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解决气候环境实验室超大空间温度性能的校准问题。方法通过对实验室结构及气流组织进行分析,确定实验室有效空间内温度不均匀性及波动度概率较大位置,设计实验室温度校准方案。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对实验室温度数据进行采集,并对温度校准的不确定来源进行分析,评定气候环境实验室温度性能及扩展不确定度。结果以低温工况-50℃及高温工况50℃数据分析为例,气候环境实验室在低温-50℃时,室内温度平均值处于-48.67^-50.27℃范围内的可信度是95%;在50℃时,室内温度平均值处于48.57~50.77℃范围内的可信度是95%。结论气候环境实验室温度性能校准方法可实现对超大空间实验室温度性能的校准,并验证了气候环境实验室温度的均匀性及波动度等技术指标满足其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环境实验室温度均匀性的数值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研究送风参数及围护结构对飞机结构及机构环境条件下功能性和耐久性实验室温度均匀性的影响。方法采用CFD方法对实验室的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气流组织评价标准对工作区的温度均匀性进行分析。结果送风温差越大、送风速度越小温度场均匀性越差,保温层较厚时,温差过大将导致工作区温度分布达不到设计要求。结论相同温差下,减少送风口数量并提高单个送风口的送风速度有助于提高温度均匀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气候实验室飞机发动机开车时产生的高温高噪声尾气实时顺利排出室外,保持试验所需的稳定环境场,避免排气不畅或可能的高温尾气回流对试验及试验设施产生破坏,保证试验安全可靠进行。方法设计一套发动机开车尾气排放系统,对关键的气体引流喷淋降温进行CFD数值模拟。结果喷流环孔径、喷射角度及数量分布均直接影响引射喷淋雾化效果。结论获得可以满足发动机开车尾气排放塔出口温度分布的喷淋环参数,指导引流管喷淋环的详细设计。  相似文献   

4.
通风控制方式对动物粪便堆肥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考察了2种不同通风控制方式(时间控制、时间-温度联合控制)对动物粪便堆肥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阶段,2种通风控制方式堆肥试验的堆体温度均达到了在50℃~55℃以上维持5~7 d的无害化要求(GB7959-87).在高温持续时间和温度分布均匀性方面,采用时间控制通风的堆肥方式优于采用时间-温度联合控制通风的堆肥方式,但过高的温度(60~70℃)不利于堆体中水分的去除和有机质的生物降解在高温堆肥阶段,通过改变通风时间,2种控制方式的堆肥过程均出现了2次高温期,这更利于堆肥的无害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现行常规方法处理的火电厂脱硫废水,存在设备故障率高、难以去除重金属离子和无法除去氯离子等诸多缺点。模拟火电厂运行的实际情况,利用省煤器和除尘器之间的高温烟气,将雾化的脱硫废水瞬间蒸发成固体颗粒物,通过除尘器除去蒸发的固体颗粒物,从而解决常规方法难以除去的部分重金属离子和氯离子问题。实验对温度、pH、蒸发速率、固体颗粒物吸湿性、高温雾化后SEM图片分析等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分析高温雾化蒸发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在170℃以上,pH调整到中性时雾化效果最好,颗粒物雾化后比表面积大,水分瞬间蒸发,不会有凝结水等现象发生,从而实现了脱硫废水的零排放。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地面环境试验研究气动热引起的瞬态高温环境对飞行器结构的影响。方法设计基于石英灯和离心机的瞬态高温-加速度复合试验系统,研究温度和加速度同步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分析无制冷装置环境下瞬态高温控制的难点,提出基于模糊PI控制器的温度控制策略。结果通过MATLAB仿真验证,设计的模糊PI控制器相比传统的PI控制器能够有效提高温度控制的动态性能与精确性。结论将基于模糊PI控制的瞬态加热控制策略应用于瞬态高温控制是可行、有效的,能为地面气动热模拟环境试验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某电子时间引信在?60~140 ℃下电参数的变化规律和失效机理。方法 利用高低温试验机开展步进应力强化试验,增加和细化引信检测参数,在被试引信工作状态下全程记录电参数的变化,开展失效机理分析。结果 得到了引信基准频率、电能损耗率等电参数的温度特性规律和参数变化范围,发现了?60 ℃低温掉电、130 ℃高温短路等故障模式和机理,并提出改进建议。结论 验证了极端温度应力叠加电应力的强化试验方法,获得了引信电性能参数变化规律,发现了极端温度条件下新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相似文献   

8.
