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建闸筑堤对湖泊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由于缺乏生态监测对比数据,对阻隔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响应特征缺乏足够认识.为探明阻隔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变趋势,选取了鄱阳湖典型阻隔湖泊——军山湖,于2007~2008年和2012~2013年对其浮游植物进行丰枯水期调查,重点分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2012~2013年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53属,主要由绿藻(种属数占47.2%)、硅藻(22.2%)、蓝藻(14.8%)、裸藻(9.3%)等组成.丰水期优势种属为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生物量百分比20.5%)、鱼腥藻(Anabeana spp.)(18.5%)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p.)(12.9%);枯水期优势种属为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生物量百分比38.4%)、颗粒直链硅藻(Aulacoseira granulata)(15.2%)和微囊藻(10.5%).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主要由蓝藻(85.4%~87.0%)构成;丰水期生物量主要由蓝藻(45.0%)、甲藻(21.1%)、硅藻(15.6%)和绿藻(11.5%)组成;枯水期生物量则由隐藻(38.2%)、硅藻(31.3%)和蓝藻(21.1%)组成.与2007~2008年军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比,主要变化趋势有:①丰水期,浮游植物优势种从2007~2008年的甲藻-硅藻,甲藻绝对优势型转变为2012~2013年的蓝藻-甲藻,蓝藻绝对优势型;枯水期,从2007~2008年的甲藻-硅藻,甲藻绝对优势型转变为2012~2013年的隐藻-硅藻-蓝藻,隐藻绝对优势型.②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由2007~2008年的2.66×106cell·L-1上升至2012~2013年的6.77×107cell·L-1,生物量由2007~2008年的0.72 mg·L-1增加至2012~2013年的12.30 mg·L-1.总之,军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贫营养型的甲藻比例减少,金藻消失,富营养型的蓝藻和隐藻增加.因此,通过建闸筑堤对湖泊进行人为阻隔后,湖区水体交换时间的延长,水流流速的变缓等水文条件的改变均促进了浮游植物富营养指示种在军山湖湖区内的生长聚集.  相似文献   

2.
贵州百花湖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放养鲢、鳙鱼控藻的响应特征,分四季对百花湖的水质及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浮游植物种类较多,共检出浮游植物147种,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绝对优势,共计76种,其次为硅藻31种、蓝藻27种、隐藻、甲藻和裸藻各4种,金藻仅1种。浮游植物丰度在9.69×106~150.89×106 cells/L之间,生物量在3.57~16.80mg/L之间;蓝藻在丰度上占优势,其主要物种类群是假鱼腥藻属;硅藻则在生物量上占优势。浮游植物组成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冬季以蓝藻、硅藻和绿藻为优势类群;春季硅藻和绿藻减少而蓝藻增加;夏季以蓝藻、硅藻和隐藻为优势类群;秋季以蓝藻、硅藻、隐藻和绿藻为混合优势类群。百花湖浮游植物形成以假鱼腥藻占绝对优势的群落结构可能与放养鲢、鳙鱼有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光合色素研究厦门海域超微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方法对厦门海域9个站位水样进行分析,对色素数据进行换算,结果表明在厦门海域超微型浮游植物优势类群是绿薰,而总浮游植物优势类群是硅藻;超微型浮游植物对总浮游植物生物量贡献为总生物量1.5%~11%,超微型粒级细胞在一些类群中(绿藻、金藻)中占有很大比重。在超微型浮游类群组成中没有甲藻纲,而蓝藻丰度也非常低。超微型浮游植物组成结构厦门港富营养化水域呈单优势类群结构,在九龙江河口区域受冲淡水与陆源成分影响。结构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海河干流汛期富营养化状况,于2013年8月对海河干流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和水质监测,并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计5门37种(属),优势种为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颤藻属(Oscillatoria sp.)、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583.00~12 021.00×104 cells·L-1,生物量范围为4.01 ~45.70 mg·L-1,以蓝藻为主,海河干流处于重富营养状态.RDA分析结果表明,硝酸盐氮是显著影响海河干流浮游植物丰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控制营养盐的输入是防治海河干流蓝藻水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东南水水库富营养化与浮游植物群落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水库是广东省第三大水库,属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于2011年1~12月对该水库的水文、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了每月一次、为期一年的调查,采用营养状态指数(TSI)进行了水质综合评价,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规律,选择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南水水库现为贫营养型,全年浮游植物的种类变化不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50属(种),优势种以适应贫营养的种类为主,且浮游植物的丰度、生物量及叶绿素a浓度都较低,其均值分别为8.72×104~2.51×105cells/L、0.031~0.423 mg/L和0.83~2.80 mg/L。