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李成金 《云南环境科学》2005,24(Z1):248-250
从云南环境宣传教育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在云南创建“绿色社区”的现实意义、必要性,并提出了创建的评选标准细则和评选的基本办法,为今后云南创建“绿色社区”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一股“绿色潮”已势如破竹地冲出百业,又涌向百业,“绿色食品”、“绿色产业”、“绿色管理”、“绿色文化”、“绿色文明”等等的绿色,更是不断推陈出新。这表明,“环境问题”正成为世纪交替之际的世界性热点。于是,环境教育的普及、推广和深入,也成为大势所趋。1 环境教育兴,则百业兴,国家兴  相似文献   

3.
"绿色行政"与ISO14001环境管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绿色行政”是对环境友好的行政,绿色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对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有利的活动。实施“绿色行政”,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很高的环境意识;必须以绿色方针政策、绿色规划与管理为基础,建立综合的决策机制;必须贯彻实施预防污染、全过程控制思想,并且要采用一个科学的管理模式(如环境管理体系)来规范运作。总之,“绿色行政”是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是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绿色行政”的工具和保证。  相似文献   

4.
1前言由国家环保总局、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联合推出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绿色学校”的推出,是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落实《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落实“搞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境意识”的实际行动。然而,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2加强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需注意的问题2.1提高认识是环境教育发展的前提。首先,要认真…  相似文献   

5.
校园环境管理:"绿色学校"发展新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南 《环境》2006,(10):74-76
从199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和国家环保局颁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以来,我国的“绿色学校”建设成绩斐然,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的统计,N2005年,我国已建成各级“绿色学校”25000所,其中,通过三批推荐和评审,国家教育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共计表彰了488所“绿色学校(幼儿园)”,使我国的“绿色学校”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建设、指导和评估体系,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单力 《环境》2005,(10):58-59
9月16日上午,广州美丽的二沙岛旁的珠岛宾馆会议中心,“绿色广东”大型论坛正式开幕.这一环保论坛的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广东堪称史无前例。一个由中国著名环境问题院士、环保经济学家、环保文化人士和民间环保团体组织代表组成的“绿点子”智囊团纷纷献上研究成果,从环境、经济、文化、能源、交通等不同层面,就“绿色文化”、“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等关系建设绿色广东的战略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7.
社区是凝聚居民群体的基本单元,居民是绿色生活的受益者.上海尝试以社区为单位开展节能减排活动,不仅能切实有效的推进各类环保工作,还能提升居民整体环境意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国庆 《环境保护》2013,(23):24-26
生活环境问题中加害者与受害者的一致性决定了社区能够成为环境治理的有效主体。以居住社区为单位搭建居民参与环保平台,激发居民的环境共有意识,居民自主决定活动内容并建立激励机制,NGO传授环保技术,是绿色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陈伟元 《环境》2004,(1):14-15
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是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社会化的切入点。近年来,深圳以形式多样的“建我绿色家园”系列活动为切入口,营造了环境宣传教育社会化的良好氛围,逐步建立动员、引导、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机制。 1998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环境社区文化建设的试点活动。同时,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以2002年世界环境日国际纪念活动在深圳市举行为契机,深圳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建我绿色家园系列活动的通知》,从2002年开始在原有的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包括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商场、绿色酒店、绿色医院、绿色公交  相似文献   

10.
任守祯  简锦沂  单力 《环境》2005,(4):62-63
在荔湾.创建“绿色社区”已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崇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新风尚.而“绿色社区”也成为荔湾人和谐发展的家园。  相似文献   

11.
韩福东 《环境》2003,(1):14-15
“永远不要低估个人改变世界的能力”,这是2000年6月14日,有“环境诺贝尔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奖的一句颁奖词。获得这个奖项的是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创始人廖晓义。原本是社科院学者的廖晓义,1990年初,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中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深受震动,遂投身环保事业。她不仅学会用大众传媒传播环保知识,而且找到了社区这个公民环保最基层的载体。从1996年开始的大乘巷垃圾分类试点、1999年建功南里绿色社区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国家颁布文件要求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要逐步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培养公众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生态学在城市社区规划和建设中的应用为社区研究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在全国已经蔚然成风,关于绿色社区的研究在国内外逐渐兴起,成为建筑界、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由于它平衡了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发展中有效可行的具体应用。本文分析了绿色社区的基本内涵,指出绿色社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进而阐明长沙市芙蓉区绿色社区的创建情况,最后探讨了绿色社区的创建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党共识.社区是基层群众的基础结构,同时也是社会生态治理的基本单元.《新时代绿色社区生态文明建设读本》是作者刘建雄高级工程师十余年来社区生态实践经验所形成的宝贵理论成果,它既是对绿色社区1.0版本的总结,也是新时代向绿色社区2.0版本的推进升级.  相似文献   

14.
华山 《环境》2008,(2):93-93
俗话说,"安居乐业",暂且不论人的生存需要孰先孰后,即便从这个词本身的排列顺序来看,"安居"都是置于"乐业"之前的.所以安居方可乐业,这早已是各国政府达成的一致共识.为切实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各国政府始终都在不遗余力地加大投入、改进策略.在我国,"安居工程"、"绿色社区"这些理念和举措的提出和实施,无不是旨在尽可能地使每个人都乐享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丰晔 《环境导报》2003,(14):31-31
苏州工业园区东港实验幼儿园于2001年11月成为苏州市首家省级“绿色幼儿园”。在创建工作中,苏州工业园区东港实验幼儿园在树立绿色教育理念、建立绿色校园、实施绿色环境教育内容和过程、倡导绿色环境行为等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创设物质环境,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我园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始终紧紧抓住“以幼儿为本”这一原则,时时处处注重环境的育人性,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我们根据园内“美术”、“科技”两大课题开展的需要,将“美术”、“科技”两大特色教育融入环境创设之中,给孩子提供“审美的环境”和“科学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沿海环境》2002,(12):16-17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绿色社区是指自主建立并长期保持社区环境管理体系和环保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绿色社区的核心要素是社区环境管理体系,是社区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管理体系不必独立于社区管理机构而另外设立,而应将环境管理纳入居委会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和职责,有必要的机构、人员、资金、设施保证,有环保宣传和具体环保行动,有自查、纠正和改进机制。创建绿色社区的根本目的是建设以人为本、健康优美的人居环境,控制扬尘、汽车尾气、脏乱差、能源资源浪费等公众造成的环境问题,建立…  相似文献   

17.
从2007年年底开始,为了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原国家环保总局相继推出了“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经济再次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社会曾经长时间沉浸在经济发展至上的语境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日渐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如果长期缺乏对于环境问题的切肤之痛,我们就可能成为“温水中的青蛙”:在慢慢升温的水中毫无察觉地死去。要避免成为“温水中的青蛙”,我们就应当对于环境资源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环境》2005,(6):68-69
江门怡康华庭社区作为“省级绿色社区”的代表性社区,已被推荐为拟报请命名“国家级绿色社区”。本刊在“绿色广东”《江门专辑》里,特地对该社区进行解读,旨在从“演绎社区文化,构建绿色家园”的角度,为今日社区的建设提供一个标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提高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知”强“行”弱,总体水平较低,主要与几十年来的体制、经济水平和文化素质有关。应增强环境宣传力度和深度,在学校中普设环境教育课,提高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宣传绿色文化,从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