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论证了中国海域基底与邻区古构造演化关系,中朝地台与京畿地块以北对应。中下扬子台拗东延为朝南古拗陷,东南地槽系连接本州地槽系,华夏地块经东海接日本“南方大陆”,华夏和印支地块隶属于南海—东海地台的边缘地块。  相似文献   

2.
胶东地块的地层组合、构造型相、基底变质时期、地壳结构及地质发展史与鲁西地块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它以深大断裂与其围区地块相衔接。其晚元古代古纬度为3.16°S,上侏罗世为18.5°N,早白垩世为34.92N。本文提出胶东地块是一经过长距离漂移搬运的外来地体(Exotic Terrane),它于晚侏罗世末与鲁西地块碰撞拼接之的起,沂沭断裂带便开始了错综复杂的演化历史,青山组火山建造与王氏组沉积建造性质表明,白垩纪它为一典型的大陆裂谷。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背景下,聚焦美丽海湾建设,在“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围绕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结果,总结青岛灵山湾、秦皇岛湾北戴河段、大连金石滩湾三个美丽海湾案例的经验做法,提出美丽海湾建设的重要诉求为“人海和谐”,美丽海湾建设应着重考虑公众的关注、诉求和满意度,为美丽海湾建设指标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金青顶和邓格在金矿是胶东金矿集中区东部牟平一乳山成矿带上的两个大型石英脉型金矿,放研究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作用,对认识胶东东部地区的金矿床具有重要意义。!地质低既该两金矿行存于华北准地告腔北地块东部多期多阶段的良萧山复式花岗岩基的主要组成部分——红有头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中,该岩体位于岩基的西部,含太古富胶东群地层残留体,‘。岩石交代结构和反应结构发育,具有二个时代激钾长石和外长石。岩石的同位素年龄分为610.SMa和185~129.SMa两组,先是胶东群岩石在元古宙末发生超变质作用形众基底型混合…  相似文献   

5.
采自福建福鼎南溪“构造天窗”的样品分析后获牙形刺。西部所采样品含StreptognathodusfuchenensisZhao,s.elongatusGunnell,Gondolellasp.其时代为晚石炭世晚期。原来这段地层划为下石炭统,应作修改。北部所采样品含IdiognathodusdelieatusGunnell,Neognathodusbassleri(HarrisetHollingsworth),Gondolellasp.其时代为中石炭世早期.进一步证实中石炭统地层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流域—海湾是推动国家陆海统筹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基于陆海统筹构建水环境测管协同模式是实现水环境治理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厦门湾为例,通过梳理其水环境污染治理实践,识别了流域—海湾水环境系统监测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提出构建陆海统筹的监测—管理协同治理新模式的建议:通过健全流域—海湾监测管理评估协同机制、加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管理、推动建设陆海一体化生态环境信息智慧协同平台等对策,提升九龙江流域—厦门湾水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新时代流域—海湾系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
流域—海湾是推动国家陆海统筹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基于陆海统筹构建水环境测管协同模式是实现水环境治理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厦门湾为例,通过梳理其水环境污染治理实践,识别了流域—海湾水环境系统监测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提出构建陆海统筹的监测—管理协同治理新模式的建议:通过健全流域—海湾监测管理评估协同机制、加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管理、推动建设陆海一体化生态环境信息智慧协同平台等对策,提升九龙江流域—厦门湾水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新时代流域—海湾系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论中—下扬子“一盖多底”格局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长江中小下游及邻区构造地质图1/100万”(85-901-03)的研究成果。在区内划分出4种变质基底,结合深部资料确定4个构造—地层地体.讨论了各自组成、历史和相互拼接时代,强调了晚元古代普宁运动在地质发展中的重大意义。认为晋宁运动Ⅰ幕(1000-900Ma)是杨子区内各地体向崆岭—董岭古陆拼贴的增生期.扬子地块形成;晋宁运动Ⅱ幕(800-700Ma)是华北—扬子—华夏地块对接时代.形成古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为盖层发育阶段。提出中下扬子的“一盖多底”的地壳结构。纵览扬子地块地质发展和演化.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基底发育与古中国大陆形成期;盖层发育与加里东运动;欧亚大陆形成与印支运动;陆缘—板内变形与燕山运动。  相似文献   