大型气候实验室高低温模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突破关键技术,获得适用于大型气候实验室的高低温环境模拟系统方案。方法通过分析大型气候实验室载冷/载热系统和空气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模式,指出高低温环境模拟系统在可能遇到的极端温度下存在的安全风险,从低温试验工况推断出换热器结霜的必然性。根据载冷剂物性设计规避系统安全风险和融霜的技术方案。结果在AS-6系统和CH2CL2系统的二次循环中设计了充注/排空功能,规避了载冷/载热系统的安全风险。设计了内外融霜结合的融霜方案,进行换热器融霜。结论试验和工程应用证明,通过增加载冷剂充注/排空方案和换热器融霜方案完善的大型气候实验室的高低温环境模拟系统方案合理可行,采用的关键技术可以指导类似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9.
核电站凝结水精处理系统在炎热季节会超过45℃的设计运行温度,为了评估超设计高温下树脂的静态浸出物和离子交换能力的变化,故对核电站凝结水精处理系统常用的树脂进行温度性能试验。试验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阴、阳树脂有害浸出物(本文主要指TOC、SO_(42-)、甲酸和乙酸)含量有所增大,温度越高,浸出物越多。温度升高也会引起阴阳树脂全交换容量的下降,温度越高,下降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0.
李一凡  王应军  廖鑫 《环境科学研究》2018,31(11):1949-1956
含酚类废水所含有毒有害物质主要为苯酚,其排放量大,微溶于水且毒性较大,难以彻底处理.利用具有吸附性和催化性的CuO/Ac(活性炭负载CuO)催化过硫酸盐产生强氧化性的SO4-·(硫酸根自由基)对模拟废水中苯酚进行降解,研究了不同因素(如反应温度、pH、水浴时间、CuO负载比、过硫酸盐投加量)对反应前、后模拟废水中苯酚和CODCr的去除率,并通过正交试验对这些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①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法对苯酚的去除过程以氧化降解为主,在投加0.2 g负载比为1:5的CuO/Ac和过硫酸盐前提下,反应条件为pH 3、反应温度65℃,经过6 h的水浴反应,CuO/Ac催化过硫酸盐对于模拟废水中苯酚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6.83%和91.90%.②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影响苯酚去除率大小的因素依次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 pH,影响CODCr去除率大小的因素依次为反应温度> pH >反应时间.③在酸性、强碱性、高温条件下反应体系对苯酚的降解作用更明显,苯酚降解过程为先开环再进一步降解;相对于单独采用过硫酸盐和活性炭催化过硫酸盐法,采用活性炭负载CuO催化过硫酸盐法对模拟苯酚废水中苯酚具有去除率高、节省成本、处理速度快等优点.研究显示:在相同的试验设计情况下,应先考虑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在反应温度相同的条件下,根据对苯酚或对CODCr的去除率的不同要求,分别优先考虑反应时间、pH对试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环境试验箱变温过程中的温度分布特性。方法对具有代表特性的温度试验箱进行温场特性测定及分析,深入了解变温过程中试验箱的温场分布和影响温度特性的各个因素。结果变温过程中不同位置的温度重合性差,温变率越高,变温过程的非线性越明显。结论在变温过程中,试验箱内部测点和控制温度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得处于试验箱中的受试产品的不同部位,承受温度梯度应力。对于产品外表面、安装在外表面的零部件或靠近外表面的内部零部件,可能产生物理损坏或性能下降。故在使用中应充分注意这种温场特性对受试产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温厌氧工艺合理温度上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用UASB对厌氧中温工艺的最高适宜温度进行的试验研究。试验用配制的酒精废水为处理基质 ,厌氧颗粒污泥作为菌种 ,进水CODcr为 5 0 0 0mg/L ,水力停留时间为 2 4h ,有效容积负荷为 5kgCODcr/m3 ·d。实验结果表明 ,中温厌氧工艺能稳定运行的最高运行温度上限为 4 2℃。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温度试验中温度稳定的重要性。通过对测试方案、测试设备、测试过程及结果的分析,对如何应用直接测量法测试试验样品非工作状态下温度稳定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了影响试验样品温度稳定的因素,并指出了直接测量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应用场论和映射法对温度场等温线的算法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数量场方向导数、梯度等理论 ,建立了求取等温线的算法 ,通过母单元与子单元之间一一对应关系 ,建立了间接绘制等温线的算法。  相似文献   

15.
