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月25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启动会议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2.
在尝到知识产权保护的甜头之后,小到个人、企业,大至国家很快就接受了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创新并带来实际利益的理念。各国为此纷纷出台政策以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很多企业和国家还将其用作战略工具以打击竞争对手,甚至出现知识产权保护"政治化"的趋势。 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采取行政措施打击"专利流氓",受到了科技、金融等行业的欢呼。这不禁让我们深思,知识产权保护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和金融深度融合对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金融资本杠杆效应和资本效率,实现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借鉴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模式,分析了科技金融对区域发展的经济效应,并从科技金融参与主体、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企业产业集群等角度分析了区域性科技金融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金融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以铜陵市2000-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选取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效率和金融储蓄结构来衡量金融发展,同时又以产业结构优化率和产业结构升级率来衡量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运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法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虽然金融发展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效应还不显著。因此,要使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就必须进一步扩大金融规模,加快金融服务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创造融资机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业与金融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引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绿色金融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跨区域协同治理环境必要且可行。本文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以明确绿色金融发挥的重要作用,从绿色金融促进资本、人力和技术资源的充分配置方面来探索绿色金融促进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机制,并就政策保障机制、产业运营模式、绿色金融市场体系、绿色产业的行业标准、联防联治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绿色金融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9—2010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示范区推行了一系列由中央部门、所在省(直辖市)制定的创新试点政策,尤其在科技金融方面,不断优化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环境,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引导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创业投资、科技贷款与担保、上市融资以及科技保险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环境》2017,(1)
正"加强环保与金融融合,在经济行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利于推动全社会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产业政策,有利于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绿色产业和环境友好企业,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共赢。"12月5日,广东省召开环保与金融融合促进绿色发展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加强环保与金融融合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借助生态产业园区的地理资源和新兴科技资源,进行生态园区和工业园区的柔性组合设计,平衡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价值关系,以环境生态保护为基础,以市场行为为主导,结合旅游资源和产业的整合,促进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通过生态产业园区带动地方城镇化建设,促进生态产业园区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统筹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大力倡导生态保护,建立生态环境与工业发展的平衡机制,提升生态产业园区的环境效益和市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及途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分析我国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入手,从"印度模式"得到启示,研究了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及有效利用途径,以达到实现"节粮型"畜牧业合理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体系运行的外部条件及其内外因素的互动关系,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环境、司法环境以及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易于形成“信用高地”和“资金洼地”,决定地区间的金融资源差异,影响区域金融及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深入考察进而客观评价我省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发现问题,寻求良策,尽快建立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对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我省经济金融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国家振兴东北的省份,黑龙江省应当结合实情,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推动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而且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建设生态省、打造"生态龙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统一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时期,随着大连全域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资源消耗量、污染产生量迅速增加,给资源环境带来极大的挑战。结合大连市的环境现实,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大连市应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生态市建设和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生态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3.
碳排放权交易是当前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为碳减排工作提供持续的动力。我国碳交易法律机制必须建立在现有的国际承诺基础上,服从于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原则,为我国未来国际间的碳金融竞争增添优势。  相似文献   

14.
公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既不同于大学的研究所也不同于国家实验室,它是一种旨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公共技术研发服务机构,在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追赶过程中,公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技术能力的快速跃迁,其中,我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发挥作用最为典型。有着40年历史的台湾工研院(ITRI)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力地促进了先进技术在台湾的扩散、孵化了若干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家成长的"摇篮"。后发国家(地区)企业的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且产学研结合的效率普遍不高,公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可以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将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解决竞争前技术供给不足的矛盾,促进当地高技术产业的快速成长,继而促进区域技术能力的发展,这是台湾工研院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资源诅咒"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假说,但金融发展水平对"资源诅咒"产生的影响却容易被忽视。论文通过使用1996—2012年中国31个省市区域的面板数据,利用Hansen门槛模型发现:"资源诅咒"确实存在于中国省际;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存在门槛临界,即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在门槛值1.635 2的前后,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显著不同;居民消费和政府支出可以显著影响金融业的发展;物质资本投入水平仍然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拉动地方消费、提高政府支出和物质资本投入,进而提高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可以有效缓解"资源诅咒"现象,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技资源是代表地方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现地方高校科技资源共享,对于提高科技资源的社会利用效率、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应以资源共享为核心、以政府统筹为措施、以经济调节为手段、以完善服务为宗旨,构建开放、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7.
刚刚闭幕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通过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科技部部长万钢就此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中处于关键环节和核心地位。万钢说,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敏锐把握市场需求,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这也是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18.
ERP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ERP企业管理系统是"E时代"最有效的企业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9.
“资源诅咒”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假说,但金融发展水平对“资源诅咒”产生的影响却容易被忽视。论文通过使用1996—2012年中国31个省市区域的面板数据,利用Hansen门槛模型发现:“资源诅咒”确实存在于中国省际;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存在门槛临界,即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在门槛值1.635 2的前后,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显著不同;居民消费和政府支出可以显著影响金融业的发展;物质资本投入水平仍然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拉动地方消费、提高政府支出和物质资本投入,进而提高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可以有效缓解“资源诅咒”现象,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因此我们要为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面向市场的投融资环境和金融支持体系:改革发展循环经济的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体系;建立专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资金的政策性金融组织;组建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拓宽循环经济项目融资渠道:推进与循环经济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