视为假一级反应。降低活性艳红X-3B初始浓度和pH,增加催化剂用量和反应体系的含O2量都可显著增加光解脱色反应速率常数。相同条件下,与纯Cu2O相比,交联壳聚糖/Cu2O复合粒子对X-3B呈现出更好的吸附性和更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以活性炭粉为载体,钴氧化物为催化活性组分,经造粒后制得PAC-Co催化粒子电极,研究了用于腐殖酸(HA)降解的PAC-Co催化粒子电极的制备条件,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比表面积分析仪等对粒子电极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焙烧温度600℃、焙烧时间2 h、Co(NO_3)_2浸渍液浓度0.1 mol·L~(-1)为PAC-Co最佳制备条件。在I=0.2 A、进水流量9 m L·min~(-1)、Na_2SO_4电解质0.01 mol·L~(-1)、pH=7条件下,对于初始COD_0=200 mg·L~(-1)的模拟HA废水,反应70 min后,PAC-Co对UV254、色度及COD的去除分别达到95.09、97.84与91.45%,去除率均高于普通活性炭颗粒所制备的GAC-Co粒子电极。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正辛烷代替汽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了碳化变化对汽油氧化重整制氢反应的影响。理论研究表明,在绝热反应条件下,对应确定的反应湿度存在一个最佳的氧油比及水碳比;实验研究表明,在非绝热反应体系中,在一定的氧油比及反应温度条件下,反应体系的转化率及生成氢的选择性均随水碳化的增加与增加,为实现燃料电池汽油制氢自热反应,反应体系应在一定水碳比条件下,实验条件下最佳的水碳比范围是1.5-2.5之间。  相似文献   

5.
对低温等离子体法去除苯和甲苯废气的性能进行了探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低温等离子体法去除苯和甲苯的机理是放电反应产生的高能电子与苯和甲苯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并将能量全部或部分传递给目标分子,使其裂解、激化。被裂解、激化的分子与臭氧、活性基团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实验结果表明,苯和甲苯的去除率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强而增大,随着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在较高电场强度下,有钛酸钡填料的反应器比无填料的反应器对苯和甲苯的去除率高得多,苯最高去除率可达92.6%,甲苯可达到96.8%。相同条件下甲苯比苯更容易去除。  相似文献   

6.
强电离放电模拟烟气脱硫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强电离放电方法进行烟气脱硫 ,将烟气中大部分O2 、N2 和H2 O等气体分子电离后加工成OH等活性粒子 ,在高温、不加吸收剂的条件下 ,直接将SO2 氧化成H2 SO4。实验中分别研究了烟气在反应室内的停留时间、烟气中含水量和含氧量等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烟气在反应室内停留时间为 0 74s ,烟气中含水量和含氧量分别为2 8%和 2 0 8%时 ,SO2 脱除率可达到 10 0 %。  相似文献   

7.
强化混凝处理城市纳污河污水运行过程中搅拌能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健 《环境工程学报》2008,2(10):1365-1368
介绍了采用混凝技术大规模处理运河污水时所遇到的问题,并通过混凝试验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提出并初步探讨了混凝搅拌能量及其计算方式,利用混凝搅拌能量参数分析混凝反应效果的差异,说明在实际生产中混凝反应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能量。  相似文献   

8.
能量注入对放电等离子体去除气相苯系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极性高压直流供电和串齿线放电极--管式接地极构成的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研究了苯系物(苯、甲苯和对二甲苯)去除效率与供电电压之间的关系,以及放电极齿轮数对苯系物去除效率、COx(CO2 CO)生成量和能量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苯系物的去除效率、COx生成量皆随电压升高而增大.随着电压升高,能量效率先升后降,当电压为11 kV左右时,能量效率最高.对应放电齿轮数为31的苯系物去除效率、COx生成量和能量效率皆高于放电齿轮数为55或7,这表明对应特定的等离子体反应器,有一最佳放电齿数匹配.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提升电催化氧化除藻效果,制备出钢渣粒子电极,构建了三维电催化氧化系统并用以处理普通小球藻藻液,进而对除藻机理进行了探索。利用钢渣、蒙脱石和锯末在高温煅烧条件下制备钢渣粒子电极,通过制备条件的优化,获得了具有良好除藻性能的钢渣粒子电极。考察普通小球藻经过三维电催化氧化后,藻细胞密度、SOD、光合活性和叶绿素a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钢渣、蒙脱石、锯末的配比为60%∶28%∶12%,在800℃煅烧60 min制备出的钢渣粒子电极在三维电催化氧化系统8 V、 60 min条件下,对初始浓度为4×10~9~6×10~9 cells·L~(-1)小球藻的去除率为97.10%;处理1 m~3藻液的耗电量为3.78 kWh;经过10 min三维电催化氧化处理的藻细胞,其SOD活性会出现短暂升高,藻细胞的光合活性减弱、叶绿素a浓度下降,藻细胞的光合系统的抑制效应可维持较长时间。综合上述结果,应用钢渣粒子的三维电催化氧化系统能够高效除藻,并可长久抑制藻细胞的光合活性。  相似文献   

