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于杰 《山东环境》1994,(4):28-30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问题初探山东师范大学于杰众所周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短缺同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一起,构成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基本障碍,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和科技工作者探讨、研究的重大课题,而其中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又是当今人类...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则是全人类处在新世纪的门坎上最为关注的目标。从资源来看,世界上95%的能源和750-80o的基础材料,最初都来自于矿产资源。从环境上看,自然资源的开采与使用又是改变人类生存环境、导致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从人口上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物质需求的扩张,导致了资源枯竭进程的加速,恶化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21世纪即将来临,我们将送走一个动荡的世纪,迎来新的千年文明。面对一系列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谢子超 《环境科技》2000,13(2):46-48
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回顾,分析工业文明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引发人们探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依存、对立与协调统一的过程,从不同角度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在生态上、文化上、社会上、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可承受性。用东方古老哲理思想整合西方文明所带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弊端,试求探索出一条“天人合一”、“东西合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马恒 《环境》2005,(9):2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21世纪,淡水资源危机已成为仅次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第二大环境问题。联合国有关文件指出:限水资源短缺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目前全球有10亿人未能用上洁净的水,24亿人缺乏充足的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到2025年,全球将有35亿人面临水资源短缺,占全球人口的50%。  相似文献   

5.
绿色无价     
人的视觉对绿色最为轻松愉悦。这是自然进化的选择:人类是自然之子,而绿色植物的历史远比人类久远。因此,人类是在绿色之中孕育的,它对人类弥足珍贵。但是有史以来,人类对此大多浑然不觉,甚而对绿色破坏有加,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 20世纪。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终于认识到人类不能离开绿色,而且将绿色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扩展,认为凡是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为都是绿色的, 21世纪将是绿色运动的绿世纪。这样,我们更有理由珍视绿色的价值。   那么绿色的价值在哪里 ?是否仅是虚无飘渺、无法度量…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庆贺20世纪人类发展成就的时候,不要忘记每一个发展都是有生态代价的。在新的世纪,人类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的威胁。因为在20世纪,毕竟只有占人口020%的发达国家以全球资源的消耗支撑着他们的富裕生活;而在21世纪,全球60亿人都将以历史上最快的速度发展。如果每一个民族都仿效美国式的生活方式,那么人类还需要有20个地球才能支撑。然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此我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选择一种与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 这种绿色生活方式并不是要牺牲人类的发展,而是在享受现代…  相似文献   

7.
二、人类与环境17。当前世界面临的五大问题世界当前面临的五大问题是: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和资源问题。这五个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18。人口增长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社会带来许多困难,并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其表现是:(1)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造成压力。人类需要生存,就离不开吃、住、行,吃、  相似文献   

8.
近半个世纪以来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 ,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探索一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已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 ,也是广大科研人员面临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面对新的形势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环境与发展这对矛盾得到完美统一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为了还大自然以“碧水、蓝天、绿色” ,保护60亿世界人民的身心健康 ,促进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的全面协调、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实施环境保护发展战略。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的外部世界。它是人类赖…  相似文献   

9.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探索一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已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广大科研人员面临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环境与发展这对矛盾得到完美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为了还大自然以“碧水、蓝天、绿色”,  相似文献   

10.
几百年的人地关系研究历史证明,许多思想家和地理学家往往都以粮食这一特殊物质入手,并以粮食为诊断因素来反映人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80年代中期兴起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研究,乃是这一传统研究思路的延续。因而,在我国深入开展这一项研究的过程中,有必要在吸收国外研究方法和经验的同时,注意总结历史的教训。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研究,其目的并不在于获取土地资源到底能养活多少人这一精确的人口数据,而在于揭示人口、粮食、土地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地域差异。②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土地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人类对土地的反作用以及科学技术的影响是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发生阶段性跃迁的主要因素,在进行长周期预测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③在引进国外方法和模式时,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精度、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区域性质以及研究条件等加以科学订正。作者从人地关系研究出发,以滨海县和苏州市2个不同类型地区为实例,采用机助多要素图叠置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李靖  李斌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0):173-175
通过安徽吉阳核电厂址气象塔观测系统获取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地区的风频规律性,并按南沿江流、北沿江流对塔层风速分布进行幂函数近似拟合,估算了地表粗糙度。结果表明:本区主导风向多集中在偏东北风上,而且频率很高,次主导风向则略有差异;塔层风廓线分布基本符合幂函数关系,由廓线求出的n指数推荐值为:A类0.165,B类0.167,C类0.192,D类0.313,E类0.406,F类0.463;南沿江流方向的地表粗糙度为1.547 063 m,北沿江流方向的地表粗糙度为1.738 45 m。  相似文献   

13.
中学原子结构的课堂教学中,容易产生一些缺乏严谨性的情况。针对能级交错与分裂、洪特规则等内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例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16.
关于长江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忠梅  陈虹 《环境保护》2016,(18):32-38
尽管自2015年国家出台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以来,制定"长江法"的呼声不断高涨,但距离形成共识、理性发声尚有较大距离。文章围绕是否需要为长江立法、为长江立一部什么样的法、如何才能立好"长江法"三个基本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描绘出"长江法"这一图景的面貌,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区域尺度绿洲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论文在区域尺度上,探讨了绿洲稳定性的内涵,并以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为例,从绿洲所处的地理位置、绿洲与外围荒漠和山地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评价了绿洲的区域稳定性。结果表明:①冲洪积扇型绿洲稳定性最高,其次是位于地下水溢出带下方的冲积平原型绿洲,稳定性最差的是湖滨三角洲或散流干三角洲上发育的绿洲;②绿洲的冷岛效应和植被指数可较好地表征绿洲与外围荒漠和山地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评价绿洲的区域稳定性的时间变化。绿洲规模的扩大及绿洲水分和植被的增加将加强绿洲的冷岛效应,提高绿洲的稳定性;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增加,表明绿洲内植被覆盖密度增大和植物生物量提高,绿洲的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模具在金属塑性成形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一般而言,模具在金属成形过程中的变形被忽略,将之视为刚性体。然而在金属精密成形中,模具的变形对成形件的尺寸精度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利用SuperForm软件针对模具在工件挤压过程中的变形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分析与探讨,为工厂实际生产的工艺制定、模具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包气带油污土层生物修复现场控制性因素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包气带油污土层的生物修复涉及到石油降解微生物、石油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和土壤环境三个方面.本文通过最或然计数法(MPN)、原油族组分柱层析分析方法和色质联机分析等实验手段,研究了淄河滩包气带油污土层的水力学特性、氮磷营养元素、微生物和石油污染物.结果表明,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层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其中大部分具有降解石油烃的能力,且土层的渗透性极强,有利于开展油污土层的生物修复.同时,长期的挥发、淋失和转化造成土层中石油污染物主要由高分子、高沸点烃类组成,且油污土层的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太低,直接增加了生物修复的难度,成为不利于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汪永晨 《环境》2006,(2):68-69
2005年10月,湖北襄樊绿色汉江会长运建立打来电话,告诉我唐白河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