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铬渣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土柱淋洗法研究柠檬酸、草酸和盐酸单一淋洗以及复合淋洗对铬去除动态和修复效果的影响,并对淋洗前后土壤中铬形态进行分析,探讨修复机理。结果表明,各淋洗方案中,以10体积0.5 mol/L草酸溶液为淋洗剂时的修复效果最好,总Cr累计淋出量为2 304 mg/kg,上层、中层和下层土壤总Cr去除率分别为79.6%、78.1%和69.6%,Cr(VI)去除率为87.8%、86.2%和75%,且土壤Cr(VI)和总Cr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有在底部积累的可能;淋洗后土壤明显酸化,p H值从10.5降至3左右;以酸作为淋洗剂能有效降低土壤可氧化态铬含量,将其转化为移动性较强的酸可提取态,这有助于达到预期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合肥某电镀工厂遗留的铬污染黏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H2O2氧化联合盐酸和柠檬酸进行化学淋洗对土壤中的总铬和Cr(Ⅵ)进行修复去除,并对氧化剂H2O2的浓度、淋洗剂盐酸和柠檬酸的浓度对土壤中铬的去除率的影响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单独采用H2O2氧化,在浓度为10.0%时,其对土壤中铬的去除效果最佳,Cr(Ⅵ)去除率达到51.5%,总铬去除率达到20.9%;单独H2O2氧化、盐酸和柠檬酸淋洗后土壤中Cr(Ⅵ)浓度仍然超过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二类用地标准。而对H2O2氧化后土壤继续联合盐酸或柠檬酸淋洗,当盐酸浓度为1.0 mol/L、固液比为1∶4时,H2O2氧化联合化学淋洗修复后的土壤中Cr(Ⅵ)浓度为4.4 mg/kg,达到GB 36600—2018二类用地标准,此时土壤中Cr(Ⅵ)去除率为85.5%,总铬去除率为50.6%。Tessier五步提取形态分析表明:修复后土壤中残渣态铬的比例从44.7%提高到93.4%,显著降低了铬二次释放的风险。研究结果可为铬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和铬的回收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柠檬酸淋洗去除土壤中铬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铬渣污染场地常常对其周边的土壤及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因此,亟需探索修复铬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技术方法.本文以某典型铬渣堆存场地内采集的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配置了浓度分别为0.01、0.05和0.1 mol·L-1的柠檬酸溶液,通过振荡洗脱批实验和淋洗柱实验对柠檬酸去除土壤中铬的效果和机理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柠檬酸对土壤中可还原态与可氧化态铬的淋洗效果显著优于去离子水,其对土壤中总铬的淋洗率可达80.7%,而去离子水仅为49.9%;在振荡洗脱批实验初期,土壤中50%左右的铬可以快速扩散到溶液中,且不同淋洗剂间淋洗效果无显著差异;柠檬酸的存在,使得反应体系中的六价铬逐渐被还原为三价铬,且还原速率随柠檬酸浓度的升高而增大;p H并非影响柠檬酸去除土壤中铬效果的唯一主要因素,柠檬酸对土壤中铬的去除机制还缘于其对土壤中三价铬的解吸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湖南长沙某铬盐厂铬渣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采用振荡淋洗方法研究了硫酸-硫酸钠复合淋洗剂对铬渣污染场地Cr的淋洗效果,探讨了淋洗剂浓度、液固比和淋洗时间等对淋洗效果的影响,以及淋洗前后重金属形态的变化,并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硫酸钠、柠檬酸、草酸、Na2-EDTA、硫酸、柠檬酸-柠檬酸三钠以及盐酸-氯化钠作为淋洗剂对总铬和六价铬的淋洗效果。结果表明:硫酸/硫酸钠复合淋洗剂在浓度为0.4 mol/L,液固比为20∶1,反应时间为6 h,常温条件下可以达到最佳淋洗效果,总铬和六价铬的浸出效率分别为70.35%和71.56%;另外,重金属形态分析表明,该复合淋洗剂有效减少了铬渣中弱酸可提取态和有机物结合态Cr的百分比,使得残渣态Cr的百分比增加,从而降低了Cr的活性,达到修复目的。淋洗剂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淋洗剂相比,硫酸-硫酸钠淋洗效果最好,其中的氢离子能与Cr~(3+)进行离子交换,而硫酸根能够有效地将钙与六价铬分离,对此高钙铬渣的处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焦化厂土壤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淋洗粒级分割点确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土壤粒径分布和污染物在不同粒级土壤中的分布特征是污染土壤淋洗可处理性的重要依据,淋洗粒级分割点则是淋洗工艺的重要参数.根据土壤异位淋洗的技术要求,在焦化厂污染场地进行了采样,测定了土样的粒径分布曲线及不同粒级土壤中美国EPA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初始浓度,并采用Tween 80和Triton X-100溶液对不同粒级污染土样进行了振荡清洗实验.结果表明,16种PAHs在6个粒级中的总浓度在6.27~40.18 mg/kg范围,呈双峰分布模式,单个PAH污染物的最高浓度大多出现在250~500 μm的颗粒中, 50~75 μm的颗粒中污染物浓度最低;PAHs去除率与其初始浓度及土壤特性有关,初始浓度越低,去除率越高,粗颗粒中由于有机碳含量较高,PAHs去除效率反而低于细颗粒.根据清洗效果并从废物减量化角度出发,确定以50 μm作为土壤淋洗的粒级分割点,这样减容率可以达到82.95%.  相似文献   