浮游植物群落主要以硅藻、甲藻和绿藻种群为主,硅藻种群全年占优势,甲藻和绿藻在不同季节优势度有变化,体现出从硅藻型到硅藻-甲藻型,到硅藻-绿藻型,再到硅藻-甲藻型的变化过程。温度、氮磷比和水体稳定性的季节变化是影响上述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于2013年3月至5月采集了东印度洋南部(10.0°S-4.0°N,83.0°E-102.0°E)浮游植物样品,分析了其种类组成、生态类型、优势种类和细胞丰度等群落结构特征参数。为探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热带印度洋浮游生态系统的长期变化,收集整理了该相近区域1960年、2016年的浮游植物数据,综合分析了其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本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350种(含变种、变型),其中,硅藻48属162种,甲藻24属183种,金藻2属4种。生态类型以热带外洋性种、暖水性种为主。优势种组成中硅藻种类占明显优势,如美丽漂流藻Planktoniella formoa、菱形藻Nitschia spp、角毛藻Chaetoceros spp.、佛朗梯形藻Climacodium frauenfeldianum和距端假管藻Pseudosolenia calcaravis,甲藻有夜光梨甲藻Pyrocystis noctiluca和波状新角藻Neoceratium trichoceors。细胞丰度分布不均,调查区东南部细胞丰度较高为140.3×103 cells/m3,低值区的细胞丰度多在103cells/m3,赤道临近水域在104 cells/m3。与60 a前相比,浮游植物种类总数、甲藻和硅藻种类数均有所上升,甲藻种类数均高于硅藻;几次研究均显示硅藻类群是东印度洋海域的优势类群,角毛藻属的优势种类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分别于2013年3月和2014年1月对白云湖水生态构建示范区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2013年3月(构建前)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26属49种,其中硅藻8属13种,绿藻14属20种,裸藻4属16种,分别占浮游植物种类总数的40.8%、32.7%和26.5%。2014年1月(构建后)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27属54种,其中硅藻7属15种,绿藻15属27种,裸藻3属9种,蓝藻1属2种,甲藻1属1种,分别占浮游植物种类总数的50%、27.78%、16.67%、3.70%和1.85%。硅藻门和绿藻门是示范区内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密度由3.2×106cells/L降至1.7×106cells/L,生物量由7.245 mg/L降至2.625 mg/L,Shannon-wei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分别由0.482、3.202、0.086升高至1.081、3.690、0.188,示范区由富营养状态转变为中营养状态,表明种植沉水植物、投放肉食性、滤食性鱼类及螺类等一系列水生态构建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议在白云湖及其他富营养化景观水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作者于枯水期对赤水河干流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从种类、种群和群落3个水平,探讨了赤水河水生态状况,结果表明:(1)指示种有32种,主要是寡污带指示种和β-中污带指示种;(2)优势种有26种(其中指示种6种),主要是硅藻,其他为隐藻、甲藻、蓝藻和绿藻。优势种之间的优势度相差不大,无绝对优势种;(3)群落结构优良。浮游植物种类较丰富,共有7门42属122种;现存量较低,丰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8.64×104cells/L、0.126 mg/L;多样性指数H'、J和硅藻商较高,平均值分别为4.38、0.91和0.066。分析认为,浮游植物种类、种群和群落对外界干扰的响应不一样,该次枯水期浮游植物受到的影响仅限于种类和种群水平,群落结构尚未受到影响。与赤水河其他时期相比,赤水河枯水期水生态状况良好,比汉江中下游枯水期、三峡水库长江干流枯水期和安徽太平湖水库的水生态状况要好。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于2015年夏季蓝藻暴发期对海河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评价海河干流水域的营养水平及水质污染类型。研究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56种(属),其中绿藻门29种(属),蓝藻门13种(属),硅藻门8种(属),甲藻门、裸藻门、隐藻门各2种(属),主要优势种为蓝藻门的微囊藻、巨颤藻、小席藻和色球藻。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15 319.4×104个/L,蓝藻门种类对总平均丰度的贡献为95.67%;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17.87 mg/L,蓝藻门占总平均生物量的53.31%;海河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呈现一致性,从上游至下游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依据浮游植物丰度及3种浮游植物群落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海河干流水域的水体均为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污染状态为中污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定期、小水体地稀释置换已暴发蓝藻水华的海河干流水体这一应急处置蓝藻水华方式,未对海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营养状态及污染水平产生本质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于2014年9月对大活河口附近海域进行浮游植物监测.共检出浮游植物45种,其中硅藻占93.3%,甲藻占6.7%.浮游植物丰度变化范围为38.5~837.5×104个/m3,平均为273.7×104个/m3.D6点位处丰度最高,D1丰度最低.运用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评价,监测站位H’范围为0.94~3.43,平均为1.9.各站位中,生境质量优良站位仅有16.7%,一般的站位占8.3%;差和极差的站位占到75.0%.大沽河河口及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脆弱,生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1.