空空导弹工作温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空空导弹高低温工作温度的考核要求。方法基于空空导弹的特点,给出其寿命期内预期经历的高低温工作环境,并对在这些环境下遭遇的极端温度进行分析。结果以空空导弹挂装某两型载机为例,综合考虑了寿命期内各阶段工作环境,给出了高低温工作温度的确定方法以及考核建议。结论由于各型号空空导弹的部署区域和挂装载机不同,文中提供的高低温工作温度参考值并不能覆盖所有型号的空空导弹,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获得相对准确的工作温度,对其环境适应性做出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16.
温度环境试验中试件温度稳定时间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温度环境试验中试件温度稳定时间的估算方法。以非稳态传热学理论为基础,分别用集中参数法和有限元法计算、分析试件的温度稳定时间。给出了集中参数法确定试件温度稳定时间的计算公式,确定了集中参数法的适用范围。研究了试件外表面与试验介质之间的传热系数确定方法,考虑风速、试件外形和试验介质性质对传热的影响。将集中参数法与有限元法计算、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相符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1961—2010年阿拉善左旗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气温变化特征已有大量研究,但关于地温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研究还较少。该研究以干旱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61—2010 年阿拉善左旗平均气温和0~80 cm各层平均地温的逐月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0 a 阿拉善左旗气温和各层地温的年代和季节变化趋势、地气温差变化、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以及气温和地温关系。结果表明:气温与各层地温有很好的相关性;与年均气温相比,地温对气温的放大程度除0 cm外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年、季平均气温和各层平均地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但气温和地温的升温速率不一致;年均气温的升温率和升温幅度高于除0 cm外的各层地温变化;气温、0 cm 和80 cm 地温在冬季的升温最大,5~40 cm 地温在春季升温最大;春、夏季,随土壤深度增加,地温呈减小趋势,气温介于各层地温之间;秋、冬季,随土壤深度增加,地温呈增加趋势,气温小于除0 cm外的各层地温增加;气候变暖背景下,年均、夏、秋和冬季的气温比地温的响应更快,而春季各层地温比气温的响应更迅速。近50 a 各层年均地温(0 cm除外)和气温的温差减小0.3~0.8℃;随土壤深度增加,地气温差的减小幅度降低。年均气温和各层地温的气候突变出现在1980 年代和1990 年代,而气温和地温在四季大多无气候突变现象。四季气温和各层地温的异常年存在一定的对应性,而年均气温和各层地温的异常年份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环境升温过程对常温固化环氧树脂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常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的高温使用性能。方法采用常温固化剂T31、中温固化剂IPDA以及高温固化剂DDM作为混合固化剂,对E-44型和AG-80型混合环氧树脂体系进行常温固化反应,并分析环境升温过程对固化物热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DMA分析、热变形测量、固化度测试,分别评价室温固化环氧树脂在环境升温过程前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热变形量及体系内部的固化反应程度变化,并通过吸水率测试和弯曲强度测试对玻璃纤维布增强常温固化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以及高温条件下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环氧树脂常温固化物的tg为85.21℃,经1.5℃/min的平均升温速率加热至90℃之后,该环境升温过程使固化物的固化度增大至92%以上,tg增长为132.06℃的同时热变形温度增大。其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提高,且100℃时弯曲强度的保持率为65%,对于加热至120℃的环境升温过程,固化物的固化度接近96%,tg增长为144.45℃的同时热变形温度进一步提高,其复合材料耐湿热性能改善程度更加明显,且130℃时弯曲强度保持率仍接近60%。结论常温、中温、高温混合固化剂的合理复配有助于环氧树脂体系在环境升温变化的诱导条件下发生梯度式固化反应,使体系内部的交联固化程度迅速升至较高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其玻璃化转变温度,显著改善常温固化环氧树脂体系在高温条件下的热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供一种预计空空导弹的外场贮存温度的方法,以确定空空导弹的环境适应性要求。方法基于热网络模型,预计不同环境条件下导弹的贮存温度与日高温极值。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对导弹热环境的综合影响,建立导弹内外各节点的能量守恒方程。将实测数据代入方程,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方程系数建立预计模型,将实测结果与模型的预计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热网络模型预计的温度结果和实测结果较为吻合,95%置信度下实测数据与预计的日高温极值误差均值为0.3℃。结论该方法对舱内温度的预计结果较好,可用以确定空空导弹的环境适应性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昆明市为研究对象。昆明地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年平均气温约升高 0 4 7℃ /a ;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导致昆明的室内外气温均升高 ,城市增温效应在 1 -4月较大 ,5-1 2月较小 ;在相同月份 ,平均室内气温的增温率均大于平均气温 ;城市增温效应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均有较好地相关关系。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对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 ;而城市人口增加对平均室内气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