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业秸秆是一项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分析了农业秸秆的资源现状,运用草谷比法计算出2009年我国秸秆总产量为6.3亿吨。是世界上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从传统方法与综合利用新技术方法两方面介绍秸秆的利用方法。对人们了解秸秆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秸秆是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是唯一可再生的能源。秸秆有效利用关系着农田资源再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目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处理,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利用微生物加快还田秸秆降解是目前利用秸秆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阐述了微生物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解决合理利用秸秆资源这一现代农业面临的重大难题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潜力的多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作物秸秆类型不同,其营养成分和利用价值也不同,因此仅根据草谷比系数法以质量形态衡量其利用价值,难以全面直接地反映秸秆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为综合定量评价不同利用方式下我国作物秸秆资源的各种利用价值,依据能量流动定律,构建作物秸秆多适宜性综合统一评价体系.结果表明:①以质量、能量和谷物当量3种形态综合核算我国秸秆资源量,其计量结果年际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并且能量和谷物当量形态更能直接体现秸秆资源能源化和饲料化的实际利用价值;②1991-2015年我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价值总量整体上升,至2015年我国作物秸秆肥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形态质量为6.88×1011 kg,能源化利用价值为8.89×1018 J,适宜饲料化的作物秸秆资源利用量为6.26×1011 kg谷物当量,折合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0.66%,因此秸秆饲料化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并且符合当前我国"粮改饲"农业改革发展方向;③我国各地秸秆资源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地域边缘属性,秸秆资源丰富地区主要集聚在华北、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研究显示,就作物秸秆主要利用方式而言,饲料化具有相对较高的适宜性和利用价值,但是由于经济收益、经营规模和市场供需不对称等原因,当前农户秸秆饲料化的意愿不高,可利用经济和政策等措施引导该产业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近40年的变化趋势及当前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利用方式,估算秸秆利用碳减排潜力,采用草谷比法对1981~2020年间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进行了科学估算,分析了秸秆资源密度和人均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估算了秸秆制备生物炭基肥的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1) 1981~2020年我国农作物秸秆总量增长了4.39×108 t,且总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 2020年全国作物秸秆理论资源总量约7.72×108 t;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仍旧是主要的农作物秸秆种类,约占秸秆资源总量的84%.东北和华北地区秸秆资源量最丰富,东北地区人均资源占有量最高,约1.46 t;华北地区秸秆资源密度最高,达5.42 t·hm-2.(3)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目前主要以肥料化和饲料化利用方式为主,约占所有秸秆利用方式的77.5%.(4) 2020年我国可收集农作物秸秆资源可制备成生物炭2.04×108 t,制备生物炭过程中可更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可减少二氧化碳当量(CO2e  相似文献   

5.
从提高秸秆类生物质利用效率与利用价值、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生活品位、减少污染、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和延缓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持续利用等,阐明推广应用秸秆类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技术的重要意义;介绍气化基本原理与工艺流程,秸秆类生物质粉碎后通过干燥、裂解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即可完成气化全过程;气化工程由燃气发生炉机组、储气柜、输气管网和用户燃气设备4部分组成;秸秆类生物质燃气与城市管道煤气具有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生物质能资源具有可再生和环境友好的双重属性,现已成为新疆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生物质能资源进行总量估算,分析其地区分布特点,运用替代价值法分别计算秸秆、牲畜粪便及能源植物三大类生物质能资源的经济效益,并从结果中分析得出,新疆生物质能资源在区域分布上具有资源分布不均、"西高东低"以及效益高低与自然条件关联性大等特征。因此,新疆在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时应当因地制宜,才能最大限度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各区域秸秆资源可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我国能源需求迅速增长并日益依赖国际市场的背景下,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是我国缓解能源短缺的重要选择之一。论文在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不同区域农作物秸秆可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及资源密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9年中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7.48×108 t,可获得资源量为6.34×108 t,可能源化利用量为1.52×108 t。中国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区域分布极不均匀。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北等区域可能源化利用秸秆潜力较大,分别为0.42×108、 0.37×108和0.35×108 t,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南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潜力较低。根据各区域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密度,论文对不同省份建造较大规模秸秆发电企业或燃料乙醇企业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晋东旱区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分析了晋东丘陵旱农地区(寿阳)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通过秸秆过腹还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粪肥与秸秆配合还田、培肥土壤的定位试验;及其旱地水分利用效率等研究,获得秸秆过腹还田、农田休闲期秸秆覆盖、作物生育期秸秆覆盖和直接还田等4种利用途径的有关参数。以秸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运用线性规划模型,优化秸秆综合利用结构,对北方旱地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合理高效利用秸秆资源,通过秸秆估算公式计算出上海市主要区县的秸秆产量、2013年上海市秸秆养分总量及能源化利用的标准煤当量。2013年上海市秸秆产量为106.23万t,所含N、P2O5和K2O分别为0.9、0.3、2.3万t,总养分约为3.5万t。理论上秸秆全部转化为能源相当于节省4.7×105t标准煤。对于丰富的秸秆资源,应有合理的回收及利用途径,防止焚烧对空气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秸秆是农作物的主要副产品,同时也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农作物种类繁多,秸秆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秸秆资源依然存在大量剩余的现象。针对国内秸秆利用严重浪费的现状,对综合利用技术进行概述,以期进一步提高秸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农作物秸秆焚烧的危害作出简述,并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进展进行探讨研究,同时对解决秸秆利用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秸秆生物质作为1种可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对环境保护和能源结构转型意义重大。我国农作物产量丰富,在秸秆的综合利用方面有较大潜力。就整个秸秆能源化产业而言,我国正处于有序推进阶段,但国内核心技术和设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产业效益仍不理想,企业对财政补贴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充分认识我国秸秆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秸秆乙醇技术、秸秆沼气技术、秸秆热解技术和秸秆固化成型技术,探讨了国内外秸秆能源化技术和应用进展,追踪了解除发酵抑制、优化厌氧消化性能、开发热解炭降解潜力以及激活成型燃料黏结性能等技术热点问题。基于经济性分析提出了全组分利用、气肥联产模式、大宗产物梯级利用等针对能源化技术的效益提升手段,并对比了政策补贴和技术提升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最后从政策角度和新技术角度对秸秆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对水稻生长和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堆肥作为肥料,采用水培法和土培法对水稻生长和土壤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城市生活垃圾堆肥明显提高了水稻的生长量,增加了水稻植株茎叶中硅的含量;降低了糙米中有毒元素镉的含量;改变了土壤的酸度,增强了土壤的肥力;水稻植株和土壤中某些有害元素的含量略有增加,但远低于环境的允许值。  相似文献   