6.
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淋洗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式,但目前研究主要聚焦于淋洗剂的选择,而关于水力停留时间对淋洗效果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水力梯度是影响水力停留时间的重要因素,优化水力梯度能够缩短修复周期,降低淋洗成本,有效提高淋洗效率,为现场淋洗修复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本文针对人工制备的不同质地的铬污染土壤进行了土柱淋洗试验,探究了土柱淋洗过程中不同水力梯度条件下淋出液的pH值、淋洗液渗流速度和淋洗前后不同类型土壤中Cr(VI)及总Cr含量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土壤中Cr(VI)、总Cr去除情况对水力梯度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淋洗铬污染土壤的最佳柠檬酸浓度为0.15 mol·L-1,淋洗铬污染壤土、砂质壤土和砂土的最佳水力梯度分别为7.2、3.6和1.2,总Cr去除率分别达到82.86%、77.27%和82.15%.  相似文献   

7.
绿色合成纳米零价铁铜淋洗修复Cr(Ⅵ)污染土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祝方  刘涛  石建惠 《环境工程》2019,37(4):172-176
采用自制的绿色合成纳米零价铁铜(GT-nZVI/Cu)对Cr(Ⅵ)污染土壤进行淋洗修复。分别测定了土壤浸出液中Cr(Ⅵ)浓度、pH值和电导率,并使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淋洗前后污染土壤中铬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淋洗过程分为2个阶段,Cr(Ⅵ)的释放主要在前3个孔隙体积(PV)内;浸出液中电导率的变化趋势与Cr(Ⅵ)浓度变化一致;浸出液pH值随着淋洗体积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的平衡作用变得稳定;土壤中Cr(Ⅵ)浓度、悬浮液pH值和GT-nZVI/Cu浓度对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均有一定影响。铬的形态分析表明:铬污染土壤在淋洗后可还原态铬含量降低,氧化态铬和残渣态铬的含量增加。GT-nZVI/Cu悬浮液对污染土壤淋洗后,土壤中铬形态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8.
异位土壤淋洗修复技术应用进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异位土壤淋洗法的流程、优势和局限性,分析了影响修复效果和费用的因素。并按淋洗方法和淋洗剂对土壤淋洗法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土壤淋洗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修复的应用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列举了典型的研究和应用实例。土壤淋洗法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还有较大不足,今后需要在淋洗技术、淋洗装置与设备、新型淋洗剂,特别是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天然螯合剂等方面加强研究,并通过与其他土壤修复技术的联用,提高土壤异位淋洗技术的实用性,使其得以进一步改进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铬渣无序堆存造成的铬污染土壤迫切需要修复治理.本文以新筛选的功能微生物草酸青霉SL2(Penicillium oxalicum SL2)为材料,以重度铬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生物淋洗技术优化,并利用软X射线扫描透射显微光谱技术(STXM)及同步辐射X射线近边吸收结构谱学(XANES)分析淋洗后的草酸青霉SL2胞内铬空间分布化学形态.结果表明:分步处理并进行水洗预处理可明显提高草酸青霉SL2对高浓度铬污染土壤的总铬TCr淋出率(49.4%),淋出液中Cr(VI)在3 d内全部被还原;生物淋洗后,草酸青霉SL2胞内吸收累积了Cr(VI),部分被还原为Cr(III),两个价态的Cr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胞内铬形态主要为磷酸铬、草酸铬钾及半胱氨酸铬类化合物,其含量分别为46.9%、33.0%和20.1%.  相似文献   