10.
污泥干化焚烧联用系统最佳运行工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干化焚烧联用系统将污泥焚烧产生的能量用于污泥干化,可实现污泥处理的节能降耗。对于污泥干化焚烧联用系统的运行,进厂污泥负荷、初始含水率、热值、污泥干化目标含水率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为实现污泥干化焚烧联用系统的低能耗和安全稳定运行,结合国内某污泥干化焚烧处理工程,建立了污泥干化焚烧联用系统能量和物料平衡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变工况条件下污泥干化焚烧联用系统的运行模式,分析了运行负荷、污泥热值、进厂污泥含水率、入炉污泥含水率发生波动时,对污泥干化单元和污泥焚烧单元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对应的运行策略。  相似文献   

11.
曹春华  肖玲 《环境工程学报》2014,8(4):1482-1486
利用壳聚糖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和螯合作用,通过简单的液相沉淀-还原过程一步原位合成了交联壳聚糖/Cu2O复合粒子。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FT-IR)测试结果表明,壳聚糖与Cu2O纳米微粒能有效复合。以活性艳红X-3B溶液为模拟印染废水,采用Langmuir-Hinshelwood假一级方程模拟交联壳聚糖/Cu2O复合粒子光催化脱色反应的动力学行为,从动力学角度系统研究染料初始浓度、反应体系pH、催化剂用量和反应体系气氛等因素对复合粒子可见光催化脱色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染料溶液浓度较低时,光催化过程可视为假一级反应。降低活性艳红X-3B初始浓度和pH,增加催化剂用量和反应体系的含O2量都可显著增加光解脱色反应速率常数。相同条件下,与纯Cu2O相比,交联壳聚糖/Cu2O复合粒子对X-3B呈现出更好的吸附性和更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正辛烷代替汽油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水碳比变化对汽油氧化重整制氢反应的影响。理论研究表明 ,在绝热反应条件下 ,对应确定的反应温度存在一个最佳的氧油比及水碳比 ;实验研究表明 ,在非绝热反应体系中 ,在一定的氧油比及反应温度条件下 ,反应体系的转化率及生成氢的选择性均随水碳比的增加而增加 ,为实现燃料电池汽油制氢自热反应 ,反应体系应在一定水碳比条件下进行 ,实验条件下最佳的水碳比范围是 1.5— 2 .5之间。  相似文献   

13.
低温等离子体法去除苯和甲苯废气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低温等离子体法去除苯和甲苯废气的性能进行了探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低温等离子体法去除苯和甲苯的机理是放电反应产生的高能电子与苯和甲苯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并将能量全部或部分传递给目标分子,使其裂解、激化。被裂解、激化的分子与臭氧、活性基团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实验结果表明,苯和甲苯的去除率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强而增大,随着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在较高电场强度下,有钛酸钡填料的反应器比无填料的反应器对苯和甲苯的去除率高得多,苯最高去除率可达92 6%,甲苯可达到96 8%。相同条件下甲苯比苯更容易去除。  相似文献   

14.
光化学氧化法的类型及研究进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处理领域中,光化学氧化法是近二十年来才进行研究的新技术。在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方面,光化学氧化法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反应原理的不同,光化学氧化可分为光分解、光敏化氧化、光激发氧化和光催化氧化。光分解通常也称光氧化。其基本原理为反应物分子吸收光子后进入激发态,激发态分子通过化学反应消耗能量返回基态。此时吸收光子获得的能量使分子的化学键断裂,生成相应的游离基或离子。这些游离基或离子易与溶解氧或水分子反应而生成新的物质。可被分子吸收的光才能引起光解反应。分子中不同类型的化学键键能不同,只有其光子能量等于或大于分子中某一化学键键能的光才能被相应的分子吸收,引发光分解反应。由于波长越短,光子所具有的能量越大,对于光分解,有效幅射主要  相似文献   