广东沿岸不同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9月茂名、珠海及陆丰海域调查数据,对3个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组成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个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112种,其中硅藻87种,占种类数的77.68%;甲藻17种,占15.18%;绿藻5种,占4.46%;蓝藻3种,占2.68%。其中茂名海域出现了52种,珠海海域67种,陆丰海域63种。3个海域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茂名与珠海海域最高0.38。浮游植物平均丰度茂名海域最高(356.21×104/L),其次为荷包岛海域(25.13×104/L),陆丰海域最低(1.66×104/L)。3个海域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共出现了10种,仅柔弱拟菱形藻(Pe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为共同种类;优势种优势度指数茂名海域极高,高达0.99,其次为陆丰海域0.5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珠海(2.98、0.60、1.13)、陆丰(1.57、0.35、1.03)高于茂名(0.11、0.03、0.73)。3个海域水质状况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显示,珠海海域水质状况最好,群落结构最稳定,茂名海域则最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春季藻类快速生长的机制,研究较低温度下氨氮对淡水浮游藻类生长及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对南开大学新开湖水体藻类进行了室内生态模拟试验研究.在10℃、125μmol·m·s-1光强条件下,培养液中氨氮最终浓度设置为1.0、1.5、2.0、2.5、3.0mg·L-1和对照组(不添加氨氮),每隔1~2天加入氨氮至初始设定值,培养时间为26d.结果表明,浮游藻类在1.0mg·L-1组生长最好,最大生长密度为1.53×105cells·L-1,高于对照组;浮游藻类在高于2.0mg·L-1处理组中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抑制作用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3.0mg·L-1处理组的最大生物量仅为5.4×104cells·L-1.随着培养时间的进行硅藻逐渐取代绿藻而成为绝对优势藻,随着藻类的生长,粗刺四刺藻(Treubaria crassispina)在所有处理组中由优势种而逐渐消失,近缘针杆藻(Saffinis affinis)和新月藻(Closterium lunula)在培养后期逐渐成为优势种,但在不同氨氮浓度下表现出不同生长密度.除1.0mg·L-1处理组外,其它处理组中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氨氮影响浮游藻类的生长,影响优势种的变化,并且对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百花水库浮游藻类功能群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于2012年11月(枯水期)、2013年4月(平水期)和2013年7月(丰水期)对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与水环境理化指标进行采样分析.基于浮游藻类功能群、综合营养状态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RDA(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浮游藻类功能群的群落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共鉴定浮游藻类7门67属58种,其可划分为21个功能群.浮游藻类丰度从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递增,分别为131.99×104、592.27×104、53 140.81×104 L-1.②根据浮游藻类丰度,B功能群小环藻(Cyclotella sp.),J功能群栅藻(Scenedesmus sp.)、盘星藻(Pediastrum sp.)、空星藻(Coelastrum sp.),P功能群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e)、鼓藻(Penium sp.),S1功能群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湖丝藻(Limnothrix sp.)为优势功能群;浮游藻类功能群季节变化明显,其时空分布特征(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下同)为P+B+J→J+P→S1.在垂直层面上,枯水期以硅藻组成的P、B功能群在各采样点底层藻类丰度达到最大,中层和底层丰度远高于表层,与P、B类群耐受低光的因素有关;平水期以绿藻组成的J功能群在各采样点15 m藻类丰度达到峰值,与J类群耐受低光的因素有关;丰水期以蓝藻组成的S1功能群在各水层表层藻类丰度达到最大,与S1适宜较高水温的因素有关.