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我国NOx排放的快速增长导致其环境和生态影响日益加剧,已经引起全球关注,但是现行的NOx污染控制技术和政策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为减少酸雨、臭氧和颗粒物带来的环境问题,美国采取排放控制和排污交易等方式削减了燃煤电厂的NOx排放。系统分析了美国NOx污染控制法规、标准、规划和控制技术应用情况,总结了其NOx控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NOx控制对策和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2.
郭琳 《污染防治技术》2009,22(6):88-90,I0005
简要地分析了近几年来的昆山市环境空气质量,并着重分析了NOx的污染来源和排放总量,根据环境监测和环境统计的数据,得出昆山市NOx排放呈增加趋势,由此提出了控制NOx污染问题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10年来硝酸工业快速发展,但该行业的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情况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和应有的重视,对环境已造成了严重污染.现行综合排放标准已无法对硝酸工业污染起到控制作用.分析了硝酸工业污染排放情况和国内外相关的排放标准,针对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该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思路,严格控制硝酸工业NOx 和总氮排放,并建议利用国际清洁发展机制对温室气体N2O实施减排控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氮氧化物排放因子的修正和排放量计算:2000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我国城市的发展状况 ,采用城市分类的方法 ,将我国 2 6 1个地级市按照人口数量分为 5个类别。每类城市选取一个典型城市进行实地调查 ,对我国燃烧锅炉和机动车的NOx 的排放因子进行了修正 ,提出了适合我国目前排放水平的各类城市的固定源和移动源的排放因子。并依据 2 0 0 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民用炉具的燃料消耗量和机动车保有量 ,以地级市为基本单位 ,估算了 2 0 0 0年我国各地区的NOx 排放量 ,分析了分地区、分行业、分燃料类型的NOx 排放特征。 2 0 0 0年我国NOx 排放总量为 11.12Mt,其中固定源占 6 0 .8% ;移动源占 39.2 %。NOx 排放在地域、行业和燃料类型上分布均不平衡。NOx 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 ,其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一半以上。燃煤为最重要的NOx 排放源 ,其排放量占燃料型NOx 排放量的 72 .3%左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山东电网所属发电厂锅炉NOx排放状况进行调查、测试,得出锅炉NOx排放量与煤种、炉型、燃烧器型式、运行中空气过剩系数、负荷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山东省火力发电厂50 MW及以上容量机组2003年的NOx排放总量超过40万t(按NO2计算).控制和治理NOx排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臭氧污染的严峻形势,阐述了美国臭氧污染的起因、科学认识过程、管控措施及法律法规的框架体系。结果表明,美国通过科学研究锁定影响臭氧污染的关键问题,由单一管控挥发性有机物(VOCs)逐步过渡至VOCs和NOx协同控制,由局部管控过渡至区域联防联控,并取得了显著效果。1980—2018年,美国臭氧浓度下降了31.0%。美国臭氧污染的防控历程有望为中国臭氧污染的防控研究和政策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68台燃油锅炉(≤10~MW)NOx排放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NOx的排放特征;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了我国燃油锅炉NOx排放控制与管理现状,讨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燃油锅炉NOx排放管理控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控制建议。结果表明,NOx平均排放浓度为318.2mg/m^3,基于燃料消耗量的平均排放因子为4.4kg/t,基于燃料发热量的平均排放因子为102.8ng/J,基于燃料氮含量的平均排放因子为2.1mg/mg;建议采取分阶段控制的方式,逐步提高NOx排放限制,从而实现控源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柴油机排放的特点、柴油机排放的标准、柴油机排放碳颗粒物和NOx催化净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与探讨,就柴油机排放碳颗粒物和NOx催化净化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9.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介绍了美国对机动车尾气控制管理的先进经验。首先美国建立了以《清洁空气法》为核心、多项法律为支撑的法律体系,将机动车与燃料作为一个系统,制定容易实施的燃料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并从能源效率控制、生产过程管理、在用车辆管理等多方面实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全过程管理。