9.
除安徽休宁流塘—浙江临安马哨一线外,苏浙皖地区石炭系黄龙组纯灰岩段之下,普遍地有几米至几十米厚度不等的白云岩(不少地方白云岩的上部因去云化作用变为巨晶灰岩),它们形影相随。大致以江苏镇江——安徽宿松一线为界,可分南北两带,两带白云岩中的化石面貌各界。南带全部属中石炭世早、中期,而北带除江苏江宁大连山剖面白云岩顶部发现中石炭世早期牙形石组合外,其余均属早石炭世晚期。对这种层序相同,岩性相似,但时代不一的现象,目前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方案,归纳起来,主要有  相似文献   

10.
《世界环境》2023,(4):76-77
<正>海湾是海洋经济发展和人类开发活动的聚集地,承载着社会公众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美好期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提出“建成一批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美丽海湾”,通过海湾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增强公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2年5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比较系统介绍朝鲜于60-70年代发现泥盆纪临律群和晚奥陶世—志留纪地层的基础上,论证前者西延登上山东半岛,后者指向辽东、冀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浙东、闽北陈蔡群和建瓯群所构成的浙东隆起带,东延过东海后,与西南日本黑濑川构造带的寺野、肥后变质岩类连接,属“华夏—日本南方大陆”的北部残留地块,是受控于江山-绍兴-御荷(?)古断裂带而抬升暴露的.  相似文献   

13.
新疆地理环境与地方性甲状腺肿关系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防治干预前全疆病区收集的资料分析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地理环境关系.从中生代到第三纪中期,塔里木西南部发生多次海侵海退.晚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导致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上升形成三山夹两盆地的地貌.居民甲状腺肿患病率自北向南而加重,各区降水量与病情关系不明显.河流中段病情随着河流径流量增加而上升.近河床区患病率高于远离河床者.盆地倾斜平原患病率由上向下逐渐减轻.第三纪海侵区患病率远高于其它地区.海侵区远端和中段的患病率高于近端区.新疆地方性甲状腺肿分布与地理因素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4.
福建古生界至中生界部分地层古地磁研究认为,华南地块的主体部分首先于中奥陶世时期即已拼合,作为一个整体由南纬23.8°向北移动,二叠纪之后越过赤道,继续北移,直至侏罗纪末到达北纬19.6°的位置.而华南地块同扬子地块的拼合是在加里东末期开始的,至少可以认为是在早石炭纪之前两地块就靠近了。这一时期,华南地块和扬子地块的地质构造运动十分活跃.  相似文献   

15.
受全球变化的影响,温度带边界在空间上的变化呈现出向高纬度方向显著移动的趋势,其中亚热带区空间分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较为敏感,对其边界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全球变化对自然景观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秦岭及其周边74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日均气温数据,选取保证率80%的日均温≥10 ℃持续日220天等值线和1月0 ℃等温线为北亚热带北界指标,探讨了近60年气候变暖背景下秦岭气候带界限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1960—2019年秦岭日均温≥10 ℃持续日呈显著上升趋势,其变化率为3.268 d/10 a;秦岭1月平均气温呈弱显著上升趋势,其变化率为0.179 ℃/10 a。(2)60年来秦岭北亚热带北界发生了明显的抬升,平均抬升高度约为228.89 m;从经度上看,中段106°~111°E范围内北亚热带北界的变化最为强烈,60年来上升高度达308.81 m,明显高于东西北三段(东段上升165.69 m,西段上升243.33 m,北段上升267.01 m)。(3)60年来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出现了明显的攀升,且向北移动;秦岭以北“跨越式”地出现北亚热带气候格局。气温突变后,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形成从秦岭南坡延伸到秦岭东部,并向北推进向西进入关中平原的格局,秦岭南坡作为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作用有所减弱。随着气候的变暖,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可能部分或整体转变为北亚热带,北亚热带将从秦岭南坡到秦岭北坡呈连续带状分布,北亚热带北界可能会跨越秦岭山脉。  相似文献   

