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PHBV表面疏水改性用作吸油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多种表面改性剂对生物可降解材料PHBV进行了表面改性实验研究,测定了不同改性剂改性后PHBV的吸油率以及温度对其吸油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改性剂对PHBV的改性效果有所差异,从疏水和吸油的共同效果来看,最佳疏水改性剂为添加量5%时的硅油,温度对未改性PHBV和改性PHBV的吸油率及吸油速度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种吸油泡沫材料的吸油性及吸油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油泡沫作为一种新型吸油材料,其吸油性能在应用于溢油应急处置领域有待系统开发研究。文章通过对该吸油泡沫材料在动静态条件下、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油类的吸附性能测试,以及对不同形状泡沫吸附油类性能的测试,主要分析了该吸油泡沫吸油性能的宏观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材料自身的扫描电镜结构、官能团组成等,对该吸油泡沫材料的吸油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其吸油性试验方法提供参考,也为该吸油泡沫材料下一步在溢油应急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型PHBV吸油材料与传统聚丙烯吸油材料的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以完全生物降解PHVB(β-羟基丁酸和β-羟基戊酸的共聚体)为基材采用不同方法制备的几种材料的吸油性能与常用聚丙烯吸油毡做了对比实验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吸油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成型后的PHBV的吸油速率、吸油率等指标均已接近聚丙烯吸油毡,而保油性优于聚丙烯吸油毡。  相似文献   

4.
以纳米聚丙烯(nano-polypropylene,PP)为基体,丙烯酸丁酯为单体,采用紫外辐射方法制备高吸油性复合材料(butyl acrylate grafted nano-polypropylene,BAPP)。试验确定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辐照时间1 h,单体浓度33.3%,光敏剂浓度0.2%,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改性前后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丙烯酸丁酯被成功接枝到纳米聚丙烯纤维上。考察了接枝率、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pH值等对改性纳米聚丙烯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改性纳米聚丙烯对机油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实验数据显示,常温下纳米聚丙烯和改性材料对原油的吸油量分别为35.5 g/g和28.5 g/g,改性后的材料吸油性能明显改善。温度对改性纳米聚丙烯纤维的吸油率有明显影响,与油品种类及粘度有关系,随着pH值的升高,改性纳米聚丙烯纤维对机油的吸油率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5.
改性玉米秸秆材料的制备及吸油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粉末状玉米秸秆(Raw corn stalks,RCS)为基体,甲基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高吸油复合材料(Butylmethacrylate and styrene grafted corn stalks,BMS-CS).实验确定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在50℃,引发剂硝酸铈铵为2.0mmol·L-1,单体甲基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浓度分别为0.6mol·L-1、0.012mol·L-1,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质量分数为0.1%(相对于RCS的质量)的前提下反应25h.同时,实验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及保油时间等对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改性前后样品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BMS-CS表面变得粗糙且呈毛刺状,具有较多不规则的褶皱;结晶度的下降也印证了粗糙度的增加;红外图谱中新出现的酯基和苯乙烯基的吸收峰说明亲油单体被接枝到RCS表面;两种原因共同促进了改性材料吸油性能的增加.吸油数据显示,常温下RCS和BMS-CS的吸油量分别为5.23g·g-1和20.12g·g-1,后者是前者的3.85倍,即改性后的材料吸油性能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了D、C型和Z、Z型天然纤维吸油材料及p u型聚氨酯泡沫吸油材料的制法和性能。 D、C型吸油材料所使用的原料是稻草,Z、Z型吸油材料是用造纸过程中产生的废渣作原料,用硅油使它们疏水后,再把它们加工成细纤维。最后制成垫状吸油材料。 在软质聚氨酯泡沫发泡过程中填加亲油疏水剂,便可得到p u型吸油材料。 应用这些吸油材料处理溢油事故,回收水面液态油类都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绿色生物酶技术改性玉米秸秆髓(CSP),在CSP表面由漆酶催化接枝十八胺,以提高材料的亲油疏水性能,制得高效吸油剂LCSP.研究了改性温度、改性时间、TEMPO浓度、漆酶用量及十八胺浓度等因素对LCSP亲油疏水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SEM、BET、XRD、接触角、FTIR、XPS等分析技术对改性前后CSP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并进行了吸油研究.结果表明,在35℃下,投加100U/g的漆酶、4.48mmol/LTEMPO、8.91mmol/L十八胺,改性CSP6h,制得的材料吸油量最大、吸水量最小,油吸附量从13.24g/g提升至40.82g/g,水吸附量从13.76g/g降至3.83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剂的重复利用实验表明本方法制备的材料具有良好回收再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选取天然羽毛压缩物和复合聚酯纤维两种吸油毡,取4种油(2种原油和2种燃料油)进行短期风化,测量2种吸油毡对不同风化程度油的吸附量。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油风化程度的增强,天然羽毛对其中3种油的吸附量稍有增加,而对其中较轻原油的吸附量减小明显;复合聚酯纤维吸油毡对4种油的吸附量都增加,且增加幅度大于天然羽毛。原因是天然羽毛孔隙大材质厚,主要靠孔隙吸油,而聚酯纤维孔隙小且薄,表面粘附油的比重较大。对高密度油而言,风化程度越大,吸油毡越难靠孔隙对其渗透吸收,而表面粘附油占总吸附量的比重增加。可见,在应对不同风化程度油时,选取吸油毡须有针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清除油污。  相似文献   