14.
以实验室自主驯化的二沉池污水为接种物,对我国天津、昭通、太原3个城市的市政污泥和玉米秸秆混合物进行了高温(55℃)厌氧发酵,考察了不同发酵体系下发酵液pH、单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甲烷产率等指标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污泥单独发酵几乎不存在酸化现象,稳定后的发酵液pH值高于混合发酵试验组;污泥单独发酵系统的最大单日产气量出现在第1,2天,发酵系统加入玉米秸秆后最大单日产气量出现的时间有所延迟;天津污泥单独发酵(20 g-TS)的累积产气量达到2004 mL,高于其他2组;所有发酵系统的VS去除率均达到40%以上;随着发酵过程稳定,甲烷含量维持在70~85 vol.%,天津污泥单独发酵的甲烷产率达到141.01 mL/g-VS;Modified Gompertz拟合表明污泥单独发酵不符合"S"曲线,该系统下发酵停滞期较短,污泥与玉米秸秆质量比为3:1或2:1时甲烷产率、产甲烷速率和发酵停滞期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5.
浅谈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避免减少秸秆的焚烧、秸秆入河的角度,简要介绍了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减轻了对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6.
改性生物炭是良好的重金属钝化剂。但针对不同生物炭,联合多种方法进行改性后生物炭的吸附性能尚待深入研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铅(Pb)、镉(Cd)长期钝化效果的影响也有待研究。选取水稻秸秆、木屑和椰壳为生物炭材,经硝酸-高锰酸钾联合改性后进行表征,明确改性前后生物炭理化性质。开展室内培养实验,将改性生物炭按质量比为2.5%、5%和10%加入受试土壤,培养6个月后,测定土壤理化性质、Pb、Cd形态分布及钝化效率,探讨改性生物炭钝化土壤Pb、Cd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改性后,不同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孔隙结构和含氧官能团数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重金属吸附性能有效增强,以改性椰壳炭最为显著。添加改性生物炭能提高土壤pH并改善土壤结构,当其用量>5%时,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5.89 g/kg和5.28 cmol/kg,土壤自身对养分及重金属的固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改性生物炭-土壤体系主要通过离子交换、络合反应和共沉淀反应等促使土壤有效态Pb、Cd向其潜在活化形态和残渣态转化,转化程度与钝化培养时间和改性生物炭用量呈正相关。受元素特性和竞争吸附作用的影响,土壤Pb  相似文献   

17.
造纸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造纸业大多以草类、再生纸为原料生产纸品,造纸废水的污染日益严重,造纸废水的处理已经提上日程.本文针对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不同,对其处理方法、治理技术、工艺分别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稻草秸秆作为固相反硝化的碳源和载体,采用自行设计的有机玻璃反应柱研究固相反硝化对地下水中硝酸盐和阿特拉津同时去除的效果。结果表明,当硝酸盐初始浓度分别为50,100 mg/L时,出水硝酸盐浓度在5 d内均达到较高去除率。当硝酸盐的初始浓度提高至150 mg/L时,硝酸盐去除率降低至82.3%。系统反硝化作用稳定,且表现出了一定的耐冲击负荷能力。研究还发现,随着阿特拉津浓度的提升(1,5,10 mg/L),去除率由80%下降至30%。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的阿特拉津更容易达到稻草秸秆的饱和吸附量,产生较多无法被吸附的阿特拉津剩余量。相较于硝酸盐,阿特拉津更容易受到水力停留时间变化的影响,硝酸盐去除率在试验中一直维持在80%以上。阿特拉津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HRT为8 h时,稻草秸秆对阿特拉津达到吸附饱和,最大去除率为78.64%。试验表明,适宜的HRT对阿特拉津和硝酸盐的同时去除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物质能源是未来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能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其能源化利用技术值得探索。为科学评价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资源利用、技术适用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现有文献为基础,对常用于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各种技术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总结比较了不同方法的评价范围,提出适合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评价方法,即全生命周期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并根据现有文献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为后续秸秆能源化技术利用模式的科学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3位人均拥有量小,居世界第80位。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矿产资源供需存在着矛盾。为了解决供需矛盾,必须从地质找矿、矿山、一次资源回收、二次资源回收、节能和节材等方面挖掘潜力。改革资源耗费型经济发展旧模式,确立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新模式,废止“有水快流”的方针,确立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是缓解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具体对策有:(1)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开发节约(2)搞好资源进出口贸易取长补短(3)健全法制管理体系依法治矿(4)用好计划机制管好资源和矿山(5)用好市场机制搞活矿业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