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大坝安全监测的技术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坝是水利枢纽中的主要建筑物,大坝的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对大坝安全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几何形变监测和形变物理量监测。本文就大坝安全监测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以及监测方法、监测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手段及其精度要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归纳、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抽水对地壳形变观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抽水引起地面沉降问题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取用地下水的国家共同面临的严重环境保护问题。我国地面沉降研究工作的开展已有10多年的历史,主要方法是利用沉降模型进行模拟推测,其弊端较多。由于缺少地下水水位和地面沉降的实际观测资料,难以进行细致的研究.蓟县地震台进行地形变监测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地形变观测中,不仅能监视到抽水引起地面倾角的地变化(经换算可得地面垂直方向的变化),还能监视地面因抽水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变化.为具体研究人工抽水与地壳形变的关系进行抽水实验。  相似文献   

3.
抽水引起地面沉降问题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取用地下水的国家共同面临的严重环境保护问题。我国地面沉降研究工作的开展已有10多年的历史,主要方法是利用沉降模型进行模拟推测,其弊端较多。由于缺少地下水水位和地面沉降的实际观测资料,难以进行细致的研究。蓟县地震台进行地形变监测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地形变观测中,不仅能监视到抽水引起地面倾角的地变化(经换算可得地面垂直方向的变化),还能监视地面因抽水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变化。为具体研究人工抽水与地壳形变的关系进行抽水实验。  相似文献   