15.
采用过饱和沉淀法制备了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Mg-Al-LDHs)载体,并通过水热法将高分散纳米CdS粒子负载于其上,得到了可见光响应和高活性的CdS/Mg-Al-LDHs复合光催化材料。通过XRD、SEM、FT-IR、UV-Vis-DRS和BET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水热过程中,CdS纳米粒子的插层使Mg-Al-LDHs发生了剥离,由于剥离态Mg-AlLDHs较大的负载表面,与纯CdS纳米颗粒相比,负载的CdS纳米粒子的分散度较高、晶粒粒径较小且光吸收明显蓝移,这不仅增加了复合催化剂的活性位点,而且提高了负载CdS纳米粒子的光生电子-空穴对的氧化还原能力,从而使复合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可见光条件下(λ420 nm),CdS/Mg-Al-LDHs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的活性明显高于纯CdS,当CdS的负载量为50%时,降解MB的活性与纯CdS相比提高了2.4倍。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在线混凝-超滤过程中膜污染与组件内部絮体水动力学的关系,采用一种粒子成像测速技术PIV,在线监测混凝-超滤过程中絮体在组件内的流动状况及流体力学特性,并采用SEM对污染后的膜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在0.05 MPa下,随运行时间延长,出现了膜通量衰减现象。同时,膜表面絮体的水动力学性质发生较大的变化,PIV实验发现沿中空纤维膜轴向,上部絮体水动力现象变化较大,中部次之,下部变化最小,对应的SEM照片可以看出膜污染在轴向分布不均,上部污染最重,中部次之,下部最小。  相似文献   

17.
低温等离子体氧化氨气影响因素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晕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模拟氨气恶臭气体,考察了输入功率、初始浓度、气体湿度、停留时间等因素对降解效果和能量效率的影响,同时对反应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研究表明,输入功率以及停留时间对氨气降解的影响是积极的,但能量效率随着两者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氨气的降解率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能量效率随着输入功率的增加而增加。氨气降解率和能量效率均随着气体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气体湿度为45%时达到最大值,然而随着气体湿度的进一步增加,其降解率和能量效率反而降低。反应尾气中臭氧浓度随着输入功率的增加而不断升高,而氨气的存在却使臭氧浓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对电晕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处理NH3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得到NH3的反应速率常数为kNH3=0.0707 m3/(W·h)。  相似文献   

18.
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酸性粒子元青溶液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纳米 Ti O2 光催化氧化法降解酸性粒子元青溶液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反应符合一级反应 ,反应速率常数为2 .9× 10 - 3min- 1。确立的最佳工艺条件 :催化剂的用量为 4.0 g·L- 1 ,溶液的 p H为 6.3 8,空气的体积流量为 12 0 m L· min- 1 ,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 ,酸性粒子元青的降解率达到 92 .3 %。且测得反应的表现活化能 Ea为 -17.9k J· mol- 1 。  相似文献   

19.
脉冲电晕反应器结构对乙硫醇消除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战国  胡真  曹鹏  李颖  安艳 《环境工程学报》2009,3(6):1065-1068
研究了脉冲电晕等离子体反应器结构的变化对乙硫醇消除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内设置折流板,可以增加气流的湍动程度,有利于活性粒子与污染物的充分接触,从而提高消除率。高压电极间距对电晕区范围及消毒效果有较大影响,间距较小将导致各电极产生的电场相互干扰明显,消除率减小;而电极间距过大,虽然电极间电场分布相互干扰小,但是反应器内可排布的电极数减少,总电晕区减少,消除率也减小。根据实验结果,电极间距设置为50 mm比较合理。另外,在相同的电场强度和脉冲频率下,毛刺形高压电极比线电极结构能耗低,能量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20.
电子束净化烟气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电子束法净化电厂烟道气过程中自由粒子的产生以及SO2与NOx的脱除机理,结果表明:SO2的脱除有两条途径-热化学和辐射化学,在当量氨的存在下,热化学起主导作用,脱除NOx的过程则纯粹是辐射诱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