10.
以受重金属、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工业遗留场地为修复对象,运用多级筛分式淋洗设备对复合污染土壤进行工程化实施,综合考虑场地污染土壤理化性质、污染物分布规律与污染物存在形态等因素,对污染土壤进行7级筛分和淋洗。运行结果表明:该设备操作简单、处理效率高、运行费用低,淋洗出料可达到修复标准,处理达标的石块和砾石可用于场地回填;砂砾、粗砂、中粗砂和细砂可作为建筑材料;仅有泥饼需要进行后续固化稳定化处理。该设备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土壤修复淋洗技术装备在应用层面从无到有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水分状况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改进的彭曼公式估算出的年干燥度,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有关土壤水分状况的定量诊断指标,对我国的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估算,初步将我国划分为3个土壤水分区,6个土壤水分亚区,为我国土壤资源的定量评价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主要土壤对钴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我国几种土类对钴吸附的研究表明,在平衡钴浓度不很高的条件下,土壤对钴的等温吸附表现为直线型,吸附量有明显的从南到北增加的趋势.通过修正竞争吸附方程对pH-钴吸附量曲线的描述,揭示出影响我国土壤对钴吸附容量的主要因素是粘土矿物类型,其次为土壤有机质及粘粒含量;随着土壤中铁锰氧化物的增加;其吸附强度增加.可变电荷高的土壤对钴吸附受pH的影响非常明显.永久电荷为主的土壤则不然.低的土壤pH可抑制铁锰氧化物对钴的强烈吸附.  相似文献   

13.
对焦作市南郊土壤重金属Pb、Zn、Ni、Cu、Co、Mn进行测定分析,并采用单因子与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了分析评价,根据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讨论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目标重金属大多处于背景值以下,或是轻度污染水平,其中Ni为主要污染因子,Pb为轻污染,Mn、Zn和Cu单因子指数值大多都在1左右,土壤仍处于尚清洁或警戒线等级,Co处于安全等级;综合污染指数大部分处于轻污染或以上等级。  相似文献   

14.
乙撑硫脲在土壤中光解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土壤湿度、温度和厚度对乙撑硫脲土壤光解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一光解的深度和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对乙撑硫脲光解有最显著的影响;光照下,总放射性在湿土中迅速向土表转移并集中于土表,而在干土中则不发生这种转移;乙撑硫脲在表土层以下2—5mm的土壤中也能发生光解。提出了乙撑硫脲的土壤中的光解,不是直接光解,而是需要O_2存在的间接光解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围绕本区旱作农田生产现实,运用“肥力梯度”田区研究,和联合国FAO推荐的概算等方法,所展现出各气候类型区主要作物耗水系数,和降水应能实现的生产潜力,虽低于灌溉农田的热量生产潜力,却也令人鼓舞。研究揭示,现阶段高原旱作农田降水生产潜力受制于地力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地力水平与耗水系数、作物产量密切相关。研究指出:“干旱固然是高原农业生产经常威胁,然而地力不足,乃是导致水分无谓耗损的更为直接原因”。多种途径,有所侧重地培肥地力,是使降水的潜在生产力充分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锌在石灰性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恒流淋洗法研究了外加锌在石灰性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特性.通过对石灰性土壤样品,人工模拟样品和纯CaCO_3物质吸附锌的动力学实验,结果衰明,石灰性土壤中的CaCO_3组分是外加锌的主要载体,且被CaCO_3组分所保持的锌不易被0.01mol/LCaCl_2溶液解吸下来。还拟用了几种动力学方程(一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对本实验得到的动力学曲线进行描述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石灰性土壤吸附锌的动力学特征主要由土壤中CaCO_3组分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土壤中钼的含量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土壤的全钼含量为0.1—6ppm,平均为1.7ppm.钼含量因土壤类型而异,且受成土母质的影响.中国许多土壤具有缺钼和低钼特征.绘制了中国土壤中有效态钼分布图.根据土壤和农作物的钼供给情况,对缺钼土壤和地区进行区划,绘制了缺钼土壤分区图.  相似文献   

18.
以石油作为处理对象,研究周期性切换电极极性对电动-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2 h/次的电极转换使pH值稳定在6.2~6.4,土壤温度在(29.8±0.4)℃。在修复100 d后,土壤微生物数量达到7.3×107cfu/g,有机碳消耗率比非极性控制组多2 g/kg。石油去除率达到65.5%,比非极性控制组和单一的微生物组高1.2和2.9倍。可见,周期性极性控制可为电动-微生物联合修复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加速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19.
在文献基础上,本人改进了消化液,2,3-二氨基萘(DAN)保存和使用,以及萃取液用量等操作,分析了广东省、海南省共1140个土壤中硒的样品,取得了点滴经验。  相似文献   

20.
辽河下游草甸棕壤重金属环境容量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土壤生态为研究中心,以污水灌溉为研究对象,基于草甸棕壤基本性质,通过污染现状调查,敏感作物盆栽试验,依据土壤-植物、土壤-微生物、土壤-水体系各项指标,提出了汞、镉、铅、砷、铬的土壤临界含量。结合田间物质平衡试验,建立土壤容量数学模型,综合计算出草甸棕壤五种重金属环境容量。根据土壤容量,在污灌地区,制定了水质标准和污泥施用量,并进行了土壤环境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