③RDA分析结果表明,WT(水温)是影响百花水库浮游藻类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显示,根据浮游藻类绝对优势功能群(P、B、J、S1)以及不同季节生长策略(R/CR/CR→CR/R→R)可以判定百花水库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黄骅港生产运营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以2017年4个月黄骅港附近海域的生态现状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同时,应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环境因子对黄骅港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4个月共发现浮游植物74种,分隶于硅藻、甲藻以及蓝藻3个植物门、35个属;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硅藻,4个月的浮游植物优势种存在明显的交叉与季节演替;4个月浮游植物丰度为(19.4~2095.6)×104 cells/m3,平均为762.2×104 cells/m3,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浮游植物丰度空间分布整体均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4个季度浮游植物多样性均处于较好水平,多样性指数(H′)为2.23~2.88,夏季最高,春季最低。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可以明显分为4个地理类群;RDA分析结果显示,溶解氧、悬浮物、温度、石油类以及溶解无机磷是影响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子,除关注港口清淤、锚地船舶排污等生产过程外,黄骅港还应加强对附近入海河流的监测,及时预警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剧变或赤潮等生态灾害。  相似文献   

15.
孤东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价及其生态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曹溪禄 《环境科学》2011,32(4):990-994
对孤东水库水生物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和水体富营养状态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修复技术,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确定草食性和滤食性鱼类的投放量,并进行了围格试验.结果表明,孤东水库菹草优势度达80%,浮游植物量为22,32mg/L,单位面积上的总磷浓度是0.310 g/(m<'2>·a),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通过保持孤东水库鲢、鳙鱼的水体生物量在19-25 g/m<'3>左右,在9月藻类繁殖高峰期,生物量由14.6 mg/L降为3 mg/L.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分别由生态控制前的0.06 mg/L、3.06 mg/L和4.42 mg/L降为0.03 mg/L、1.58 mg/L和3.73 mg/L,水库水质改善效果明显,同时下游水厂的单方水药耗也由生态控制前的42g/rn3降至25g/m<'3>.试验证明,通过采用合理投放草食性和滤食性鱼类的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水库富营养化状态,并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部浅水湖泊水生态效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我国东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时空异质性及其演替的响应指标,基于东部浅水湖泊长时间序列(1986-2014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湖泊类型的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并综合运用稳态转换理论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CA),研究了富营养化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特征以及响应因子.结果表明:①从水系上看,太湖水系湖泊的水质最差,ρ(TP)、ρ(TN)和ρ(Chla)最高,分别为(0.276±0.606)(3.563±1.430)mg/L和(14.801±10.117)μg/L,SD(透明度)为(0.486±0.272)m;从水文连通性上看,湖泊的水质为通江湖泊>非通江湖泊>阻隔湖泊.②空间分布上,湖口以下干流浮游植物密度最高,为2.674×107 L-1.蓝藻门为东部浅水湖泊的优势种群,密度最高达1.897×107 L-1,绿藻门和硅藻门次之,黄藻门最少,仅为3.951×103 L-1.③东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演替发生在ρ(Chla)为5.21~10.57 μg/L阈值范围内.④以东部典型湖泊-太湖为例,浮游植物群落分别在1997-1998年和2000-2001年两个时间梯度达到最大值.EC(电导率)和ρ(TN)是影响太湖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显著因子.研究显示,随着东部浅水湖泊水质恶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突变,导致其生态系统发生演替,预防东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演变应严控EC和ρ(TN).   相似文献   

17.