4.
南京基准地震台是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管理的最早地震台站之一,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南京基准地震台地处著名的南京市中山陵风景区内,周围自然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环境得天独厚。台站设有测震、地磁、地电、形变、短水准观测项目,是一个综合型的地震监测台站,并承担着全球大震速报、全省地震速报、地震前兆监测任务及与国际、国内资料交换的任务。在南京基准地震台的历史变迁中,始终把地震监测、科学研究放在第一位,留下了珍贵的地震观测资料,为我国地震事业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根据清代万锦滩水位志桩的伏秋汛期(5–10月)涨水水位记录,建立了1766–1911年黄河三门峡断面径流量(m3)序列,再根据三门峡断面径流量与黄河上中游10站点面积加权降雨量关系,重建了1766–1911年黄河上中游5–10月降雨量(mm)序列。该序列显示出19世纪中期之后研究区伏秋汛期降雨持续减少,进入20世纪后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以全自动化全站仪(Leica TCA2003)为基础组成的新型地震形变监测系统。并分别从仪器的功能、精度以及与原有测量模式相比其效率、精度、和代替原来测量模式可行性方面作了介绍。为地震系统新仪器的引入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介绍了聊古一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本井在台湾Ms7.6地震时(1999.9.21)记到的水震波特征,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聊古一井的构造位置特殊,其水位资料是地震前兆灵敏测项,LN-3型数字式水位仪是良好的水位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8.
测量机器人在地壳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以全自动化全站仪(Leica TCA2003)为基础组成的新型地震形变监测系统。并分别从仪器的功能、精度以及与原有测量模式相比其效率、精度、和代替原来测量模式可行性方面作了介绍。为地震系统新仪器的引入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壳形变是地震最直接的伴随现象,在孕震过程中会出现形变前兆的阶段性特征,查阅2003年淮北台、泾县台水平摆及自记水管仪观测原始记录曲线,发现在中强以上地震前后,能记录到“加粗扰动”、“散点”等异常形态。这些信息对于地震研究和地震预测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峡库区区域地质构造、活动断裂及库区水文地质特点建立三峡库区区域地震模型;根据蓄水后岩石的库水与地质相互作用对该区水文地质及构造影响,对该区水库诱发地震进行理论分析,浅释了三峡库区水库地震孕震机理;以三峡遥测台网测震资料及宜昌台地壳形变手段在蓄水前后的监测的地壳动态变化特征为基础,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作了初步探讨及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利用泥石流及水库溃坝等方面的经验公式和数学模型,模拟了风水沟尾矿库溃坝后尾砂流的演进过程,并分别计算了坝高为160m和200m两种情景溃坝后尾砂流在下游典型断面处的最大下泄流量、到达时间、过流面积、淹没深度及其影响范围。结果表明:在距坝址1km范围内区域受尾砂流冲击负荷最强,随即最大流量迅速衰减,流量过程线趋于平缓;不同坝高的溃坝差异较大,坝高由160m增至200m,淹没深度大于1m的覆盖范围由2km扩大至3km。另外,针对溃坝事故提出了利用矿坑接纳尾砂流的风险防范措施,对同类尾矿库的工程设计和应急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坝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用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并比较同规模的重力坝和堆石坝水电枢纽布置在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基于糯扎渡工程实例,生命周期考虑材料设备生产阶段、运输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行维护阶段.结果表明:重力坝方案和堆石坝方案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1145.49×104和815.85×104t(以CO2当量计),重力坝比堆石坝多排放40.4%.其中,重力坝在生产、运输和运行阶段的碳足迹比堆石坝大,但堆石坝在施工阶段的碳足迹比重力坝大.运行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材料设备生产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输阶段.糯扎渡水电工程的碳排放因子明显低于火电碳排放因子,合理开展水电建设,是实现我国"十二五"规划碳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试用可持续发展眼光审视中国持续高涨的水坝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默  陈超 《环境科学研究》2005,18(6):126-132
水坝建设往往忽略了生态影响,轻视了社会问题,高估了经济效益.介绍了国际上对水坝问题认识的最新进展和主要观点,分析了我国水坝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西部建坝热潮不退的原因.从现状来看,中国的已建水坝已使长江流域生态退化,加剧了黄河的断流,加重了淮河水质的恶化等.最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中国的水坝建设作了一些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环境风险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被发达国家纳入环境管理的范畴,我国目前也将其作为可能发生事故危险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北方某湿排法金矿尾矿库为例,对其进行环境风险评价。通过风险识别,确定了最大可信事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尾矿库是矿山企业最大的环境保护工程项目,但是如不加以合理合法的规范建设与保护,将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分析了葫芦岛市尾矿的产生及贮存情况、尾矿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选矿项目的急剧增加,选矿项目的污染已成为公众关心的问题,受到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选矿项目尾矿沙产生量较大的实际情况,文中着重介绍了在环评中重点评价尾矿库选址、尾矿库容计算和尾矿坝的设计施工。为环境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水电大坝扰动与栖息地质量变化——以漫湾电站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水电大坝建设对栖息地影响的原理和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水电大坝对栖息地影响的主要指标,建立了大坝对上游库区和坝下栖息地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云南省澜沧江干流上的漫湾电站为例,通过对漫湾电站建坝前后各个栖息地指标变化率的分析和集成,探讨了漫湾电站的建设和运营对库区和坝下栖息地的影响,并确定了影响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漫湾大坝对上游栖息地的髟响强度值为0.53,对下游栖息地的影响强度值为0.37,即短期时间内,对上游库区栖息地的影响大于对坝下栖息地的影响;对上游栖息地影响最大的是栖息地连续性(1.00)和栖息地面积(0.58);对下游栖息地影响最大的是栖息地连续性(0.68)和稳定性(0.65).  相似文献   

18.
百色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郁江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主要从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和供水等综合利用方面分析了工程建成后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用于控制太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透水坝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田猛  张永春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0):1665-1670
为了控制太湖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结合人工湿地原理和快速渗滤机理,开发了透水坝技术并进行了运行试验.该技术利用平原河网地区现有河道的容积来承受农村面源污染水量、水质的冲击负荷,通过控制透水坝的渗流量,拦蓄径流为后续的处理单元提供自流动力.4个月的运行结果表明,使用梯形渗流模型进行透水坝的渗流量计算比较准确,透水坝达到了拦蓄5天处理雨量为1400Om3的降雨径流的设计要求,同时透水坝的TN、TP去除率分别为15.59%和23.44%.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金矿尾矿库发生渗漏的原因,重点介绍了尾矿库渗漏后的综合治理措施。通过治理措施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尾矿库渗漏问题,而且为尾矿库的增高扩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成功经验可以为类似金矿企业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