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采用等温吸附实验和土柱实验,探讨了重金属镉、锌在青岛地区三种主要土壤(棕壤、潮土和砂浆黑土)中的静态吸附特征和在石英砂、石英粉中的动态迁移特性。在静态等温吸附实验中,棕壤和潮土对Cd^2+、Zn^2+的吸附量相近,而黑土对Cd^2+、Zn^2+的吸附量明显高于棕壤和潮土。Cd^2+、Zn^2+的吸附比率随着加入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动态迁移实验中,Cd^2+、Zn^2+的迁移特性受介质质地、加入浓度、背景浓度和pH值的影响。由实验可知:Zn^2+的迁移性比Cd^2+强;随着pH的升高,介质对重金属的吸附容量和固持力增加。  相似文献   

2.
曲霉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去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2种曲霉A.sojae M146和A.oryzae M149的菌体,作为吸附剂对水中Pb^2+和Cd^2 进行去除实验。结果表明,曲霉菌体的最佳培养时间为72h,吸附的最佳pH为5.5、温度为30℃、时间为1h。在最佳实验条件下,A.sojae M146对Pb^2 和Cd^2 的吸附率,分别为69.76%和72.28%;A.oryzae M149对Pb^2 和Cd^2 的吸附率,分别为60.64%和81.34%。使用稀碱溶液对曲霉菌体进行浸泡预处理后,可提高对重金属的吸附去除效果;而使用稀释、乙醇水溶液以及蒸馏水对菌体浸泡后,明显降低了重金属的去除效果。Na2CO3和EDTA溶液,可以有效地将重金属从曲霉体上解吸下来,从而达到重复利用菌体作为吸附剂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单一重金属污染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杂交稻协优818为材料,研究了Cu^2+、Hg^2+、Cd^2+ 3种重金属离子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Cu^2+在低浓度时BI起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而Hg^2+、Cd^2+在低浓度时。则导致叶绿素含量增加:高浓度时,3种重金属均BI起叶绿素含量降低。同时,低浓度时3种重金属离子均导致叶绿素a/b值升高:高浓度时则均引起叶绿素a/b值下降。(2)Cu^2+、Hg^2+、Cd^2+对水稻叶片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均无明显影响,在活体条件下并未发生卟啉环中Mg^2+的置换。(3)Cu^2+、Hg^2+、Cd^2+均引起叶片希尔反应活力降低,即重金属污染明显影响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粉煤灰合成沸石处理重金属污水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中利用粉煤灰合成沸石对含有Cu^2 、Pb^2 、Cd^2 的制备水样进行批处理振荡实验,其吸附容量分别为9.56、0.89和0.25mg/l。实验证明,用合成沸石处理含重金属离子污水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约为3h。对污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随pH值降低而降低,随沸石用量增加而增加。同等条件下,利用粉煤灰处理含Cu^2 的污水,其吸附容量仅为6.49mg/l,低于合成沸石。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新型淡水发光菌作为环境样品毒性检验的指标生物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对重金属物毒性检验比以往T3发光菌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对鱼体进行的感染实验未发现明显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新型淡水发光菌(Vibrioqinghaiensissp.———Q67)作为环境样品毒性检验的指标生物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对重金属污染物毒性检验比以往T3发光菌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对鱼体进行的感染实验未发现明显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7.
柴河铅锌矿对柴河水库中鱼体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阐述了柴河水库中鱼体受重金属的污染程度、鱼体中重金属相对水体的富集程度及鱼体重金属与底质鱼金属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底泥中重金属进入鱼体的途径及积累过程.有助于全面认识柴河铅锌矿对柴河水库水质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生物膜主要组分水铁矿和腐殖酸作为掺杂吸附剂,分析了掺杂前后黄河乌海段表层沉积物对重金属Cd^2+的吸附特性,探讨了吸附时间、Cd^2+初始浓度和pH对沉积物吸附Cd^2+的影响,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进行了拟合并计算了分配系数。结果表明:腐殖酸和水铁矿掺杂比例的提高增强了沉积物对cd^2+的吸附能力;掺杂生物膜主要组分对黄河乌海段水体Cd^2+的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R^2≥0.99,P≤0.02,n=7);掺杂腐殖酸和水铁矿后沉积物对cd^2+的分配系数分别为:6.2959和2.7110,二者均高于未掺杂沉积物对Cd^2+的分配系数(0.8626),说明掺杂腐殖酸的吸附效果优于掺杂水铁矿的吸附效果;另外,溶液pH对沉积物吸附Cd^2+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米糠炭吸附水中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米糠炭的用量、溶液温度、Cd^2+浓度、溶液pH值和吸附时间对米糠炭吸附Cd^2+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米糠炭对Cd^2+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吸附率达94.6%。其最佳吸附条件为:米糠炭用量20g/L,温度30℃,pH=3,Cd^2+质量浓度低于50mg/L,吸附平衡时间30min。  相似文献   