此外,在实施过程中,美国环境保护署和交通运输部紧密配合,职责分工明确,共同推动机动车污染控制,针对不同阶段的污染特征,逐步调整控制重点。在分析美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机动车污染现状,从立法层面、管理手段、管理机构等方面对中国的机动车污染控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水泥窑炉NOx排放问题,提出了在分解炉上采用掺烧干污泥对烟气进行脱硝的方法。通过在水泥分解炉进行实验,研究了掺烧干污泥对NOx的影响。实验表明,在保持CO浓度和含氧量在一定范围内相对不变的条件下,NOx浓度随着干污泥掺烧量增加而减少。在保持干污泥掺烧量、CO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相对不变的情况下,NOx排放浓度随着含氧量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在富氧环境下,NOx比较容易生成。在保持干污泥掺烧量、含氧量不变的情况下,NOx排放浓度随着CO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在高温环境下,干污泥暴露在烟气中的碳不断与氧反应,加快了干污泥活性炭化的进程,并促使NOx不断被吸附。同时,NOx生成所需的氧被碳原子掠夺,从而使CO浓度增加,并抑制了NOx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对柴油机碳烟和NOx的低温同步去除,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分子筛负载钙钛矿型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应用X衍射分析仪(XRD)和电镜扫描仪(SEM)对催化剂性能进行表征,并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中对催化剂低温去除碳烟和NOx进行活性评价。利用程序升温反应(TPR)技术,进行催化剂活性评价、柴油机负荷和排放等特性实验。结果表明,A位用适量Ce部分取代La,B位用适量Cu部分取代Mn,可使碳颗粒燃烧温度降低,CO2选择性好,NOx转化率升高。La0.4Ce0.6Cu0.2Mn0.8O3/HZSM-5催化剂的最大NOx转化率为81.0%,Ti、Tm和Tf分别为250、350和475℃,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能在低温条件下去除碳烟和NOx。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ixNi1-xO和ZnO粉体,利用球磨法制备ZnO/LixNi1-xO复合粉体,以紫外光为光源,通过降解甲基橙,研究了锂掺杂及n-p复合对氧化镍的光催化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投放量为0.1 g/L,x≤0.075(摩尔分数)的锂掺杂氧化镍均比未掺杂氧化镍的光催化活性高.当锂掺杂摩尔分数为0.025,...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核-壳结构的Fe-FeOxH2x-3复合材料,研究了富里酸在UV/H2O2和UV/H2O2/Fe-FeOxH2x-3两种不同反应体系下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核-壳结构Fe-FeOxH2x-3的存在,提高了UV/H2O2降解富里酸的反应速率,TOC去除达到84%。采用XAD树脂吸附法对反应前后的富里酸进行化学分级表征,结果表明,富里酸经反应后憎水酸(HoA)、弱憎水酸(WHoA)和憎水中性物质(HoN)都有所减少,进而转化为亲水性物质(HiM);用超滤膜法对富里酸进行物理分级表征,考察了富里酸在反应前后分子量分布的变化情况。同时,富里酸经过反应后生成的中间产物降低了三氯甲烷生成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活性铝氧化物AlOxHy处理某高氟地下水的中试实验获得的吸附剂废料AlOxHy-Fn为对象,考察其对三价砷(As(Ⅲ))和五价砷(As(Ⅴ))吸附去除性能,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显示,AlOxHy-Fn为多孔无定型且具有不规则表面的絮状结构,比表面积为218.88 m2/g,零电荷点pHZPC在pH为8左右;AlOxHy-Fn可快速吸附As(Ⅲ)和As(Ⅴ),且反应24 h后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0.60和3.41 mg/g,朗格缪尔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As(Ⅲ)和As(Ⅴ)在AlOxHy-Fn表面的吸附,且As(Ⅲ)和As(Ⅴ)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3.63和63.27 mg/g;AlOxHy-Fn在pH=4~10范围内对As(Ⅴ)去除率在90%以上,As(Ⅲ)在中性和弱碱性pH范围内吸附效果较好,但去除率仍在32%以下。AlOxHy-Fn表面性质、砷形态分布特征等对As(Ⅲ)与As(Ⅴ)的吸附有重要影响,电负性As(Ⅴ)较电中性As(Ⅲ)更容易吸附在AlOxHy-Fn表面。AlOxHy-Fn吸附除砷过程中,在pH为6时氟溶出量最低(0.40 mg/g),过高或过低pH均会导致氟溶出量增大;氟溶出量与As(Ⅴ)吸附量之间有明显正相关关系(R2=0.97),但与As(Ⅲ)吸附量无相关关系;铝溶出量在pH为4~10范围内均很低。将AlOxHy-Fn回用作为除砷吸附剂去除工业含砷废水的砷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且将As(Ⅲ)氧化为As(Ⅴ)是提高去除效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16.
