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离子交换技术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重金属废水由于所含重金属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需要对其进行处理。化学沉淀法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废水的处理过程,但采用化学沉淀法处理重金属废水时,会产生大量的重金属污泥,需要妥善处理或处置。离子交换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既可实现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有可回收废水中的重金属,避免化学沉淀法处理重金属废水时产生大量的污泥。离子交换树脂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分离,可以更好的实现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处理和重金属离子的回收。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每年产出250多亿吨工业废水,其中重金属废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重金属废水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危害极大,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重金属废水分两类:一类是不溶性的重金属废水,以化合物的形态悬浮于废水中;另一点是酸性重金属废水,以离子状态溶于废水之中。绝大多数重金属废水属于酸性重金属废水,这是废水量大、面广、成分复杂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生物处理重金属废水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低浓度重金属废水的处理优势明显。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报道不断增多,但尚未实现工业化应用。文章综述了微生物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机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微生物、金属离子、环境条件等);评述了微生物处理重金属废水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日渐加强,对水资源的危机意识逐渐形成;对质量型缺水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有色重金属废水循环利用的研究一直是水资源保护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对有色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进行概述,并对有色重金属废水石灰中和沉淀法进行研究,为有色重金属废水循环利用提供相应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迅速崛起,在有效地拉动经济的同时,其重金属废水的排放问题也日益严重,加之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加深,各相关单位及人员开始了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探讨。本文从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处理方法和工艺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简析,以期减少重金属废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活性炭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金属废水成分复杂、毒性大且难降解,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政策要求日益严格,使之成为废水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活性炭吸附法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方面也逐步开始工业化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对现有活性炭处理重金属废水技术进行了综述,详细讨论了该技术的各项参数,包括:活性炭的选择及预处理、废水的pH值、停留时间、活性炭用量和吸附柱的运行条件等,并简要介绍了活性炭吸附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印染废水中重金属来源,指出含重金属染料和媒染剂是印染废水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同时部分助剂中含重金属。根据现行环保要求,提出了绿色染料、绿色助剂和绿色印染等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方式,为从源头上减少重金属排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微电场-人工湿地耦合工艺去除重金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高效、生态、低廉的重金属废水处理工艺,采用新型微电场-人工湿地耦合工艺处理重金属废水。通过模拟重金属废水小试试验,研究了不同运行条件下微电场-人工湿地耦合工艺去除重金属的特性,探讨了主要的去除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重金属初始浓度、进水pH、废水有机物含量、系统电压均对工艺处理重金属效果产生一定影响,不同重金属受到影响的程度也不同,试验结果为本工艺在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余粮 《内蒙古环境科学》2011,(7):141-141,177
水体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需要加以治理。针对重金属废水的不同特点,处理方法也多种多样。本文就各种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方法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做了简短展望。  相似文献   

10.
在电镀加工过程中会产生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废水,这部分废水如果直接排入河道或者是湖泊,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含重金属电镀废水的治理工作非常重要,需要加大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控制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含量,对违规排放的企业要予以相关的处罚措施,切实做好含重金属电镀废水的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从源头减少重金属排放是控制重金属污染的重要途径,采用重金属捕集剂处理含重金属废水时,不仅可有效去除重金属,得到的沉淀渣可进一步回收处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重金属捕集剂结构可分为线性结构及空间立体架桥结构,捕集剂的作用机理主要通过官能团与重金属离子配位结合,生成不溶性螯合物沉淀,均对废水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去除效率.生产成本较高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一个主要因素,开发成本低廉、高效、工艺简单的重金属捕集剂,并寻求与其他改性技术联用,是重金属捕集剂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生化剩余活性污泥中重金属脱除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要论述了利用磷酸、磷酸和双氧水混合溶剂对石油二厂的生化剩余活性的污泥进行脱重金属的实际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含双氧水的磷酸浓度达到42%时,污泥中的重金属汞,镉,砷,铬、铅,铜,锌,镍的去除率都大于90%,磷酸可回收重复使用,经磷酸和双氧水处理后的污泥中各种重金属的含量,以及污泥浸出液中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絮凝剂对高浓度重金属离子废水絮凝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研究了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MBF)对高浓度重金属离子模拟废水的絮凝作用。采用的方法是将10mLMBF分别加入到100mL含Fe3+、Al3+、Pb2+、Zn2+、Ca2+和Mg2+的模拟废水中,分析MBF对不同重金属离子(浓度范围100~1000mg/L)模拟废水的絮凝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离子模拟废水经MBF处理后,出现明显不同的絮凝现象;随着废水重金属离子浓度增大,絮凝处理效率降低;废水经MBF处理后pH值比原水pH值下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是无毒、易于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有机物,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良好的水处理药剂,目前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对壳聚糖改性产物的研究也成为热点。文章从羧甲基壳聚糖、交联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多孔壳聚糖微球和含硫壳聚糖衍生物5种壳聚糖改性产物的制备及其去除重金属性能,概述了壳聚糖的研究现状及其衍生物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发展前景及应用,并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木屑黄原酸酯(SCX)对含镍(Ni)废水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了SCX酯剂对Ni^2 的吸附性能以及药剂用量、进水的浓度,pH值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对其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木屑黄原酸酯对Ni2^2 附性能较好,经其处理后的水质可达国家有关排放标准。残渣稳定,也可酸液浸取回收重金属。  相似文献   

16.
超声波辅助浸取分离污泥中的重金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实验室合成的含重金属离子的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分析对比了不同pH下超声波对污泥中重金属离子去除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超声波的辅助作用下,一步酸浸法能使Cu-Fe混合污泥中的Cu和Fe完全分离,Cu和Fe的离子浸出率分别是97.47%和1.81%;超声波辅助两步酸浸法分离Cu-Cr污泥中的Cu和Cr,96.52%的Cu溶解在浸出液中,96.64%的Cr保留在浸出渣中,Cu、Cr可完全分离;在Cr-Fe混合污泥中,超声的辅助作用使两步酸浸后Cr的浸出率达97.05%,浸出渣中则含98.48%的Fe,2种金属得到有效的分离。酸浸过程中加入超声波对重金属的分离回收有明显的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城市污水中重金属的种类与浓度,结合重金属的毒性,选取Cu、Zn、Cr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这3种金属离子对活性污泥工艺系统的刺激和抑制作用,包括对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生长、基质消耗和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了重金属毒性的影响因素,包括金属种类及浓度、工艺类型、驯化程度等,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可行措施,可采用耐冲击负荷的SBR工艺、或者将活性污泥针对重金属进行驯化、适当提高污泥浓度等,提出了该领域可能的几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柠檬酸、硝酸以及硝酸和过氧化氢混合液对污泥进行淋滤处理,研究了污泥中重金属Cr、Cu的去除率,实验结果表明,混合淋滤优于单独淋滤,随着溶液浓度和淋滤量的增大,重金属去除率也呈增大趋势。在柠檬酸浓度为0.5mol/L,硝酸和过氧化氢混合液浓度为1.0mol/L。淋滤量为1000ml/kg的混合淋滤条件下,污泥中Cr、Cu去除率可以分别达到70.97%、90.33%,经处理后的污泥符合国家污泥农用标准。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活性炭吸附法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机理和规律进行了,其吸附机理有离子交换、络合、化学吸附等,吸附平衡模式除了有Langmuir模式和Freundlich模式之外,还有表面络合模式;分析了pH、溶液的离子强度和初始浓度对单组分溶液吸附去除率的影响;论述了多个金属离子共存时活性炭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影响以及金属离子与有机物共存时活性炭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影响;最后展望了活性炭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