10.
南海鱼类中重金属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十二种南海食用海洋鱼类的不同组织和不同食性鱼类体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分析了这些鱼体中重金属在各组织中的含量分布特征和不同食性鱼类体同重金属的含量状况。  相似文献   

11.
海洋耐镉微生物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重金属污染的近海域筛选到一株对镉具有较强抗性和富集能力的微生物Cd20002,该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的最大耐受浓度为1 000 mg/L,在镉浓度达到200 mg/L时,其吸附率高达93.4%,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测序鉴定为蓝杆菌。通过在不同的镉浓度环境对蓝杆菌Cd20002进行培养,测定其生长曲线,并优化菌体生长的条件及其吸附能力。结果表明,蓝杆菌Cd20002既能在重金属镉环境中生存,且富镉能力较强,对水产环境中重金属的生物清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型海藻对重金属镉、铜的富集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人工培育的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活体为实验材料,在低浓度Cu2+、Cd2+污染水体中,进行龙须菜对Cu、Cd富集的模拟实验,探索龙须菜对Cu、Cd的污染水体的修复,以及龙须菜食品的安全性.应用两箱动力学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曲线拟合,对拟合优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龙须菜对重金属Cu、Cd的生物累积符合两箱动力学模型,并获得龙须菜富集Cu、Cd的吸收速率常数(Ku)和排出速率常数(Kc).当Cu2+的浓度£50mg/L、Cd2+的浓度£20mg/L时,经过28 d的暴露,随Cu2+、Cd2+的暴露浓度以及暴露时间增大,龙须菜中Cu、Cd的含量升高.龙须菜对Cu、Cd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15.4~51.1和13.9~55.7,基本随实验水体中元素的暴露浓度升高而降低;排出速率常数分别为0.023~0.070和0.030~0.050,与暴露浓度无明显相关性.理论平衡状态下龙须菜中Cu、Cd含量(质量分数)随水体中暴露浓度升高而增加.龙须菜对Cu、Cd的生物富集因子分别为663~1008和463~1113,Cu、Cd的生物半衰期分别为23.1 d和20.1d.  相似文献   

13.
郑国侠  宋金明  戴纪翠 《环境科学》2006,27(12):2445-2452
通过室内实验模拟并应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孔石莼和重金属(铜与镉)共同作用下,海水二氧化碳体系及海洋碳源汇强度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二氧化碳体系各组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Δ)和趋势与重金属种类和添加浓度有关.与对照相比,低浓度(0.1μmol·L-1和1μmol·L-1)的铜、镉添加组中,DIC、HCO3-和pCO2均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p=0.01).而当铜、镉浓度大于“转折浓度”后,t=7时DIC、HCO3-pCO2均要大于初始值,其增幅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对于Δ由负值过渡到正值所对应的“转折浓度”,铜添加组要明显低于镉添加组.这与孔石莼对不同种类重金属的耐受程度不同有关.此外,当重金属浓度不同时,箱中的碳源汇格局亦随时间做不同的变化.当重金属浓度较低时,箱内水体表现为CO2的汇,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可能过渡成为大气CO2的源;高浓度重金属的影响下,箱内水体表现为CO2的源,且随重金属浓度的增大,其向大气释放CO2的量也增加.  相似文献   

