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垃圾填埋场苍蝇和恶臭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生填埋是中国垃圾处置的主流方式,填埋处置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次生污染问题,其中苍蝇孳生和恶臭污染问题一直是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分别对垃圾填埋场苍蝇灭杀控制和恶臭气体抑制消除的研究和技术应用进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技术方法;结合垃圾填埋场管理对苍蝇和恶臭控制的要求,对不同技术的污染控制原理及应用优势和不足进行描述,最后综合现有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垃圾填埋场苍蝇和恶臭污染控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恶臭与恶臭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环境大气中恶臭物质的来源、恶臭污染的形成、恶臭污染的特点与规律进行了讨论,并就国内外恶臭污染状况的演变及对恶臭污染采取的综合防治对策进行了详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开展我国恶臭污染方面的调查研究及逐步完善污染防治体系的目标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前言 H_2S及CH_3SH,CH_3SCH_3,CH_3-SSCH_3等硫化物是存在于污染大气中的几种重要恶臭物质.发现它们在造纸厂、肉食品加工厂、石油精炼厂等污染源附近的大气中浓度较高,臭味强烈,但离开污染源较远的地区,恶臭物质的浓度及臭味强度急剧下降.因此,在制定恶臭物质的大气环境标准和污染源的防卫对策时,有必要对排放到大气中的恶臭物质的稳定性进行研究,本试验的目的就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对含有上述几种痕量恶臭物质的空气在紫外光照射下观察  相似文献   

4.
恶臭是大气污染公害之一。许多国家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法律的多种手段来防止恶臭。日本早在1968年就制定颁布了《大气污染控制法》,1971年制定颁布了《恶臭防止法》,紧接着1972年又制定了《恶臭防止法实施令》。在我国,恶臭在生活中所造成的污染也是严重的。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大气,防止恶臭污染,已经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1987年9月5日全国六届人大第22次常委会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这是我国控制大气污染,防止恶臭的第一部完整的、重要的环境法律。该法第26条规定“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的排污单位,必须采取措施防  相似文献   

5.
目前,污泥干化是其资源化处理及其他处置的基础。污泥受热干化时会释放恶臭物质,易引发恶臭污染,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以污泥间接干化产生的尾气为对象,基于国内外恶臭污染相关规定,综合考虑污泥间接干化产生的尾气中物质浓度、嗅阈值、阈限值、气味安全级别以及饱和蒸汽压,通过指标权重评分方法筛选出污泥间接干化产生尾气中的主要恶臭污染物。以恶臭污染潜力为评价目标,风险系数和臭气排放强度为评价指标,通过韦伯-费希纳定律构建污泥间接干化产生尾气的恶臭污染潜力分级评价模型,形成适合污泥间接干化产生尾气的恶臭污染潜力分级评价方法,为恶臭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借鉴。利用本方法对污泥间接干化案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污泥间接干化产生尾气的恶臭污染潜力值为3.21,潜在恶臭污染能力属于Ⅳ级。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恶臭的防治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臭污染已成为垃圾处理和处置过程中的严重公害。在分析中,介绍了填埋场各区域恶臭的控制措施,综述了卫生填埋场恶臭的常规防治技术,重点讨论了生物技术在填埋场脱臭中的应用,这些防治技术对各类环境卫生设施,如垃圾收集站、中转站、焚烧场、堆肥厂及粪便处理厂的臭气治理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开展恶臭污染调查,评价所必须建立的恶臭物质的分析测试方法进行了讨论,对典型采样、分析方法和装置、关键性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开发建立简单、实用恶臭污染物质分析测试方法的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恶臭的防治技术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恶臭污染已成为垃圾处理和处置过程中的严重公害。在分析中,介绍了填埋场各区域恶臭的控制措施,综述了卫生填埋场恶臭的常规防治技术,重点讨论了生物技术在填埋场脱臭中的应用,这些防治技术对各类环境卫生设施,如垃圾收集站、中转站、焚烧场、堆肥厂及粪便处理厂的臭气治理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不断解决,恶臭污染逐渐的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根据沈阳市铁西区具有各种典型的恶臭源和恶臭污染特征的实际情况,采用调查与感官测试和仪器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铁西区的恶臭污染和各种恶臭源进行了分析、分类与评价.由于沈阳市铁西区具有我国北方工业城市的典型特点,所以本文所叙述的内容对于评价我国北方工业城市的恶臭污染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恶臭污染是一种感觉公害的特点利用人的嗅觉敏感性,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地区恶臭污染实际情况,选择研究了两种恶臭的官能测定法,即5级强度法和3点比较式臭袋法。全文包括测定原理的探讨,采样及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制备、嗅力测试和嗅觉鉴定人员的挑选、官能测定实施步骤及实际测定应用情况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日本对污水处理厂恶臭的评价方法,同时分析了国内污水处理厂的恶臭污染现状,指出了建设环保型污水处理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模拟填埋条件下,考察了不同垃圾组分、含水率、温度、填埋高度和压实密度对生活垃圾恶臭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垃圾恶臭物质主要来源于厨余垃圾、果皮垃圾和生活垃圾;含水率越高,恶臭物质释放越多;温度越高,恶臭物质释放越多;适当增加填埋高度不仅可以减少填埋作业面积,还可减少恶臭物质释放;提高生活垃圾的压实密度,可在增大恶臭气体迁移阻力、减轻恶臭污染的同时,增强垃圾堆体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填埋库容。  相似文献   