9.
目前所使用的几百种吸油材料中,吸油倍数为十倍,二十倍的有许多种,但这些吸油材材料,因吸附的油在回收时会流失,常常使回收的效率存在些问题。日本在化学合成中,在有效地利用合成橡胶等配料时,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吸油材料——这种吸油材料是利用吸油材与油及橡胶相结合的原理研制而成。它可将吸附的油完全封存在内部,使油不致流出,这样操作人员不会受油污染,即可  相似文献   

10.
利用石化污泥生产新型除油吸附剂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量大面广的石化污泥制备吸附材料用于水表面油的清除。该吸附剂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层厚度65mm,碳化温度360℃-400℃,炭化时间4.5-5h。所制备的吸附剂具有很强的亲油疏水性和100%的悬浮率,20℃时对原油的饱和吸附量达到7.7g/g。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国内输油管道应急预案编制研究现状,针对陆上输油管道水面溢油特点,研究提出了水面溢油应急预案,即一河一案的编制工作程序。基于典型管道水面溢油情景,编制了输油管道水面溢油应急预案模板,为企业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提高环境应急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林霞 《云南环境科学》2006,25(Z1):136-137
采用物化法与生化法相结合的工艺处理含油废水,工程运行实践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各项指标均可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3.
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珐》的介绍.矿物油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于标准油品的制取,尽管保证了准确可信度,使测试结果更具代表性,但是由于该方法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应用。本文就该方法中标准油品的使用量与所需水样体积之关系进行了计算说明,并加以讨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中介绍了我国八十年代以来已经颁布实施的海洋环境样品分析测试中油标准,针对目前我国制定“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标准”、“海洋生物体内污染物评价标准”,修改“海洋水质标准”等问题,从实验实际数据出发,阐述在制定或修改油类标准时,必须注意标准油、标准物、分析测定条件、分析测定方法,因为这些因素对量值造成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含油污泥中回收原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介绍了含油污泥的来源、处理方法以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6.
海上溢油事故等级的综合评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综合分析影响溢油事故威胁程度有关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使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来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而使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评定溢油事故的威胁程度及等级,为进一步的溢油事故应急决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活性炭吸附法油气回收系统在石油库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对商业油库石油产品装车过程中蒸发的油气进行回收。对活性炭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的吸附和解吸的基本原理及工艺流程作了介绍,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造成油库油品蒸发损耗的原因及危害,并针对油罐的自然通风、“小呼吸”、“大呼吸”所造成的油品损耗,提出了降低油品蒸发损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发生在沧临输油管道裂口漏油实例进行的管道应力和稳定性的验算,分析了事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20.
跑油事故是油库高发事故,它不仅造成油料的损失,污染环境,还易引起人员中毒和油料火灾爆炸等事故.阐述了油库跑油事故的危害与成因,提出了防止跑油事故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