14.
 在重金属离子的暴露作用下,鲫鱼DNA总甲基化水平发生变化.结果表明,Cu、Zn、Pb、Cd及其混合重金属离子极大地提高了鲫鱼肝脏DNA的总甲基化水平;Cu、Zn两种生物元素对DNA总甲基化水平的改变要小于Pb、Cd两种非生物元素;随着混合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鲫鱼肝脏DNA的总甲基化水平也有所增高;混合重金属离子对不同组织DNA总甲基化水平的影响不同,肝脏>鱼鳃>肾脏.重金属离子作用下的鲫鱼组织DNA总甲基化水平改变是其产生基因毒性作用的另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5.
陕西西部某工业园区采暖期大气降尘重金属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陕西省某工业园区采暖期大气降尘重金属元素特征,于2012年11月20日至2013年3月20日,通过被动采样的方式,采集该区域采暖期的大气降尘样品,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d、Ni、Cr和Fe的含量,并分别计算各元素采暖期的日沉降通量和富集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采暖期大气降尘量普遍较高,并且受园区人为污染源和道路扬尘影响明显;大气降尘中重金属含量分布不均,位于园区内部点位的重金属含量明显大于上风向点位和对照点;各元素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其中,Fe的含量远高于其他6种元素,Pb、Zn含量次之,Cu、Cd、Ni、Cr的含量较小;从采暖期日沉降通量来看,Fe、Zn、Pb的沉降通量较大,Cu、Cr、Ni、Cd的沉降通量较小.而根据富集因子分析结果可知,Zn、Pb、Cu、Cd主要来自人为源,Fe、Cr、Ni与当地的自然地质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河流污染问题的严重性,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通过分析清水溪流域18个采样点沉积物中典型重金属污染物镉的含量,定量确定了清水溪沉积物中重金属镉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表明:清水溪流域镉污染非常严重,上游比下游污染严重,而且在新桥到高滩岩段受到重金属镉的高强度污染,对周围环境存在着极高的镉生态风险。在清水溪干流采样点沉积物中镉的质量浓度范围在0.38~1.48mg·kg^-1之间,平均值0.85mg·kg^-1,各支流沉积物中镉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51~1.08mg·kg^-1。对于清水溪各支流镉的污染程度与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杨家沟〉金竹沟〉芭蕉沟〉关井沟〉石碾盘沟。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中游主要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水体中微量有毒重金属汞、镉、铅、砷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对于控制重金属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形态分布、迁移转化及归宿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PDV6000plus便携式重金属测定仪具有体积小、精度高、操作简便等特点,能够快速完成样品分析,为环境管理部门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及时掌握污染变化趋势,作出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本文通过介绍便携式重金属测定仪在广西龙江河镉离子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今后在应急监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Metallothionein (MT) has a great capacity of binding heavy metals showing an interesting connection with metal toxicology, as a biochemical marker for environmental metal pollution. Anino-exchange high per 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was used to isolate and quantitate MT in livers of minks which were contaminated with heavy metals. MT isoforms (MT-I and MT-II) were eluted at approximately 11.3 and 14.3 min respectively from a DEAE-5 PW anion-exchange column with a Tris-HCl buffer (0.01 -0.25 mol/L, pH 8.6) and detected by UV absorbance at 254 nm. The cadmium concentrations in mink liver MT elutkms were determined by 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GFAAS) . Obvious increase in liver MT-I concentration rather than liver MT-II was found when the minks were contaminated by feeding contaminated fish captured from the heavy metal-polluted river. The cadmium concentration in mink liver MT-I also increased to some extent as the contaminated level increased.  相似文献   

20.
以海三棱藨草和水莎草为研究对象 ,人工环境下用镉诱导 ,探讨它们的镉结合体形成情况 ,结果显示海三棱草对镉较敏感。可进一步研究其镉结合体 ,作为监测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毒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