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洞庭湖南汉垸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别于2017年11月(关泵封水期)和2018年6月(开泵放水期)在洞庭湖区典型堤垸——南汉垸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对调查区域内的浮游植物及主要水环境因子进行了系统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①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62属,主要隶属于绿藻门(Chlor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蓝藻门(Cyanophyta),浮游植物分布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时间差异性,11月浮游植物的丰度为8.34×106~3.02×108 L-1,6月为1.13×106~2.04×107 L-1.②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1.10~3.24之间,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介于1.42~6.40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J)介于0.48~0.87之间,多样性评价表明,南汉垸整体上介于轻污染与β-中污染之间,局部采样点为α-中污染.③PCA(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ρ(TN)、ρ(TP)和ρ(NH4+-N)为南汉垸水体的主要污染因子.④RDA(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南汉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与pH、ρ(NH4+-N)及ρ(TN)呈正相关,与WT(水温)呈负相关.研究显示,南汉垸水体介于轻污染与β-中污染之间,营养状态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时间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对比研究了硅藻土和硅藻土基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对甲醛的吸附降解特点.通过改变反应器内甲醛的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光照强度和相对湿度,研究了涂覆量为62.5 g·m-2的硅藻土基纳米TiO2光催化剂对甲醛气体的降解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硅藻土只对甲醛有一定的吸附作用,而硅藻土基纳米TiO2对甲醛具有持续的吸附和降解作用.反应器内甲醛初始浓度越高,降解时间越长;初始浓度为6.0×10-3 mg·L-1的甲醛气体,经过150 h降解率才能达到99%以上,而初始浓度为2.0×10-3 mg·L-1和4.0×10-3 mg·L-1的甲醛气体分别在14 h和32 h内就可以达到相同的降解率.反应温度越高,硅藻土基纳米TiO2降解甲醛所需要时间越短;15 ℃时将初始浓度为2.0×10-3 mg·L-1的甲醛完全降解需要50 h,而45 ℃时仅需12 h.光照是硅藻土基纳米TiO2降解甲醛的直接动力,光照强度为0时,甲醛几乎不能被降解,只被硅藻土基纳米TiO2光催化剂吸附;在8100 lx的照度下,浓度为2.0×10-3 mg·L-1的甲醛在14 h内能被完全降解.环境相对湿度越大,该催化剂对甲醛的降解越彻底;相对湿度50%时, 硅藻土基纳米TiO2光催化剂14 h内能将2.0×10-3 mg·L-1的甲醛降解到3.72×10-5 mg·L-1,在相对湿度80%时,甲醛能被降解到1.0×10-5 mg·L-1.  相似文献   

19.
曹妃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在围填海前后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2013年8月和2014年5月在曹妃甸周边海域实施的两次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结合历史调查资料分析了围填海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49种和76种,均以硅藻为主,甲藻和金藻相对较少。春季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1.93~7.89)×104 cells/m3,优势种主要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等,夏季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5.85~5022.91)×104 cells/m3,优势种主要为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丰度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均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规律。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曹妃甸围填海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具有空间差异,与水动力环境变化引起的营养盐重新分布有关;内湾海域受围填海影响较大,河流输入的淡水和营养盐不易被交换至外海,从而促进了浮动弯角藻的快速增殖,其丰度高达3725.58×104 cells/m3,表明内湾海域赤潮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3年11月(秋季)、2014年5月(春季)、2015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横琴岛海域浮游植物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140种,硅藻101种,占种类组成的72.14%;甲藻33种,占23.58%;绿藻3种,占2.14%;蓝藻3种,占2.14%。种类数秋季64种,春季和冬季均为52种,夏季36种。年均丰度范围为(2.7~20100.40)×104 ind/m3,均值为1613.43×104 ind/m3;该海域春夏季优势种较少,秋冬季优势种较多,春季仅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夏季为中肋骨条藻和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秋季为中肋骨条藻、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centralis)和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冬季为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等7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阈值及丰富度指数均值冬季为2.52、0.63、1.67、0.80,秋季为2.46、0.63、1.64、0.80,夏季为1.78、0.52、0.98、0.53,春季为0.27、0.11、0.10、0.32。其中春季4项指数均很低,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异常,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破坏。相关分析得出:春季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无明显相关性;夏季浮游植物丰度与pH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O4-P呈负相关(P<0.05);秋季浮游植物丰度与DIN呈正相关(P<0.05);冬季浮游植物丰度与盐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DIN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水温和PO4-P呈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