16.
索尔库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的北部,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研究资料匮乏。通过对索尔库里北盆地彩虹沟剖面新近纪中后期沉积物的古地磁测年和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质谱分析,揭示了索尔库里盆地13.5~2.5 Ma长序列气候演变过程。13.5~9.2 Ma时期相对冷干,9.2~5.3 Ma时期相对温湿,5.3~3.9 Ma时期相对暖湿,3.9~2.5 Ma时期再次转为冷干。11 Ma左右,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到阻止印度洋暖湿气流向北方运输的高度,地处走滑盆地的索尔库里地区逐渐变得极其干旱,标志着亚洲内陆干旱化在此背景下开始。红粘土磁化率和碳氧同位素变化等证据显示,西风在本区贯穿始终,而季风的出现加剧了亚洲内陆古气候的干湿更迭,对区域及全球古气候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最近15a来中国气候变化在最近50a来的比较特征,并着重分析与讨论了这一期间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变化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温度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因气候变化影响粮食产量的变化幅度一般为3%~5%,个别年份可达10%左右;因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幅度一般在5%~10%,个别可达10%左右。  相似文献   

18.
据地层及其时代、岩相古地理、基性 -超基性岩及蛇绿岩套、花岗岩类、古生物地理区系、古地磁、地球物理、遥感影像及韧性变形变质带等系统分析研究 ,表明康古尔塔格 -黄山深断裂带为晚古生代双向俯冲对接碰撞带。其南为塔里木板块 ,早古生代为库都克阿奇克 -沙泉子俯冲带 ;泥盆纪北移至康古尔塔格 -黄山一带 ,经泥盆 -石炭纪拉张、双向俯冲、对接碰撞 ,二叠纪固结 -裂解演化 ,两者间为觉罗塔格岛弧增生带 ;其北为哈萨克斯坦 -准噶尔板块南缘大南湖岛弧带 ;有基性 -超基性岩、火山岩和中酸性斑 (玢 )岩及铜镍、金和铜钼矿分布 ,中酸性斑 (玢 )岩及铜钼矿呈对称分布 ,进而建立区域构造 -岩浆 -成矿模式 ,进行战略性和战术性成矿预测。千万吨资源量的赤湖 -土屋斑岩型Cu、Mo(Ag)矿的发现 ,验证了这种模式和预测的正确性。对地质构造研究及找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上石炭统-中二叠统生物地层划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划分论述了浙江省上石炭统—中二叠统16条化石带(其中11条为新建化石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分布于老虎洞组、黄龙组、船山组、梁山组、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下部的地层,可分别与滑石板阶、达拉阶、逍遥阶、紫松阶、隆林阶、栖霞阶、祥播阶、茅口阶、冷坞阶等9个阶对比。探讨研究了上石炭统底界、下二叠统底界和中二叠统底界;指出上石炭统未见底,缺失罗苏期的沉积;下二叠统底界位于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带之底,以Sphaeroschwagerina属的始现作为底界的标准;石炭—二叠系界线位于Triticites subcrassulu筵带与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筵带之间;中二叠统的底界位于Orthotichia chekiangensis腕足组合带之底,以Orthotichia chekiangensis的始现作为中二叠统底界的标准。进一步论证了船山组是一个跨越石炭—二叠系界线的岩石地层单位,下部归属上石炭统逍遥阶,中部归属下二叠统紫松阶和上部归属下二叠统隆林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