Microorganisms isolated from soil degrade phenylurea herbicides via two major pathways: (i) direct hydrolysis by an amidase leading to N,O-dimethylhydroxylamine, CO2 and aniline1 and (ii) N-dealkylation, which has been described as the first step in urea herbicide degradation by a variety of organisms including mammals, plants and microbial systems (for a review see reference 2).Until now no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N-demethylation of substituted ureas in soil microorganisms, due to the instability of the N-hydroxymethyl intermediates. This reaction mechanism has only been described in detail in green plants3–5. As among soil fungi Phycomycetes are known to demethylate phenylurea herbicides6,7 this study has been made to identify intermediate hydroxymethyl compounds from urea herbicides, when incubated with the fungus Cunninghamella echinulata Thaxter.  相似文献   

17.
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空心微珠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beads光催化剂载体,然后浸渍法制备出H4SiW12O40/TiO2/beads表面负载修饰型复合光催化剂,并运用SEM、XRD、FT-IR和DR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和分析。研究了H4SiW12O40/TiO2/beads对亚甲基蓝降解的光催化活性,考察了光强度、pH值、曝气量、底物浓度和催化剂用量等对催化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下,H4SiW12O40/TiO2/beads催化剂的投加量为0.25 g/L,浓度为7.5 mg/L的亚甲基蓝溶液在250 W的紫外灯和600 W的可见光灯下光照60 min降解率分别可达到94.5%和55%。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以Span80和Tween60为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膜的配方及其稳定性,通过Span80-Tween60/T154/煤油/H2SO4微乳液膜体系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配比、T154的浓度、萃取时间、乳水比、外水相pH值、油相回用次数等因素对氨氮萃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Span80和Tween60的质量比为4∶1,T154在煤油中的质量浓度为5%,萃取时间为15 min,乳水比为1∶14,外水相pH值为9时,氨氮一次性萃取率可到99.85%;该微乳液膜不仅稳定性好,对氨氮萃取率高,而且制乳、破乳容易,油相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9.
Fe2O3-Cr2O3/TiO2系列催化剂的结构和脱硝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纳米TiO2为载体,浸渍负载过渡金属氧化物,以CO为还原剂的脱硝催化剂的脱硝性能。实验中以计算量的Ni(NO3)2和Fe(NO3)3混合溶液浸渍纳米TiO2粉末,室温下搅拌30 min至混合均匀,放入旋转蒸发器中,70℃下至水分蒸干为止;所得粉末在550℃下、空气气氛中焙烧4 h即得所需催化剂。用以上方法分别制备2%Fe2O3-10%Cr2O3/TiO2、4%Fe2O3-8%Cr2O3/TiO2、6%Fe2O3-6%Cr2O3/TiO2、8%Fe2O3-4%Cr2O3/TiO2与10%Fe2O3-2%Cr2O3/TiO2等5种催化剂样品。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结构,分散较为均匀。对于CO+NO反应,Fe2O3-Cr2O3/TiO2系列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NO的转化率都达到了100%。其中,10%Fe2O3-2%Cr2O3/TiO2样品具有最好的低温活性,H2-TPR结果表明,这是由于10%Fe2O3-2%Cr2O3/TiO2催化剂更易于被CO预还原。  相似文献   

20.
The protozoan, Tetrahymenathermophila, metabolizes pentachloronitrobenzene to several products, including nitrite, pentachlorothioanisole and pentachloroaniline. The latter two metabolites were ide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entachlorothioanisole may be produced via a glutathione-dependent pathway, and two key enzymes of this pathway, glutathione transferase and thiol S-methyltransferase, have been detected in crude extracts of this microorga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