13.
污水处理厂的恶臭污染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的主要危害、臭气的来源及基本成分,概述了常用的除臭技术及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汞是中国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汞的常见形态包括单质汞、无机汞和甲基汞。比较了不同形态的汞及其化合物在物化性质、环境行为、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上的差异,还以美国、英国为例,探讨了针对不同形态的汞分别制定土壤环境限值的方法。最后指出,中国现有的土壤环境质量相关标准以及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导则中均尚未区分汞的形态,仅给出总汞含量的限值。因此,在未来的相关标准制定中,应考虑按汞的各种形态制定不同的标准,这将更有利于客观准确评价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中汞的污染程度和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5.
生物过滤技术在恶臭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生物技术治理恶臭污染是一项有效经济的环境友好技术,生物技术目前正成为一种处理各种废气的有效的选择.研究了生物过滤技术在不同恶臭环境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介绍了生物过滤技术治理恶臭气体的原理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过滤设备在生活污水厂和垃圾压缩站具有理想的恶臭净化效果,但不能满足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净化需求,仍然需要工艺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恶臭,是一种发生源众多、污染面积广的公害,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近年来,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环境科技工作者的关注.我们参阅有关文献,对大气中的恶臭及其气相色谱测定法加以介绍. 大气中的恶臭物 Hoshika在10m~3不锈钢恶臭实验室,应用气相色谱技术,对大气中可能存在的四  相似文献   

17.
基于CFD的污泥脱水机房恶臭扩散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脱水机房是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最严重的处理单元之一,其恶臭污染危害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身体健康。为研究脱水机房恶臭扩散分布规律,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理论并采用其商用软件FLUENT对脱水机房主要恶臭污染物之一的硫化氢扩散分布进行数值模拟。案例研究了3种典型情景下的硫化氢扩散分布。结果表明,不同通风条件对脱水机房硫化氢扩散分布影响较大。在进行脱水机房设计时,应将脱水机布置于夏季最多风向的下方向,并靠近排风口,使恶臭污染物在最短的路径上排除出去,还应考虑机房其他布置,使工作人员经常接触和经过的地方位于低浓度区。  相似文献   

18.
为积极响应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双服务"专项行动,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所进一步加大了为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技术服务力度,针对台州市长期以来较突出的恶臭气体污染问题,引入了韩国SLC恶臭气体在线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9.
概括了汞污染的危害性、严重性及对汞污染的重视程度,并重点介绍了已开展燃煤电厂大气汞监测的情况。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燃煤电厂开展的大气汞监测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采样及分析方法和质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介绍了美国对机动车尾气控制管理的先进经验。首先美国建立了以《清洁空气法》为核心、多项法律为支撑的法律体系,将机动车与燃料作为一个系统,制定容易实施的燃料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并从能源效率控制、生产过程管理、在用车辆管理等多方面实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全过程管理。此外,在实施过程中,美国环境保护署和交通运输部紧密配合,职责分工明确,共同推动机动车污染控制,针对不同阶段的污染特征,逐步调整控制重点。在分析美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机动车污染现状,从立法层面、管理手段、管理机构等方面对中国的机动车污染控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